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臣闻人之生也,陶六气之和,而过则为诊;医之作也,求百病之本,而善则能全。
若乃分三部九候之殊,别五声五色之变,揆盈虚于表里,审躁静于性韵,达其消息,谨其攻疗,兹所以辅含灵之命,裨有邦之治也。
国家丕冒万宇,交修庶职。执技服于官守,宽疾存乎政典。皇上秉灵图而迪成宪,奉母仪而隆至化。明烛幽隐,惠绥动植。悯斯民之苦,伫嘉医之拯济。且念幅员之辽邈,闾巷之穷厄,肄业之士,罕尽精良;传方之家,颇承疑舛。四种之书或阙,七年之习未周,以彼粗工,肆其亿度,夭害生理,可不哀哉!是形HT怛,或怀重慎,以为昔之上手,效应参神,前五日而逆知,经三折而取信,得非究源之微妙,用意之详密乎?盖诊候之教,肇自轩祖;中古以降,论着弥繁。思索其精,博利族众,乃下明诏,畴咨旧闻,上稽圣经,旁摭奇道,发延阁之秘蕴,敕中尚而雠对。《诸病源候论》者,隋大业中太医巢元方等奉诏所作也。会粹群说,沈研精理,形脉之证,罔不该集。明居处、爱欲、风湿之所感,示针、挢引、汤熨之所宜。诚术艺之楷模,而诊察之津涉。监署课试,固常用此。乃命与《难经》《素问》图镂方版,传布海内。洪惟祖宗之训,务惟存育之惠。补《农经》之阙漏,班禁方于遐迩。逮今搜采,益穷元本,方论之要殚矣,师药之功备矣。将使后学优而柔之,视色毫而靡愆,应心手而胥验。大哉!昧百草而救枉者,古皇之盛德;忧一夫之失所者,二帝之用心。弭兹札瘥,跻之仁寿,上圣爱人之旨,不其笃欤。
翰林医官副使赵拱等参校既终,缮录以献,爰俾近着,为之题辞。顾惟空疏,莫探秘赜。徒以述善诱之深意,用劝方来;杨勤恤之至仁,式昭大庇云尔。谨序。
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玉清昭应宫判官中散大夫尚书左司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
判馆事上护军常山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宋绶奉敕撰
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风是四时之气,分布八方,主长养万物。从其乡来者,人中少死病;不从其乡来者,人中多死病。其为病者,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其入经脉,行于五脏者,各随脏腑而生病焉。
心中风,但得偃卧,不得倾侧,汗出,若唇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壮;若唇或青或黑,或白或黄,此是心坏为水。面目亭亭,时悚动者,皆不可复治,五六日而死。
肝中风,但踞坐,不得低头,若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唇青面黄者可治,急灸肝俞百壮;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者,是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
脾中风,踞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百壮;若手足青者,不可复治肾中风,踞而腰痛,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饼粢大者可治,急灸肾俞百壮;若齿黄赤,鬓发直,面土色者,不可复治。
肺中风,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视目下鼻上下两旁下行至口,色白者可治,急灸肺俞百壮;若色黄者,为肺已伤,化为血,不可复治。其人当妄,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寻缝,如此数日而死。
诊其脉,虚弱者,亦风也;缓大者,亦风也;浮虚者,亦风也;滑散者,亦风也。
历节风之状,短气,白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由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也。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风历关节,与血气相搏交攻,故疼痛。血气虚,则汗也。风冷搏于筋,则不可屈伸,为历节风也。
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又,肺劳者,短气而面肿,鼻不闻香臭。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脾劳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肾劳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沥,茎内痛,阴湿,囊生疮,小腹满急。
六极者,一曰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二曰血极,令人无颜色,眉发堕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极,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胃极,令人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五曰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为肌肤。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吸吸然,内虚,五脏气不足,发毛落,悲伤喜忘。
