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余读医书而得治天下之道∶人之生也以元气。元气伤则病,绝则死。天下之治也以纲纪,纲纪者,国之元气也,纲纪紊则变,疲则亡。纲纪莫大于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四者明则元气壮,虽有欢兜、有苗,巧言、令色、孔壬,亦皮肤疮疥之疾、旋自愈矣,不足忧且迁而畏也。小儿医者,尤当保其元气者也。嗟乎!为天下而保纲纪如小儿之元气,天下何足治乎。高平郭定静之以进士作州,不究其用而没,尝得是书于邳,其子坤知兰田,镂以传,余观之有感焉,于是乎书。正德元年丙寅夏六月十八日,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奉提学陕西按察司副使和顺王云凤书于正学书院之戒惧斋。
郭君静之,予同年也,尝守邳州,百废具举。其所藏有婴童百问者,相传以为鲁伯嗣学,奈无左验,竟未知其是否。
按医史钱乙字仲阳,宋之明医也,始以颅囟着名,享年八十有二,终于家,其所着有婴孺论百篇。今玩所藏之书,其论证处方,殊为详备;但中间所称,又有葛氏肘后方、千金方,及仁斋直指方、陈氏方,诸方或者乃钱氏遗意,抑亦鲁伯嗣学之所辑录者与?静之既卒,厥子坤知兰田县事,家训,遂绣梓以传,其善继善述,方将有所为云。长安萧谦子豫书。
人受天地之气以生,纯和完懿,固无不平,而其安全调护之功,必有待其人之所以平之者而后得。况婴童为人之始,气犹未定,疾为易感,保而育之者,顾可不知所慎哉。苟不疾焉,是堤而预为之取,则气之欲其平也难矣,予一日得所谓婴童百问者而读焉,乃欣然叹曰∶保婴之道其尽是乎!古之人神睿明哲,于凡人之所病,无不洞究而默契之,故其为书,论辨详审,制合精当。观其立名为问,计目有百,每问下必浚之以源,表之以证,对之以疗,若将俟问,预为答之者,参会众说,自成一家,病无遗载,方有余奇,开卷昭然,蒙是发矣。盖扩仁之术,不但为已试之案而已。说者谓其出于鲁伯嗣学所编,今不复可考,但惜其见之者鲜,遂命工重锓以广其传。夫百病是触,一元用调,人之所以平之者,固无不至,而其所以受之天者,未有不复其平矣,是岂无益之谈也哉。先儒曰∶事亲者不可不知医。予则曰∶爱子者不可无是书云。故序。金坛王肯堂宇泰题。
婴童在胎,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成,五脏六腑百骸之体悉具,必借胎液以滋养之,受气既足,自然分娩,初离母体,口有液毒,啼声未出,急用软绵裹指,拭去口中恶汁,虽是良法;然仓卒之际,或有不及如法者。古人有黄连法、朱蜜法、甘草法,用之殊佳,免使恶物咽下,伏之于心,遇天行时气,久热不除,乃乘于心,心主血脉,得热而散,流溢于胃,而胃主肌肉,发出于外,故成疮疹之候,世之长幼,无有可免者。若根据初生拭口之法,得免痘疹之患,或有时气侵染,只出肤疮细疹,易为调理,亦孩童之幸也。杨氏云∶初生拭口不前,恶秽入腹,则腹满气短,不能饮乳者,宜用茯苓丸加减治之。又法下胎毒,临产落草时,浓煎淡豉汁服极好,不可与辰砂、黄连、轻粉等。
朱蜜法
(葛氏肘后方)小儿初生,先用黄连甘草法拭口,吐其恶汁,稍时更与朱蜜,定魄安神。
朱砂(一大豆许)上细研,以蜜一蚬壳许,和朱砂抹口中,非独镇心安神,能解恶毒之物,一生免痘疮之患。
黄连法
临月用黄连细切,捶碎绵裹,百沸汤泡拭口。
甘草法
预以甘草细切少许,产卧时以绵裹沸汤泡盏内,盖定。收生之际,急以软绵裹指,蘸甘草汁拭其口,次用黄连法、朱蜜法。
牛黄法
与朱蜜同,少加牛黄,益肝胆,除热,定精神,止惊邪,辟恶气,除小儿百病。
茯苓丸
(直指方)治婴儿初生,其声未发,急以手拭其口,令恶血净尽,不得下咽,则无他病;稍迟恶秽入腹,则腹满气短,不能饮乳,或胎中受寒,则令儿腹痛不乳。
赤茯苓黄连(冷证去此,加芍药)枳壳(炒)上等分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丸乳汁开下。
巢氏云∶小儿始生,肌肤未实,不可暖衣,暖甚则令筋骨缓弱;宜频见风日,若不见风日。则肌肤脆软,易得损伤。
当以故絮着衣,勿加新绵,天气和暖之时,抱出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可耐风寒,不致疾病;若藏于帷帐之内,重衣温暖,譬如阴地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任风寒。又当薄衣,但令背暖,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否则令中风寒,所以从秋习之者,以渐稍寒,如此则必耐寒,冬月但着两薄襦,一复裳,可耐寒,若不忍见其寒,当略加耳,若爱而暖之,适所以害之也。又当消息,无令出汗,如汗出则表虚,风邪易入也。昼夜寤寐,常当慎之。其乳哺之法,亦当有节,不可过饱;或宿滞不化,当用消乳丸化积温脾等剂治之。陈氏所谓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澡洗,及要背暖肚暖足暖,要头凉心胸凉,亦至论也。
消乳丸
(又名消食丸)治宿食不消。巢氏云∶宿食不消,脾胃冷故也。小儿乳哺,饮食生冷过度,冷气积于脾胃。胃为水谷之海,脾气磨而消之,胃气调和,则乳哺消化。脉沉者,伤食不化故也。
缩砂仁陈皮京三棱(煨)蓬莪术(煨)神曲(炒)麦(炒,各半两)香附子上为末,面糊丸如麻子大,食后白汤送下。
初生噤风、撮口、脐风,三者一种病也。噤风者,眼闭口噤,啼声不出,舌上聚肉如粟米状,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皆通,盖由胎中感受热气,流毒于心脾,故形见于喉舌间也,抑亦生下复为风邪击搏所致,自盈月至百二十日见此,名曰犯风噤,根据法将护,防于未然,则无此患。撮口者,面目黄赤,气息喘急,啼声不出,盖由胎气挟热,兼风邪入脐,流毒心脾之经,故令舌强唇青,聚口撮面,饮乳有妨,若口出白沫,而四肢冷者,不可救,其或肚胀,青筋吊肠卵疝,内气引痛,皆肠胃郁结不通致之,治法贵乎疏利,撮口最为恶候,一腊内见之尤急。脐风者,断脐之后,为水湿风冷所乘,风湿之气,入于脐而流于心脾,遂令肚胀脐肿,身体重着,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甚则发为风搐,若脐边青黑,撮口不开,是为内搐不治,爪甲黑者即死,其或热在胸堂,伸引努气,亦令脐肿,可与千金龙胆汤。如前三者,受病之源,非一朝一夕,大抵里气郁结,壅闭不通,并用取下胎毒,天麻丸、定命丹、朱银丸之类,可量与之。
千金论云∶小儿始生,其气尚盛,若有微患,即须下之,若不时下,即成大疾,疾成则难疗矣,紫霜丸可量与之;治风噤,用控痰散,吐风痰,不若用甘草汤,吐痰极稳,然后和胃益脾散加减用,又用辰砂膏利惊即愈;或手握拳,禁口不开者不治。又撮口用僵蚕膏,敷唇口中,或甘草汤、撮风散。治脐风用瓜蒂散。汤氏治婴儿因剪脐伤于外风,致脐疮不干,用白矾龙骨为末,少许敷之,又用旧绵少许,烧灰为末,干掺之效。议曰∶断脐不盈尺,一腊之内,随其根蒂自腐,实者深之,弱者浅之,浅深之理,以其禀赋得之。初生之儿,有热在胸堂,则频伸引,呃呃作声,努胀其气,抑入根本之中,所以脐突肿赤,虚大可畏,无识之者,将谓断脐不利而使之然者,非也,此乃由胎中母多惊悸,或因食热毒之物所作,宜与大连翘饮子,其热自散,其脐归本,不必以药敷之,此证亦宜早治,久则难疗也。又有一法,小儿脐风撮口,初生七日内,患此证者,百无一生,如坐视其毙者,良可悯焉,此法极验,世罕有知者,凡患此证,看儿齿龈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状,以温水蘸熟帛,裹指擦破,即开口便安,不用服药,亦良法也。安脐散,治脐中汁出,或赤肿,用白石脂末,日三度敷之;或油发灰、或当归末敷,亦佳。
千金龙胆汤
治胎惊,月内气盛发热,脐风撮口壮热,血脉盛实,四肢惊掣,发热大吐,及变蒸不解,中客人鬼气,并诸惊痫,悉皆治之,十步以下,皆可服之,及有气者,加人参、当归、如龙胆数,一百日童加三铢,一岁加五钱。
龙胆草钩藤柴胡黄芩桔梗芍药茯苓甘草(各五钱)蜣(二枚,去翅足炙)大黄(煨,二钱半)上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半盏服之,以渐加服,得利即止。直指方加防风、麦门冬以导心热,黄芩减半,北枣煎服,去蜣亦可。
天麻丸
治因断脐后为水湿风冷所乘,入于脐,流于心睥,遂令肚胀脐肿,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
此药利惊化痰。凡钓肠、锁肚、撮口、并宜服之。
南星(炮,二钱)白附子(炮)牙硝天麻五灵脂全蝎(焙,各一钱)轻粉(五分)巴霜(一字)上为末,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丸,薄荷、生姜煎汤下。
定命丹
治急惊天钓撮口,通利痰热。
全蝎(七个)天麻南星(炮)白附子(各二钱半)朱砂青黛(各一钱半)轻粉麝香(各五分)片脑(一字)上为末,粟米糊丸绿豆大,每服一丸,荆芥、薄荷汤化下,先研半丸,吹入鼻中。一方无片脑。
朱银丸
治脐风壮热痰盛,翻眼口噤,取下胎中蕴受之毒;亦治惊积,但量情用之。一方无积字。
水银(一钱,蒸枣肉,研如泥)白附子(一钱五分)全蝎(一钱)南星(一钱)朱砂(一钱)天浆子(去壳)牛黄芦荟(各一钱二分)铅霜(五分,和水银研)片脑(一字)麝(五分)直僵蚕(炒,七个)上为末,粟米糊丸芥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汤下,如未通利,加至二、三丸。
紫霜丸
治变蒸发热不解,并伤寒温壮,汗后不歇,胸中有痰癖,乳哺不进,乳则吐,先寒后热者;又治食积,乳哺失节,宿滞不化,或因食而发痫,大便酸臭,并宜服之。
代赭石(,醋淬七次)赤石脂(各一钱)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巴豆(三十枚,去皮膜心,出油)上先将杏仁、巴霜入乳钵内,细研如膏,却入代赭、石脂末研匀,以汤浸蒸饼为丸,如粟米大,一岁服五丸,米饮吞下,一二百日内儿三丸,乳汁下,更宜量其虚实加减,微利为度。此药兼治惊痰诸疾,虽下不致虚人。
消食丸
常服宽中快气,消乳食,正颜色。
宿砂陈皮三棱莪术神曲麦(炒,各半两)丁香(一分)香附子(米汁浸)枳壳(炒)槟榔乌梅(各十两)上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空心紫苏汤下二十丸至三十丸。
控痰散
治风噤,先用控痰散吐风痰,次与益脾散和胃,又与辰砂膏利惊即愈。或手握拳,禁口不开者不治。
蝎尾铜青(各五分)朱砂(一钱)腻粉(一字)麝香(少许)上为末,每服一字,茶清调下,或用后甘草汤吐痰亦可。
甘草汤
治撮口,取吐风痰。
甘草(生,一钱)上锉煎服,令吐出痰涎,却以猪乳点入口中瘥。
益脾散
白茯苓人参草果(煨)木香甘草陈皮浓朴(姜制)苏子(炒)上等分为末,每二钱,姜枣煎服。
辰砂膏
治眼闭口噤,啼声不出,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皆通。
辰砂(三钱)硼砂(一钱)马牙硝(一钱)玄明粉(二钱)全蝎(五分)真珠末(五分)麝香(一字)上为末,和毕,用好油纸封裹,自然成膏,每服一豆粒许,诸惊金银箔、薄荷煎汤下,潮热甘草汤下,或用乳汁调敷乳上,令儿吮下。
葱号散
治初生小儿七日不小便。
葱白(三四寸)人乳(不拘多少)上同捣如泥,抹儿口内,即吃乳。
蚕号散
治初生小儿七日不食乳,名撮口。
僵蚕(四个,去咀略炒)茯苓(少许)上为末,蜜稠调,抹儿口内。
僵蚕膏
治撮口。
赤脚蜈蚣(半条,炙)钩藤(一钱)朱砂(一钱)直僵蚕(焙,一钱)全蝎梢(一钱)麝香(一字)上末,每服一字,取竹沥调下。竹沥解热。
撮风散
治撮口。
直僵蚕(二枚,去咀,略炒)上为末,蜜调,敷唇口中。
瓜蒂散
治小儿三岁,忽发心满坚硬,脚手心热,则变为黄,若不急治,害人甚速;脐风撮口,吹入鼻内,啼则可医。
瓜蒂(七个)赤小豆(七粒)秫米(七粒)上为末,用一豆许,吹两鼻内,令黄水汁出,残药未尽,水调服之,得吐黄水即瘥。一方∶瓜蒂一两、赤小豆四两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药下便卧,即当有吐,以吐为度,吐出黄水为妙。
大连翘饮子
治疮疹壮热,小便不通,诸般疮疖,丹毒脐风。
连翘瞿麦荆芥木通当归防风赤芍药柴胡滑石蝉蜕甘草(炙,各一钱)山栀仁黄芩(各五分)上锉细,每服二钱,加紫草煎温服,热甚加大黄,更详证加减。
安脐散
小儿断脐后,便敷之。
赤脚蜈蚣(一寸,炙)羚羊角(一钱,略烧存性)乳发(一团,烧存性)雀瓮(三枚)麝香(少许)上为末,断脐后敷于脐上。
定命散
治初生儿口噤不开。
蝉蜕(十四个,去咀脚)全蝎(十四个,去毒)上为细末,入轻粉少许和匀,用乳汁调,乳前服少许。
仲阳云∶小儿脉法∶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水镜诀∶夫以阴阳运命,男女成形,已分九窍四肢,乃生五脏六腑,位分三部,逆顺难明,若凭寸口之浮沉,必乃横亡于孩子,须明虎口,辨别三关,消详用药,必无差误。未至三步,看男左女右,虎口第二指根,第一节名初关,一名风关,若脉见初交病;第二节为中关,又名气关,脉见病深重;第三节为末关,又名命关,脉见死不治。三关青,是四足惊;三关赤是水惊;三关黑是人惊;紫色泻利,黄色雷惊;三关有通度脉,是极惊之证,必死;余病可治。或青或红,有纹如线一直者,是乳食伤脾,及发惊热;左右一样者,是惊与积齐发。有三条或散,是肺生风痰,或似之声。有赤是伤寒及嗽,如红火是泻,有黑相兼主下痢,红多白痢,黑多赤痢。有紫相兼,加渴不虚。虎口脉纹乱,乃气不和也,青惊积,青黑发慢惊。
脉入掌乃内吊。指纹曲里,风盛;弯外,食积上蒸。此论三岁以上脉法。小儿一岁至二岁,看虎口,更用指按高骨,乃一指分三关,定其息数呼吸,八至为平脉,九至不安,十至危困。短长大小,各有邪干∶浮主风生,数主有惊;沉迟主虚冷;实主有热;紧是癫痫;洪主热盛;沉细主腹痛;沉缓主虚泻;微迟有积有虫;迟涩主胃脘不和;沉主乳化难;沉细主乳食结;紧弦主腹热痛;牢实主大便秘;沉而数者骨中有热;弦长是鬲肝有风;紧数惊风,四肢掣战;浮洪胃口有热;沉紧主腹痛不歇;虚濡有气,又兼慢惊;芤多痢,大便有血。四岁用一指按虚实;五岁六岁用一指滚转,寻三部平正,关上为准;七岁八岁,稍移指少许,寻三部;九岁十岁次第根据三关部位寻取;十一十二岁亦同十岁看;十四步、十五岁,方根据大方脉部位诊视。凡看脉,先定浮、沉、迟、数,阴、阳、冷、热,皆根据大方也,沉迟为阴,浮数为阳。
更兼看面部,青色主惊风,白色主虚泻,赤色主痰热,黑色病势难当,黄色是脾家疳积。以此相参,察其病源,审度治疗,必无疏失矣。
