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古籍 > 唐朝 > 正文

黄帝明堂灸经

信息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7/11/20

夫玄黄始判,上下爰分,中和之气为人,万物之间最贵,莫不禀阴阳气度,作天地英灵。头于日月,呼吸犹若风云,气血以类江河,毛发比之草木,虽继体于父母,悉取象于乾坤,贵且若斯,命岂轻也。是以立身之道,济物居先,保寿之宜,治病为要。草木有蠲之力,针灸有劫病之功,欲涤邪由,信兹益矣。夫明堂者,圣人之遗教,黄帝之正经,纪血脉循环,明阴阳俞募,穷流注之玄妙,辨穴道之根源,为脏腑权衡,作经络津要。今则采其精粹,去彼繁芜,皆目睹有凭。手经奇功,书病源以知主疗,图人形贵免参差。并集小儿明堂,编录于次,庶几长幼尽涉安衢,欲俾华夷同归寿域云尔。(按上文已见载《太平圣惠方》)

至大辛亥春月燕山活济堂刊

定尺寸法

《岐伯明堂经》云∶以八寸为一尺,以八分为一寸。缘人有长短肥瘦不同,取穴不准。

短手长,取穴不准。

唐时《孙思邈明堂经》云∶取患人男左女右,手大拇指节横纹为一寸。以意消详,巧拙亦有一法,令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去为一寸。自根据此寸法,与人着灸疗病以来,其病多得获愈。此法有准,今以为定。

点灸法

凡点灸时,须得身体平直,四肢无令拳缩,坐点无令俯仰,立点无令倾侧。灸时孔穴不正,

下火法

凡下火点灸,欲令艾炷根下赤辉广三分,若不三分,孔穴不中,不合得经络。缘荣卫经脉,气血通流,各有所主,灸穴不中,即火气不能远达,而病未能愈矣。

用火法

古来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切宜避之。八木者,松木火难瘥增病,柏木火伤神多汗,竹木火伤荣卫经络。有火珠耀日,以艾丞之,遂得火出,此火灸病为良,凡人卒难备矣;次有火照耀日,以引之便得火出,此火亦佳。若遇天色阴暗,遂难得火,今即不如无木火也,灸人不犯诸忌,兼去久,清油点灯,灯上烧艾茎点灸是也;兼滋润灸后至疮愈已安。且无疼痛;用蜡烛更佳。诸蕃部落,知此八木火之忌,用镔铁击KT石得火出,以艾引之,遂乃着灸。

候天色法

凡点灸时,若值阴雾大起,风雪忽降,猛雨炎暑,雷电虹霓,临时且停,候待晴明,即再下火灸。灸时不得伤饱大饥,饮酒大醉,食生硬物。兼忌思虑愁忧,恚怒呼骂,吁嗟叹息,一切不祥,忌之大吉。

背人形第一

风府

一穴,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禁不可灸。主头痛,项急不得顾,暴喑不得言,多悲恐惊悸,狂走欲自杀,目反视。


大杼

二穴,在项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壮。主颈项痛,不可俯仰,左右罔顾,癫病螈,身热目眩,项强急,卧不安席。


心俞

二穴,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壮。主寒热心痛,背相引痛,胸中满闷,咳嗽不得息,烦心,多涎,胃中弱,食饮不可,目KTKT泪出,悲伤也。


膈俞

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壮。主咳逆,呕吐,膈上寒,食饮不下,胁腹满,胃弱食少,嗜卧怠惰,不欲动身。


肝俞

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七壮。主咳逆,两胁满闷,肋中痛,目生白翳,气短,唾血,目上视,多怒,狂衄,目KTKT无远视也。


肾俞

二穴,在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三壮。主腰疼不可俯仰,转侧难,身寒热,饮食倍多,身羸瘦,面黄黑,目KTKT,兼主丈夫妇人久积冷气变成劳疾也。

背人形第二

风门

二穴,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壮,主头疼风眩,鼻衄不止,鼻流清涕也。

\r背人形第二图\pm-m23.bmp\r

魂户

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灸三壮。主背田满闷,项急强不得顾,劳损虚乏,尸厥走疰,胸背连痛也。


至阳

一穴,在第七椎节下间,微俯而取之宛宛中,灸七壮。主四肢重,少气难言,脊急强也。


胃俞

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宛宛中,灸七壮。主胃中寒气不能食,胸胁支满,身羸瘦,背中气上下行,腰脊痛,腹中鸣也。


膀胱俞

二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七壮。主腰脊急强,腰以下酸重,劳损不仁,腹中痛,大便难也。


仆参

二穴,在跟骨下陷者中,拱足得之,灸三壮。主腰痛不可举足,承山下重,脚痿癫疾,尸厥,霍乱,马痫也。


背人形第三

大椎

一穴,在项第一椎下陷者中,灸七壮。主五劳虚损,七伤乏力,疰气背膊间闷,项强不得顾,及疟久不愈也。


身柱

一穴,在第三椎下间宛宛中,灸三壮。主癫狂螈,怒欲杀人,狂走见鬼。

秦承祖明堂云∶主小儿惊痫也。《千金》杨玄操同。


筋缩

一穴,在第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陷者中,灸五壮。主惊痫狂走,癫病多言,脊急强,两目转上,及目瞪也。

\r背人形第三图\pm-m24.bmp\r

胆俞

二穴,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正坐取之陷者中,灸五壮。主胸胁支满,呕无所出,舌干饮食不下。


