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京族饮食养生文化

京族的传统饮食习俗,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具有独特风味的饮食文化。


在饮食方面,以大米为主粮,以番薯、芋头为杂粮。在新中国成立前京族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很苦,一般都以玉米、红薯、芋头等杂粮,混着少量大米煮稀粥为主食,一日两餐或三餐。出海的人家每天只吃两餐,即上午11点左右吃一餐,天黑后出海回来再吃一餐。一般人家只有在鱼汛、农忙季节和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干饭。


京族的传统肉食以海产品为主,如小鱼、小虾、小蟹等。好的海产品拿去出售,换取粮油、果蔬、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由于渔业产量不稳定,很多靠打鱼换粮为生的贫苦渔家时有断炊。“早断炊晚有粮”便是过去京族人生活无保障的形象比喻。


京族地区耕地资源有限,土壤的碱性较高,不适合种植瓜果蔬菜,只有在冬天利用闲置的耕地种植一些萝卜、芥菜、大蒜等。因为与外界交通不便,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京族人平时很少能吃到新鲜的蔬菜,只有逢年过节,生产队集体开船到北海和防城等地统一购置一批易储存的大白菜、卷心菜回来,人们才有新鲜的蔬菜吃。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三岛水土的改良、交通的改善、经济的发展,才逐步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十年来,京族地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京族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饮食方式、饮食观念、饮食消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饮食结构方面,主食中的粗粮逐渐减少,被细粮所取代。现在京族人吃米饭的次数明显增加,夏季虽仍喜欢喝粥,但都是以优质的大米为主,有些人家注重科学的膳食搭配,喜好在粥中混入一些玉米、红薯、芋头等杂粮。如今肉类的品种丰富,猪、牛、羊、鸡、鸭等肉类供应充足,成为京族人日常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一改过去单一的肉类食物结构。蔬菜瓜果类、副食品在京族日常食物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增加。


在饮食习惯、饮食方式方面,过去京族出海的人家一般一日两餐,以稀粥和海产品为主,如今大都已习惯一日三餐,而且菜的种类不断增多。饮食方式的变化则主要表现在饮食场所的变更上。以前京族人无论是平时还是节庆和办婚宴,都习惯在家就餐。现在各种形式的餐饮业在京族地区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兴起,高档酒楼、餐饮广场、民族风味小吃店、快餐店等,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要。京族人结婚办喜事,也都愿意在当地的餐馆里举行仪式。


在饮食消费和饮食观念方面,人们开始强调吃好就行。饮食消费开支增加了,人们在外就餐次数增多了,开始讲究有营养、利于健康的饮食,并且把吃饭作为社交、享受、感情交流的手段,从中充分享受生活的无穷乐趣。


京族有许多独具风味的传统食品和菜肴,其制作方法和吃法亦多种多样,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耐人寻味。


对京族群众饮食方面的调查显示,京族的饮食文化有以下几个习惯:


(1)饮食规律。京族群众饮食比较有规律,有较为固定的饮食时间,除出海打鱼外,一天用餐以三餐为主,而且一般没有特殊的饮食偏好。


(2)结构合理,突出特色。京族群众大多以半荤半素,或以素食为主、搭配少量荤菜的饮食习惯居多,并突出特色。


红薯(又名红姑娘)粥:在主食方面,以大米为主,红薯、玉米为辅。主食中习惯吃以干饭或稀饭为主。副食方面主要是红薯居多,又以当地盛产的一种品质优良的红薯为好,蒸煮后食用,或将红薯去皮后煮粥,或将红薯去皮切丝晒干后(易于保存)煮粥和煮糖水喝,香甜可口,有润肠通便的功效。据称其营养成分中富含有利于长寿的元素,并具有很浓郁的民族特色风味。


海鲜汤:作为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京族村民,以鲜活的海鲜为常食食物,如鲜活鱼类、虾类、贝类等。由于当地海鲜产品丰富多样,因此不管是招待远方来的客人,还是自家用餐,每天都离不开海鲜做的菜,大多以煮鱼汤、泥丁汤为主。由于海鲜产品营养价值高,脂肪含量少,因此经常食用海鲜的村民肥胖的人很少。


甜食(糖粥京族村民逢年过节喜欢吃甜食,尤以糯米糖粥或加红薯一起煮食,既甜又不腻。另外,还制作“白头籺”,图的就是“白头”的寓意,祝愿大家都幸福长寿、白头到老,喜庆祥和。糖是甜蜜的象征,京族人以此隐喻着对幸福的向往和寄托,以示心情舒畅,健康长寿。


海鲜炒籺(粉)丝:籺丝是京族群众用大米手工操作制成的一种特色食品,几乎各家各户都备有待用,自家吃或招待客人。可以做汤粉,但大多是炒食,用干沙虫或贝类肉调味后炒籺丝,是一种美味佳肴,食后回味无穷,是京族群众过节和招待客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地方菜。

原文标题:京族饮食养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