巢氏云∶小儿变蒸者,以长血气也。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巢氏云上多变气。仲阳云∶变者易也。又生变蒸者,自内而长,自上而下,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后至三十二日一变,每变毕,即觉性情有异于前。何者?长生脏腑意智故也。何谓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以象天数,以应期岁,以分十二经络;故初生至三十二日,一变生癸,属足少明经肾脏,藏精与志。至六十四日,二变一蒸生壬,属足太阳经膀胱腑,其发耳与KT冷,肾与膀胱合,俱主于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至九十六日,三变生丁,属手少阴经心脏,藏神,其性为喜。至一百二十八日,四变二蒸生丙,属手太阳经小肠腑,其发汗出而微惊,心与小肠合,主火,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至一百六十日,五变生乙,属足厥阴经肝脏,藏魂,喜哭。至一百九十二日,六变三蒸生甲,属足少阳经胆腑,其发目不闭(一本作开)而赤,肝与胆合主木,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至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辛,属手太阴肺脏,藏魄,主声。至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四蒸生庚,属手阳明经大肠腑,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肺与大肠合主金,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巳,属足太阴经脾脏,藏意与智。至三百二十日,十变五蒸生戊,属足阳明经胃腑,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脾与胃合主土,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又手厥阴经心包络为脏,手少阳经三焦为腑,此一脏一腑,俱无形状,故不变而蒸也。前十变五蒸,乃天地之数以生成之,此后始生齿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后六十四日为一大蒸,计三百八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手受血,故能持物,足受血,故能行立。经云变且蒸,谓蒸毕而足一岁之日有余也。师曰∶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止,不可别治。又六十四日,为二大蒸。计四百四十八日。又一百二十八日,为三大蒸,共计五百七十六日,变蒸既毕,儿乃成人也。变者变生五脏也,蒸者蒸养六腑也,所以成人。变者上气,蒸者体热,每经一变一蒸,情态即异,轻则发热微汗,其状似惊,重则壮热,脉乱而数,或吐或汗,或烦啼燥渴,轻者五、六日解,重者七、八日解,其候与伤寒相似。亦有变蒸之余,续感寒邪者,但变蒸则耳冷KT冷,上唇发泡,状如浊珠,若寒邪搏之,则寒热交争,腹中作痛,而啼叫之声,日夜不绝。变者易也,蒸于肝则目眩微赤,蒸于肺则嚏嗽毛耸,凡五脏六腑,筋脉骨节,皆循环各有证应。其治法∶和平之剂微表,实热者微利之,或不治亦自愈,可服紫霜丸一丸或二丸,并黑散子、柴胡汤。变蒸者有寒无热,并吐泻不乳多啼者,当归散、调气散主之。变蒸之外,小儿如常,体貌情态,自然端正,鼻内喉中,绝无涎涕,头如青黛,唇似朱鲜,脸腮如花映竹,情意若天净月明,喜引方笑,似此平安。议曰∶人得中之道,以为纯粹,阴阳得所,刚柔兼济,气血相和,百脉相顺,所以心志益通,精神俱备,脏腑充实,形体固壮。凡观婴孩颅囟固合,睛黑神清,口方背浓,骨粗臀满,脐深肚软,齿细发黑,声洪睡稳,此乃受气充足,禀赋得中,而无疾也。
紫霜丸
治证详见第三问。
代赭石(,醋淬七次)赤石脂(各一钱)杏仁(五十粒,去皮尖)巴豆(三十粒,去皮膜心,出油)上先将杏仁、巴霜入乳钵内,细研如膏,却入代赭、石脂末研匀,以汤浸蒸饼,为丸如粟子大,一岁服五丸,米饮汤下;一、二百日内儿,三丸乳汁下;更宜量其虚实加减,微利为度。此药兼治惊痰诸疾,虽下不致虚人。
紫阳黑散
治变蒸,解利热气。
麻黄(一两,不去节)大黄(五钱)杏仁(去皮尖,二钱半)上三味,同一处捣和,略烧存性,再以杏仁少许,研膏和之,密器盛贮,每用一豆许,乳汁调下。
柴胡汤
治变蒸,骨热心烦,啼叫不已。
人参甘草(微炙)麦门冬(去心,各二钱)龙胆草防风(各一钱)柴胡(三钱)上锉散,每服三钱煎服。
当归散
治变蒸,有寒无热。
当归(二钱)木香官桂(辣者)甘草(炙)人参(各一钱)上锉散,每服二钱,姜、枣煎服。
调气散
治变蒸,吐泻不乳,多啼慢惊欲发。
木香香附子人参桔皮藿香甘草(炙,各一钱)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枣煎服。
肺盛复有冷风,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主之。肺只伤寒,则不胸满。肺热则手掐眉眼鼻面,甘桔汤主之。肺虚热,唇深红色,治之散肺虚热,少服泻白散。肺脏怯,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损故也。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曰怯。肺主唇,白而光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肺病春见,肺脏胜肝,当补肾肝,治肺脏,肝怯者受病也。补肝肾,地黄丸;治肺,泻白散主之。肺病见春,旺肺胜肝,当泻肺,轻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发惊,更有赤者当搐,为肝怯,当目淡青色也。
泻白散
见第八问。
甘桔汤
治风热毒瓦斯上攻,咽喉疼痛,喉闭肿塞妨闷,及肺壅咳嗽,咯唾脓血,胸满振寒,咽干而渴,时出浊沫,气血腥臭,久久吐脓,状如米粥,又治伤寒咽痛。
桔梗(二两)甘草(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加荆芥、防风,名如圣汤;热甚加羌活、黄芩、升麻。
阿胶散
治嗽,肺无津液,喘急,肺虚者,咳而哽气,喉中有声。
阿胶(一两半,蛤粉炒)鼠粘子(二钱半,炒香)马兜铃(半两,焙)甘草(一钱,炙)杏仁(七个,去皮尖)糯米(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食后温服。
地黄丸
见第八问。
肾虚,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气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囟开,面色白,此皆难养,纵长不过八八之数,若姿于色欲,多不过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非也。又肾气不足则下窜,盖骨重惟欲坠下而缩身也。肾水阴也,肾虚则畏明,皆宜补肾,地黄丸主之。肾病见夏,水胜火,肾胜心也,当治肾,轻者病退,重者悸劫,当搐也。
地黄丸
见第八问。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上为脾,下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此仲阳之至论也。口议所谓五位气色总见者∶其蓝青色者,乃惊积不散,欲发风候。其火红色者,痰积壅盛,惊悸增进。其黄土色者,食积症伤,欲作疳疾痞癖。其色白者,大肠滑泄,水谷不分,欲作吐利。其黑色者,脏腑欲绝,其疾危恶,其儿不久也。又有面部形色∶额有青色,主惊风欲发,红主大热。印堂青色,初入惊并泻,红主大惊夜啼,黑主客忤。山根青至,主二次惊,青色主泻后发躁,黑色及黄甚主死。年寿平陷者主夭,青主发热生惊,黑主利死,红主燥死,微黄曰平,黄甚主霍乱死。鼻准微黄曰平,黄甚为土动死候,黑赤危甚。人中黑,主蛔虫咬,患久唇反者死,短缩者因利死。边旁黄主胃逆,青色主下利。正口红者平,干燥脾热,白主失血死,黄有积,青因惊风死。黑气绕口者死。承浆青因饮食时被惊,黄主吐逆,赤主血痢,赤黑主惊风。两眼黑睛黄有热,白睛黄食积不化、疳、蛔,白睛青肝风惊,黑睛黄伤寒。眉上青吉,忽红主烦躁夜啼,黄主霍乱,久病红者死。风气二池青主风候,紫主吐逆,又发热,黄吐逆,红主烦躁夜啼。两颧赤色,肺有客热。两太阳青,主二次受惊。青自太阳入耳者死,红主血淋。两睑青主客忤,黄主痰溢,赤主风热。两颊赤主伤寒,左赤心热口疮,右赤肺热,黄主有积,红主血淋。两颐青主吐虫。两金匮青,主第三次惊,生风。黑绕口二日死。青连目入耳七日死。两风门红主风热,黑主疝,青水惊,黑从眉入耳当日死。唇黑不食者死。又面青眼青肝之病,面赤心之病,面白肺之病,面黄脾之病,面黑肾之病,五脏各有所主。看禀受盈亏,胎气虚实,阴阳补泻,当救其失,脏腑表里,若能辨其标本,则神圣工巧,自然得矣。
仲阳云∶惊痫发搐,男发搐,目左视无声,右视有声;女发搐,目右视无声,左视有声,相胜故也。早晨发搐,因潮热,寅卯辰时,身体壮热,上视手足动摇,日内生涎,项颈急,此肝旺,当补肾治肝。补肾,地黄丸;治肝泻青丸主之。日午发搐,因潮热,巳午未时发搐,心神惊悸,目上视,白睛赤色,牙关紧,口内生涎,手足动摇,此心旺也,当补肝治心。治心,导赤散、凉惊丸;补肝,地黄丸主之。日晚发搐,因潮热,申酉戌时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视,身体似热,睡露睛,手足冷,大便淡黄水,是肺旺,当补脾治心治肝。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夜间发搐,因潮热,亥子丑时不甚搐而卧不稳,身体温壮,目睛紧斜视,喉中有痰,大便白色,乳食不消,多睡不省,不纳津液,当补脾治心。补脾,益黄散;治心,导赤散、凉惊丸主之。凡急惊欲发,先看握拳,指内阴顺,指外阳顺,男左女右搐,须令全用药通关,大忌闷涎入肺,逆入心经,不能言语,即与凉心镇惊下痰药始安,如逆搐者便不可救。
若因吐泻后变证,却难调治。大凡此证,要看握拳逆顺,若搐顺则易调理,搐逆恐其复潮,先用通关散拈儿,保命丹、省风汤,后用疏风化痰退热等药,便可无事。又有惊风搐搦,吐泻多啼,急搐眼微有泪,面红则难瘥。爱哭心中聚涎,脸有红筋,乃是痫疾。指乱青纹,疾病又传,此乃下惊风镇坠太过,风疾不散,与气相逆,搐不能定,当下转气疏风药,温胆汤加酸枣仁服,次省风汤化苏青丸。又有急惊偏搦,面青背冷,男左女右不妨,男右女左难治,如手心冷汗,搐眉搐肚,终日终夜不定者,名真搐,两眉都动,此乃掣证,不惟定搐,亦要顺气,当下参汤平其胃气,却进川乌全蝎等药,并顺气药亦要斡旋。仲阳论伤风后发搐∶若伤风后得之,口中气出热,呵欠烦闷,手足动摇,当发散,大青膏主之。伤食后发搐∶若伤食后得之,身体温,多睡多唾,或吐,不思饮食而发搐,当先定搐,搐退白饼子下之,后服安神丸。又百日内发搐,真者不过三两次必死,假者频发不为重,真者内生惊痫,假者外伤风冷,盖血气未实,不能胜任,乃发搐也。欲知假者,口中气出热也,治宜发散,大青膏主之,仍用涂囟浴体法,珍珠丸下痰即定;有热不大便者,七宝洗心散、宽热散,下之即效;却用截风定搐,天麻防风丸、龙齿散、钩藤散等剂调理;有热疮疥,或不语,防风通圣散、大连翘汤皆可服。
泻青丸
见第八问。
导赤散
见第八问。
凉惊丸
(潮热口内涎,手足动摇,此心旺也。)治惊疳有热发搐,心神惊悸,目上视,面赤色,牙关紧。
黄连(末,五分)龙脑(一钱)龙胆(三钱)防风(三钱)青黛(三钱)钩藤(二钱)牛黄(一字)麝香(一字)上同研,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至一、二十丸,煎金银汤送下。
地黄丸
见第八问。
益黄散
见第八问。
通关散
治诸风搐搦,关窍不通,皆由痰塞中脘留滞百节所致。痰之所以潮塞者,气使实之。
南星(炮,一钱)麝香(一字)猪牙皂(一梃,略烧存性)赤蜈蚣(一条,炙)直僵蚕(一钱)上为末,以手点姜汁,蘸药少许擦牙,或用物引,滴入药两三点,涎出自开。与后十九问开牙散通用。
嚏关散
生半夏(一钱)皂角(半钱)上为末,用一豆许,用管子吹入鼻立醒。
开关如圣散
赤蜈蚣(一条,中分为两片,各用葱汁浸一宿焙干)全蝎(一个,亦中分为两片,各记左右,以二物分两处)上各为末,左眼翻,左手搐,以下药末搦入左鼻孔;右眼翻,右手搐,以上药末搐入右鼻孔;双眼翻,双手搐,兼之。
至圣保命丹
治小儿胎惊内钓,腹肚紧硬,眠睡不安,夜多啼哭;及治急慢惊风,目眼上视,手足抽掣,不省人事,悉皆主之;冷证用此。
全蝎(十四个,去尾)防风(二钱)白附子(一钱)炮南星(一钱,有热用胆星)蝉蜕(一钱)僵蚕(去丝炒)天麻(二钱)朱砂(一钱)麝香(半钱)金箔(十片)有热证加牛黄、冰片、硼砂各少许。
上为末,粳米糊丸,每两作四十丸,常服镇心安神化痰,除一切惊风诸证。汤,临时换。一方加人参、白茯苓二钱。
省风汤
治惊风口噤,筋脉挛急,抽掣疼痛,风盛痰实,旋晕僵仆,头目眩,胸膈烦满,恍忽不定,神志昏愦。
天南星(生用)防风(去芦,各四两)甘草(生用)半夏(米泔浸一宿)黄芩(去粗皮,各一两)上咀,每服二钱,生姜一片,煎去滓,不拘时服。
温胆汤
治惊悸烦躁不得眠。
半夏枳实(各二钱半)茯苓(半两)桔红甘草(各一钱半)酸枣仁(去壳,二钱半)腹疼加芍药上咀,每服一钱,入竹茹少许,姜、枣煎服。
白饼子
(即玉饼子)治小儿夹食伤寒,其证发热呕吐,亦有肚疼者,嗳气,辨得分晓,先用此药一服,推下食积,却用平和药发散调治,如惺惺散、加减参苏饮皆可服,却不可服冷药。
滑石末(一钱)轻粉(半钱)半夏末(一钱)南星末(一钱)巴豆(廿四个,去皮膜,用水一升煮干,研细)上三味捣罗为末,入巴豆粉,次入轻粉,又研匀,却入余者药末,如法令匀,糯米粉丸,如绿豆大,量小儿虚实用药,三岁以下,每服三丸至五丸,空心紫苏汤下,忌热物;若三、五岁儿壮实者,不以此拘,加至二十丸,以利为度。
安神丸
治惊。
人参茯神麦门冬干山药龙脑(各二钱)龙齿(一钱)朱砂甘草寒水石末(各半钱)金箔上为末,蜜丸鸡豆大,灯心汤调下。
大青膏
见第八问。
苏青丸
见第六十问。
浴体法
天麻末(二钱)全蝎(去毒,为末)朱砂(各半钱)乌蛇肉(酒浸,焙干)白矾(各二钱)麝香(一字)青黛(三钱)上同研匀,每用三钱,水三碗,桃枝一握,叶五、七枚,同煎至十沸,温热浴之,勿浴背。
涂囟法
麝香(一字)蝎尾(去毒,为末,半钱,一作半字)薄荷叶(半字)牛黄末青黛末(各一字)上同研,用熟枣肉剂为膏,新绵上涂匀,贴囟上,四方可出一指许,火上炙,手频熨,百日内外小儿,可用此涂浴法。
珍珠丸
见第十八问。
七宝洗心散
见第三十七问及第二十问。
宽热散
见第五十问。
天麻防风丸
见第五十四问。
惺惺散
见第五十问。
龙齿散
见第三十问。
钩藤散
见第十六问。
防风通圣散
见第二十八问。
大连翘汤
见第三问。
急惊者,因闻大声及大惊而发搐,发过则如故,此无阴也,当下利惊丸主之。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故利惊丸主之,以除其热痰,不可与巴豆及温药大下之,恐搐虚热不消也。小儿热痰客于心胃,因闻声非常,则动惊搐矣;若热极,虽不因闻声及惊,亦自发搐,急惊之候,牙关紧急,壮热涎潮,窜视反张,搐搦(搦者十指开合)颤动,唇口眉眼眨引频并,口中热气,颊赤唇红,大小便黄赤,其脉浮数洪紧。盖由内有实热,外挟风邪,心经受热而积惊,肝经生风而发搐。治法大要,用药有序,通关以后,且与截风定搐,痰热尚作乃下之,痰热一泄,又须急与和胃定心之剂,如搐定而痰热少者,则但用轻药消痰除热可也。盖急惊须当下,切不可过用寒凉及银粉巴消辈,荡涤太骤,此等重剂,医家不得已而用之,仅去疾即止,或不当用而用,或当用而过焉,往往由此而成慢惊矣。此证亦用搐鼻通关打喷涕,牙关开后,用疏风化痰退热药导赤散、柴胡天麻等剂,便可无事,琥珀散通治诸经惊狂之要药,至宝丹亦可服。