脾俞

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壮。主腹中胀满,引背间痛,食饮多,身羸瘦,四肢烦热,嗜卧怠惰,四肢不欲动摇。


志室

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三寸半陷者中,正坐微俯而取之,灸七壮。主腰痛脊急,两胁胀满,大便难,食饮不下,背气俯仰不得也。

背人形第四

岐伯灸法∶疗头旋,目眩,及偏头痛不可忍,牵眼KTKT不远视,灸两眼小上发际,各一壮,立瘥。


长强

一穴,在腰俞下脊骸端陷者中,灸五壮。主腰脊急强不可俯仰,癫狂病,大小便难,洞泄不禁,五淋,久痔,小儿惊痫病。

\r背人形第四图\pm-m25.bmp\r

委中

二穴,在曲内两筋两骨中,宛宛是也,令病患合面卧,舒挺两脚取之,灸三壮。主脚弱无力,腰尻重,曲中筋急,半身不遂。


背人形第五

陶道

一穴,在项大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陷者中,灸五壮。主头目眩重,疟寒热洒淅矣。


肺俞

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宛宛中,灸三壮。主肺寒热,肺痿,上喘咳嗽,唾血,胸胁气满不得卧,不嗜食,汗不出,及背强弦急也。


神道

一穴,在五椎下间陷者中,灸五壮。主身热头痛进退,往来疟,恍惚悲愁\r背人形第五图\pm-m26.bmp\r

噫嘻

二穴,在第六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灸五壮。主疟久不愈者,背气满闷,胸中气噎,劳损虚乏不得睡也。


阳刚

二穴,在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微俯而取之,灸七壮。主饮食不下,腹中雷鸣,腹满胪胀,大便泄,消渴,身热,面目黄,不嗜食,怠惰也。


三焦俞

二穴,在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正坐取之陷者中,灸五壮。主背痛,身热,腹胀肠鸣,腰脊急强也。


卷下

夫治小儿之患,诊察幽玄,默而抱疾,自不能言也。或即胎中受病,或者生后伤风,动发无繁至甚,互说不同,既穴默以差讹,则治病全然纰缪。按诸家明堂之内,精选到小儿应验七十余穴,并是曾经使用,累验神功,今具编录于后。(按∶此序已见载《太平圣惠方》)

正人形第一

小儿惊痫者,先惊悸啼叫,后乃发也。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及耳后青络脉,炷小儿风痫者,先屈手指如数物及发也。灸鼻柱上发际宛宛中,三壮,炷如小麦大。

小儿缓惊风,灸尺泽各一壮,在肘中横纹约上动脉中,炷如小麦大。

小儿二三岁,忽发两眼大小俱赤,灸手大指次指间后一寸五分口陷者中,各三壮,炷如小麦大。

小儿囟开不合,灸脐上、脐下各五分,二穴各三壮。灸疮未发,囟开先合。炷如小麦大。

小儿夜啼者,上灯啼,鸡鸣止者,灸中指甲后一分中冲穴一壮。炷如小麦大。


正人形第二

小儿喉中鸣,咽乳不利,灸璇玑一穴,三壮。在天突下一寸陷者中。炷如小麦大痫病者,小儿恶疾也。呼吸之间,不及求师,致困者不少。谚云∶国无良医,枉死者半,小儿猪痫病,如尸厥吐沫,灸巨阙穴,三壮。在鸠尾下一寸陷者中。炷如小麦大。

小儿睡中惊,目不合,灸屈肘横纹中上三分,各一壮。炷如小麦大。

\r正人形第二图\pm-m39.bmp\r小儿口有疮蚀,龈烂臭,秽气冲人,灸劳宫二穴,各一状。在手中心,以无名指屈指头着处是也。炷如小麦大。

小儿鸡痫,善惊反折,手掣自摇,灸手少阴三壮。在掌后去腕半寸陷者中。炷如小麦大。

小儿疟久不愈者,灸足大趾次趾外间陷者中,各一壮。炷如小麦大。内庭穴也。

正人形第三

小儿身强,角弓反张,灸鼻上入发际三分,三壮。次灸大椎下节间,三壮。如小麦大。

小儿龟胸,缘肺热胀满,攻胸膈所生。又缘乳母食热面五辛,转更胸起高也。灸两乳前各一寸半,上两行三骨罅间穴处各三壮。炷如小麦大。春夏从下灸上,秋冬从上灸下,若不根据此法,十灸不愈一二也。

\r正人形第三图\pm-m40.bmp\r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炷如小麦大。在手大指次指两骨间陷者中。

小儿秋深冷痢不止者,灸脐下二寸三寸间动脉中。炷如小麦大。

正人形第四

小儿惊痫,灸鬼禄穴一壮。在上唇内中央弦上。炷如小麦大。用钢刀决断更佳。

小儿水气,四肢尽肿及腹大,灸脐上一寸,三壮。炷如小麦大。分水穴也。

\r正人形第四图\pm-m41.bmp\r小儿热毒风盛,眼睛疼痛,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名拳尖也。炷如小麦大。

小儿龟背,生时被客风拍着脊骨,风达于髓所致也。如是灸肺俞、心俞、膈俞,各三壮。炷如小麦大。肺俞∶在三椎下两傍各一寸半;心俞∶在五椎下两傍各一寸半;膈俞∶在七椎下两傍各一寸半。

小儿脐肿,灸腰后对脐骨节间,三壮。炷如小麦大。

原标题:黄帝明堂灸经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没有了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