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勃海秦越人之所作也。越人受桑君之秘术。遂洞明医道。至能彻视脏腑。刳肠剔心。以其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乃号之为扁鹊。(按史记正义引此文。乃作仍)又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世或以卢扁为二人者。
斯实谬矣。按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而其义幽赜。殆难穷览。越人乃采摘英华。抄撮精要。二部经内凡八十一章。
勒成滚动条。伸演其道。(按原本误作首。根据滑氏本义引此文改)探微索隐。传示后昆。名为八十一难。以其理趣深远。非卒易了故也。既宏畅圣言。故首称黄帝。斯乃医经之心髓。救疾之枢机。所谓脱牙角于象犀。收羽毛于翡翠者矣。逮于吴太医令吕广为之注解。亦会合元宗。足可垂训。而所释未半。余皆见阙。余性好医方。问道无倦。斯经章句。特承师授。既而耽研无HT。十载于兹。虽未达其本源。盖亦举其纲目。此教所兴。多历年代。非唯文句舛错。抑亦事绪参差。
后人传览。良难领会。今辄条贯编次。使类例相从。凡为一十三篇。仍旧八十一首。吕氏未解。今并注释。吕氏注不尽。
因亦伸之。并别为音义。以彰厥旨。昔皇甫元晏总三部为甲乙之科。近世华阳陶贞白广肘后为百一之制。皆所以留情极虑。济育群生者矣。余今所演。盖亦远慕高仁。迩遵盛德。但恨庸识有量。圣旨无涯。绠促汲深。元致难尽。
前歙州歙县尉杨元操序。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
吕曰。是手足经十二脉也。丁曰。十二经皆有动脉者。是人两手足各有三阴三阳之经也。以应天地各有三阴三阳之气也。所谓天地三阴三阳。各有所主。其时自春分节后。到夏至之前九十日。为天之三阳所主也。夏至之后。秋分之前九十日。天之三阴所主也。秋分节后。冬至之前九十日。是地之三阴所主也。冬至之后。春分节前九十日。地之三阳所主也。凡左右上下。各有此三阴三阳之气。合为十二。故人亦有十二经也。所主左右上下之分也。又人膈以上者。手三阴三阳所主也。即通于天气。膈以下。足三阴三阳所主也。即通于地气。其通天气者为气为脉。其通地气者主味归形。
故十二经通阴阳行气血也。又经者、径也。递相溉灌。无所不通。所以黄帝云。十二经处百病。次决死生。不可不通也。
其言十二经皆有动脉者。即在两手三部各有会动之脉也。即(按此字衍。)左手寸部。心与小肠动脉所出也。心脉曰手少阴。(按原本此下有心包络脉曰手心主八字。据下文,心包之脉。隶于右尺。不应自相矛盾。故删之。)小肠脉曰手太阳。
其应东南方君火在巽是也。左手关部。肝胆动脉所出也。肝脉曰足厥阴。胆脉曰足少阳。其应东方木在震是也。左手尺部。肾与膀胱动脉所出也。肾脉曰足少阴。膀胱脉曰足太阳。其应北方水在坎是也。右手寸部。肺与大肠动脉所出也。
肺脉曰手太阴。大肠脉曰手阳明。其应西方金在兑是也。右手关部。脾胃动脉所出也。脾脉曰足太阴。胃脉曰足阳明。
其应中央土在坤是也。右手尺部。心包络与三焦动脉所出也。心包络曰手厥阴。三焦脉曰手少阳。其应南方相火。在离是也。此三部动脉所出。故经言皆有动脉也。杨曰。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合十二经脉。肝脉曰足厥阴。脾脉曰足太阴。肾脉曰足少阴。胆脉曰足少阳。胃脉曰足阳明。膀胱脉曰足太阳。肺脉曰手太阴。心脉曰手少阴。(按原本此下误衍心包络脉曰手心主八字。与上注同。今删之。)大肠脉曰手阳明。小肠脉曰手太阳。包络脉曰手厥阴。三焦脉曰手少阳。凡脉皆双行。故有六阴六阳也。吕曰。足太阳动委中。足少阳动耳前。杨曰。下关穴也。又动悬钟。吕曰。足阳明动趺上。杨曰。冲阳穴也。在足趺上。故以为名。又动颈人迎。又动大迎。吕曰。手太阳动目外。杨曰。瞳子穴也。吕曰。手少阳动客主人。杨曰。又动听会。吕曰。手阳明动口边。杨曰。地仓穴也。吕曰。又动阳溪。足厥阴动人迎。杨曰。按人迎乃足阳明脉。非足厥阴也。吕曰。厥阴动人迎。误矣。人迎通候五脏之气。非独因厥阴而动也。按厥阴脉动于回骨焉。吕曰。足少阴动内踝下。杨曰。太溪穴也。按此动脉非少阴脉也。斯乃冲脉动耳。冲脉与少阴并行。
因谓少阴脉动。其实非也。亦吕氏之谬焉。少阴乃动内踝上五寸间也。经曰。弹之以候死生是也。吕曰。足太阴动髀上。
杨曰。箕门穴也。吕曰。手少阴动腋下。
杨曰。极泉穴也。又动灵道少海。吕曰。手心主动劳宫。手太阴脉动大渊。杨曰。又动尺泽侠白天府也。虞曰。吕杨二注。惟各取其经脉流行之穴。言其动脉。与本经下文独取寸口之义。不相乘也。庶今举之。经曰。脉会大渊。大渊在两手掌后鱼际间。乃手太阴脉之动也。太阴主气。是知十二经脉会于大渊。故圣人准此脉要会之所。于人两手掌后鱼际间。分别三部。名寸、尺、关。于三部中诊其动脉。乃知人五脏六腑虚实冷热之证。谓一经之中。有一表一里。来者为阳。去者为阴。两手合六部。六部合之为十二经。其理明矣。察阳者。知病之所在。察阴者。知死生之期。故曰十二经皆有动脉也。乃合诊法。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丁曰。夫独取寸口诊法者。其一指指下。各有上下左右长短浮沉滑涩迟数。见病吉凶也。此法是黄帝脉要精微论中之旨也。越人引此一篇。以为众篇之首也。昔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视精明。察五色。视五脏有余不足。形之盛衰。参伍决死生之分也。此者是独取寸口之法也。杨曰。自难曰至此。是越人引经设问。从然字以下。是解释其义。余悉如此。
例可知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吕曰。太阴者。肺之脉也。肺为诸脏上盖。主通阴阳。故十二经皆会手太阴寸口。所以决吉凶者。十二经有病。皆见寸口。知其何经之动。浮沉滑涩。春秋逆顺。知其死生也。丁曰。其手太阴者、是右手寸部也。为肺主其气。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凡五脏六腑有病。皆见于气口。故曰大会也。虞曰。五味入胃。化生五气。五味者。甘、辛、咸、苦、酸,五气者,膻、腥、香、焦、腐。乃五行之气味也。其味化气。上传手太阴。太阴主气。得五气以溉灌五脏,若胃失中和。
则不化气。手太阴无所受。故寸口以浮沉长短滑涩。乃知病发于何脏。故经云。寸口者。脉之大要会也。五脏别论曰。
五味入口。以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本经曰。人受气于谷。玉机真藏论曰。因胃气乃能至手太阴。阴阳应象论曰。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夫如是。则知人之气。自味而化。上传手太阴。故寸口为要会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吕曰。十二经。十五络。二十七气。皆候于寸口。随呼吸上下。呼脉上行三寸。吸脉下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二十七气。皆随上下行。以寤行于身。寐行于脏。昼夜流行。无有休息时。丁曰。言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者。即是天地阴阳升降定息也。即是周于六甲。而又日月晓昏。人呼吸上下以六气周身。
故乃法定息六寸也。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吕曰。人一息脉行六寸。十息脉行六尺。百息脉行六丈。千息六十丈。万息六百丈。一万三千五百息。合为八百一十丈为一周。阳脉出行二十五度。阴脉入行二十五度。合为五十度。阴阳呼吸。覆溢行周毕度数也。(按史记正义引此文无溢字。)脉行周身毕。即漏水百刻亦毕也。谓一日一夜漏刻尽。天明日出东方。脉还寸口。当复更始也。故曰。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也。丁曰。按旧经注。其脉息以为八百一十丈。即当水下二刻。得周身一度。如百刻。计周身五十度。
如此。则行阳五十度。行阴亦五十度。此乃甚与经意不同也。经言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共得五十度而复会也。所谓行阳行阴各二十五度者。谓一岁阴阳。始于立春。交相复会于立春。故共行五十度也。日之晓昏。人之寤寐。
皆在于平旦。日行二十四时。复会于是。人气始自中焦。注手太阴。行其经络。计二十四。亦复交会于手太阴。其右寸内有穴太渊。是脉之大会始终。故各计二十五。所以言寸口者。脉之终始也。虞曰。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
及一周身。应漏水下二刻。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应漏水下百刻。是知一日一夜。行五十周于身。凡行阴阳。分昼夜。是故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也。
一岁阴阳升降。会于立春。一日阴阳晓昏。会于艮时。一身荣卫还周。会于手太阴。同天度一万三千五百息。荣卫始于从中焦。(按于从二字。当衍其一。)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
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天度二十四气。昼夜二十四时。人身经二十四条。(按原本此下复有人身经二十四条七字。系衍文。今删。)流注与天同度。所以计一万三千五百息。
水下四刻移一经复还于手太阴其得百刻荣卫各计二十五度。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吕曰。诸十二经脉。三部九候。有病者皆见于尺寸。故言脉之大要会也。丁曰。旧经注此说为五脏六腑之法者非也。
大要会者、谓尺寸阴阳往复。各有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
吕曰。至尺者、言从尺至关。其脉见一寸。而言尺者、是其根本。寸口长一寸。而脉见九分。阳数奇。阴数偶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丁曰。分寸为尺者、人从关至尺泽穴当一尺也。于其尺内。分一寸以代一尺之法。是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也。
故阴得尺内一寸。
丁曰。阴数偶也。
阳得寸内九分。
丁曰。阳数奇也。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丁曰。尺寸之法。旧经有注。言诸家所传撰不同。执引三寸。(按以下注考之。此寸字当作部。)辄相去一寸。以备三寸。并不见一寸九分之理。其一寸九分之法者。盖为尺寸之位。各有阴阳始终也。阳气者、生于尺而动于寸。阴气者、生于寸而动于尺。是以法阳气。始生于立春。上至芒种之节。其数九。三阳王于前法寸内九分而浮。夏至之节。其气下行。至立冬而终。其数十。即三阴王于后法尺内一寸而沉。故知尺寸各有始终也。此是越人引其阳中阴阳始终也。所谓阴中阴阳始终者。阴气复从立秋而生。下至冬至之节。其数十。冬至之后。随少阳上行。至立夏之节。其数九。此者天地阴阳始终。故法尺寸阴阳各有始终也。天地要会之门。在于四立。谓之天门、地户、人门、鬼门。人之气口人迎左右神门。亦法也。杨曰。寸关尺三位。诸家所撰。多不能同。故备而论之。以显其正。按皇甫士安脉诀。以掌后三指为三部。一指之下为六分。三部凡一寸八分。华佗脉诀云。寸尺位各八分。关位三分。合一寸九分。王叔和脉诀云。三部之位。辄相去一寸。合为三寸。诸经如此差异。则后之学人。疑惑弥深。然脉法始于黄帝。难经起自扁鹊。此之二部俱祖宗。诸家诸论盖并枝叶尔。正可务本遗末。不容逐末忘本。今的举指归。用明大要。宜根据黄帝正经。以掌后三寸为三部。
则寸与关尺。各得一寸。备三才之义也。此法永定。不可移改。其王叔和、可谓得之矣。凡诊脉者、先明三部九候之本位。五脏六腑之所出。然后可以察其善恶。以别浮沉。如其本位尚迷。则病源莫辨。欲其愈疾。亦难矣哉。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天地人也。一部之中。则有天地人。三部之中。合为九候。以候五脏之气也。其五脏六腑所出者。左手寸口者。心与小肠脉之所出也。关上者。肝与胆脉之所出也。尺中者。肾与膀胱脉之所出也。关前一分者。人迎之位也。关后一分。神门之位也。右手寸口者。肺与大肠脉之所出也。关上者。脾与胃脉之所出也。尺中者。命门三焦脉之所出也。关前一分者。气口之位也。关后一分者。神门之位也。凡五脏之脉并为阴。阴脉皆沉。六腑之脉并为阳。阳脉皆浮。假令左手寸口脉浮者。小肠脉也。沉者。心之脉也。余皆仿此。斯乃脉位之纲维。诊候之法式也。虞曰。杨氏诸论数家寸尺长短部分。互有不同。令后人难为根据。庶今明之。以示后学。华佗之说。乃如脉经言。果不谬矣。王叔和以三寸为式。义有隐微。此乃黄帝正经之说。岂有误也。况上古以一肤指为四寸。王叔和必取其肤指之三寸。与今之一寸九分。短长相近也。何休注公羊传云。侧手为肤。按指为寸。即其义也。况越人生于周。采灵枢素问作此难经。今之寸尺度量。乃周之制也。故越人取一寸九分为定式。乃天九地十之义也。