利惊丸
治小儿急惊,风痰盛,发热潮搐。
青黛轻粉(各一钱)牵牛末(半两)天竺黄(二钱)上为末,白面糊丸,如小豆大,二十丸,薄荷汤下。一法炼蜜丸,如芡实大,一粒化下。
导赤散
见第八问。
至宝丹
见第二十问。
琥珀散
治小儿急慢惊风,涎潮昏冒,目瞪搐搦,惊吊肚疼,及和顺痘疮,小可惊哭,眠卧不安,入口立效,惊痫时攻发作,常服永除病根。
辰砂(一钱半)琥珀牛黄天麻僵蚕(炒,去丝咀)全蝎(去毒)白附子乳香蝉蜕(各一钱)麝香(半钱)代赭石(,醋淬七次,一钱)片脑(一字)牛胆南星(一字)上为末,三岁一钱,薄荷汤下,慢惊加附子一分。
天钓阳,内钓阴。
天钓者,壮热惊悸,眼目翻腾,手足抽掣,或啼或笑,喜怒不常,甚者爪甲皆青如祟之状。盖由乳母酒肉过度,烦毒之气入乳乳儿,遂使心肺生热,痰郁气滞,加之外挟风邪,致有此耳。治法解利风热则愈。又有内钓者,腹痛多啼,唇黑囊肿,伛偻反张,眼内有红筋斑血,盖寒气壅结,兼惊风而得之。经云∶内钓胸高,时复渐安,眼尾红脉见是也。
此乃胎中有风有惊,故有此证,先是五内抽掣,极痛狂叫,或泄泻缩脚,忍疼啼叫,内证一过,外证抽掣又来,内外交攻,极难调理,却要分作两项下药,内证服聚宝丸、钩藤膏、魏香散,外搐服钩藤饮、保命丹,最要进得乳可以加得,小儿受此病,间有好者,杨氏乳香丸、木香丸皆要药也。
聚宝丸
见第十六问聚宝丹。
钩藤膏
治小儿腹中极痛,干啼,后,名盘肠内钓。
乳香没药木香姜黄片(各一钱)木鳖子(去油、三个)上为末,蜜丸芡实大,钩藤汤磨半丸入蜜服,先用此药定痛,再服魏香散。
魏香散
莪术(五钱)阿魏(二钱)上先将温酒化阿魏,浸莪术一昼夜,焙干为末,紫苏米饮调下。
钩藤饮
治小儿夜啼,乃脏冷也,阴盛于夜则冷动,冷动则为阴极发躁,寒盛作疼,所以夜啼不歇也,钩藤散主之。治惊啼加蝉蜕、防风、天麻。前十六问有钩藤散,又二十问蝉蜕钩藤饮可兼看,对证用。
钩藤钩茯神茯苓川芎当归木香甘草白芍药(各一钱)上为末,每服一钱,姜枣略煎服,其或心热而烦啼,必有脸红舌白,小便赤涩之症,钩藤饮去木香加朱砂末一钱,研和,每服一钱,木通汤调下,或锉散煎服亦可。
保命丸
见第十四问至圣保命丹。
乳香丸
治惊风内钓,腹痛惊啼。
乳香(半钱)没药沉香(各一钱)蝎梢(十四个)鸡心槟榔(一钱半)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丸,菖蒲钩藤汤下。
木香丸
治病如前。
乳香没药全蝎(各半钱)钩藤舶上茴香木香(各一钱)上先将乳香没药另研,次入诸药末,和毕,取大蒜少许研细,和丸桐子大,每服二丸、钩藤汤下。
盘肠气者,痛则腰曲干啼,额上有汗,是小肠为冷气所搏然耳,其口闭脚冷上唇干是也。此是生下洗迟感受风冷,或青粪不实,却有此证,当服钩藤膏、魏香散、苏合香丸、当归散,乳母服乌沉汤或沉香降气汤便定。
钩藤膏
见第二十一问。
魏香散
见第二十二问。
苏合香丸
见第六十问。
当归散
治小儿夜啼者,脏寒而肠痛也,面青手冷不吮乳是也。宜用此方。
当归(去芦)白芍药人参(各二钱半)甘草(炙)桔梗桔皮(去白、各一钱)上为末,水煎半盏,时时少与服,又有热痛亦啼叫不止,夜发面赤唇焦,小便黄赤与三黄丸,人参汤下。
乌沉汤
见第十六问。
沉香降气汤
治阴阳壅滞,气不升降,胸膈痞塞,心腹胀满,喘促短气,干哕烦满,咳嗽痰涎,口中无味,嗜卧不安减食。
香附子(二两半、炒、去毛)沉香(一钱)砂仁(三钱)甘草(七钱半)上为末,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之,清晨雾露空心服之,去邪恶气,使无瘴疫。
胎惊风者,以胎妇调适乖常,饮酒嗜欲,忿怒惊扑,母有所触,胎必感之,或外挟风邪,有伤于胎,故子乘母气,生下即发也。其候,月内温壮,翻眼握拳噤口,身腰强直,涎潮呕吐,搐掣惊怖啼哭,腮缩囟开,或颊赤面青眼合,不可误作慢脾眼合,妄用温药。视其眉间气色,红赤鲜碧者可治,若色黯黑、青黑者不治,虎口指纹曲入里者可治,反出外者不治。其治法解散风邪,利惊化涎,调气贴囟,甚则以朱银丸利之。面青拳搐者,当服保命丹、钩藤散、全蝎散。
朱银丸
见第三问。
保命丹
见第十四问至圣保命丹。
钩藤散
见第十六问。
全蝎散
见第二十四问。
此症生下如汤火泼,因胎热母肥,如脑额生疮难治,乃胎内失于扶持。如脚上有疮烂,此儿不满五年。如未满腊前便撮口,两拳相握,腰项如随,便知脏腑中生邪毒,此只三朝,定不可疗。男指向里,女指向外,尚可医治,逆候则不须投药饵矣。更看眉中有青筋碧色,应须有命,若眉红,断不可治。如有可治之症,但用全蝎散、钩藤散等剂。
钩藤散
见第十六问。
全蝎散
治诸痫胎痫。
全蝎(一个)琥珀朱砂(各少许)上为末,每服一钱,麦门冬煎汤调下。
又方
亦名全蝎散,治急慢风,大能定搐。
全蝎(大者七个、薄荷叶包炙、黄色为度)僵蚕(三个、炒)辰砂麝香(各少许)上为末,石榴皮煎汤下,直指用蝉蜕、甘草、南星。
项软者,乃天柱骨倒也,极难调治,其患不在心脾。此因曾吐泻之后,亦伤寒无汗,失表而然,本非久病羸,四肢不收卒然而成此疾。项软头似石,面红唇赤,只因肝胆有热,致令项软,肝受热风者,速与祛风退热,然后用强筋之剂贴项,立见安和。如此症若生下便如此,乃胎气不足,或惊风后得此,乃是宽缓不收,名曰五软,果难得药,胎风并病后软,可服钱氏地黄丸补肾。若卒暴如此者,只是肝经有热,当服泻肝丸,贴项当用附子南星末,以生姜自然汁调贴项上可也。
泻肝丸
治肝热生风,眼目上视,搐搦急惊可服。亦退热疏风,又名泻青丸。
当归龙胆草川芎栀子仁大黄(煨)羌活防风(各等分)上为末,蜜丸如芡实大,朱砂竹叶汤化下。
地黄丸
见第八问。
胎疾,谓月数将满,母失调护,或劳动气血相干,或坐卧饥饱相役,或饮酒食肉,冷热相制,或恐怖血脉相乱,胎气有伤,儿形无补,有胎热、胎寒、胎黄、胎肥、胎弱等症。胎热则儿在胎中,母多惊悸。或因食热毒之物,诞生之后,儿多虚痰,气急喘满,眼目眵泪,神困呵欠,不得伸舒,呃呃作声,大小便不利,或通利即有血水,甚则手常拳紧,脚常搐缩,眼常斜视,身常掣跳,皆由胎中受热,宜速与大连翘饮子,解散诸热,次与消风散数服无恙。其胎惊、胎风、自见本症,兹不赘述。胎寒则儿在胎中,母因感受寒邪,或喜食生冷过度,寒盛则肠鸣泄利,邪气以乱其真气,治寒邪、当用和解,治脏寒、则温脏寒,甚则有盘肠内钓,皆因寒而得之,大便青者是也,各有本症见之。胎黄候,则小儿生下,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子汁,乳食不思,啼叫不止,皆因母受热而传于胎也,凡有此症,乳母可服生地黄汤,仍忌热毒之物。胎肥则生下肌肉浓,遍身色红,盈月以后,渐渐羸瘦,目白睛粉红色,五心烦热,大便难,时时生涎,浴体法主之。胎弱则生下面无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无血色,时时哽气多哕,目无精采,亦当浴体法治之。凡胎气禀赋,有壮有弱,其母饮食恣令饥饱,起止无忌,令儿得疾,不寒即热,不虚即怯,热乃作壅,寒乃作泄,虚则作惊,怯则作结。寒则温之,热则凉之,虚则壮荣,怯则益卫。惊用安神丸,结用微利,详审用之,可保无虞。不若古人胎教之法,决无诸症,生子必形容端正,为世之英杰也。
大连翘饮子
见第三问。
消风散
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痛,项背拘急,肢体烦疼,肌肉蠕动,目眩旋晕,耳作蝉鸣,眼涩好睡,鼻塞多嚏,皮肤顽麻,瘙疮瘾疹,小儿虚风,目涩昏困。
白茯苓(去皮)芎羌活(去芦)荆芥穗防风(去芦)藿香叶蝉蜕(去土)白僵蚕(炒、去丝咀)甘草(锉、炙)陈皮(去白)浓朴(去皮、姜汁制、各三两半)上为细末,每服半钱,茶清调下,薄荷汤亦可。又治急慢惊风,用乳香荆芥汤调下,或加雄黄,名雄风散。
生地黄汤
治小儿生下,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子汁,乳食不思,啼叫不止,此胎黄之候,皆因母受热邪而传于胎也。凡有此症,乳母宜服,仍忌酒面五辛之物。
生地黄赤芍药川芎川当归(酒洗、等分)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产妇亦可服,抹些少入儿口中。
浴体法
见第十四问。
仲阳谓解颅,生下而囟不合,肾气不成也,长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白身瘦者,多愁少喜也,余见肾虚症。杨氏曰∶小儿年大,头缝开解而不合者,肾主髓,脑为髓海,肾气有亏,脑髓不足,所以头颅开而不能合也。人乏脑髓,如木无根,凡得此者,不远千日,其间亦有数岁,乃成废人。设有此症,不可束手待毙,宜与钱氏地黄丸,仍用南星微炮为末,米醋调敷于绯帛,烘热贴之,亦良法也。柏子仁散、三辛散等剂敷之尤效。
地黄丸
见第八问。
柏子仁散
治小儿囟开不合。
防风(一两半)柏子仁(一两)上末,乳汁调涂囟门上。
三辛散
一名封囟散、一名桂号散、治婴孩小儿、脑囟大开。
细辛桂心(各半两)干姜(一钱)上为末,乳汁调涂囟上,干时再涂,面赤为效。
囟陷者,始因脏腑有热,渴饮水浆,致成泄利,久则血气虚弱,不能上充脑髓,故囟陷如坑,不能平满,用狗头骨炙黄为末,鸡子清调敷之。囟填者,囟门肿起也,脾主肌肉,乳哺不常,饥饱无度,或寒或热,乘于脾家,致使脏腑不调,其气上冲,为之填胀,囟突而高,如物堆起,毛皮短黄自汗是也。若寒气上冲则牢靳,热气上冲则柔软,寒者温之,热者凉之,剂量轻重,兼与调气。小儿肝盛,风热反攻亦然,此症未易退瘥,或热症用大连翘散以消之,有表热症,柴胡散主之,又有封囟散掩之。论曰∶小儿胃气冲和,则脑髓充盛,囟顶渐合,若胃气热,熏蒸脏腑,则渴而引饮,因致泄利,令脏腑壅热,血气虚弱不能上充脑髓,所以囟陷也,圣济经用当归散、地黄丸。
大连翘饮子
见第三问。
柴胡散
见第五十问。
封囟散
见第三十二问三辛散。
地黄丸
见第八问。
当归散
见第五十九问。
目内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青肝热、泻青丸主之,浅淡者补之。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龙木论小儿斗睛候,皆因失误筑打,损着头面额角,兼倒扑,令儿肝受惊风,遂使两眼斗睛,宜服牛黄丸。口议血眼,宜服生熟地黄散流行血气,热毒服小防风汤,风毒服小流气饮,积毒服小菊花膏主之。斑疮入眼,决明散、蜜蒙花散主之,又有犀角散、石楠散通顶为妙。或泻后眼如上膜,或痘疹入腹,眼不能开,及诸症眼定无精光难治。
导赤散
见第八问。
泻青丸
见第八问。
生犀散
治目内淡红者、心虚热。
生犀(镑、二钱)地骨皮赤芍药柴胡干葛(各一两)甘草(半两)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滤去滓温服。
泻黄散
浅淡者补之,黄者脾热。
藿香叶(七钱)山栀仁(一两)石膏(五钱)甘草(五钱)防风(四两、去芦)上锉散,同蜜酒微炒,每服二钱,水煎服,不拘时。
地黄丸
见第八问。
生熟地黄散
治小儿疳蚀眼患,闭合不开,羞明怕日及内障。
生地黄(洗)熟地黄(洗)麦门冬(去心,各一两)川当归枳壳(麸炒)甘草(炙)防风杏仁(汤泡、去皮尖、炒赤)赤芍药(各半两)上锉每服二钱,黑豆七粒,煎豆熟为度,去滓服。
地黄散
治小儿心肝蕴热,目赤肿疼,内生赤脉,或白膜遮睛,四边散漫者犹易治,若暴遮黑睛,多致失明,宜速用此方,亦治疮疹入眼。
生地黄熟地黄蝉蜕(去头足)木贼草谷精草生犀末当归(去芦、切焙、各二钱半)防风(去芦)羌活白蒺藜(去刺)甘草沙苑蒺藜木通(各一钱半)黄连(去须)大黄(煨、各一钱)玄参(半钱)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量大小加减,煎羊肝汤食后调下,日三,忌口将息,亦治大人。
小防风汤
治小儿热毒眼患。
大黄(蒸)山栀子甘草(炙)防风赤芍药川当归(洗)羌活(各等分)上锉散,每服二钱,水小盏,煎五分,去滓,通口服,食后。
小流气饮
治小儿风毒眼患。
蝉蜕(去足)甘草(炙)羌活天麻当归赤芍药防风大黄薄荷杏仁(各等分)上锉散,每服二钱,水煎去滓,食后通口服。
小菊花膏
治小儿积毒眼患。
黄连黄芩大黄菊花羌活苍术(米泔浸)荆芥穗防风(各等分)上为细末,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细嚼白滚汤下。
决明散
治小儿疹痘疮入眼。
栝蒌根(半两)决明子赤芍药甘草(炙、各二钱半)上为细末,每服半钱,蜜水调下,日三。
蜜蒙花散
治小儿疹痘,并诸毒入眼。
蜜蒙花(一钱)青葙子决明子车前子(各五分)上为细末,用羊肝一个,破开缝三条,掺药令匀扎紧,以湿纸七重裹,炭火中煨熟,空心食之,效如神。
犀角饮
治眼疼。
犀角(一两)射干龙胆草黄芩(各半两)钩藤(七钱半)人参(二两)茯苓甘草(各二钱半)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食后去滓温服。
牛黄丸
治肝受惊风,遂使眼目疼痛。
牛黄白附子肉桂全蝎川芎石膏(各二钱半)白芷藿香(各半两)辰砂麝香(各少许)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临卧时薄荷汤化下三丸,乳母忌食辛辣热物,并湿面等物。
耳者肾之候,小儿肾经气实,其热气上冲于耳,遂使津液壅滞,为脓为汁者也。亦有澡浴水入耳中,水湿停留,搏于血气,酿成热,亦令耳脓,久而不瘥,变成聋耳,龙骨散主之。又汤氏有五般耳候。耳者,常有黄脓出是也。
脓耳者,常有红脓出是也。缠耳者,常有白脓出是也。底耳者,里面腥臭。囊耳者,里面虚鸣,时出清脓。然五般病源一也,皆由风水入耳,内有积热上壅而成,若不早治,久则成聋,胭脂膏等治之,仍服化痰退热等剂即愈。
龙骨散
治脓耳。
明矾()龙骨(、各二钱)黄丹(炒、一钱半)胭脂(一钱)麝香(一钱、研)上为细末,先以绵拈拭去脓汁,次以鹅毛管吹药入耳。本方加海螵蛸末尤妙。
龙黄散
治小儿耳,汁出不止。
枯矾龙骨()黄丹(炒、各半两)麝香(研、一钱)上同研细,先以绵杖子拈却耳中脓水,用一字掺在耳内,但用之,勿令风入。
干胭脂膏
治小儿耳,常出脓水不止。
干胭脂白龙骨白矾()白石脂(研、等分)上研如粉,用枣肉和丸枣核大,以绵裹一丸纳耳中,日三换之。
金箔散
枯矾胭脂(各半两)金箔(七片)上同研令匀,为细末,日三四度,掺少许于耳内。
蔓荆子散
治内热,耳出脓汁。
升麻木通赤芍药桑白皮生地黄麦门冬(去心)前胡甘菊花赤茯苓蔓荆子甘草(炙、各等分)上锉散,每服三钱,姜一片,枣二枚,水一盏,煎六分,食后临卧服。
巢氏云∶小儿四五岁不能言,盖人之五脏、以心之声为言,不能言者,由在胎时,其母卒有惊怖,内动于儿脏,邪气乘于心,故令心气不足,而不能言也。宜服钱氏菖蒲丸以意加减,久服取效。
菖蒲丸
治小儿心气不足,五六岁不能言,心之声为言,儿稍长合语而迟,由妊娠时,其母惊怖、内动于儿脏,邪气乘于心,使心气不足,舌本无力,故令语迟。
石菖蒲丹参天门冬(去心,焙、各一钱)赤石脂(三钱)人参(去芦、半两)上为末,炼蜜丸如麻子大,食后温水下二十丸。圣济总录有黄连。