凡此以下画图内。黑白道以分阴阳终始。其天门、地户、人门、鬼门。是阴阳升降关格门户。其气口人迎左右神门。
是呼吸上下尺寸关格门户。(原脱尺字。据李驹纂图句解补。)阴气始于立秋。阳气始于立冬。
阴气终于立夏。阳气终于立春。
诸阳会于首诸阴至胸中
阴为里随呼至寸内阳为表随吸至尺外
此图明其人迎气口左右神门寸尺关前关后一分案素问云人迎气口在颈法象天地要会始终之门户
三难曰。脉有大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别本有也字。以下条考之。当是。)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大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吕曰。过者。谓脉过九分出一寸。名曰大过。减者。脉不及九分至八分七分六分也。此为不及之脉也。遂上鱼者。
出一寸至鱼际也。一名溢脉。一名外关之脉。一名内格之脉。一名阴乘之脉。一脉有四名也。丁曰。大过者。寸脉本浮。
又加实大。是为阳大过也。上鱼者。阴阳溢。(按阴字误。当作为。)浮而损小者。是阳不及也。阳不及。则阴出乘之。
又名阴溢。此者是外关内格。虞曰。气有余。脉乃大过。气不足。脉乃不及。外关则内脉不得出。故曰不及。亦曰阴乘脉。内格则外脉不得入。故曰大过。亦曰溢脉。下文关后之义。反此言之也。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大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吕曰。过者。谓脉出过一寸至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五分。此大过之脉也。减者。谓不满一寸。脉见八分七分或六分五分。此为不及之脉。遂入尺以言覆。覆脉者。脉从关至尺泽皆见也。此覆行之脉所以言覆者。脉从关至尺泽。脉见一寸。
其余伏行不见也。今从关见至尺泽。故言覆行也。一名覆脉。一名内关。一名外格。一名阳乘之脉也。丁曰。大过者。
为尺脉本沉。又加实大。名曰阴太过。沉之损小者。是谓不及。阴不及则阳入乘之。此为阳覆。又名内关外格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吕曰。脉来见如此者。此皆诸病相乘克之脉。非谓外邪中风伤寒之类。脉已见。人虽未病。病即死。不可治也。丁曰。此者是自有增损。使阴阳不守本位。有此覆溢。故形不病而死也。虞曰。阴阳不相荣。脉乃上鱼入尺。故曰覆溢之脉。脉既覆溢。此由关格所致。本经曰。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也。不病亦死。
凡诊脉于掌后约文。密排三指。头指半指之前为寸外。阳中之阳。半指之后为寸内。阳中之阴。第二指半指前。为关上阳。半指后。关下阴。(按原本此下有半指之前尺外阳半指之后尺内阴十四字。乃因下文而误衍也。今删之。)第三指半指之前。为尺外阳。半指之后。为尺内阴。寸外阳浮散。寸内阴浮大。关上阳弦长。关下阴弦紧。尺外阳沉滑。尺内阴沉涩。此左手脉之阴阳。察其脉状。明其覆溢。
夫夏至之后。阴出二分。故曰天关。冬至之后。阳入三分。故曰地轴。所以人之脉阴出阳入。名曰关也。其立夏阴气乃终。名曰地户。立冬阳气乃终。名曰天门。其关格门户。是阴阳始终之要。其过于本位。应见而不见。名曰不及。
不应见处而见。名曰覆溢。其关格覆溢。是阴阳相胜。皆当不病而死也。
立秋处暑否卦所主为阴始生
小满芒种乾卦所主故阴至立夏而终
小雪大雪坤卦所主故阳至立冬而终
立春雨水泰卦所主为阳所生
此寸外主头寸内主胸中关上主膈中
关下主腹中尺外主脐下尺内主至足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吕曰。心肺在膈上。脏中之阳。故呼其气出。肾肝在膈下。脏中之阴。故吸其气入。脾者。中州主养四脏。故曰呼吸以受谷气。丁曰。经言呼出者。非气自心肺而出也。为肾肝在膈下。主内。因呼而出至心至肺。故呼出心与肺也。又心肺者在膈上。主外。故吸即随阴而入至肾至肝。故经曰。呼者因阳出。吸者随阴入。其呼吸阴阳相随上下。经历五脏之间。乃脾受谷味也。又脾者主中州。故言其脉在中也。
浮者、阳也。
丁曰。谓脉循行皮肤血脉之间。在肌肉之上。则名曰浮也。杨曰。按之不足。举之有余。故曰浮。虞曰。阳象火而炎上、故曰浮也。
沉者、阴也。
丁曰。谓脉循行帖节辅骨。名曰沉。杨曰。按之有余。举之不足。故曰沉。虞曰。阴象水而润下。故曰沉。
故曰阴阳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丁曰。心者、南方火也。故脉来浮而大散。其大者是脏。散者是腑也。肺者、西方金也。金主燥。其脉浮涩而短。
短者、脏也。涩者、腑也。杨曰。细而迟。来往难且散。或一止。名曰涩也。虞曰。心象火。明烛于外。故浮大而散。
肺属金。其位居高。故浮短而涩。故曰心肺俱浮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
丁曰。肝者、东方木也。其脉牢而长。牢者、脏也。长者。腑也。杨曰。按之但觉坚极。故曰牢。虞曰。肝属木。
根本生于地。牢义可知。枝叶长于天。长理出此也。
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丁曰。肾者、北方水也。主寒。其性濡沉。濡者、脏也。沉滑者、腑也。杨曰。按之不足。举之有余。谓之濡也。
大而长。微强。按之应指然者。谓之实。虞曰。火性外柔。按之乃濡。水性内刚。举指来实。则其义也。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
丁曰。脾者、中央土也。能成养四旁。故随四时而见。所以经不言脉之象也。杨曰。脾王于季夏。主养四脏。其脉来大小浮沉。故根据四时。王脉俱至四季一十八日。即变宽缓。是脾之王气也。上有心肺。下有肾肝。故曰在中也。虞曰。
上文言呼吸之间。脾受谷味。此言脾者中州。其脉在中。者、谷也。谷、空也。谓人之呼吸之气。自谷而有。脾土属土。位居中央。土者、五方物始终以之。故受谷味。乃处中州。故曰其脉在中也。
是阴阳之法也。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丁曰。经前引五脏之脉。以应五行。今引此三阴三阳之脉。以应六气。其浮滑长。三阳也。其沉短涩。三阴也。凡持三部中。察此六脉。即可知阴阳伏匿之法也。若皮肤之下。是脉之下为阳部也。若有此三阴之脉见。是阴上乘于阳也。
若肌肉之下。是脉之下为阴部也。若有此三阳脉见。即是阳气下乘于阴也。此乃是上下察阴阳之法也。杨曰。过于本位谓之长。不及本位谓之短也。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
杨曰。按之往来流利展转替替然。谓之滑。
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
丁曰。其脉若在左尺而见。此是肾与膀胱表里。顺也。若在左寸口。即为病脉。逆也。
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
此脉见于阴部。即是阳下乘于阴也。
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
此者是阳伏于阴也。
所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
丁曰。浮涩者肺脉。当见右手寸口。即是本部之阴阳。即顺也。若在左关。病。即是逆也。
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
丁曰。即乏血气。皆涩也。
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丁曰。若有阳部见之。此谓阴伏阳也。
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杨曰。随春夏秋冬。观其六脉之变。则知病之逆顺也。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吕曰。菽者、豆也。言脉之轻重。如三豆之重。在皮毛之间。皮毛者、肺气所行也。言肺部也。心主血脉。次于肺。
如六豆重。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吕曰。脾在中央。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也。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
吕曰。肝主筋。又在脾下。故次之。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也。
吕曰。肾主骨。其脉沉至骨。故曰肾也。
故曰轻重也。
丁曰。经言菽者、豆也。此是诊脉举按之法也。此篇当在四难之前。以等阴阳高下。虞曰。脉之轻重。经中所载甚详。若根据经逐位寻之。义且浅矣。今举一例为式。假令左手寸口如三菽得之。乃知肺气之至。如六菽之重得之。知本经之至。如九菽得之。知脾气之至。如十二菽得之。知肝气之至。按之至骨得之。知肾气之至。夫如是。乃知五脏之气。
更相溉灌。六脉因兹亦有准绳。可以定吉凶。可以言疾病。余皆仿之。故曰轻重也。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意也。
吕曰。阳脉是寸口。本浮而实。今轻手浮而得之。更损减而小。故曰阳虚。重手按之。沉、反更实大。沉者阴。故言阴实也。丁曰。阳脉本浮。轻手而按其脉。损至而小。此是阳虚不足也。阴脉本沉而濡。今重手而按之。损至而小。
是阴不足也。阳脉本浮。更加实大。此是阳盛阴虚也。素问曰。诸浮者。肾不足也。虞曰。人之所禀者。阴阳也。阴阳平。权衡等。则无更虚更实之证。今言盛与虚。则为病之脉。脉要精微论曰。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夫如是。可验阴阳虚实之意也。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小乍大。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
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邪。然。皆王脉也。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吕曰。少阳王正月二月。其气尚微少。故其脉来进退无常。阳明王三月四月。其气始萌未盛。故其脉来浮大而短也。
太阳王五月六月。其气太盛。故其脉来洪大而长。太阴王七月八月。乘夏余阳。阴气未盛。故其脉来紧大而长。少阴王九月十月。阳气衰而阴气盛。故其脉来紧细而微也。厥阴王十一月十二月。阴气盛极。故言厥阴。其脉来沉短以敦。敦者、沉重也。四时经一阴一阳八王。此难经三阳在前。三阴在后。其王所以不同者。其移各异也。难经谓从正月至六月。
春夏半岁。浮阳用事。故言三阳王在前。从七月至十二月。秋冬半岁。沉阴用事。故言三阴在后。谓四时阴阳夫妇之王也。丁曰。夫三阴三阳之气王。随六甲以言之。此法是按黄帝六节脏象论云。天以六六之节成一岁。其自冬至之后。得甲子。即是盛年初之气分也。(按盛字疑衍。)其甲子或在小寒之初。或在大寒之后,所以少阳之气。未出阴分。故其脉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也。复得甲子。阳明王。其阳明之至。浮大而短。为二之气。其后始暄。其气未盛。是故阳明之至。
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复得甲子。为三之气。盛阳之分。故太阳之至。洪大而长也。太阴之至。紧大而长。
复得甲子。为四之气。暑湿之分。秋气始生。乘夏余阳。故太阴之至。紧大而长也。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复得甲子。
为五之气。清切之分。故少阴之至。紧细而微也。(按此而字。原本误在下文水凝二字下。今移正。)厥阴之至。沉短而敦。复得甲子。为终之气。盛阴之分。水凝如石。故厥阴之至。沉短而敦也。此三阴三阳之脉王。随六甲之日数。故有此六脉之状。是谓平脉也。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