巢氏云∶小儿滞颐者、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此由脾冷涎多故也。脾之液为涎,脾胃虚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流出渍于颐也。张氏温脾丹主之。一法百药煎含咽,其涎自不出亦截法也。益黄散亦治此症,温脾散亦可服。
张涣温脾丹
治滞颐。
半夏曲丁香木香(各一两)干姜白术青皮陈皮(各半两)上为末,糊丸如黍米大,一岁十丸,二岁二十丸,大小加减,米汤下。
温胃散
治滞颐,涎流出渍于颐上,此由脾冷涎多故也。
半夏(泡)人参甘草干姜肉豆蔻白术(各半两)丁香(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生姜三片,煎食前温服。
益黄散
见第八问。
(羚羊角丸,治五六岁不走。)仲阳云∶龟胸者,乃肺热胀满攻于胸膈,即成龟胸,又乳母多食五辛而成此疾。龟背者,儿生下客风吹脊,入于骨髓,即成龟背,治以龟尿,点其背上骨节。取尿之法,当放龟于荷叶上,候龟眼四顾,急用镜照之,其尿自出。圣惠论小儿龟胸者,缘肺热气胀满而成此疾,乳母多食辛辣之物,亦成此候,或乳母有宿乳乳儿,亦成此疾,常捏去宿乳,则无此症也,当用圣惠龟背丸治之。圣惠论龟背者,小儿初生,未满半周,强令早坐,遂使客风吹脊,故令背高如龟之状也。有灸法可疗,当灸第三椎骨下两傍各一寸半肺穴,又第五椎骨下两傍二寸半心穴,又第七椎骨下两傍各一寸半膈俞穴。以小儿中指节为一寸,艾炷如小麦大,但三、五壮而止。又有鹤膝证,小儿禀受不足,血气不充,故肌肉瘦薄,骨节呈露如鹤之膝,抑亦肾虚而得之,钱氏地黄丸加鹿茸以补肾气。又有行迟之症,乃血气不充、则髓不满骨,故软弱而不能行,抑亦肝肾俱虚而得之,肝主筋,筋弱而不能束也,地黄丸加牛膝、五加皮及酒炙鹿茸,又有五加皮散治之,又治龟胸,有龟胸丸以散其热,松蕊丹、百合丹治龟胸、龟背尤佳。
龟胸丸
治小儿龟胸、龟背,缘肺热气胀满而渐成此疾。乳母多食辛辣之物,亦能成此症。
大黄(煨、一钱)天门冬(去心)百合杏仁(去皮尖、炒)木通(去节)枳壳(麸炒)桑白皮(蜜炙)甜葶苈(炒)朴硝(各五钱)上为细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每用一丸,温汤化服食后。
枳壳防风丸
枳壳(麸炒)防风(去芦)独活(去芦)大黄(煨)前胡(去芦)当归麻黄(去节、各一钱)上为细末,面糊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饮食后服。
夫腹痛者,多因邪正交攻,与脏气相击而作也。挟热而痛者,必面赤或壮热四肢烦,手足心热见之。挟冷而痛者,必面色或白或青,手足冷者见之。冷甚而变症,则面黯唇口俱黑,爪甲皆青矣。热症四顺清凉饮加青皮、枳壳,冷症七气汤加辣桂,调苏合香丸,若邪正交攻,冷热不调,桔梗枳壳汤加青皮、陈皮、木香、当归为妙,若内吊等症则钩藤饮,其余则芍药甘草汤为要药也。实痛有热者,大柴胡汤主之,心腹痛甚有实热者,大承气汤下之,腹痛桂枝加芍药,痛甚桂枝加大黄也。
四顺清凉饮
治小儿血脉壅实,脏腑生热,颊赤多渴,五心烦躁,睡卧不安,四肢惊掣,及因乳哺不时,寒温失度,令儿血气不顺,肠胃不调,小便少,大便涩,或温壮连滞,欲成伏热,或壮热不歇,欲发惊痫。又治风热结核,头面疮疖,目赤咽痛,疮疹毒,一切壅滞,并宜服之。治挟热泻不止,加木香、大黄。
赤芍药当归甘草大黄(各等分)上锉散,三岁以上,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作两服。欲利小便,用赤芍药,虚热加甘草,不利减大黄,冒风邪,加去节麻黄,中风体强,眼睛上视,加独活,量儿大小虚实加减,微溏利为度,可加荆芥。更四十问内有加味清凉饮子,可详症通用。
七气汤
治七气所伤,痰涎结聚,心腹亦痛,不能饮食。
半夏(制、五两)人参辣桂(各二两)甘草(半两)上锉细,每服三钱,水大盏,姜五片,枣一枚,煎六分,食前服。
指迷七气汤
治七情相干,阴阳不升降,气道壅滞,攻冲作疼。
青皮陈皮桔梗莪术辣桂益智仁(各一两)香附子(一两半)甘草半夏(制、各七钱半)上锉细,每服三钱,水一盏,姜四片,枣一枚,煎至七分,不拘时服。
异香散
治小儿诸般吊症,角弓反张,胸高脐凸。
用透明没药一味为末,姜汤调下一钱匕。
桔梗枳壳汤
治诸气,痞结满闷,腹胁疼痛。
枳壳(炒)桔梗(各二两)甘草(半两、炙)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至半盏服。
钩藤饮
见第二十一问。
芍药甘草汤
治出疹,肚疼腹满,小便不通。
芍药(一两)甘草(二钱半)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不拘时服。
大柴胡汤
治伤寒十余日,邪气结在里,往来寒热,大便秘涩。腹满胀痛谵语,心中痞硬,饮食不下,或不大便五六日,绕脐刺痛,时发烦躁。及汗后如疟,日晚发热,兼脏腑实,脉有力者可服。
柴胡(去芦、八钱)黄芩赤芍药(各三钱)枳实(去瓤、麸炒一钱)半夏(汤泡七次、切片焙干、一钱半)上锉散,姜三片,枣二枚,水一盏,煎七分,加减服之。欲下加大黄半两。
桂枝加芍药汤
见第五十三问。
大承气汤
见第二十九问。
桂枝加大黄汤
见第五十三问。
腹胀有虚有实,皆由脾胃气攻所作也。实者闷乱喘满,可下之,紫霜丸、白饼子。其不喘者,虚也,不可下,若误下,致脾虚气上附肺而行,肺与脾、子母皆虚,肺主目胞腮颊肿也,脾主四股,母气虚甚即黄也,治之用塌气丸渐消之,未愈渐加丸数。然脾虚气不运动,故腹胀而不喘,可以散药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气即愈也。又有疳气积胀,用褐丸子治之。又有症癖痞胀,三棱丸主之。有实热胀满者,大承气汤主之,一法用五苓散吞紫霜丸,量虚实用丸数亦妙。热轻者,大柴胡汤治之。
褐丸子
治小儿疳积肿胀。
萝卜子(一两、微炒)陈皮青皮槟榔五灵脂莪术(煨)赤茯苓(各半两)木香(二钱半)黑牵牛(取净末、半生、半炒)上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苏叶泡汤送下。
紫霜丸
见第三问。
白饼子
见第十四问。
塌气丸
治小儿疳气腹胀喘急,并面目浮肿。
丁香(一钱)胡椒(一钱)萝卜子(炒)白牵牛(生、各二钱)上为末,面糊丸如小豆大,三岁三十丸,米汤下。
三棱丸
见第八十四问。
大承气汤
见第二十九问。
五苓散
见第五十二间。
大柴胡汤
见第二十九问。
下积丸
见第四十九问。
五珍丸
见第四十九问。
小儿伤寒初得,浑身发热无汗,多啼哭,只看眼急有如惊风,但用发散退热,莫令发渴,如渴便欲饮水不歇,当发散,羌活散、三黄散、柴胡散、抱龙丸,或虚烦可用竹叶汤,如嗽,当服洗心散、薄荷散、红绵散,四肢发汗,自然精神喜悦,感伤寒之重者,当根据仲景之法治之。又有伤寒夹惊,先要发散,次乃退热化痰截惊,乳下婴儿抱龙丸、羌活散加荆芥防风,三黄散微利,痰热,次用柴胡、黄芩药调理,自然向安,葱白汤亦可服。
羌活散
治伤寒惊热,或中风体硬,可加麻黄、干葛、薏苡仁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川芎白茯苓桔梗枳壳人参地骨皮天麻(各等分)甘草(减半)上锉散,生姜薄荷煎,加蝉蜕治惊热。
柴胡散
见第五十问。
三黄散
治伤风热症。
白术大黄(蒸)赤芍药(半两)黄芩(三钱)麻黄(去节、一钱)桂枝(二钱)上咀,生姜一片,枣二枚,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抱龙丸
治伤风温疫,身热气粗,痰实壅嗽,常服安神镇惊。亦治疹痘壮热,小儿宜时与服。
胆星(一两)天竺黄(二钱)雄黄(二钱)辰砂(二钱)麝香(少许)气喘有痰加杏仁上为末,煮甘草汁丸如芡实大,薄荷汤化下。
竹叶石膏汤
治伤寒表里俱虚,胸中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及诸虚烦,伤寒解后。伤寒未解,切不可服。
石膏(四两)半夏(六钱)人参(半两)甘草(半两)麦门冬(去心、一两)上咀,每服三钱,生姜一片,粳米五十粒,煎米熟为度,去滓温服。呕者加生姜三片,竹叶数片。
洗心散
见第三十七问。
辰砂七宝散
见第三十七问。
薄荷散
见第三十六问。
红绵散
治伤风咳嗽,鼻塞或流清涕。
全蝎(五个、去毒)麻黄(去节、二钱)僵蚕(二钱炒)白芷(二钱)川芎(二钱)天麻(二钱)甘草(一钱)苏木(一钱)上为末,绵少许煎服,有热加荆芥,一方有大黄。
葱白汤
治头疼不止,身疼热渴,小便赤黄,脉浮数无汗。
葛根(半两)芍药(半两)知母(半两)川芎(一两)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生姜二片,葱白三枚,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出汗,如有汗温服。加甘草治小儿夹惊伤风,并治发疟,头疼加石膏服,呕者加半夏半两。
羌活汤
解利邪气伤风。
羌活(一钱)人参(一钱)防风(一钱)川芎(一钱)上锉一剂,生姜三片,薄荷七叶,水一盏,加芍药甘草,煎至七分,不拘时服。
夫小儿伤寒得之与大人无异,所异治者,兼惊而已,又有因夹惊食而得,治法与大人一同,但小其分剂,使药性稍差耳。仲景云∶春气温和,夏气炎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冬受寒毒之气,其实时而病者,头痛身疼,肌肤热而恶寒,名曰伤寒。其不实时病者,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夏阳气发生,则寒毒与阳气相搏于荣卫之间,其病与冬时即病无异,但因春而发,名曰温病。至夏而发,名曰热病。阳热未盛,为寒所制,病名为温,阳热。已盛,寒不能制,病名为热,故太医均谓之伤寒也。然热病伤寒,温病时气,传变无异也,凡时气者,四时之间,有不正之气也,为春应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气之中人,则头疼壮热,咳嗽气粗,烦渴心躁,恍忽惊悸,传变与伤寒无异,故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俗谓之天行是也。治法三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升麻汤、解肌汤主之。五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调中汤、射干汤、半夏桂甘汤,可选用也。秋湿冬温,治湿则利小便,治冬温亦宜解利。其利小便也,则以五苓散辈,其解利冬温,宜葳蕤汤。盖冬温者,感温气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触冒之过,其治法不同,所施寒热温凉之剂亦异,不可拘以日数,发汗吐下,随症施行。要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清以温、平而行之,以平为期,不可过剂,此为大法,汤氏有七宝散加减服之,并与乳母服尤好,有热者、升麻汤加柴胡、黄芩、川芎等剂治之,柴胡石膏汤极效。
升麻汤
治小儿时行瘟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疼,及疮疹已发未发,疑似之间。治伤寒伤风,头痛憎寒壮热,肢体疼痛,鼻干不得睡。兼治寒暄不时,人多疫疠,乍暖脱着,及暑热之忽变阴寒,身体疼痛,头重如石者,可加柴胡,无汗加麻黄。
升麻(一钱)葛根(一钱)白芍药(一钱)甘草(炙一钱)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疮疹亦准此。服药已身凉,止药。加紫苏、茯苓、川芎,名升麻苏叶散,有热加黄芩,咽喉痛加桔梗,发丹加玄参效。
解肌汤
治伤寒温病,时行寒疫,头痛项强畏寒,肢体拘急,骨节烦疼,腰脊强痛,胸膈烦闷,无汗恶风壮热。
葛根(一两)麻黄(去节、半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桂枝(二钱半、千金方无此一味)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枣一枚,煎至六分,去滓稍热服,以汗出为度。夏月加石膏、升麻,各一钱。
调中汤
治夏末秋初,忽有暴寒,折于盛暑。热结于四肢,则壮热头疼,寒伤于胃,则下利,或血、或赤、或白,壮热迷闷脉数,宜下之。
大黄(七钱半)桔梗(炒、半两)本(半两)茯苓(半两)甘草(半两)干葛(半两)黄芩(半两)芍药(半两)白术(半两)上咀,白水煎,量大小加减服,得快气利,壮热便歇。去大黄,加黄连枳壳,止利尤妙,或加地榆,或加当归皆可。感风加荆芥。秋宜下,当用大黄疏利。
射干汤
治初秋夏月豪雨冷,及天行暴寒,其热喜伏于内,咳嗽气急,喉哑失声,干嗽无唾,喉中如梗。
半夏(汤泡、五钱)生姜(炮、四钱)射干(二钱)杏仁(去皮尖、二钱)甘草(炙二钱)紫菀(二钱)肉桂(二钱)枳实(炒、二钱)当归(二钱)橘皮(二钱)独活(二钱)麻黄(去节、汤泡、二钱)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半夏桂甘汤
治伏气之病,谓非时有暴寒,中人,伏于少阴经,始不觉病,旬月乃发,脉便微弱,咽痛,似伤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甘汤主之,次用四逆散,此病一二日便瘥,古方谓之肾伤寒。
半夏(洗、二两)桂心(二两)甘草(炙、二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放冷,少含细咽之,入生姜三片煎。
五苓散
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又治霍乱吐利,燥渴引饮。
泽泻(二两半)猪苓(二两半)白术(一两半)茯苓(一两半)桂(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拘时,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又治瘀热在里,身发黄胆,浓煎茵陈汤下,食前服,疸病发渴,及中暑引饮,亦可用水调服。小儿加白术末少许,如发虚加绵黄、人参末少许,十六问辰砂五苓散参用。
葳蕤汤
治风温、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发热头疼,咽干舌强,胸腹满,腰脊强。
葛根(半两)葳蕤(三钱)石膏(一两)白薇(半两)羌活(半两)麻黄(半两)川芎(半两)杏仁(去皮尖、半两)甘草(炙、半两)木香(半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七宝散
治时气头昏体热、此药大人可服,小儿同乳母服。
紫苏(三两)香附(炒、三两)陈皮(一两)甘草(炙一两)桔梗(去芦、一两)白芷(一两)川芎(一两)上咀,每服二钱,水半盏,姜一片,枣一枚,煎三分,去滓服。有热加葛根、升麻、荆芥。
柴胡石膏汤
治时行温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心胸烦满,寒热往来,痰热咳嗽,涕唾稠粘并疗之。