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吕曰。寸口脉平而死者。非应四时脉。其脉状若平和也。又曰。十二经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为十二经本原也。夫气冲之脉者。起于两肾之间。主气。故言肾间动气。挟任脉上至喉咽。通喘息。故云呼吸之门。上系手三阴三阳为支。下系足三阴三阳为根。故圣人引树以设喻也。其三焦之原者。是三焦之府。宣行荣冲。(按冲字疑当作卫。)邪不妄入。故曰守邪之神也。人以尺脉为根本。寸脉为茎叶。寸脉虽平。尺脉绝。上部有脉。下部无脉者。死也。
寸口脉平者。应四时也。所云死者。尺中无脉也。尺脉者、人之根本。根本既绝。则茎叶枯焉。然则以尺脉为根本。寸脉为茎叶。故引树以为譬也。丁曰。肾间动气者。谓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一名守邪之神者。以命门之神固守。邪气不得妄入。入则死矣。此肾气先绝于内。其人不病。病即死矣。虞曰。经言十二经。
皆系于生气之原。谓肾间动气也。何以言之。谓两肾之间动气者。乃人之所受父母之原气也。肾者。北方子之正位。故圣人云。元气起于子。子者、坎之方位。坎者、即父母之元气也。谓干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今坎之初六六三。乃坤之初六六三也。坎之九二。干之九二也。谓乾坤交于六三。九二而成坎卦。坎主子位。所以元气起于子也。肾者、水也。
黄庭经云。是水之精。坎之气。今言两肾之间。即人之原气也。术士云。肾间曰丹田。亦曰隐海。中有神龟。呼吸原气。
故曰呼吸之门也。人之三焦。法天地三元之气。故曰三焦之原。十二经脉凭此而生。乃曰十二经之根也。今寸口传受谷气。其脉但平和。奈人之生气之原。已绝于两肾之间。则十二经无所相根据。虽寸脉平和。人当死矣。所以喻木之无根本也。肾者、足少阴之经也。左为肾。右曰命门。命门有穴。在背十四椎节下。又有志室二穴。在十四椎节下两旁各三寸。有神守于命门。不令邪入志室。邪入志室。人则死矣。
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
杨曰。去来急促。一息过五至。名数也。呼吸三至。去来极迟。故曰迟也。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吕曰。病者阳,故其脉数。脏者阴。故其脉来迟。杨曰。阳脉行疾。故病乃数。阴脉行迟。故病乃迟。此直云病在脏腑。不显其名。则病莫知准的。若数而弦者。病在胆。迟而弦者。病在肝。除脏腑悉根据本状。而迟数皆仿此也。虞曰。
阳气乱则数。阴气虚则迟。则知脏腑有寒热之证也。丁曰。脉者、计于漏刻。其春秋二分。昼夜五十刻。则阴阳俱等。
故得平和。冬夏二至。昼夜不等。夏至之前。昼六十刻。故六十为数(按六十疑当作六至。)故数则为热。冬至之前。夜加六十刻。故阴多阳少。是为寒。夫阴阳漏刻可定。人自有损益。故迟数有加。所以经云。诸阳为热。诸阴为寒。
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
吕曰。夏心主。脉见浮大而散。今反弦。弦者、肝脉来干心也。杨曰。干。犹乘也。虞曰。母乘子曰虚邪。
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
吕曰。小肠、心之府。脉当浮大而洪。长而微弦者。胆脉也。虞曰。阳干于阳。阴干于阴。同气相求也。
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
吕曰。心脉虽洪大。当以胃气为本。今无胃甚。(按甚字疑当作气。)故其脉大甚也。此为心自病。故言自干心也。
虞曰。此失时脉也。
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
吕曰。小肠、心之府。微大者、其脉小。为小肠自病。故言自干也。虞曰。小肠、太阳脉也。王于五六月。其脉洪大而长。今得之微大。是知小肠之邪。自干小肠也。此曰正经自病。法曰正邪。故云自干也。
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
吕曰。缓者、脾脉乘心。故令心脉缓也。虞曰。心脉见缓甚。此曰子之乘母。法曰实邪。
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
吕曰。胃脉小缓见于心部。小肠。心府。故言干之。虞曰。于心部中。轻手得之小缓是也。
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
吕曰。涩、肺脉故言干心也。虞曰。金反凌火。此曰微邪脉也。
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
吕曰。微涩、大肠脉。小肠。心府。故曰干也。
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
吕曰。沉者、肾脉。故言干也。虞曰。心火炎上。其脉本浮。今见沉形。水来克火。法曰贼邪也。
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
吕曰。微沉者、膀胱脉也。小肠。心府。故言干也。
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吕曰。此皆夏王之时。心脉见如此者。为失时脉。杨曰。刚柔阴阳也。邪者、不正之名。非有身王气。而水来干身为病者。通谓之邪也。虞曰。推此十变之候。乃五行胜复相加。故圣人谓之五邪也。五脏各有表里。更相乘之。一脉成十。故十变也。有阳有阴。故曰刚柔也。于本位见他脉。故曰相逢干也。圣人乃以心一脏为例。其余皆可知也。丁曰。
其言肝邪干心。胆邪干小肠者。此皆虚邪干心也。心邪自干心。小肠邪自干小肠者。此皆为正邪也。脾邪干心。胃邪干小肠者。此皆为实邪也。肺邪干心。大肠邪干小肠者。此皆微邪也,肾邪干心。膀胱邪干小肠者。此皆贼邪也。所谓刚柔相逢者。则十杂也。其十杂者。甲与己合。甲为刚。己为柔。戊与癸合。戊为刚。癸为柔。丁与壬合。丁为刚。壬为柔。丙与辛合。丙为刚。辛为柔。乙与庚合。乙为刚。庚为柔。凡刚柔相逢为病者。刚甚则为病重。柔甚则为病微。柔逢刚。谓从所不胜于刚。故为病甚也。刚逢柔。谓从所胜于柔。故为病微也。其一脉十变之法。是师引此一部之中。二经说此。五邪相干。为之十变。凡两手三部。各有二经六部之内。各有五邪十变也。故从其首。计其数。六部十变也。
数有六十。是谓六十首也。黄帝曰。先持阴阳。然后诊六十首之谓也。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
吕曰。经言一脏五十动。五脏二百五十动。谓之平脉。不满五十动者。无有五十动也。是以一脏无气也。
一脏无气者、何脏也。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杨曰。按经言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是为平和无病之人矣。四十动而一代者。一脏无气。四岁死。三十动而一代者。二脏无气。三岁死。二十动而一代者。三脏无气。二岁死。十动而一代者。四脏无气。一岁死。不满十动而一代者。五脏无气也。七日死。难经言止。本经言代。按止者、按之觉于指下而中止。名止。
代者、还尺中停久方来。名曰代也。止代虽两经不同。据其脉状亦不殊别。故两存之。虞曰。此与第八难生气独绝之义略相似。八难言父母生气源。已绝于两肾之间。故云死也。此言一脏无气。言呼吸之间。肺行谷气。肾间父母之原气。
亦无谷气所养。原气渐耗。乃知四岁必死。故云肾气先尽也。丁曰。五十动者。是天地阴阳。以漏刻为制度。人之脉息。
为自有损益。故无常数。其益过于六十。心肺有余也。心肺有余。则肾肝不足也。其损者不及四十之数。则心肺不足。
乃肾肝有余也。今阳气虚少。故不满五十也。其言动而止者。谓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此是阳不荣于下。故肾气先绝也。
绝则止也。此法又与生气独绝于内同法也。
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然。
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已绝于外也。(别本无其字。与上文一例。)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吕曰。心肺所以在外者。其脏在膈上。上气外为荣卫。浮行皮肤血脉之中。故言绝于外也。肾肝所以在内者。其脏在膈下。下气内养筋骨。故言绝于内也。丁曰。夫五脏内外者。为心肺在膈上。通于天气也。心主于脉。肺主于气。外华荣于皮肤。故言外也。肾肝在下。通于地气。以藏精血。最于骨髓。心肺外绝。绝则皮聚毛落。肾肝内绝。绝则骨痿筋缓,诊其脉。学人不能明于内外虚实。致使针药误投。所以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是医杀之耳。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
吕曰。色青、肝也。弦急者肝脉。是谓相应也。虞曰。色青脉弦。中外相应也。素问曰。肝部在目下。于此视色以参脉证。
色赤其脉浮大而散。
吕曰。色赤、心也。浮大而散。心脉也。是谓相应。虞曰。色赤脉大。色脉相应也。素问曰。心部在口。视色合脉。
色黄。其脉中缓而大。
吕曰。色黄者、脾也。中缓而大。脾脉也。虞曰。此色脉相应也。素问曰。脾部在唇。色见其中。以应脉状。
色白。其脉浮涩而短。
吕曰。白者、肺也。浮涩而短。肺脉也。虞曰。肺部见于阙庭。两眉上也。
色黑。其脉沉涩而滑。
吕曰。色黑者、肾色也。肾主水。水性沉。肾亦在五脏之下。故其脉沉濡而滑。虞曰。肾色之见于肌皮。在面取其地阁。
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吕曰。此正经自病不中他邪故也。虞曰。谓应本经虚实之证也。丁曰。经言色青脉弦而急。色赤脉浮而散。色黄脉中缓而大。色白脉浮涩而短。色黑脉沉濡而滑。此是五脏色脉皆相应。谓正经自病无他色也。脉相则所以言当参相应也。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
丁曰。数即心也。所以臂内皮肤热也。
脉急。尺之皮肤亦急。
丁曰。急者、臂内经络满实。所以坚急也。
脉缓。尺之皮肤亦缓。
丁曰。缓者、肌肉消。故皮肤亦缓弱也。
脉涩。尺之皮肤亦涩。
丁曰。肺主燥。所以臂内皮肤亦涩也。
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丁曰。肾主水。其脉滑。所以臂内皮肤亦滑也。此五者。皮肤滑涩急缓数。又与色脉参同也。吕曰。此谓阴阳脏腑浮沉滑涩相应也。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
丁曰。其言相应者。脉数、色赤、皮肤热。此是心之一脏。色脉皮肤参相应也。脉急、青色、皮肤经络坚急而青。
(此二字疑衍文。)此是肝之一脏。色脉皮肤参相应也。脉缓、色黄、皮肤缓。此是脾之一脏。色脉皮肤参相应也。脉涩、色白、皮肤涩。此是肺之一脏。色脉皮肤参相应也。脉滑色黑、皮肤滑。此是肾之一脏。色脉皮肤参相应也。凡诊脉者。
先须循臂之内外。然后诊脉视色也。虞曰。肝脉弦。其色青。其声呼。其臭膻。其味酸。心脉洪。其色赤。其声笑。其臭焦。其味苦。脾脉缓。其色黄。其声歌。其臭香。其味甘。肺脉涩。其色白。其声哭,其臭腥。其味辛。肾脉沉。其色黑。其声呻。其臭腐。其味咸。此谓相应也。
其不相应者病也。
虞曰。相应、谓正经自病也。假令肝病。脉弦。色青。多呼。好膻。喜酸。此曰自病也。不相应者。乃如下说。假令肝病。脉涩。色白。多哭。好腥。喜辛。此曰相反。声色臭味。皆见肺之证候。金之贼木。此曰贼邪。不相应。必死也。
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吕曰。色青者、肝也。浮涩而短者、肺也。肺胜肝为贼邪。若大而缓。为脾脉也。肝胜脾。故言相胜也。浮大而散。
心脉也。心为肝之子。若小而滑。肾脉也。肾为肝之母。肝为肾之子。
其脉当弦急。其色当青。即为顺也。色青脉涩者、逆也。脉若大而缓。是肝胜于脾也。其病甚。故云相胜。若脉浮大而散。若小而滑。是为相生也。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吕曰。五脏一病辄有五。今经载肝家一脏为例耳。解一脏为下工。解二脏为中工。(按史记正义引此文。二作三。)解五脏为上工。丁曰。上工者。谓全知色脉皮肤三法相生相胜本始。故治病十全其九。中工知二。谓不能全收。故治病十全得八。下工知一。谓不解明于全法。一心治已病。故十全得六也。虞曰。工者。万学万全乃曰工也。凡为医者。穷难经。察脉之浮沉脏腑虚实。通素问。知经脉往来。针之补泻。穷本草。识药之寒温气味所归。全此三家。然后治病。
可曰知三为上工也。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谓非工也。素问曰。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错。可以意识。此可曰工也。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