桑白皮(三两)黄芩(三两)升麻(二两半)石膏(五两)前胡(去芦、五两)赤芍药(五两)干葛(五两)柴胡(五两)荆芥穗(三两)无汗加麻黄、半夏、北五味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二片,淡豉十粒,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小儿分作三服,量大小加减,不拘时候。
凡治小儿伤寒,须辨表里,表里不分,汗下差误。古人云∶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伤寒有表症,有里症,有半在表半在里,有表里两症俱见。然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在半表半里者宜和解,表里俱见随症施治,无表里症,用大柴胡汤下之。其表症者、发热恶寒,身体痛而脉浮无汗,头疼项强腰脊痛,此足太阳膀胱经受病也,宜汗之,然伤寒发表,当随病轻重而汗之,头疼发热兼惊,亦只用葱白汤汗之,甚则桂枝麻黄各半汤、解肌汤、葛根汤、柴胡散,皆可选而用之。其里症者、恶热不恶寒,手掌心并腋下汗出,胃中干涸,燥粪结聚,潮热大便硬,小便如常,腹满而喘,躁渴脉沉而滑,内热而谵语,此属足阳明胃经也,宜下之,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四顺饮、洗心散,斟酌轻重用之。其在半表半里者、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沉细,是里症当下,其人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即当汗,此两症俱见者,仲景所谓半在表、半在里也,小柴胡汤主之。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诊其脉弦紧者,小柴胡汤主之,此属少阳胆经也,宜和解。其表里两症俱见者、病患脉浮而大,是表症当汗。其人发热烦渴,小便赤,是里症当下,此是表里症俱见,五苓散主之。又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是里症当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当须发汗,此是两症俱见,即未可下,宜与桂枝汤。又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痛,是有表复有里,仲景用桂枝加芍药汤,痛甚者,桂枝加大黄汤,或腹满时痛,尺寸脉俱浮洪者,此足太阴脾经也,自利不渴,当温之,四逆汤、理中汤。其无表里者、伤寒四五日以后,以至过经,无表里症,又于里症未可下者、但非汗症亦非下症者,皆用小柴胡汤随症加减用之,以至十余日外用小柴胡汤不愈者,若大便硬,看可汗则用大柴胡汤下之。仲景云∶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症,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也,急下,宜大承气汤。若不渴,口不燥,舌干而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此足少阴肾经也。其表热里寒者,身大热而反欲得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宜先与阴旦汤,寒已,次以小柴胡汤加桂,以温其表。又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宜先与白虎加人参汤,热除,次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以解其外。又厥阴症脉浮缓者,必囊不缩,外症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若脉尺寸俱沉短者,必囊缩,毒瓦斯入脏,宜承气汤下之,厥阴病,其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宜小建中汤,此足厥阴肝经也。然以表里症内、近似三阴三阳之症,而疏于各症之下,非可以尽备六经之大法也,当以活人书、伤寒论为主。其疟症与大方治法同,后有本条。夏伤于暑、秋必疟,其暑症玉露散主之,其详亦与大方同其治法,但用分剂轻耳。口议有脱甲散,大能除热,扶表救里,真良方也。
麻黄汤
治伤寒头疼发热,身痛恶风,无汗而喘。又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甘草(半两)麻黄(去节、一两)桂枝(一两)杏仁(去皮尖、三十个)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八分去滓,大小加减服,衣复取微汗,夏至后、须加知母一两,石膏一两,黄芩一两。盖麻黄性热,夏月温之,必有发黄发斑出血之失,凡伤寒热病,药性须凉,不可太温,惟冬及春,或病患平素虚寒者,乃用正方,不再加减。
葱白汤
见第五十一问。
解肌汤
见第五十二问。
葛根汤
见第十六问。
柴胡散
见第五十问。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桂枝(八钱)芍药(半两)生姜(半两)甘草(半两)麻黄(去节、半两)杏仁(去皮尖、十四个)大枣(二个)上咀,每服三钱,水一小盏,煎八分,去滓温服。
小承气汤
治太阳病吐下后、发汗而微烦,小便数,大便坚宜服。阳明病,若出汗多而微恶寒,为外未解,无潮热不可与之,若腹满不大便,可少少与之。
大黄(一两、微炒)浓朴(半两、制)枳实(一两,炒)上咀煎,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必先硬后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大承气汤
见第二十九问。
四顺饮
见第四十四问四顺清凉饮。
洗心散
见第三十七问。
小柴胡汤
见第二十九问。
五苓散
见第五十二问。
桂枝汤
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去皮、一两半)芍药(一两半)甘草(炙,一两)生姜(一两半)枣子(六个)上为饮子,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大小加减服,须臾啜热粥一盏以助药力,温复令一时许,通身热,微微似有汗者。加减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江淮间惟冬及春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症,加黄芩一分,谓之阳旦汤。夏至后有桂枝症,可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或升麻一分。若病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再加减也。戒曰∶桂枝最难用,虽用云表不解可发汗,宜桂枝汤。须是病患常自汗出,小便不数,手足温和,或手足指梢作微冷,少顷却温,身虽微似烦,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患身无汗,小便数,或手足冷,不恶寒,或饮酒家不喜甘者,慎不可行桂枝也。仍有桂枝症,服汤已、无桂枝症者,尤不可再与。
桂枝加芍药汤
治太阳病反下之,因腹痛、是有表复有里,宜服。
桂枝(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六个)甘草(炙、一两)芍药(三两半、利者、先煎三四沸)上咀,水煎加减服。痛甚者加大黄,大实者加一两半,羸瘦虚弱者减之。
桂枝加大黄汤
治太阳病反下之,因腹满痛,属太阴,桂枝加芍药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去皮、一两)芍药(一两半)甘草(炙、半两)大黄(半两、羸者减之)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一片,枣一枚,煎服。
四逆汤
治阴症伤寒,自利不渴,呕哕不止,吐利俱作,小便或涩或利,脉微欲绝,腹痛胀满,手足厥冷,或咳或悸,内寒外热,下利清谷,四肢沉重,或汗出热不出内,拘急身疼痛而恶寒者。
干姜(一两半)附子(一个、生用)甘草(一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理中汤
治脾胃不和,中寒上冲,心腹痛,痰逆恶心呕吐,心下虚烦痞满,膈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止汗去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伤寒时气,里寒外热,霍乱吐利,手足厥冷。
人参(去芦、三两)白术(三两)干姜(炮、三两)甘草(炙、一两半)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带热服,空心食前。或研细末,白汤调下。腹痛者,加人参一两半。
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或四肢拘急,腹满下利,转筋者,去术加附子一个生用。末之,蜜丸如鸡子黄大,名理中丸,又名调中丸,治厥阴脏寒,蛔上入鬲,吐长虫,或胃中虚冷,因发汗,故吐虫,先服理中丸。或加枳实、茯苓、蜜丸,治伤寒结胸欲绝,心鬲高起,实满作痛,手不得近,并用热汤化下。
大柴胡汤
见第二十九问。
阴旦汤
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虚烦。
桂(二两)芍药(一两半)甘草(炙一两)干姜(炮一两半)黄芩(一两半)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枣一个,同煎去滓,温服,复令少汗。
白虎加人参汤
治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内外俱热,时恶寒,大渴大汗,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石膏(四两、研细)知母(一两半)甘草(炙、半两)粳米(一合)人参(半两、去芦)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米熟为度服。
小建中汤
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桂枝(一两半)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胶饴(半升)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六分,去滓,下胶饴两匙许,再煎化温服,日三夜二服。尺脉尚迟,再作一剂,加黄末一钱。
玉露散
凉心经,解诸热,治口燥咽干,烦渴躁啼,小便闭。
寒水石(一两)石膏(一两、水飞)甘草(三钱)上为末,每服半钱,麦门冬泡汤化下,汤、散随意。加辰砂、金箔,名桃红散,亦治急惊。入栀子仁、名金莲散。
加滑石半两,名玉真散。汤氏方,治小儿秋夏伏暑,多烦热,吐黄涎,头额温,五心热,小便赤少。或干哕无物,宜服香薷散。又宜服玉露散,生姜汁和白汤调下。独用姜汁一服而止。
脱甲散
治婴孩小儿,伤寒体热,头目昏沉,不思饮食,夹惊夹食寒热,大小便闭涩,或赤或白,烦躁作渴,冷汗妄流,夹积伤滞,膈满胀急,青黄体瘦,日夜大热。及疗伤风、伤寒、伤暑,惊痫客忤,筋骨肾脏疳气等热,并宜服之。
柴胡(去芦、二钱)当归(酒洗、三钱)白茯苓(三钱)龙胆草(去芦、二钱)人参(去芦、二钱)知母(去毛、二钱)甘草(炙、四钱)川芎(二钱)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连须葱白一寸,煎至半盏,温服不拘时。此方散热,扶表救里,表虚令汗不妄行,里热令气不闭结,外即通关,内即开渠,通关流行经路,开渠不壅脏腑,热在表里之间。施无不可。
仲阳云∶咳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间肺气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实,非久病也,其症面赤身热痰盛,法当以葶苈丸下之,若久嗽不可下也。冬月嗽、乃伤风咳也,当以麻黄汤汗之。有热症、面赤饮水,涎痰浓实,咽喉不利者、宜甘桔汤。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肿欲饮水,有不饮水者,其身即热,以泻白散泻之。有嗽而吐涎痰乳食者、以白饼子下之。然肺主气、应于皮毛,肺为五脏华盖,小儿感于风寒,客于皮肤,入伤肺经,微者咳嗽,重者喘急。肺伤于寒、则嗽多痰涎,喉中鸣急。肺伤于暖、则嗽声不通壅滞。伤于寒者、必散寒邪,伤于暧者、必泄壅滞。发散属以甘辛,即桂枝、麻黄、细辛是也,涌泄系以酸苦,即葶苈、大黄是也,更五味子、乌梅之酸,可以敛肺气,亦治咳嗽之要药也。
久嗽不已,必主惊悸顽涎,血脉灌脸,其嗽传受五脏。或吐逆,或痰涎,或厥冷,或恐悸,甚而至于眼目两眶、紫黑如被物伤损,眼白红赤如血,谓之血眼。治之之法,当用生地黄、及湿黑豆研成膏,掩眼上,而眼肿黑自消,其血皆自眼泪而出,真良方也,兼服麦煎散而嗽自止。久嗽成痫,当服散痫等剂。凡治嗽,先要发散寒邪,然后服宽气化痰止嗽之药,即得痊瘥。先服九宝丸、华盖散、葶苈丸、抱龙丸,或细辛五味子汤,如有热,可服凉肺之药柴胡、黄芩等剂并泻白散,痰多气喘,用金星丸利痰了,却服前药,后服百部丸、生犀散、天麻定喘饮,调理而安,冷症咳嗽,小青龙汤加杏仁去麻黄,亦可服,有热及时气咳嗽,柴胡散加杏仁、五味子,柴胡石膏汤亦可,钱氏生犀散加减亦佳,有惊咳嗽、天麻防风丸治之,惺惺散、化风丹皆可服。金沸草散、三拗汤加减,乃治伤风咳嗽之常剂也。和解汤,治四时感冒,可加减服。
亭苈丸
治食乳冲脾,咳嗽伤风面赤,痰盛身热,喘嗽急促,化痰宽气进食。
葶苈子(隔纸略炒)防己黑牵牛(略炒)杏仁(去皮尖、双仁者、同干面炒黄、别捣、各一两)上为末,研入杏膏拌匀,取蒸枣肉和,再捣为剂,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生姜汤下,乳食后、或临夜服,量大小加减。
麻黄汤
见第五十三问。
甘桔汤
见第十一问,又名甘号散,煎服治乳嗽。
泻白散
见第八问。
白饼子
见第十四问。
麦煎散
治小儿夹惊伤寒,吐逆壮热,表里不解,气粗喘急,面赤自汗,或狂语惊叫,或不语无汗,及瘾疹遍身赤痒,往来潮热,时行麻豆疹子,余毒未尽,浑身浮肿,痰涎咳嗽,或变急慢惊风,手足搐搦,眼目上视,及伤风头疼并治。一方无地骨皮、赤芍药、滑石、知母,有钩藤、桔梗、川芎亦可。
滑石(半两)地骨皮(半两)赤芍药(半两)石膏(半两)白茯苓(半两)杏仁(半两)知母(半两)甘草(半两)葶苈子(半两)人参(半两)麻黄(去节、一两)有热加大黄。
上为末,每服一钱,麦子煎汤调下。如初生牙儿感冒风冷,鼻塞身热,喷嚏多啼,每一字、用麦子煎汤调下。
九宝饮
治小儿嗽,是肺脏感寒,须是表散了,却服嗽药。