吕曰。平者。谓平调之脉也。丁曰。平者、无过之脉也。虞曰。人之呼吸。曰阴阳也。一呼一吸。谓之一息。经言一呼再至。一吸再至。谓之平脉也。人呼吸法阴阳。一息法一年。一息脉动四至。四至法四时。一呼脉行三寸法三阳。
一吸脉行三寸法三阴。故曰平也。
三至曰离经。
吕曰。经言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不如经言也。其人必病。丁曰。谓加于阴之二倍。故曰离经。虞曰。经者、常也。谓脉离常经之所。细而言之。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
脉行八百一十丈。乃为一周。后从始起之经再行。令一呼脉三至。脉行四寸半。一吸三至。脉行四寸半。一息脉行九寸。
三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一千二百一十五丈。过于半脉。不在所起之经再起。故曰离经也。举一例以拟之。如人一日周行百里。却从初行之处再行。曰平。今一日却一百五十里。过于五十里。不在周而复始之处再行。故曰离经也。
四至曰夺精。
吕曰。其人短困夺精者。鼻目唇口精候色夺诊见也。丁曰。谓加于阴四倍。故曰夺精。虞曰。平脉一息行六寸。今夺精之脉。一息行一尺二寸。此乃一日一夜息数。乃行两日夜脉度数。尺寸脉。诸夫为数脉者、阳气乱。况阳为病。颇亦狂言。颜色恍欢。(欢疑惚)吕氏言鼻目唇口精候色夺者非也。夫人纳五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今一息四至。
乃阳气乱。故脉数。数则气耗。耗则精无所归。犹如夺去。故曰夺精。如人一日行一百里。今一日行二百里。气疲乏则耗也。
五至曰死。
吕曰。其人病证候已见。脉复加一至。定当死也。虞曰。此比平脉一倍过半。四至已是夺精。五至。其死明矣。丁曰。为加于阴六倍。故曰死也。
六至曰命绝。此死之脉。
吕曰。不出日死。虞曰。五至。死之渐也。六至。今死矣。此言死之脉也。(按原本此下误衍必是言至之脉也七字。
今删之。)必是言至之脉。恐写之误。可合下文。(按此下似有脱字。)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
丁曰。为阴加于阳四倍也。虞曰。前之至脉离经。谓脉行过半。此之损脉离经。谓脉行减半。以下吸养于呼也。
二呼一至曰夺精。
丁曰。谓阴加于阳六倍也。虞曰。平人脉。一日一夜。五十周身。今二呼而脉一至。一日一夜。不及一十三周身。
脉只行及二百二丈五尺。其人气耗血枯。神惨色夭。精华犹如夺去。
三呼一至曰死。
虞曰。平人之脉。三呼脉六至。一日一夜。八百一十丈。无危。今三呼脉一至。脉口行一寸半。一日一夜。只行及六十七丈五尺。不及五周身。(按此数误。当云行一百三十五丈。不及九周身。)如此之候死可待也。
四呼一至曰命绝。此谓损之脉也。
虞曰。四呼当八至。今四呼脉一至。一日一夜。不及四周身。(按当云不及七周身。)气血已尽。脏败神去。故命绝也。
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吕曰。至脉从下上者。谓脉动稍增。上至六。至多而呼少。损脉从上下者。谓脉动稍减至一。呼多而至少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
虞曰。一损损肺。肺主皮毛。故皮聚而毛落也。
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别本无也字。与上文一例。)虞曰。二损损血脉。是知心受之。心主血。今则心血枯。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
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
虞曰。脉之三损损于脾。脾者、受纳五味。以化生五气脏腑。以长肌肤。今既损。故味不化。则肌肉消瘦也。
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
虞曰。四损损肝。病乃如是。素问曰。其有伤筋纵。若其不容容。容、不收持也。
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
虞曰。今之五损损于肾。肾主骨故骨痿不能起于床。素问曰。肾热则腰脊不举。骨枯髓减。发为骨痿。痿者、无力也。吕曰。收者、取也。经但载损家病。不载至家病。至家者。诸阳六腑病。六腑病。苦头痛身热。忽特不利。与损家病异。今反载损家病证。故损脉于此受病。非是至家病也。
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
吕曰。从肺损至骨。五脏俱尽。故死。肺在上也。虞曰。至此推穷损家病证。一损肺。二损心。三损脾。四损肝。
五损肾。乃如第五难脉轻重菽数下损之肾也。
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吕曰。从肾损之肺。亦复五脏俱尽。故死也。此是损家病证。非至家病证。肾在下故也。
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
吕曰。肺主气。今损。故当以针药益其气也。丁曰。肺者、主其气。故损即补之以针。补其手太阴经中俞大渊穴也。
以辛味佐不足。即是益其气也。
损其心者。调其荣卫。
吕曰。心者、荣卫之本。今损当以针药调之。丁曰心者、主荣卫。故损即补之以针。补其手少阴经中井。手厥阴经中井。是其母。手少冲。手中冲。亦是其母。以苦味佐之。此调其荣卫之现也。虞曰。心主血。血为忧愁。思虑伤于心。
因兹致损。凡人血流据气。气动根据血。宣调荣卫。节忧愁思虑以治之。
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寒温。(别本适下有其字。与上句一例。)吕曰。脾主饮食。今其气衰损。谷不消化。故当调适寒温也。丁曰。脾损则调其饮食。适其寒温。谓脾主意思。故顺其意思饮食。适其寒温也。虞曰。脾化水谷以生气血。今见脾损。饮食不为肌肉。宜调节饮食。无令伤脾也。适其寒温者。启玄子谓春凉食、夏冷食、秋温食、冬热食也。本经曰。饮食劳倦伤脾也。
损其肝者。缓其中。
吕曰。肝主怒。其气急。故以针药以缓其中。丁曰。肝主怒。以甘缓其中。以土味和其肝。当补足厥阴合曲泉穴是也。虞曰。怒则气逆。脉乃强急。以凭方术。以缓其中。素问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又曰。宜食甘。粳米生肉枣葵味皆甘。甘性缓也。
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吕曰。肾主精。今损。故以针药补益其精气。丁曰。益其精者。以咸味补之。当补足少阴经中复溜穴。是其母也。
虞曰。耗周过多。(按周字疑当作用。)而致损肾。宜凭咸味以补精华。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
一吸六至。
虞曰。此重明前之至脉病证。乃如后说。
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按此五字疑衍。)虞曰。此重明损脉。轻重生死当如后说。
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
虞曰。脉三至曰离经。反于常经。知病始得。
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
虞曰。病在三阳。
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
丁曰。前大者、为寸外大也。后小者、寸内小也。寸前大则头痛目眩。寸后大者。胸满短气。经言寸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有疾故也。虞曰。病在三阴。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
虞曰。脉病反常经。法曰夺精之脉。脉大。法曰浑浑。革至如涌泉者。病进欲甚之理明也。
脉洪大者。苦烦满。
虞曰。病在三阳。阳盛烦满。
沉细者。腹中痛。
虞曰。病在三阴。阴主于内。故腹中病也。
滑者伤热。
虞曰。脉动如徐前却流利替替然。热盛于气。其脉滑也。
涩者中雾露。
虞曰。涩脉状如刀刮竹。寒盛于血。故脉乃涩也。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
虞曰。脉一息十至。气血劳走不困。受为生死。如下说。
沉细夜加。浮大昼加。
虞曰。阴脉细沉。夜加可验。阳脉浮大。昼甚可加。(按此加字当作知。)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
虞曰。极大。阳大盛。必减。极小。阴水弱。必竭。故曰难治。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
虞曰。三倍于常。阳气乱极。故曰死也。
沉细夜死。
虞曰。阴绝使然。
浮大昼死。
虞曰。阳绝如是。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
虞曰。此损至离经之脉证。
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呼吸再至。(按此句当云再吸一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虞曰。寻此至数。与前义相违。亦恐错简也。魂属阳。阳主生。今脉形如是减损。乃知阳绝。阳绝则魂去。故人死也。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也。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
树之有根。(按滑氏本义云。譬如二字。当在有尺下。)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丁曰。经言脉有从上下者。是谓五脏之气。不相荣养。致令有此损至也。五脏之气。随呼吸上下。递相荣养。其心肺主气。脉则随吸而荣其肾肝。其吸不能至肾至肝者。盖肾先损。则病骨痿也。其肾肝不荣于上。故先病其肺。病则皮聚毛落也。其损甚者皆死。一呼再至曰平。一呼三至。即是阳加于阴二倍也。适得病也。其脉洪大曰离经。前大者、谓寸外大也。后小者、谓寸内小也。前小者、寸外小也。后大者、寸内大也。前大后小。则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经曰。上部法天。以候胸以上至头。素问曰。寸外以前。主头角耳目。寸内以后。主胸中。关以上。主膈下胁旁。
关内以后。主腹中。尺外以前。主脐下。尺内以后。主至足下。凡左右有此大小随部言之。一呼四至。谓阳气加阴四倍。
故曰夺精也。二呼一至者。是阴加于阳四倍。亦曰夺精。其浮大者。阳病甚。苦烦满也。加于滑者。伤于热极也。其沉细者。阴病甚。所以腹中痛也。加于涩者。中雾露所作也。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沉细则夜甚。浮大则昼甚。其有内外大小者。游魂也。此不可疗。其数至愈增愈减者死。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自当发吐。其不吐。是气独绝于内也。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者。谓神不守也。(按不字疑当作内。)神昏如鱼掉尾者死。杨曰。上部寸口。下部尺中也。虞曰。此又明人禀父母之元气也。
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吕曰。春、万物始生。未有枝叶。形状正直如弦。故脉法之也。丁曰。春脉弦者。微弦曰平。平者、谓有胃气。胃者、土也。能成于四方。间于四旁。故四时脉见。弦钩毛石。皆当微见。即是有胃气也。但独见四时之脉者。皆无胃气也。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盛。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吕曰。心脉法火。曲如钩。又阳盛。其脉来疾。阴虚。脉去迟也。脉从下上至寸口疾。还尺中迟。寸口滑不泄。故令其脉环曲如钩。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若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吕曰。肺浮在上。其气主皮毛。故令其脉浮如毛也。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
吕曰。肾脉法水。水凝如石。又伏行温于骨髓。故其脉实牢如石也。
此四时之脉也。如有变奈何。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