麻黄(去节、一两)薄荷(一两)大腹皮(一两)紫苏(一两)陈皮(一两)杏仁(一两)肉桂(半两)桑白皮(炙、半两)枳壳(半两)甘草(二钱)上咀,生姜乌梅煎,冷症去薄荷,热症去肉桂。
华盖散
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气,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目昏眩,痰气不利,呀呷有声。
麻黄(去节、半两)苏子(炒、半两)桑皮(蜜炙、半两)杏仁(去皮尖、炒、半两)赤茯苓(半两)陈皮(去白、半两)甘草(炙、一钱)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五分,去滓,食后服。
细辛五味子汤
治肺经不足,胃气怯弱,或冒风邪,或停寒有饮,咳嗽喘息,不得安卧,胸满迫塞,短气减食,干呕作热,咳唾结痰,或吐涎沫,头目昏眩,身体疼重,语声不出,痛引胸胁,不问新久,并宜服之。
细辛(去苗、一两)半夏(汤泡、一两)乌梅(去核、一两)甘草(炙、一两)罂粟壳(去蒂盖、炒、一两半)五味子(三两)桑白皮(炒、二两)上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一片,煎六分服。
抱龙丸
见第五十一问。
金星丸
见第四十问。
百部丸
治小儿肺寒壅,咳嗽微喘有痰。幼幼方加甘草二钱半。
百部麻黄(去节、各一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微炒、煮三五沸研入)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热水化下。仲阳加松子仁五十粒炒焙,更加胡桃肉极妙。
生犀散
治咳嗽,解时气痰逆喘满,心忪忡惊悸、风热。
杏仁(二钱、炒)桔梗(二钱)茯苓(一钱)前胡(一钱半)人参(一钱)半夏(一钱)五味子(一钱)甘草(一钱)上咀,生姜薄荷煎服。有热加羌活,或加麻黄细辛。
天麻定喘饮
治小儿喘嗽惊风。
天麻(一两)防风(一两)羌活(一两)甘草(一两)人参(半两)桔梗(一两)白术(一两)川芎(一两)半夏曲(一两)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麦门冬十四个,煎至七分,食后服。有热去白术,加芍药枳壳。
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不解,恶寒体热,水停心下,干呕发热,咳嗽喘急。又主肺胀胸满,鼻塞清涕,咳逆上气,喘鸣怕寒。仲景曰∶治表不解,心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嗽,或渴、或利、或小便不通、或噎,小腹喘满。
麻黄(去节、一两)赤芍药(三钱)半夏(炮、三钱)细辛(半两)干姜(三钱)甘草(炙、三钱)桂枝(去皮、三钱)五味子(半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弹子大,炒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半钱炮。若小便不利者去麻黄、加茯苓一两。如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两,去皮尖。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一两半。
柴胡散
见第五十问。
柴胡石膏汤
见第五十二问。
天麻防风丸
治一切惊风,身体壮热,多睡惊悸,手足抽掣,精神昏愦,咳嗽痰涎不利。及风温邪热,并宜服之。
天麻(一钱)防风(一钱)人参(一钱)辰砂(一钱)雄黄(一钱)甘草(一钱、炙)麝香(一分)全蝎(半两、炒)僵蚕(炒、半两)牛黄(一分)一方有胆南星、无麝香。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至二丸,薄荷汤下,不拘时。
惺惺散
见第五十问。
化风丹
见第十九问。
金沸草散
治伤风痰盛,头目昏痛,颈项强急,往来寒热,肢体烦疼,胸膈满痛,咳嗽喘逆,涕唾稠粘。及时行寒疫,壮热恶风。
荆芥穗(四两)前胡(去芦、三两)麻黄(去节、三两)旋复花(三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制、一两)赤芍药(一两)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二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有寒邪、则汗出恶风,加杏仁、北五味。
又方名加减金沸草散
治伤寒中脘有痰,令人壮热头疼,筋脉紧急,时发寒热,皆类伤风,但不头疼为异耳。
前胡(三两)旋复花(三两)荆芥穗(四两)赤茯苓(一两)细辛(一两)甘草(炙、一两)半夏(洗净、姜汁浸制、切、一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一片,枣二个,煎六分,去滓热服,未愈再服。
三拗汤
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疼目眩,四肢拘急,咳嗽多痰,胸满气短。
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取汗为度。一方加荆芥、桔梗,嗽甚加五味子、细辛、各减半。又方麻黄去节,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名三和汤,治喘嗽尤妙,加减在乎活法,有热加前胡,伤风加荆芥,有痰加半夏。
和解汤
治小儿四时感冒寒邪,壮热烦躁,鼻塞多涕,惊悸自汗,肢体疼痛。及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
羌活(一两)防风(一两)川芎(一两)人参(一两)干葛(半两)升麻(半两)甘草(半两)芍药(半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一片,枣一个,煎至六分,不拘时服。无汗加麻黄。咳嗽者,加杏仁、五味子、桔梗。
此名乳嗽,实难调理,亦恶症也。当审虚实而施治焉,实者散之,虚者补之。其症气粗痰盛,口疮眼热,发散后,可利之,比金丸等药主之,散其实也。其症呕吐后惊悸,困倦自汗,当用补肺散、益黄散、天麻散、补其虚也。大抵治惊嗽琥珀散主之。天麻丸乃要药也,用天麻、蝉蜕、僵蚕、人参、川芎、甘草、硼砂、天竺黄、牛胆南星、白附子、坯、雄黄、末之,炼蜜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治未满百咳嗽不止,远胜诸药。
补肺散
(又名阿胶散)治小儿久患咳嗽,气急有痰,恶心可服。
阿胶(炒、一两半)鼠粘子(一两)马兜铃(半两)杏仁(七个、去皮尖)糯米(一盒)甘草(半两)上咀,三岁一钱,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滓温服。
比金丸
见第十九问。
天麻散
治婴儿咳嗽有痰,气壅面红。
天麻(三钱)朱砂(一钱)麝香(一字)南星(水浸、春秋五日、冬七日、夏三日、半两)上为末,每服一字,用杏仁汤调下。人参汤亦可。
琥珀散
见第十五问。
天麻丸
治小儿未满百咳嗽不止,名曰乳嗽。
天麻(一两)蝉蜕(一两)僵蚕(一两)人参(一两)川芎(一两半)甘草(二两)硼砂(半两)辰砂(一两)天竺黄(一两)胆星(二钱)白附子(一两)坯(一两)雄黄(一两)金箔(五片)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薄荷汤下。
小儿秋夏伏暑,多有热吐,何以别之?或有黄涎,头额温,五心热,小便赤而少,或唇干而烦渴。先令乳母服香薷散、五苓散,儿服竹茹汤、五苓散,热甚者,大柴胡汤去大黄服,或小柴胡汤亦可,热极者,可服大承气汤,其效如神。
玉露散亦可服。
香薷散
见第六十问。
五苓散
见第五十二问。
竹茹汤
见第六十问。
大柴胡汤
见第二十九问。
大承气汤
见第二十九问。
玉露散
见第五十三问。
小儿感受风冷,或食生冷瓜果过多,胃口停寒,以致吐食吐乳,并用理中汤主之,或酿乳法、消乳丸、异功散、香朴散、茯苓半夏汤、二陈汤、人参散、麝沉散俱可服。
理中汤
见第五十三问。
酿乳法
治初生婴儿以表用药,凡有胎热症,当令乳母服药,不可求效之速,治法当酿乳令儿吃渐次解之,百无一失。若遂以冷药攻之,必损脾胃,加以呕吐,必成大患。
泽泻(二两半)猪苓(去黑皮)赤茯苓天花粉(各一两半)生地黄(二两)山茵陈甘草(各一两)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六分,食后捏去旧乳却服。
消乳丸
见第六十问。
异功散
见第十七问。
香朴散
见第六十问。
茯苓半夏汤
治诸呕吐,心下坚痞,膈间有痰水眩悸。
茯苓(二两)半夏(五钱、汤泡七次)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六分服。
二陈汤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生冷伤脾。
半夏(汤泡)橘红(各五钱)白茯苓(三钱)炙甘草(一钱半)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人参散
治小儿脏腑冷,若才吃乳食,即又吐出。或因才吃乳,为惊触犯。令小儿外症面唇青黑,手足心热,口多清涎,吐逆不止,或作泻候,青黄紫白,或如鼻涕鸡子清者,并宜服之。
人参(去芦)白术(炒)白茯苓降沉香乌药甘草(炙、各半两)上为细末,以瓶贮之,遇小儿有前项形症,半岁一字,二、三岁半钱,大者一钱,煎枣子米饮调下,或陈紫苏汤亦可。或吐泻并作,煎丁香汤下,陈皮汤尤妙。
沉香散
见第十六问。
小儿吐泻,有身温者,有身热者,有身凉者,有吐泻成惊风者,有夏秋伤暑吐泻者,有初生三日内吐泻者。仲阳云∶小儿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不思乳食,大便青白,乳食不消,或白色,是伤乳,当下之,后和胃,下用白饼子,和胃用益黄散主之。三日以后至十日,吐泻,身温凉,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实下虚也,用益黄散加减治之。
又伤风吐泻身温,乍凉乍热,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时时咳嗽,更有五脏兼见症,当服入脏君臣药,先大青膏,后益黄散主之。又吐泻身热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皆为胃虚热渴吐泻也,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后用发散药,止渴多服白术散,发散大青膏、钩藤饮主之。又吐泻身凉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钩藤饮。夏至后吐泻身壮热,热症也,或因伤热,乳食呕吐不消,泻深黄色,玉露散主之,五苓散亦佳,香薷散、车前子散、可选而用之。若面色青黄,知风热在脾,发直怕人,眼不合,是心中有毒液,更胃逆风搐。可服定命丹。
白饼子
见第十四问。
益黄散
见第八问。
大青膏
见第八问。
白术散
见第四十八问钱氏白术散。
钩藤散
见第十六问。
玉露散
见第五十三问。
五苓散
见第五十二问。
香薷散
见第六十问。
车前子散
治暑月伏热,霍乱吐泻,烦闷引饮不止,通利小便。
白茯苓猪苓香薷车前子(各一两)人参(五钱)上末,每服一钱,灯心汤调下。肚痛加芍药,泻不止加石莲肉。
定命饮子
见第十六问。
理中汤
见第五十三问。
不换金正气散
治山岚障气,寒热往来,五膈气噎,霍乱吐泻,脏腑虚寒。
浓朴(去皮、姜汁炒)藿香(去土)陈皮(去白)甘草(炙)苍术(米泔浸、各一两)半夏(皂荚、白矾、姜汁同煮、一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七分绞去滓,食前带热服。
二顺散
治伏热中暑,霍乱吐泻,烦闷躁渴,小便赤色,便血肚疼。
猪苓泽泻茯苓白术甘草(炙)桂干葛杏仁(去皮尖,各一两)上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新汲水调下。
又酿乳法
治胃虚吐泻,睡中吐舌摇头,吐乳作腥气,额上汗流,多惊啼哭面黄,凡有此疾,宜暂断乳,令胃干饥甚用药,令乳母酿乳。
人参木香藿香沉香陈皮神曲麦芽(各一两)丁香(半两)上咀,每服四钱,姜三片,紫苏十叶,枣三个煎,乳母食后捏去旧乳汁尽,方服半盏许,卧少时,却与儿乳。
巢氏云∶小儿被病者、妇人怀胎孕,有鬼神导其腹中胎,嫉妒小儿,致令此病。其状微微下利,寒热往来,毛发,情思不悦也。千金论∶鬼、小儿鬼也,凡妇人先有小儿,未能行而母继有胎妊,儿未节乳,渐渐羸瘦,毛发稀黄,时作壮热,大便不匀,乃病也,又曰继病。法当用紫霜丸下其乳,以益黄散补之,令小儿断乳即安。消乳丸、异功散亦良剂也。其或他妇人有妊而抱他人婴孩者,亦有此症,同此治法。有热者龙胆汤。
紫霜丸
见第三问。
益黄散
见第八问。
消乳丸
见第六十问。
异功散
见第十七问。
龙胆汤
见第三问千金龙胆汤。
千金论∶小儿春秋月晨夕中暴冷,冷气折其四肢,热不得泄则壮热,冷气入胃变成下利,或赤或白,日夜无数,小儿腹胀痛,壮热脉洪大,或急热数者,宜调中汤下之,热便歇,利亦瘥也,但壮热不吐下者,亦宜服之。又夏月初秋,忽有暴寒折于盛热,无可发散,客搏肌肤,发于外则为疟,发于内则为痢,内外俱发,则疟痢俱作,皆由荣卫不和,肠胃虚弱,冷热之气乘虚客于肠胃,又因饮食所伤,冷热不调,夹冷则白,夹热则赤,冷热交攻,则脓血相杂,亦因沉积所作,赤痢积热,白痢积冷,赤白相杂,冷热之积,若脾胃气虚,不能消化水谷,则糟粕不聚,或春间解脱风冷所伤,肠胃虚弱,卒被风寒所折,便为下利多矣。经云∶春伤于风,夏必飧泄故也。调中汤去大黄加枳壳,更利不止,则加黄连治之。其暴下利者,车前子末之,米饮调下亦效。暑月用五苓散、车前子散、灯心汤调服,泼火散加减服。太阳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呕者加半夏,四逆散亦可服。
调中汤
见第五十二问。
五苓散
见第五十二问。
车前子散
见第六十三问。
泼火散
治中暑躁烦,发渴口干,及治血痢。
青皮(去白)赤芍药黄连(去须)地榆(各一两)上为细末,冷水调下一钱,如血热妄行加甘草。
葛根汤
见第十六问。
四逆散
治少阴病,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甘草(炙)枳实(炒)柴胡白芍药(炒、各一两)上捣筛为细末,水饮调下二钱,日进三服。如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半两,下利悸者、加桂半两,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两,泄利下重、先浓煎薤白汤,内药末三钱匕,再煮一二沸,温服。