丁曰。反者、为见秋脉如毛。是谓肝病。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
吕曰。实强者、阳气盛也。少阳当微弱。今更实强。谓太过。阳主表。故令其病在外也。丁曰。病在外者。是少阳。
其脉微弦。今实强者。是胆有余。面青好怒。是肝木之外证也。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吕曰。厥阴之气养于筋。其脉弦。今更虚微。故曰不及。阴处中。故令其病在内。丁曰。病在内者。肝不足也。肝含血养筋。不足则筋缓。溲便难。是肝之内证也。虞曰。太过之脉。谓不至而至。不及之脉。谓脉息虚微。太过。眩冒颠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胀满也。
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
吕曰。春少阴厥阴俱合主。其脉之来。如春风吹榆叶。濡弱而调。故曰平脉也。
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
吕曰。此谓弦多胃气少也。丁曰。长而不软。故若循竿。是为病也。
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
吕曰。此谓但弦。无胃气也。丁曰。谓强急而紧细。故曰如新张弓弦也。
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
吕曰。胃主水谷。故人禀胃气。丁曰。胃者、水谷之海。五脏皆受气于谷。胃者主禀四方。故以胃气而为本也。(按而字疑衍)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
丁曰。谓脉来石滑。如冬之脉。故曰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
吕曰。实强者、太阳受气盛也。太阳者、浮散。今反实强。故曰太过也。丁曰。其外者、太阳小肠为腑。故病在外。
其面赤喜笑。是心火之外证也。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吕曰。手少阴主血脉。其气尚平实。今反见虚微。故曰不及也。丁曰。少阴心。夏盛王。今反虚微。是谓不及。不及则病在内。喜笑其神不守。虞曰。少阴心脉。本平实。今反虚微。故曰不及也。太阳小肠。脉本浮大。今反实强。曰太过也。其太过不及之证。乃如下说。玉机真脏论曰。夏脉太过。其病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者。令人烦心。上见咳嗽。下为气泄也。
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曰平。
吕曰。心满实。累累如人指循琅者。是金银钏之物劲也。此皆实之类也。故云平。丁曰。言心脉满实。累累如连珠。其言循琅者。谓琅是玉与珠类贯如环之象也。
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
吕曰。心脉但当浮散。不当数也。鸡举足者。喻其数也。丁曰。心脉但当浮散。今又加其至数。即病。故喻其脉如鸡举足走也。
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
吕曰。后居谓之后直。如人革带之钩。前曲后直也。是谓但钩无胃气。丁曰。操者、执也。如手执革带前钩曲无力也。后居。倨而不动劲有。故曰死也。
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
吕曰。胃者。中州。主养于四脏也。
秋脉微毛。反者为病。何谓反。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
吕曰。肺脉者当微毛。今更实强。故曰病在外。丁曰。外者、谓手阳明太阴也。故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皮毛干燥。此是肺金之外证也。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吕曰。肺脉轻。虚浮如毛。今按之益虚微。是无胃气。故病在内。丁曰。病在内者。手太阴肺也。其内证。喘咳、洒淅寒热。此是肺金之内证也。虞曰。太过不及。病如下说。玉机真脏论曰。秋脉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
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
吕曰。车盖、乃小车之盖。轻浮。蔼蔼然也。按之益大。有胃气。故曰平也。丁曰。如车之曲盖偃蔼之状。故曰平也。
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
吕曰。如循鸡羽者。是其气虚微。胃气少。故曰病。丁曰。手太阴肺金。乘夏余阳。故其脉上。又其气当于下降。
今不上不下。如循鸡羽者。但当涩涩然。故曰病也。
按之消索。如风吹毛。曰死。
吕曰。此无胃气。丁曰。风吹毛者。飘腾不定无归之象。故曰如风吹毛而死也。
秋脉微毛为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
吕曰。四脏皆须禀胃气也。
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
吕曰。冬脉当沉濡。今反实强。故曰太过。太过者。阳脉病。故言病在外也。丁曰。反者、冬得长夏之脉。长夏者。
土也。胃土脉缓而微曲。故病也。在外者。是足太阳之经也。面黑善恐欠。是其肾水之外证也。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吕曰。冬脉沉濡。今反虚微。故言不及。不及者、阴病在内也。丁曰。足少阴肾脉也。主水王冬。其脉沉濡而滑。
今虚微少气。是谓不及。病在内。其内证。气逆小腹急。痛泄如下重。此肾水内证也。虞曰。冬脉太过。则令人解。
谓似病不病也。春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也。冬脉不及。则令人心如悬病饥。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也。
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按原本喙误啄。并后音释亦误。然注云许秽切。则为喙字明矣。今改正。)吕曰。上大者、足太阳。下兑者、足少阴。阴阳得所。为胃气强。故谓之平。雀喙、谓本大末兑也。丁曰。肾脉本性濡滑。今诊之。应手而大。去而小。故曰上大下兑。喻如雀喙。是谓平也。
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
吕曰。啄啄者、不息。故谓之连属。其中微曲。是脾来乘肾。脉缓而曲。故病。丁曰。啄啄谓如雀。啄啄连连时止。
肾衰之病也。
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
吕曰。解索谓虚缦无根本也。来迟去疾。故曰弹石也。丁曰。诊之应手如脱解之索。无力也。去疾而如弹石,是肾死也。
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胃者、水谷之海也。主禀四时。故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虞曰。胃属土。土者、五也。万物归之。故曰水谷之海。一年王辰戌丑未。故曰主禀四时。谓弦钩毛石。四时之经。
皆得胃气为本。若胃气少则人病。若无胃气则人死。故曰四时变病。死生之要会也。万物非土孕育。则形质不成也。易曰。坤浓载物。德合无疆。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见也。
吕曰。脾寄王四季。故不言王言平和。脉不见。其衰病见耳。其脉见如屋之漏。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皆肾来乘脾。故使衰病。肝乘脾则死。肾不胜脾。故但病也。丁曰。脾者、成于四方。故平常不见。衰乃见。如雀之啄。如水之滴漏。虞曰。如水之漏。乃是脾脉太过。如雀之啄。是谓脾脉不及。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故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也。
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
吕曰。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上部三候。中部三候。下部三候。三三如九也。丁曰。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是一难之所演也。虞曰,三部法三才。故有天地人。三部之中。亦各有天地人。因而成九。上部天。
以候头角。上部之人。以候耳目。上部之地。以候口齿。中部之天。以候肺。中部之人。以候心。中部之地。以候胸中之气。下部之天。以候肝。下部之人。以候脾胃。下部之地。以候肾。故曰三部九候也。
有阴阳。
吕曰。寸口者、阳脉见九分而浮。尺部者、阴脉见一寸而沉。丁曰。阴阳者、是二难。尺寸皆阴阳前后上下之法也。
虞曰。三部之中。各有一阴一阳。来者为阳。去者为阴。察阳者知病之所有。察阴者知死生之期也。
有轻重。
吕曰。肺如三菽之重。是谓轻肾脉。按之至骨。如十五菽之重。是谓重也。丁曰。轻重者、是五难。言轻重之法也。
虞曰。凡切阳脉。乃轻手取。谓阳脉浮也。切阴脉。乃重手取。谓阴脉沉也。故曰轻重也。
有六十首。
吕曰。首、头首也。盖三部从头者。脉辄有六十首。丁曰。六十首者、是十难。经一脉变为十是也。虞曰。六十首者。乃一脉变为四时是也。谓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季夏及四季脉缓。逐四时之休王。一脉变为五十二经。
内成六十首也。
一脉变为四时。
吕曰。是手太阴之动。以决四时逆顺吉凶之法也。丁曰。十五难是言四时以胃气为本。况经脉十二经。谓脉随四时之变换。非手太阴也。虞曰。凡切脉。始起于六脉。谓浮沉长短滑涩也。乃三阴三阳之脉也。六脉趣四时之变。故有二十四脉形焉。今六十首。乃备言手足三阴三阳。合之为十二脉。随弦钩毛石变之为时经。合之为六十脉。故曰一脉变为四时。
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吕曰。言三部是一法。九候是一法。阴阳是一法。轻重是一法。六十首是一法。言法象无多。难可分别。故言之此难也。丁曰。离圣人久远者。为越人时去圣逾远也。各自是其法者。为前所演其法也。故曰各自是其法也。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吕曰。法象无多。或变为四时。难可分别。故以中外别其病。以名之难也。丁曰。是字当作视物之视。上文言视病之法。不与诊法同。故云别也。然字者、是越人自答之语也。言使人视其精明五色。循按察之左右。即知内外之证。故知是字当作视物字用。此是字传写之错误也。虞曰。一脏一腑。乃一表一里。腑之病主于外。故有外证。脏之病主于内。
故有内证也。
其病为之奈何。然。假令得肝脉。
虞曰。肝脉弦软而长。
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
足少阳胆者、腑也。故有病则见于外也。又胆为清净之腑。故善洁也。主于外。见面青也。又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故善怒也。
其内证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虞曰。五积之候。肝之积名曰肥气。在齐之左也。
其病四肢满闭。
虞曰。肝木脾土。脾主四肢。木病则土无所畏。故四肢闭满。玉机真脏论曰。脾太过。令人四肢不举。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丁曰。肝者、东方木也。其治在左应震。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者。谓肢节挛也。淋溲便难者、足厥阴上系舌本。下环于阴器。故淋溲便难也。其转筋者、谓肝含血以养筋。故病即转筋也。有此内外证。即肝也。无是者。非也。虞曰。癃溲、谓小府涩也。便难。大府所注难也。谓肝脉循于阴器。故癃溲也。肝肾主下部。肝病则气逆不行于下。故便难也。肝属木也。木曰曲直。筋乃象之。今肝病。故转筋也。吕曰。外证者。腑之候。胆者清净之腑。
故面青善洁。若衣被饮食不洁者。其人便欲怒。胆色青。故面青怒也。(按此怒字疑衍。)其内证者、肝之证。肝者、东方为青龙。在左方。故肝之证在齐左。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
丁曰。外证者、手太阳之脉为外经。故有病即见于外。其应火。故病即外热、口干、喜笑。是其外证也。虞曰。心脉浮大而散。心属火。火性炎上。故面亦口干也。心在声为笑也。
其内证。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丁曰。心者、南方火也。其位在离。故齐上有动气。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者。心病即烦痛、故。臂内掌中热而者。是其内证也。有其证者。心之病。无其证者。即非也。虞曰。心之积名曰伏梁。在齐上。火之生热。心为五脏之君。四脏有病。心主知之。尚有痛状。何况本经自病耶。常痛、乃心包脉也。正心不受病。病则旦占夕死。夕占旦死。重明受病。则心包络。乃手厥阴之脉。出两手中指之端。不入掌心。屈名指取之。名劳宫。心包病。则掌中热而心。吕曰。外证者。小肠手太阳脉为热。故令口干。阳主躁。故喜笑也。其内证者心。心在前为朱雀。故证在齐上也。
假令得脾脉。
虞曰。脾脉中缓而大。
其外证面黄善噫。
丁曰。其外证面黄。阳明为胃之经。故见色黄。外之证也。虞曰。脾、土也。在变动为噫。
善思。
虞曰。脾者在志为思也。
善味。
虞曰。脾主甘受味。故善味。
其内证。当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虞曰。脾之积。名曰痞气。当齐之中。
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丁曰。内证者、足太阴脾也。当齐有动气者。脾主中州也。其病腹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
皆为土。土静、故有此证。前注言外证面黄而不解余说者。为善噫。善味者、是脾也。今腹胀满。食不消。即是胃也。
胃为水谷之海。病即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皆是见外证也。今却言内证也。此经所说。文至不明。
未敢尽注其说。以俟后贤。虞曰。湿气胜则令人彭胀。阳气在下。食乃不消。得主内。病则如是。脾属土。土性安静。
故知是土主四肢。病乃四肢不收。吕曰。外证、足阳明胃脉之证。胃气实。谷气消。即多所思。欲饮食。胃气虚。食不消。气力虚羸。其人感思虑。内证者、脾也。脾在中央。故证当齐。齐者、又阴阳之中。故其脉在脾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
丁曰。其外证者、手阳明之经。大肠为肺之腑也。故善嚏。悲愁不乐。欲哭。此外之证也。虞曰。肺脉浮短而涩。
面白。乃金之色也。肺主皮毛。皮毛外感寒。内合于肺。故嚏也。悲者、肺之志也。脾土肺金。脾为肺母。脾主歌。子病母忧。故不乐。在声为哭。
其内证。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嗽、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丁曰。其言内证者。手太阴之经。应西方金在兑。故言齐右有动气也。其为喘嗽洒淅寒热者。故知内证也。虞曰。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肺主皮毛。今寒气外感于皮毛。内合于肺。则气道涩。故喘而咳。肺主气。外候于皮毛。
肺虚则洒淅寒。肺实则热而闷。故云寒热也。吕曰。外证者、大肠脉也。乃手阳明之脉。为肺之腑。气通于鼻。故善嚏。
肺主秋。秋、愁也。故其病悲哭。内证者。肺之证。肺主皮毛。有寒则洒淅咳嚏。肺在西方。为白虎。主右方。故证在齐右。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喜恐欠。
丁曰。其外证者。太阳膀胱之经。故为外经也。故有病则色黑。面黑喜恐欠也。虞曰。沉濡面滑。肾之脉也。黑色、肾之色也。在志曰恐。巨阳虚则欠。
其内证。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虞曰。肾之积。名曰贲豚。在齐下。故云在齐下。(按以前四条例之。此五字疑衍。)其病逆气。少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丁曰。其内证者、肾王于冬。应北方。故在齐之下也。其病。逆气。少腹急痛。泄如下重。其泄者为大瘕。泄而里急后重也。此内之证也。虞曰。肾气不足。伤于冲脉。故气逆肾者。足少阴之脉。循少腹与足厥阴足太阴三阴交于齐下。
今病。故少腹急痛也。五泄之候。肾为后重泄。肾者、胃之关。今气虚。故为下重泄。谓食毕思急圊。足内踝上五寸间。
乃足少阴之动脉。故足胫寒而逆。通评虚实论曰。气逆者、足寒也。吕曰。外证、足太阳膀胱脉也。其人善欠者。其人善恶寒。若胫寒。身体洒洒而寒。故其善欠。(按此其字疑衍。)肾与手少阳。俱主候心。故善恐。其内证者。肾王于冬。
主北方玄武。故证在齐下。虞曰。经言是其病有内外证。推寻至此。惟肝脉平证。善洁二字是表证。心脉不见手太阳外证。脾脉中有善噫。是外证。肺脉亦无手阳明之证。肾脉中只有欠一字。是足太阳不足之证。五脏推之。黄帝素问并言皆只足脏之证也。越人言其外证者、取其形见于外也。吕氏所注。多不该经旨。
十七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然。可尽知也。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
丁曰。此是肝之病证。故脉强急而长。杨曰。强急犹弦急。虞曰。肝木之脉。弦软而长。今见强急。病乃如是。
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丁曰。浮短涩者。是肺脉。此者金当胜木。故知死也。杨曰。肝为木。肺为金。肝病得肺脉。真鬼来克。金胜木。
故必死也。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沉濡而微者。死也。
丁曰。心之病证。今反见肾脉。心火肾水。水来克火。故知死也。杨曰。心病得肾脉。水胜火。故死也。按之短实而数。有似切绳。谓之紧也。按之短小不动摇。若有若无。轻手乃得。重手不得。谓之微也。虞曰。病开目而渴。心下牢。脉又紧实而数。此曰阳病得阳脉。脉不相反。今见沉濡而微。谓阳病得阴脉。故曰死也。
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丁曰。此者肺脉之病证。今反见心脉。心火肺金。火来胜金。故知死也。虞曰。血属阴。吐血衄血。脉得沉细。此谓脉与病相应。今反浮大而牢。与病相反。故死也。
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
丁曰。此病是心病之证。今反手足厥。脉沉细而微者。是水胜火。即知死也。杨曰。按之迟但小谓之细。
虞曰。肺主声。心主言。今脉洪大。是知热乘于心。肺邪受之。故谵言妄语。肺主皮毛。今邪客于卫气。不得宣通。
乃身热。夫如是。病与脉相应。今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阳病得阴脉。故云必死也。
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丁曰。此病脾土之证候。紧大滑者是肝。木来胜土。故知死也。此经不言肾。水之证。阙此一脏也。杨曰。凡此五者。病脉相反。故为必死。经云。五逆者死。此之谓也。虞曰。湿气胜则胀。脾不禁故泄。脉微细涩。病脉相承。紧大而滑。此曰相反。如此之候。其死明矣。
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丁曰。夫脉有三部者。寸关尺也。若合两手言之。即六部也。每部之内。各有二经。六部之内。合为十二经。今此云四经者。是谓手太阳阳明。与足太阳少阴。此四经者。法水火之性。各有纲纪。而不能变通上下。余八经在手生足。
在足生手。所以经言部有四也。是右手寸口。肺与大肠应金生左尺水也。足太阳少阴水。其性润下。故不能上生于手。
而生左足厥阴少阳木。此二部皆是足之经纪。所以言在下部也。是左尺水。生左关木。杨曰。手太阴、肺脉也。肺为诸脏上盖。其治在右方。故在右手上部也。手阳明。大肠脉。是肺之府。故随肺居上部焉。足少阴肾脉。肾为水。肺之子。
水流趣于肾。又最居于下。故为左手下部也。足太阳膀胱。为肾之府。故随肾居下部焉。经言脉有三部。部有四经者。
谓总两手而言之也。两手各有三部。部各有二经。两手上部合四也。中下二部亦复如此。三四十二。则十二经也。肺金居上而下生肾水。故肺肾在左右手上下部也。
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
丁曰。手太阳少阴。应左寸君火。火上(按此上字疑当作性。)炎上。不能下生足。而生手心主少阳火。是生右尺相火也。杨曰。足厥阴。肝脉也。肝治在左方。故为左手之下部。足少阳胆者。为肝之府。故随肝居下部也。手太阳。小肠脉。为心之府。故随心居上部焉。
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
丁曰。是相火应其灰火也。中部者、右关也。生右寸。金也。杨曰。手心主心包络脉也。手少阳。三焦脉也。故合为左手中部。足太阴。脾脉也。足阳明。胃脉也。故合为右手中部。此经作如此分别。若根据脉经配二部。又与此不同也。
虞曰。经言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右手中部。惟只言火生土之意。不言手心主少阳。在左手中部。惟只取其相生言之也。今明三部相生之意如此。右手尺中少阳火。生关上阳明土。关上阳明土。却生寸口太阴金。
寸口太阴金。却生左手尺中少阴水。左手尺中少阴水。却生左手关上厥阴木。关上厥阴木。却生左手寸口少阴火。却又别心主火。故心主生足太阴阳明土也。此乃五行相生之意耳。又足厥阴与足太阴。何以居于左右两手关部中。胃脾太阴。
脾脉居于中州。乃在右手关上也。又足厥阴木。木者根生于地。枝叶长于天。亦阴阳共焉。故亦在左中部也。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丁曰。言此皆五行更相生养者。是谓右寸金生左尺水。水生左关木。木生左寸君火。君火生右尺相火。相火生右关土。而后生右寸金。故言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丁曰。前顺五行而言之生养。即逆三部而反到。所以经别问各何所主也。杨曰。寸口、阳也。关中、部也。尺中、阴也。此三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九候也。故曰。九浮为阳。沉为阴。中者胃气也。虞曰。一部之中有三候。浮者为腑。沉者为脏。中者、乃是中焦之脉也。假令寸口浮为腑。沉为脏。中为中焦。皆仿此用之。
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
丁曰。两手寸口。皆为上部。即寸外主头。寸内主胸中。是头皆一指下。前后言病。左右同法也。杨曰。所谓自膈以上为上焦也。
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齐之有疾也。
丁曰。言左右两关也。第二指半指以前。言膈下。半指之后。主齐上。左右同。杨曰。所谓自膈以下为中焦也。
下部法地。主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丁曰。下部左右两尺。第三指半指之前。主齐下有疾。半指之后。以候至足之有疾。杨曰。所谓自齐以下至足为下焦也。
审而刺之者也。
丁曰。刺字当作次第之次。此是审三部各有内外。主从头至足之有疾也。故知刺字传文误也。杨曰。用针者。必当审详三部九候病之所在。然后各根据其源而刺之也。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然。诊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诊不得肺脉。
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
丁曰。病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者。五脏六腑。皆有积聚。今云右胁有积气。当肺脉见。如是脉不见。亦沉伏。详经之意。脉浮、行于肉上(按原本于误肾。又误在下句首。今改正。)脉沉、行于筋下。其浮行于肉上而无常数而止者。
名曰结也。其沉行于筋下时上。名曰伏也。伏者脏病积也。浮结者。腑病聚也。两手三部。各有浮沉结伏而言病也。今经、引肺脉一经于此言之也。杨曰。往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谓之结也。脉结甚者。是诊脉之状也。结甚者此结训积。犹言脉结甚则积甚。脉积微则积微。其言积隐也。虞曰。结脉主块积。其脉动而中止。小数有还反动。故曰结也。其积之大小。随诊言之也。杨曰。诊虽不得肺脉浮短而涩。但右手脉当沉伏。即右胁有积气矣。肺治在右也。极重指着骨乃得。
故谓伏脉也。