汤氏方治脱肛、大肠自粪门出,宜用葱汤熏洗,令软,款款送上,此因泻利得之者,亦可服泻利之药,然后用槐花等药。又有用一味五倍子煎汤,入朴消熏洗而缩者,又有用真蒲黄碾极细,以猪胆拌匀敷肛门上而入者,全婴方用涩肠散。兼有痔症肿痛者,用黄丹滑石等分,井水调涂即消,并用铅白霜半钱,片脑半字,好酒调敷肿处甚佳,黄连解毒汤亦可服,用苦参汤洗亦效,亦有密陀僧、白矾、片脑末敷上,再用荆芥、防风等项洗之,用生栝蒌根者效。
涩肠散
治小儿久痢,大肠头脱出不收。
诃子(炮)赤石脂龙骨(各等分)上为末,腊茶少许,和药掺肠头上,绢帛揉入。又治痢,米汤调。又方治脱肛,五倍子焙为末,入茶根据前方用。
丹石散
治外痔如神。
黄丹滑石(各等分)上为细末,新汲水调涂,日三五次上。
胜雪膏
治随肠番花鼠奶等痔,热痛不可忍,或已成疮者,并皆治之。
片脑铅白霜上件各半字,用好酒少许,研成膏子涂之,随手则愈。
黄连解毒汤
见第七十问。
苦参汤
治脱肛并痔。
枳壳黄连大黄甘草荆芥苦参赤芍药黄芩(各等分)上锉散,每用五钱,以车前子、茅草,同煎熏洗。
又方
用生栝蒌根研粉,猪油温暖入。又用萆麻子贴头顶上,肠即入,便去萆麻子。
议曰∶儿生七日之内,大小便有血出者,此由胎气热盛之所致也。母食酒面炙爆热物,流入心肺,儿在胎内受其热毒,亦传心肺,且女子热入心,故小便有之,男子热入肺,故大肠有之,血出淡淡,有似坯水,盛则其血如鲜。凡遇有此,不可以他药,只以生地黄根,取自然汁,入蜜少许和匀,温温与服,移时自安,男女皆效。甘露饮宜兼与服,茅根、茅花煎浓汤服亦妙,犀角地黄汤亦可服,脏毒聚金丸用之效,地黄丸亦可用。有瘀血者,桃仁承气汤下之。
甘露饮
治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浓血,常欲合闭,或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疼,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疗身面皆黄肿,体微肿,胸膈气满,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
熟地黄麦门冬(去心,焙)枳壳(炒)甘草(炙)山茵陈枇杷叶(刷去毛、净)石斛(去芦)黄芩生干地黄天门冬(去心、焙、各等分)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小儿一服、分作二服,仍量岁数加减服。
聚金丸
治大便下血,发热烦躁,腹中热痛作渴,脉来弦数。或惊热目赤昏涩,或有酒毒去血,并治之。
黄连(四两、一两水浸晒干、一两炒、一两炮、一两生用)黄芩防风(去芦、各一两)上件为细末,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量意加减,以米泔浸枳壳水下,不拘时候。夏月入大黄一两,三时不须用。或枳壳为末,入前药为末亦效,小儿丸绿豆大,亦治血痢。
犀角地黄汤
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汗、内有瘀血,吐血鼻衄,面黄大便黑。此方主消化瘀血,兼治疮疹出得太盛以解之。
生犀角屑(如无、以升麻代之)牡丹皮(去骨、各一两)生地黄(半斤)芍药(七钱半)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服。
千金地黄丸
治心热肠风,脏毒去血。
黄连(四两、粗末)生地黄(半斤、研取汁、连滓二味拌匀、日中晒极干)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三十丸,食后麦门冬汤下,量大小加减。
桃仁承气汤
治大便瘀积,下鲜血或黑。
川大黄(四两)桂枝甘草芒硝(各二两)桃仁(五十枚、去皮尖双仁、诸本皆同惟外书用一百五十)上锉散,每三钱,水煎服,以快利为度,未利再投。
议曰∶小儿大肠热,乃是肺家有热在里,流入大肠,以致秘结不通,乃实热也。当以四顺清凉饮加柴胡,热甚者、加山栀、黄芩流利之。其表里俱热者,面黄颊赤,唇燥口干,小便赤涩,大便焦黄。无汗者,先解表,以柴胡散汗之,解后大便秘,或肚疼者,以清凉饮,大柴胡汤、承气汤皆可下之。积热者,神芎丸尤妙。
四顺清凉饮
见第四十四问。
柴胡散
见第五十问。
大柴胡汤
见第二十九问。
大承气汤
见第二十九问。
神芎丸
见第二十问。
轻号散
治小儿初生,大便不通。
轻粉(一分)蜜(少许)上以热汤调开,蜜糊轻粉,点儿口即通。与一、二次,再不可与。
汤氏云∶凡小儿小便不通,皆因心经不顺,或伏热,或惊起,心火上攻,不能降济,肾水不能上升,故使心经热,而小肠与心合,所以小便不通。木通散主之,甚者八正散。又小便不通,脐腹胀闷,心神烦热,栀子仁散主之。积热者,神芎丸效。
木通散
治小便不通,小腹疼痛。
木通滑石(各一两)黑牵牛(炒、半两)上为粗末,灯心葱白煎,去滓、大小以意加减服。
八正散
治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及治小便赤涩不通,热淋、血淋之症。
车前子瞿麦滑石大黄(湿纸裹煨)小栀蓄木通甘草上锉散,每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服。
葱号散
见第三问。
栀子仁散
治小儿小便不通,脐腹胀闷,心神烦热。
栀子仁(五枚)茅根(锉)冬葵子(各半两)甘草(二钱半)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煎五分,去滓不拘时侯,大小加减温服。
神芎丸
见第二十问。
议曰∶调理婴孩伤寒体热,头目昏沉,不思饮食,夹惊夹食,寒热,大小便闭涩不通,烦躁作渴,冷汗妄流,夹积伤滞,膈满胀急,青黄体瘦,日夜大热,及疗伤风、伤暑、惊痫、客忤、肾脏疳气等热,并宜脱甲散主之。亦可服大连翘汤加大黄神芎,治小儿惊风积热,大小便涩滞,其效尤速。又掩脐法,用连根葱一根,不洗带泥,生姜一片,豆豉二十一粒,盐二匙,同研烂捏饼,烘热掩脐中,以绵扎定,良久气透自通,不然另换一剂。小便不通、亦可前二问通用。
脱甲散
见第五十三问。
大连翘汤
见第三问大连翘饮子。
神芎丸
见第二十问。
掩脐法
治大小便不通。
海蛳(四十九粒)葱根(带土、七个)黑豆(七个)盐(少许)上同研烂,捏成一饼,烘热放脐上,以帛扎定,久则自通。
仲阳云∶虚羸者、脾胃不和,不能乳食,致使肌肤瘦弱,亦因大病或吐泻后,脾胃尚弱,不能传化谷气也。有冷者、时时下利,唇口青白,有热温壮、身热肌肉微黄,此冷热虚羸也。冷者、木香丸主之,夏月不可服,如有此症,则少服之。热者、胡黄连主之,冬月不可服,如有此症,则少服之。伤寒后虚羸者、竹叶汤主之,常服四君子汤,异功散、参苓白术散之剂皆可服也。橘连丸久服充肥,兼服肥儿丸。
木香丸
见第七十九问。
胡黄连丸
见第七十九问。
竹叶汤
见第五十一问竹叶石膏汤。
四君子汤
见第十六问。
异功散
见第十七问。
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烦满痞噎,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嗽。此药中和不热,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
白扁豆(一斤半、姜汁浸、去皮、微炒)人参(去芦)白茯苓白术甘草(炙)山药(各二斤)莲肉桔梗薏苡仁缩砂仁(各一斤)上为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小儿量大小加减。
橘连丸
治瘦。久服消食和气,长肌肉。
广陈皮黄连(各一两、去须)上为末,别研入麝半钱,用猪胆七个,分药入胆内,将水煮,候临热,以针微扎破,以熟为度,取出以粟米粥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下,量大小与之无时。
肥儿丸
见第七十九问。
快活丸
治脾胃虚弱,虽进饮食,则迟化而中满,呕吐肚急,面黄肚疼,脏腑不调,宽中快膈。亦治大人,十噎五膈,并宜服之。
檀香益智莪术(各五钱)三棱(一两)砂仁姜黄甘松白豆蔻甘草(各一两半)陈皮(七钱)香附子(三两)上为末,滴水丸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白汤任下。
仲阳云∶胃气不和,面白无精光,口中冷气,不思食,吐水肌瘦,虚弱腹痛,当补脾益黄散主之。凡人以胃气为本,惟治病亦然,胃气有实有虚,实者则有痞满内热之症,虚则有呕吐不食之证。虚者益之,实者损之,欲得其平则可矣。平胃散、观音散、银白散,壮胃之剂,不可缺也。
益黄散
见第八问。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嗳气吐酸,面色痿黄,体弱肌瘦,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霍乱痞噎隔气翻胃,并宜服之。
浓朴(去粗皮、水浸一宿锉、姜汁制炒、五十两)甘草(炙、十两)陈皮(去白、十两)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一日、焙干、五斤、炒)上为末,每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二个,煎七分,去姜枣,热服。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暑湿,四时非节之气。
观音散
见第六十问和剂观音散。
银白散
见第十六问。
巢氏云∶夫宿食不消者、脾胃冷故也。小儿乳哺饮食,取冷过度,冷气积于脾胃。胃为水谷之海,脾气磨而消之,胃气调和,则乳哺消化,脾伤于冷,则宿食不消,脉沉者伤食不化故也。亦有伤乳伤食而身热者,惟肚腹之热尤甚,人之伤积,肚热粪极臭酸,而夜间有热,伤积之明验,人所未晓也。冷者消食丸、木香丸。夜间有热。天明复冷,乃是伤寒夹食失解故也,当服白饼子,先与微利,次与参苏饮,发热地骨皮饮、秦艽散,退热而安。有实热者,大柴胡汤去大黄,亦可服。伤寒论∶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其喘发热者,紫霜丸主之。冷症用进食丸尤佳,亦治食厥,乃四肢逆冷,面色青黑是也,或当吐而苏。有痰者,温胆汤加减服,痰定而呕自痊,冷症丁香丸可服,白饼子下痰亦可。
消食丸
见第五十九问及第六十问。
木香丸
见第四十六问。
木香莪术砂仁青皮(去白)朱砂(研细)代赭(研、各二钱)大丁香(一钱)川巴豆肉(去油)上为末和匀,飞白面糊丸麻子大,风干。每服二十三丸,乳伤乳汁下,食伤米饮下。
丁香丸
丁香砂仁(二十粒)使君子肉(五个)乌梅肉巴豆肉(各三个、去油)上为末,烂饭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丸,陈皮汤下。
议曰∶肿、胀二症,此由虚中有积,久患失治,日渐传变,症候多端。随轻重,察盛衰,审表里以主治,先固其本,后正其标,斯无恙矣。有湿肿,有毒瓦斯肿,伤寒虚肿,泻痢虚肿,气血虚肿;有疳胀气胀,症积胀,锁肚胀,脘膈胀,食膨胀,蛔气胀,虚冷积胀。以上肿胀虚积,并当下之,各有其法。其受湿于脾胃,久不克化,气浮四肢,头面皆肿。
食毒瓦斯,由脾胃伤之,冷积毒瓦斯,停留于脘膈,致虚入腹作肿。伤寒下之太蚤,乘虚入腹作肿。泻痢之人,脾气亦虚,是以致肿。以上宜平调胃气,补脏充实,方可去肿。其气血虚肿。皆由荣卫不顺,脏腑怯弱,壅滞三焦,流注百脉,表里俱虚,邪正相乱,以致四肢浮肿,腹肚膨满;以上先调荣卫之顺,次服分气以散之。其疳气积胀,宜先与保童,当兼塌气以去之。其痞癖气胀症积胀,宜三棱以消痞。其锁肚胀,宜与珍珠天麻丸以通之。其上膈中脘,食伤膨胀,宜三棱、塌气、大茱连丸以消磨之。其蛔胀,宜下虫丸以化之。其虚冷积胀,宜沉香煎以温之。以上诸症,宜调和胃气,消磨通利,肿胀必然平复矣,如有热者,必以葶苈、牵牛等辈以治之,推气丸剂亦可服。
分气饮
治小儿肿胀作喘气短而急。
桔梗赤茯苓陈皮桑白皮(锉)大腹皮枳壳(炒)半夏曲真苏子(微炒)紫苏甘草(炙、各二钱)草果仁(一钱)上锉散,每服一钱半,姜枣煎服。
五疳保童丸
治五种疳疾。
五倍子(生)青黛夜明砂(布裹洗)苦楝根皮芦荟熊胆(研入)黄连(去毛)龙胆草(生用)干蟾(酥炙、去骨皮)麝香(研)芜荑(取仁)蝉蜕(去土、各等分)上为末,粟米糊丸麻子大,一岁儿二十丸,米饮下二、三服。
汤氏塌气散
治小儿腹胀气喘,体肿面浮。
陈皮(一合、炒)青皮(去瓤、巴豆二十一粒、炒黄色、去巴豆用)甘草(炙、各半两)黑牵牛(二钱半、半生半炒)肉豆蔻(二个、煨香)上末半钱,米饮调下,加槟榔一个。
塌气丸
治小儿疳气,腹胀喘急,并面浮肿。
丁香胡椒(炒、各五钱)莱菔子(炒)白牵牛(各七钱半)上为末,面糊丸小豆大,三岁三十丸,米汤下。
塌气散
治小儿腹胀气粗,并疳疾相攻,面目浮肿。
木香(一钱)青皮(五钱)巴豆(三十粒、同炒、豆黄色、去巴豆用)上为末,三岁半钱,米汤下,食前连进即效。
三棱煎丸
治婴孩食伤生冷、甜腻、毒热、等物,脾胃积滞,久不克化,令儿壮热脚冷,痞癖寒热。及疗瘕。
中脘不和,膨胀上膈,气壅心腹,不得通宣,所以作疾。此药温良,但是诸积滞食不化,并宜与服。
京三棱(成块煮、半两)莪术(并炮、、各半两)芫花(二钱半、醋浸、炒)鳖甲(去裙、米醋炙焦、半两)淡豆豉(一钱)巴豆(二十一粒、去壳)川当归(半两)杏仁(去皮尖、二钱半、炒令赤)上前四味一处,以米醋一碗,煮令干,仍用炒起,更细锉焙为末,次入当归末,杏仁、巴豆、淡豉、和匀水煮,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大小加减服之。
三棱丸
治小儿停积,腹胁胀满,干哕恶心,全不入食。
三棱(煨)木香神曲(炒)陈皮(去白)半夏(姜制、各一两)丁香桂(各五钱)上为末,曲和丸如黄米大,每二十丸,乳食后,温生姜汤下。
珍珠天麻丸
治急惊风,请量用之,以通为度。此方仍治吊肠、锁肚、撮口、至妙。丸如麻子大,初生患者;三日三丸,五日五丸,七日七丸。加青黛、名青黛丸。
天南星(炮)天麻白附子(炮、各二钱半)腻粉(半钱)巴霜(一字)芜荑(炒)全蝎滑石(各二钱半)上为末,煮细面糊丸如麻子大,一岁每服五丸,二岁十丸,大小加减,薄荷汤点茶清送下。
大茱连丸
治小儿饮食过度,胸膈膨胀,上下气不宣通,郁滞迷闷,情思少乐,大则作喘,饮食不化,作渴烦躁,坐卧不任,肢体倦怠,腹胁疼痛。
莪术京三棱(各二钱半、醋煮)干姜(炮)陈皮(去白)木香丁香(各三钱)巴豆(二十一粒、去膜心、去油用)绿细小茱萸(二钱)上为末,醋和为丸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大者加服,生姜枣子汤下。
下虫丸
见第七十九问。
沉香煎
治脾气冷积。
乳香沉香丁香杏仁(炒)百草霜木香(各一钱)肉豆蔻(一个、煨)巴豆(十四粒、出油如霜)上为末,酒煮蜡和,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淡生姜汤下,应患肚痛不止者、服之效。常服以通为度。
推气丸
见第四十九问。
遇仙丹
治诸虫,取诸积。
牵牛(三斤)大腹子(二斤)锡灰(二两、炙干为末)大黄(四两)雷丸(四两)青木香鹤虱(各二两)干漆(二两)皂角(四条)上后四味煎水,用粟米煮粥,初用牵牛末,次用大腹末,三用锡灰,四用大黄,五用雷丸,六用青木香,和剂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用姜汤熟水送下。