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丁曰。人心有所思慕。脉亦结。心无所思。内外无病。其脉伏结。此者形不病而脉病。故知死矣。杨曰。脉与病不相应为逆者。难治。故曰是死病也。
旧经注云。手心主心包络脉也。手少阳。三焦脉也。故合为左手中部。足太阴。脾脉也。足阳明。胃脉也。故合为右手中部。此经作如此分别。若根据脉经配三部。又与此不同也。(此即前手心主少阳节之杨注也。下条中又备引其文。复衍于此。甚属无谓。姑根据原本存之。)旧经有此。前注牾。具列此图。以正其文。杨氏曰。手心主心包络脉。手少阳三焦脉也。故合为左手上部。足太阴脾脉也。足阳明胃脉也。故合为右手中部。此经作如此分别。若根据脉经配三部。又与此不同。夫此法。杨氏不能明其理。故言不同也。是师将三部反倒配合五行六气而言之。师谓此寸尺反倒。又问三部各何所主。经云。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有疾。中部法人。主膈下至齐上有疾。下部法地。主齐以下至足有疾。故云审而次之者也。又王叔和将自左寸逆行言之曰。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盖两尺反倒。同主齐以下至足有疾。故扁鹊云审而次之。王叔和云用心仔细须寻趁。
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而不能下生手心主少阳火足厥阴少阳木木生火
手太阳少阴君火
足太阳少阴水水流下而不能上行生足厥阴少阳木
手心主少阳相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复生金足太阴阳明土土生手太阴阳明金
手太阴阳明金金生
足太阳少阴水
十九难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常而反者。何谓也。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
杨曰。元气起于子。人之所生也。男从子左行三十。之巳。(按此二字疑衍。)女从子右行二十。俱至于巳。为夫妇怀妊也。古者男子三十。女年二十。然后行嫁娶。法于此也。十月而生男。从巳至寅左行为十月。故男行年起于丙寅。
女从巳右行至申。为十月。故女行年起于壬申。所以男子生于寅。女子生于申。虞曰。经言男子生于寅。女子生于申。
谓其父母之年会合于巳上。男左行十月。至寅而生。女右行十月。至申而生也。小运人言男一岁起于丙寅。女一岁起于壬申。难经不言起而言生。谓生下已为一岁矣。丙壬二干。水火也。水火为万物之父母。寅申二支。金木也。为生物成实之终始。木胞在申。金胞在寅。二气自胞相配。故用寅申也。金生于巳。巳与申合。故女子取申木。生于亥。亥与寅合。故男子取寅。所以男年十岁。顺行在亥。女年十岁。逆行亦在亥。男年十六天癸至。左行至巳。巳者申之生气。女年十四天癸至。右行亦在巳。(按根据其说推之。女年十四。在未不在巳也。此句误。)与男年同在本宫生气之位。阴阳相配。乃成夫妇之道。故有男女也。上古天真论曰。男二八而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杨氏言男三十。行年在巳。方娶于此。非也。女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杨氏言女二十右行之巳方嫁。于此义非矣。杨氏之言。但合古礼行夫妇嫁娶之法,又与本经天癸之数相违也。况圣人于此十九难中。论男女配合之道。
阴阳交会之所。言天癸之至数。知脉盛于上下。推之强弱。诊其有余不及。若止言三十而娶。二十而嫁。于本经延医之道。凭何根据。
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
丁曰。其言男子女人尺脉者。是阴阳之根本也。逆顺者为阳抱阴生。阴抱阳生也。三阳始生于立春。建寅。故曰男生于寅、木阳也。三阴生于立秋。七月建申。故言女生于申、金阴也。男子之气。始于少阳。极于太阳。所以男子尺脉恒弱而寸脉阳也。(按此阳字疑当作强。)女子之气。始于太阴。极于厥阴。女子尺脉浮而寸脉沉。故云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此是男女逆顺有常而反也。杨曰。男子阳气盛。故尺脉弱。女子阴气盛。故尺脉强。此是其常性。
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其为病何如。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则在左。右得之病则在右。
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则在左。右得之病则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
丁曰。男得女脉言不足者。是阴不足。即阳入乘之。故阳不见于寸口。而反见尺内。阴气主内。不足。故知病即在内。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者。女子尺脉本浮。更加见于寸。是谓太过。阳主外。故病在四肢。随其脉左右言之。
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也。杨曰。男得女脉为阴气盛。阴主内。故病在内。女得男脉为阳气盛。(按此下似脱阳字。)主四肢。故病在四肢也。虞曰。寸口曰阳。男以阳用事。今见阴脉反于天常。故病发于内。女以阴用事。今寸口却见阳脉。亦是反于天常。故病在四肢。素问曰。四肢为诸阳之本也。
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
丁曰。其部非独言寸为阳尺为阴也。若以前后言之。即寸为阳部。尺为阴部。若以上下言之。曰肌肉上为阳部。肌肉下为阴部。今阴虚不足。阳入乘之。故阴部见阳脉。其脉乘时见沉涩而短。(按此乘字疑衍。)此是阳中伏阴也。杨曰。
谓尺中浮滑而长。
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
丁曰。寸口之内。肌肉之上。时见沉涩短也。杨曰。尺中已浮滑而长。又时时沉涩而短。故曰阳中伏阴。寸口关中沉短而涩也。
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丁曰。寸口之内。肌肉之下。脉时见浮滑而长者。是阴中伏阳也。杨曰。寸关已沉短而涩。而时时浮滑而长。故曰阴中伏阳也。
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丁曰。重阳者狂。谓脉浮滑而长。加于实数。所以狂言大事。自高自贤。狂越弃衣。其脱阴者目盲。视物卒失。故言盲也。盲、犹荒也。重阴者癫。癫者、蹶也。其脱阳者、视其暗中见鬼。是故经言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
脱阴者目盲也。虞曰。寸口曰阳。又今重见阳脉三倍以上。故曰重阳。其病狂惑。自高贤智。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骂詈不避亲疏。故曰狂。尺中曰阴。而尺脉重见阴。故曰重阴。其为病也。名曰癫疾。谓僵仆于地。闭目不醒。阴极阳复。
良久却醒。故曰癫也。今天吊之类是也。人之所禀者阴与阳。阴阳平则权衡等。今阴气已脱。阳气独盛。五脏属阴。五脏行气血溉灌。上荣于目。今阴气已脱。五脏之气不荣于目。故目盲无所见。故曰脱阴者目盲也。杨曰。重阳者、阳气并于上也。谓关以前既浮滑而长。兼实强。复喘数。是谓重阳也。重阴者、谓尺中既沉短而涩。而又盛实。是谓重阴。
脱阳者、无阳气也。谓关以前细微甚也。故目中妄见而睹鬼物焉。脱阴者、谓尺中微细甚也。阴者。精气也。精气脱故盲。盲脱之言失也。谓亡失阴阳之气也。
二十一难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
丁曰。此者五脏各有所主也。肺主气心主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其心肺主息脉。为通天气。邪不可中。
邪中则息脉不相应。形虽不病。当知死矣。肾肝脾皆主其形。皆通地气。邪中则害其形。其脉不病者皆生。形脉皆病者不可理。此是五脏各主其形脉。故言大法也。
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吕曰。形病者。谓五脏损形体羸瘦。气微。脉反迟。与息不相应。其脉不相应。为形病也。脉病者。谓数诸至。脉已病。人虽未头痛寒热。方病不久病。病则死。虞曰。人形病脉不病者。谓形苦而志乐。或劳形于事以致肌体瘦羸。脉息俱。呼吸大小虽合常经。息数必违此大法。故曰形病脉不病也。脉病患不病者。其人必外多眷慕。内结想思。脉病形安。形乐志苦。以致伤。脉息反常。不及有余。乍迟乍数。及乎病而不死爰焉。故曰。脉病患不病也。
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
虞曰。言反常之动也。
有所生病。
虞曰。脉动反常。故云有所生病。
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
虞曰。气病传血。此乃一脉变为二病。
邪在气。气为是动。
虞曰。脉动反常。邪在气也。
邪在血。血为所生病。
虞曰。气受邪传之与血。故血为所生病。
气主之。
虞曰。之、气流行之貌也。
血主濡之。
丁曰。气主之。谓吹嘘往来之象。血主濡之。濡谓濡软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虞曰。濡者、濡润之貌。言人身所禀者气血也。气血通行。沮润人身。其为病也。乃如下说也。
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丁曰。人一身经脉。通行气血。或居一经脉中。气留不行。故血壅不濡。其气先病。名曰是动。血壅不濡后病。名曰所生。此是一脉辄变为二病也。虞曰。上文言脉有是动。动为阳。谓气先受热。热亦传于血。气血皆受热。则津液妄行。是知脉有是动。此言留而不行。谓气血津液妄行。贼风薄之。故不行也。气传之与血。故血壅而不濡润。复受贼风。
故血亦住而病也。杨曰。经言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循内行。
少阴心主之。前下肘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故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是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心烦。胸满。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有余。则肩背痛也。(按灵枢经脉篇、背作臂。下同。)、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略举此一经为例。余经皆可知也。凡人所以得主命者。气与血也。气为阳。阳为卫。
血为阴。阴为荣。二气常流。所以无病也。邪中于阳。阳为气。故气先病。阳气在外故也。若在阳不治。则入于阴中。
阴为血。故为血后病。血在内故也。气实则热。气虚则寒。血实则为寒。血虚则为热。阴阳之道理其然也。凡一脏之病。
有虚有实。有寒有热。有内有外。皆须知脏腑之所在。识经络之流行。随其本原以求其疾。则病形可辨。而针药无失矣。
如其不委斯道。(今委字疑当作悉。)则虽命药投针。病难愈也。故黄帝曰。夫十二经脉者。所以调虚实。处百病。决生死。不可不通哉。此之谓也。虞曰。凡人血流据气。气动根据血。凝留而不行。壅而不濡。是知为病也。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杨曰。一手有三阳。两手合为六阳。故曰。五六合三丈也。虞曰。手太阳之脉。自两手小指之端。循臂上行。之耳珠子前。长五尺。两手合一丈。手阳明之脉。起于两手大指次指之侧。上循臂络于鼻左之右。右之左。长五尺。两手合一丈。手少阳之脉。起于两手小指次指之端。上臂终于耳前。长五尺。两手合一丈。故曰。五六合三丈也。
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杨曰。两手各有三阴。合为六阴。故曰三六一丈八尺。虞曰。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属肺。
出腋下。下肘入寸口。上鱼际。出乎大指之端。长三尺五寸。两手合七尺。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络小肠。上肺出腋下。循臂出手小指之端。长三尺五寸。两手合七尺。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属心包络三焦。出胁腋下。
循入肘下。出小指次指之端。长三尺五寸。两手合长七尺。故曰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杨曰。两足各有三阳。故曰六八四丈八尺也。按此脉度数。七尺五寸。中人之形。而云长八尺。理则难解。然足之六阳。从足指而向上行。由其纡曲。故曰八尺也。虞曰。足太阳之脉。起于两足小指之侧。上循膝交。中背上头。下入目内。长八尺。两足上行。合一丈六尺。足阳明之脉。起于足大指次指之端。循足胫。上挟脐左右各二寸。终于额角发际。长八尺。两足合一丈六尺。足少阳之脉。起于足小指次指之端。上循两膝外廉。入季胁。上循目外。长八尺。
两足合一丈六尺。故曰四丈八尺也。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杨曰。两足各有三阴。故曰六六三丈六尺也。按足太阴少阴。皆至舌下。足厥阴至于顶上。今言至胸中者。盖据其相接之次也。虞曰。足太阴之脉。起于足大指内侧。循足胫内廉上。交出厥阴脉之前。上循入腹。属肝络胃。连舌本。
长七尺五寸。两行合长一丈五尺。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指聚毛之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足太阴之后。循股入阴毛。中环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循喉咙。入颃颡。连目系。出额。长六尺五寸。两行合长一丈三尺。足少阴之脉。起于足小指之下。斜趣足心。上股内。贯脊。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循喉咙挟舌本。长六尺五寸。合长一丈三尺。故云三丈九尺。
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杨曰。人长七尺五寸。而跷脉从踝至目。不得有七尺五寸也。今经言七尺五寸者。是脚脉上于头而行焉。言至目者举其纲维也。虞曰。人有阴跷阳跷二脉。两足合四脉。阳跷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者、亦起于跟中。
乃是足少阴之别络也。自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循腹(按原本误作股。根据二十八难注改正。)上胸里。
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内廉。(按灵枢脉度篇。无内廉二字。)属目内。合太阳脉。长七尺五寸。两行合一丈五尺。准此推之。至目者、推尺是两足阴跷脉也。故经言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以合一丈五尺是也。
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
丁曰。此篇云十二经脉长短。又言阴跷从足至目。又言督任二脉。何独不言阳跷。阳跷亦起于跟中。循外踝上入风池。亦长一丈五尺。言之则据经。丈尺有剩。不言有此阙漏。更俟后贤。其脉上云八尺者。其中庸之人。以省尺言之。
皆得四尺。今尺者、非黍尺也。皆以同身寸之为尺大小言之。皆八尺。杨曰。督脉起于脊KT。上于头。下于面。至口齿缝。计此不止长四尺五寸。今言四尺五寸者。当取其上极于风府而言之也。手足各十二脉(按原本各误合。根据史记正义改。)为二十四脉。并督任两跷四部。合为二十八脉。以应二十八宿。凡长一十六丈二尺。荣卫行周此数。则为一度也。
故曰长短之数也。虞曰。经言督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长四尺五寸。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复上关元。至咽喉。长四尺五寸。督任计之。长合九尺也。以上十二经。合二十四脉。合长一十三丈八尺。兼之督任阴跷三脉。合长二丈四尺。共二十七脉。合长一十六丈二尺。以法三九之数。应漏水下二刻。杨氏言二十八脉。乃阳跷亦系其数推之。二跷四行。则尺寸有余也。杨氏言二十八脉。误矣。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溉灌。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丁曰。此者天地阴阳一岁终始于二十四气。日月晓昏。终始于二十四时。人之荣卫行经络二十四条。故复会于寸口人迎。其言寸口者。手太阴脉口也。其穴名曰太渊。故脉会于太渊。其十二经十五络。皆辅三焦而生。故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所以处百病决死生也。杨曰。行手太阳讫。即注手阳明。行手阳明讫。即注足阳明。输转而行。余皆仿此也。
虞曰。其始从中焦者。谓直两乳间。名曰膻中穴。亦名气海。言气从此而起注太阴肺也。肺行讫。传之与手阳明也。素问曰。膻中为臣使之官。谓胃化味为气。自此上传于肺也。杨曰。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法三九之数。
天有九星。地有九州。人有九窍是也。其经络流行。皆朝会于寸口人迎。所以诊寸口人迎。则知其经络之病。死生之候矣。虞曰。厥阴还注手太阴。如此推寻丈尺。则前后经义相违。离圣久远。难为粗述。
经曰。明知终始。阴阳定矣。何谓也。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
杨曰。经脉流行。应于天之度数。周而复始。故曰如环无端也。
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杨曰。阴阳气绝。其候亦见于寸口人迎。见则死矣。其死各有形诊。故曰终也。丁曰。所言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其义本经自解在二十四难中。
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然。足少阴气绝即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丁曰。足少阴之经。肾脉也。属水。王冬。内荣于骨髓。外华于发。其气绝则齿本长。骨枯。发无润泽。故戊日笃而己日死也。此足少阴绝之形也。杨曰。足少阴。肾脉也。肾主冬。故云冬脉也。肾主内荣骨髓。故云伏行而温于骨髓也。肾气既绝。则不能荣骨髓。故肉濡而却。却、结缩也。谓齿龈之肉结缩。而(按此而字疑衍。)故齿渐长而枯燥也。
谓齿干燥色不泽也。肾为津液之主。今无津液。故使发不润焉。戊己、土也。肾、水也。土能克水。故云戊日笃。己日死也。虞曰。阴阳有少壮。故有三阴三阳。以通气血。以养人身。是故三阴乃有离合。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开者、司动静之基。阖者执禁固之权。枢者、主动转之微。三经不得相失。今足少阴肾脉已绝。是故一经相失。少阴不得为枢。动转之微不主矣。故曰死也。诊要经终论曰。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此之谓也。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满。肉满则唇反。
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丁曰。足太阴经者。脾之脉也。属土。王季夏。其气内养肌肉。外华卫于口唇。其气绝则唇反肉满。故甲日笃而乙日死也。此是足太阴绝之形也。杨曰。足太阴。脾脉也。脾主肌肉。其气既绝。故肌肉粗涩而唇反。甲乙、木也。脾、土也。木能克土。故云甲日笃乙日死也。虞曰。口唇、肉之所终。亦曰脾之华。今唇反色青。木贼土也。故曰死矣。阴阳之离合。以太阴为开。谓司动静之基。今脉已绝。则动静之基乃失司存。故曰死也。素问曰。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也。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
则筋缩急。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丁曰。足厥阴经者。肝之脉也。属木。王春。气内养于筋。外则上系舌本。下环于阴器。其气绝。则舌卷卵缩。故庚日笃而辛日死也。此足厥阴绝之形也。杨曰。足厥阴。肝脉也。肝主筋。其气既绝。故筋缩急而舌卷卵缩。庚辛、金也。肝、木也。金能克木。故云庚日笃而辛日死也。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即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气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丁曰。手太阴经者、肺之脉也。属金。王秋。其气内主于气。外荣于皮毛。其气绝。则津液去。皮毛焦。故丙日笃而丁日死也。杨曰。手太阴。肺脉也。肺主行气。故曰温皮毛。丙丁、火也。肺、金也。火能克金。故云丙日笃丁日死也。虞曰。肺行卫气以养皮毛。今皮毛焦。则知火来烁金。皮枯毛折脉绝。其为离合。与足太阴同法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黑如梨。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丁曰。手少阴经者。真心脉也。属君火。王夏。主于荣。通于脉也。其经非不言手厥阴心包络为主相火。相行君命。
主通荣气。今真心气绝。则荣气不行。荣气不行。则血不流行。是以色泽去。故面黑如黧。壬日笃而癸日死。此者是病。
非老惫也。梨字当作此黧字。杨曰。经云手三阴。今此惟释太阴少阴。而心主一经不言之。何也。然。心主者、心包络之脉也。少阴者、心脉也。二经同候于心。故言少阴绝则心主亦绝,其诊既同。故不别解也。本经云。面黑如漆柴。此云如梨。漆柴者、恒山苗也。其草色黄黑。无润泽。故以为喻。梨者、即人之所食之果也。亦取其黄黑焉。言人即无血。
则色黄黑。似此二物无光华也。壬癸、水也。心火也。水克火。故云壬日笃癸日死也。虞曰。心主血。血乃为荣。荣华人身。故有光华之色。今脉已绝。血乃不行。故人色夭。面黑如梨。是知水来贼火。离合与足少阴同。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丁曰。所言三阴者。独是言足三阴也。足少阴者。肾也。肾藏精与志。足厥阴。肝也。肝藏魂。通于目。故绝则失志而乱。魂去目眩也。杨曰。三阴者、是手足三阴脉也。此五脏之脉也。五脏者、人之根本也。故三阴俱绝。则目瞑。
瞑、闭也。言根绝于内。而华□于外。目者、人之光华也。眩、乱也。言目乱不识人也。肾藏精与志。精气已竭。故曰失志也。三阴绝。皆止得一日半死也。虞曰。五脏之脉皆属三阴。五脏之脉。皆会于目。今三阴俱绝。故目眩目瞑也。
人之五志皆属于阴。谓肝志怒。心志喜。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今三阴已绝。五脏皆失其志。故无喜怒忧思恐。五志俱亡。故曰失志也。杨氏言失志。乃止言肾一脏也。本经曰。阴阳相离则怅然失志。此之谓也。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丁曰。所言六阳。是手足三阳也。后言阴与阳相离者。谓手三阳通天气。故曰阳也。足三阳通地气。故云阴也。天地阴阳痞隔。所以言阴阳相离也。是故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故其死不移旦夕也。杨曰。此六阳气绝。不出日死。六阳气绝之状。今略条之。经云。太阳脉绝者。其绝也。戴眼、反折、螈。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终矣。少阳脉绝者。其绝也。耳聋、百节尽纵、目环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色青者乃死。阳明脉绝者。其绝也。口耳张、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而不仁则终矣。此是三阳绝之状也。前云六阳。今经曰三阳绝状者。手足诸阳脉绝。其绝状并同。所以不别出。阴与阳相离者。阴阳隔绝不相朝使也。腠理泄者。阳气已下。毛孔皆开。所以然也。绝汗。乃汗出如珠。言身体汗出着肉。如缀珠而不流散。故曰贯珠也。旦占夕死。夕占旦死者。正得半日也。惟少阳绝得一日半矣。虞曰。阴阳相离。气位隔绝。腠理开疏。汗乃大出。夫如是。则六阳皆绝。其死明矣。况三阳之脉。亦有离合。太阳为开。
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开者、司动静之基。阖者、执禁固之权。枢者、明转动之微。三经不得相失。今六阳已绝。失其动静之司。弛其禁固之枢。止其动转之微。三经相失。故曰死也。六阳者。素问曰。上下经乃成六也。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