此药专治男子妇人、积虫气块,五劳七伤,赤白痢疾,便血注下,皮黄水肿,十般气,十一般恶虫,又进饮食,除病悦颜色,不与他药相反,四季可服,细末三四钱,量大小加减,服时不吃晚饭,三更用清茶下,次早桶子内虫积、及粒米尽,方可洗面,温粥补之。伤寒孕妇不可服。
巢氏云∶蛔虫者、九虫之内一虫也,长一尺,亦有长五六寸者,或因脏腑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动则腹中痛,发作肿聚,行来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清水,贯伤心者则死。诊其脉,腹中痛,其脉法当沉弱而弦,反脉大则是蛔虫也。此病因食物太早,爱甜怕苦,痛时便高声啼叫,只看人中上、鼻头唇口一时黑色,即是此症,当服使君子丸、槟榔散、化虫丸药取下便无事。仲景云∶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烦此为脏寒,乌梅丸主之。其蛔虫穿心者,用薏苡根煎汤治之即安。
使君子丸
治小儿五疳,脾胃不和,心腹膨胀,时复痛,不进饮食,渐至羸瘦,并宜服之。
白芍药浓朴(制)陈皮(去白)川芎甘草(各二钱半)使君子肉(汤浸去黑皮、一两)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陈米饮化下,大治小儿腹痛。
槟榔散
治肾疳宣露候良方,去虫后服此。
木香槟榔人参黄连甘草(炙、各等分)上为末,每一钱,小者五分,熟水调服。
化虫丸
治小儿虫咬心痛,来去不定,不思饮食。
鹤虱(炒)槟榔胡粉楝根皮(各半两)白矾(三钱半、半生半火)上为末,面糊丸绿豆大,三岁三十丸,温浆水入油三五滴吞下,食前。有虫皆化为水,大虫自下,且初服甚妙。
乌梅丸
治蛔厥,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烦,此为脏寒,蛔虫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又治久痢。
乌梅(七十五个)干姜(二两半)黄连(四两)蜀椒(出汗)当归(各一两)细辛人参附子(炮、去皮脐)桂枝(去皮)黄柏(各一两半)上为末,用酒浸乌梅肉一宿,去核,蒸饭杵成泥,和药匀丸麻子大。每服十丸,食后米饮下,日三服,忌生冷等物。
圣济论证、肺经受风寒,因咳嗽,肺停冷血生痰,致使腑脏有热,睡卧不安,故成,咽喉间如拽锯之声。
小儿若有此候,可服通关梅花饮子并半夏丸,及保寿散、小归命散、解肌散,三两服自安。若见如瘕证,喉间若拽锯声者,乃肺感风邪,上气喘急,面唇青色,项下有深凹陷,痰涎粘如胶漆,口生腥臭,恶气舌缩者、皆不可治也。
梅花饮子
治婴孩惊热、潮热、虚热、积热,五脏蕴热,上焦壅热,手足心热,喉中多痰,面色或红或白,变蒸牙,鼻流清涕,气急肝肺壅热,目赤咳嗽。或被人物所惊,夜啼睡卧不安,心中惊怖,情绪不快。或伤寒渐安,尚有余热未除,亦宜进此,三两服,常服镇心压惊,化痰退热安神,可除未来之患,通关。
南硼砂马牙硝(另研)芒硝(另研)甘草(炙、各半两)人参(一两)辰砂(二钱半)片脑麝香(一字)上八味为末,以瓷器收之,遇有此证,服一匙,麦门冬汤调下。气喘咳嗽,桑白皮汤调下,常服薄荷汤下。
吴子玉方
白色信石(一字、并下豆粉、研炮过、用)生南星枯矾(各一钱)鹅管石硼砂(各半钱)绿豆粉雄黄(各一钱半)上为末,糊丸如萝卜子大,临卧用冷茶清吞下五丸。
半夏丸
治肺气不调,咳嗽喘满,痰涎壅塞,心下坚满,短气烦闷,风壅痰实,头目昏眩,咽膈不利,呕吐恶心,神思昏愦,心忪面热,涕唾稠粘,并皆治之。
白矾(枯过、二两五钱)半夏(三两、汤洗去滑、姜汁浸一宿)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或二十丸,食后卧时、生姜汤下。小儿丸如麻子大。
保寿散
见第五十问。
小归命散
治小儿变蒸伤寒,潮热惊热呀,鼻流清涕咳嗽,浑身温壮,咽喉有涎,兼前项伤寒等证,及退惊热,坠涎安神,百病不生。
白茯苓人参白术(各半两)甘草(三钱)辰砂(二钱)片脑麝香(各少许)上七味为末,每服半钱,薄荷汤调下。
解肌散
治婴孩伤寒风,面部红赤呀,浑身壮热,有前项等形证,兼服人参散,后得热退,可观患势轻重,若患稍轻,脉候不洪数,面不大赤,不加烦躁,然须呻吟语,此为轻可之候,但只进此。
人参钩藤桔梗甘草川芎(各三钱)葶苈(一钱、炒)白茯苓(一钱)杏仁(四十九个、去皮尖)石膏()麻黄(去节、各四钱)上锉散,每服二钱,枣一枚,水一盏,煎半盏服。如国中伤寒,先下此药,是须要仔细辨认形证,则面青白,耳珠脚膝尻骨,俱冷如冰,身体温壮,亦狂躁语,梦中惊笑,乃是此候也。若小儿伤寒等,服此解肌散、渐得热退,次第可服大归命散、保寿散、轻粉白术散等调理。
白玉丸
利膈下痰涎,去心胸噎塞不止,并咳嗽多痰。
南星半夏僵蚕白矾(生、各二钱半)上为末,杏仁七个去皮尖,巴豆一粒,同研匀,再用去皮生姜汁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姜汤送下,不拘时。
巢氏云∶疟疾者、由夏伤于暑,客于皮肤,至秋因劳动血气,腠理虚而邪气乘之,动前暑热、正邪相击,阴阳交争,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更盛更虚,故发寒热,阴阳相离,则寒热俱歇,若邪动气至,交争复发。小儿未能触冒于暑,而亦病疟者,乃乳母持抱解脱,不避风寒者也。夫风邪所伤,客于皮肤,而痰饮积于脏腑,致令血气不和,阴阳交争,若真气胜则邪气退,邪气未尽,故发疟也;邪气虽退,阴血尚虚,邪干于真气,脏腑热气未散,故余热往来也;其病正发,寒热交争之时,热气乘脏则燥而渴,留饮停滞成癖,结于胁下,故瘥后胁下结硬也;若引饮不止,小便涩者,则变成癖也;寒热往来,而热乘五脏,气积不泄,故烦满,寒热相搏,而击于脏气,故腹痛也。寒多热少无汗者,桂枝麻黄各半汤;有汗多者、柴胡桂枝汤;汗多渴者,白虎加桂汤;小便赤热多而渴者,小柴胡汤;疟未散者,鬼哭散止之;寒少热多者,可服清脾汤;养胃汤,治脾胃冷弱者,四兽饮亦可服。其截疟丸子、切不可用砒霜者,但可服有常山者,有阿魏者,真能散痞癖也。热多汗出而渴腹疼者、大柴胡汤加葛根可也。其疟后加之冷证痞癖结块者,木香丸主之;烦闷者,五苓散;有热甚者,白虎汤,或加桂,或加人参。时行壮热者,柴胡石膏汤亦可服;头疼甚者、葱白加甘草亦可服;知母麻黄汤,亦治疟之奇剂也。
桂枝麻黄各半汤
见第五十三问。
白虎加桂汤
见第五十八问白虎汤。
小柴胡汤
见第二十九问。
柴胡桂枝汤
柴胡(八钱)黄芩(二钱)半夏(二钱半)芍药甘草桂枝(各三钱)上锉散,每服三钱,姜三片,枣一枚,煎食前服。
鬼哭散
治止疟疾。
常山大腹皮白茯苓鳖甲(酸炙)甘草(炙、各等分)上除鳖甲甘草炙外,三件不得见火,用桃柳枝七寸同煎,临发。略吐涎不妨,只用常山、白茯苓、甘草亦效。
清脾汤
治瘴疟脉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不食,口苦舌干,烦渴饮水,小便赤黄,大便欠利。
青皮浓朴(姜制,炒)白术草果(去)柴胡茯苓半夏(汤泡七次)黄芩甘草(炙、各等分)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二片,煎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四兽饮
治五脏气虚、喜怒不节,劳逸兼并,致阴阳相胜,结聚痰饮,与卫气相搏,发为疟疾。兼治瘴疟,最有神效,常服温中快膈。
半夏茯苓人参白术草果橘红(各等分)甘草(减半)上锉散,每服三钱,乌梅、姜、枣各一,水一盏煎服。
胡黄连散
治小儿疟。
人参胡黄连草果槟榔甘草柴胡(各等分)上锉散,水一盏,煎三分服。
养胃汤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温中快膈,能辟山岚瘴气,寒疟,脾胃虚寒。
浓朴苍术(制)半夏(泡、各一两)藿香草果仁茯苓人参(各半两)甘草(炙)橘红(各二钱半)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七片,乌梅一个,煎六分,去滓热服。兼治冷冻饮料伤脾,发为疟疾。或中脘虚寒,呕逆恶心。寒疟加桂。
又方
陈皮(去白、三钱半)甘草(炙)浓朴(制)半夏(各三钱、泡)人参草果(各二钱)白茯苓(四钱)藿香(七钱、洗)青皮(去瓤)莪术三棱(煨)大腹皮(各一钱半)苍术乌梅(各五钱)上锉散,每服三钱,姜枣煎服。
经效疟丹
治疟母结癖,寒热无已。
真阿魏雄黄(各二钱半)朱砂(一钱半)上沸汤泡阿魏研散,雄朱和之,稀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人参汤候冷,空心服。瘴疟桃枝煎冷服。临发磨一丸,敷鼻头口畔。
大柴胡汤加干葛
见第二十九问大柴胡汤。
木香丸
见第四十六问。
五苓散
见第五十二问。
白虎汤
见第五十八问。
柴胡石膏汤
见第五十二问。
葱白汤
见第五十一问。
知母麻黄汤
治伤寒瘥后,或十数日,或半月二十日,终不惺惺,常昏沉,似失精神,语言错缪,又无寒热,医或作鬼祟,或作风痰,多般治之不瘥。或朝夕潮热颊赤,或有寒热似疟。都般发汗不尽,余毒在心胞络间所致。
知母麻黄(去节)甘草(炙)芍药黄芩(各半两)桂枝(去皮、半两、盛暑可减半)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令微汗。若心烦不眠,欲饮水,当稍稍与之,令胃气和即愈。未汗须再服,大小加减。
汤氏云∶此四者,皆由血气凝滞,而有热毒之气乘之,故结聚成痈疖肿毒也。备急神验方,未结之初,微见有头,红起隐痛者,急用不语唾,夜半频频涂之,即消散。若已结成,当用天乌散贴方。治小痈疮,惊毒疖肿,皆可服漏芦散,真良方也。热甚者,青解毒丸,四顺清凉散加防风、连翘,玄参剂亦可服,五福化毒丹尤良,连翘汤可服。青露散掩之,留小孔,后用惊毒掩子收疮口取效。热甚者,凉膈散亦可服。
天乌散贴方
天南星赤小豆草乌黄柏上等分为末,生姜自然汁,调贴患处。用米醋调尤佳。
漏芦散
治小儿痈疮,及丹毒疮疖。
漏芦麻黄(去根节)芒硝连翘黄芩川升麻甘草(各二钱半)川大黄(一两、炒)白敛(七钱半)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五分,去滓,量大小加减,不拘时候,加减温服。可加羌活、荆芥、川芎、防风、枳壳。
青解毒丸
见第九十问。
四顺清凉饮
见第四十四问。
玄参剂
解诸般热,消疮疖。
生地黄玄参(各一两)大黄(煨、半两)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丸,煎灯心竹叶汤化下,入沙糖少许,亦可加羌活、川芎、赤芍药、连翘、防风。
又方
治疹痘后,余毒不散,遍身生疮不已,大能解毒。
玄参赤芍药生地黄赤茯苓荆芥防风木通桔梗黄芩朱砂青黛(各等分)上为细末,炼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薄荷汤下,大小加减服之。
五福化毒丹
治小儿蕴积毒热,惊惕狂躁,颊赤咽干,口舌生疮,夜卧不宁,谵言烦躁,头面身体多生疮疖。
玄参桔梗(各二两)茯苓(二两半)人参牙硝青黛(各一两)甘草(七钱半)麝香(一字)金箔银箔(各十片为衣)上为末,炼蜜丸和剂,如芡实大,每服一丸,薄荷汤下,不拘时。及治疮疹后、余毒上攻,口齿涎血臭气,以生地黄汁、化下一丸,及用鸡翎刷在口内。
连翘汤
见第三问大连翘饮子。
青露散
治背疽,一切恶疮,围药不胤开。
白芨白敛白微白芷白藓皮朴硝青黛黄柏大黄天花粉青露叶(即芙蓉叶)老龙皮(即老松木皮,各等分)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调涂,留小孔,如干再用生姜汁润。
惊毒掩子
治疮疖初发,掩上即退,已成速破。
葱根(七个)木鳖(七个)白芷(三个)巴豆(十四个)黄丹(二两)油(四两)上先用油入前四味,武火熬,用柳木篦搅,以白芷焦黑为度,用绵滤去滓。再入铫,用文火熬,却入黄丹,熬令紫黑色,成膏为度。治诸般疮疖,去脓收疮口。
惊毒诸般肿痛掩子
蒲黄大黄黄柏真粉连翘白芷白芨白敛牲蛎丹参(各等分)上为末,水调涂肿处。
凉膈散
治小儿腑脏积热,烦躁多渴,头昏唇焦,咽燥舌肿,赤目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结,便溺赤涩,一切风肿,并宜服之。
川大黄朴硝甘草(炙、各一两)连翘(二两)栀子仁黄芩薄荷叶(去土各半两)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四分,食后温服,大小加减。
巢氏云∶小儿恶核者,乃风热毒瓦斯,与血气相搏,结成顽核,生于项颈,遇风寒所折,不消结成瘰,久而溃脓成疮者也。凡有此症,宜服清凉饮子及升麻汤等药,汤氏贴恶核瘰各有妙方。千金连翘丸、千金龙胆汤皆可服。
清凉饮子
见第四十问。
连翘丸
治小儿无故寒热,强健如故,而身体颈项结核瘰,及肠胁背里有坚核不痛,名为结风气肿。
连翘桑白皮白头翁牡丹皮防风黄柏桂心香豉独活秦艽(各半两)海藻(二钱半)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或二十丸,灯心汤下。
千金龙胆汤
见第三问。
大圣散
治瘰,消风毒肿,上壅内热,多生瘾疹,风丹风证。食煎爆多致此疾。
羌活荆芥升麻薄荷防风甘草大黄黄芩玄参(各等分)或加赤芍药、连翘上各等分为末,每二钱,水一盏,煎六分温服。又方用牡蛎二两、火为末,玄参一两,甘草半两为末,每二钱,清茶调下。
百问云∶发斑有两证,有温毒发斑,有胃烂发斑也。温毒发斑者,为冬月温暖,人感乖戾之气,未即病发,至春或被积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天气暄热,温毒始发,则肌肉斑烂瘾疹如绵纹,其治用葛根橘皮汤、黄连橘皮汤主之。若胃烂发斑者、伤寒未下即发斑,下早亦发斑,盖不当下而下之,热气乘虚入胃,当下失下,则胃热不得泄,所以皆发斑也。凡发斑不可用表药,盖表虚里实,若发其汗,重令开泄,更增斑烂,表虚故也,玄参升麻汤、化斑汤主之。伤寒发斑,只是热气在脏腑,先攻肠胃,里蕴成疮,方发出外,赤者易治,黑者难治,盖毒瓦斯入胃之深故也,羌活散加蝉蜕治斑亦可。
葛根橘皮汤
治冬温,未即病,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泄,至天气暄热,其温毒始发,肌中斑烂瘾疹如绵纹,咳嗽心闷,但呕吐清汁,服此药即静。兼治小儿麻痘疮。
葛根陈皮杏仁(去皮尖)麻黄(去节)知母黄芩甘草(各半两)上锉散,白水煎,有热不吐,去陈皮。冷证去黄芩、知母。
黄连橘皮汤
治温毒发斑,兼治麻证,泄泻并去血。
黄连(一两)陈皮杏仁(去皮尖)枳实(炒)麻黄(去节)葛根(各半两)浓朴(制)甘草(炙、各一钱半)上锉散,每服二钱,白水煎服,亦治烦渴,或不用浓朴、甘草。
玄参升麻汤
治伤寒、发汗吐下后,毒瓦斯不散,表虚里实,热发于外,故身斑如绵纹状,甚则烦躁谵语。兼治喉闭肿痛。
玄参升麻甘草(炙、各半两)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服。又煎升麻汤,内加玄参亦可。
化斑汤
人参石膏葳蕤知母甘草(各二钱半)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糯米半合,煎六分,米熟为度,温服。
羌活散
见第二十问人参羌活散。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