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萎,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卒。又,一曰大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二曰大怒气逆伤肝,肝伤,少血目暗。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
四曰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心伤,苦惊,喜忘善怒。
六曰风雨寒暑伤形,形伤,发肤枯夭。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
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脉直上者,迟逆虚也。脉涩无阳,是肾气少;寸关涩,无血气,逆冷,是大虚。
脉浮微缓,皆为虚;缓而大者,劳也。脉微濡相搏。为五劳;微弱相搏,虚损为七伤。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唯欲嘿气养神,闭气使极,吐气使微。又不得多言语、大呼唤,令神劳损。亦云∶不可泣泪,及多唾涕。此皆为损液漏津,使喉涩大渴。
又云∶鸡鸣时,叩齿三十六通讫,舐唇漱口,舌聊上齿表,咽之三过。杀虫,补虚劳,令人强壮。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手拓两颊,手不动,搂肘使急,腰内亦然,住定。放两肘头向外,肘膊腰气散,尽势,大闷始起,来去七通,去肘臂劳。
又云∶两手抱两乳,急努,前后振摇,极势二七。手不动,摇两肘头上下来去三七。去两肘内劳损,散心向下,众血脉遍身流布,无有壅滞。
又云∶两足跟相对,坐上,两足指向外扒;两膝头拄席,两向外扒使急;始长舒两手,两向取势,一一绵急三七。去五劳、腰脊膝疼、伤冷脾痹。
又云∶跪一足,坐上,两手髀内卷足,努向下。身外扒,一时取势,向心来去二七。左右亦然。去五劳、足臂疼闷、膝冷阴冷。
又云∶坐抱两膝,下去三里二寸,急抱向身极势,足两向身,起,欲似胡床,住势,还坐。上下来去三七。去腰足臂内虚劳、膀胱冷。
又云∶外转两脚,平踏而坐,意努动膝节,令骨中鼓,挽向外十度,非转也。
又云∶两足相踏,向阴端急蹙,将两手捧膝头,两向极势,捺之二七,竟;身侧两向取势二七,前后劭腰七。去心劳、痔病、膝冷。调和未损尽时,须言语不喜,偏跏,两手抱膝头,两向极势,挽之三七,左右亦然。头须左右仰扒。去背急臂劳。
又云∶两足相踏,令足掌合也;蹙足极势,两手长舒,掌相向脑项之后,兼至膊,相挽向头膊,手向席,来去七;仰手,合手七。始两手角上极势,腰正,足不动。去五劳。七伤,齐下冷暖不和。数用之,常和调适。
又云∶一足踏地,一足屈膝,两手抱犊鼻下,急挽向身极势。左右换易四七。去五劳、三里气不下。
又云∶蛇行气,曲卧以,正身复起,踞,闭目随气所在,不息,少食裁通肠,服气为食,以舐为浆,春出冬藏,不财不养。以治五劳七伤。
又云∶虾蟆行气,正坐,动摇两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劳、七伤、水肿之病也。
又云∶外转两足,十遍引。去心腹诸劳。内转两足,十遍引,去心五息止。去身一切诸劳疾疹。
夫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肾,旦起体凉,日晚即热,烦躁,寝不能安,食无味,小便赤黄,忽忽烦乱,细喘无力,腰疼,两足逆冷,手心常热。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二曰脉蒸,其根在心,日增烦闷,掷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睡即浪言;或惊恐不定,脉数。若蒸盛之时,或变为疳,脐下闷;或暴利不止。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干,口中无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时,胸满,或自称得注热,两胁下胀,大嗽,口内唾血。四曰肉蒸,其根在脾,体热如火,烦躁无汗,心腹鼓胀,食即欲呕,小便如血,大便秘涩。蒸盛之时,身肿目赤,寝卧不安。
五曰内蒸,亦名血蒸。所以名内蒸者,必外寒而内热,把手附骨而内热甚,其根在五脏六腑。其人必因患后得之,骨肉自消,饭食无味,或皮燥而无光泽。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
又有二十三蒸∶一胞蒸,小便黄赤;二玉房蒸,男则遗沥漏精,女则月候不调;三脑蒸,头眩闷热;四髓蒸,髓沸热;五骨蒸,齿黑;六筋蒸,甲焦;七血蒸,发焦;八脉蒸,脉不调;九肝蒸,眼黑;十心蒸,舌干;十一脾蒸,唇焦;十二肺蒸,鼻干;十三肾蒸,两耳焦;十四膀胱蒸,右耳偏焦;十五胆蒸,眼白失色;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肠蒸,下唇焦;十八大肠蒸,鼻右孔干痛;十九三焦蒸,亦杂病乍寒乍热;二十肉蒸;二十一肤蒸;二十二皮蒸;二十三气蒸,遍身热。
凡诸蒸患,多因热病患愈后,食牛羊肉及肥腻,或酒或房,触犯而成此疾。久蒸不除,多变成疳,必须先防下部,不得轻妄治也。
肾主腰脚。肾经虚损,风冷乘之,故腰痛也。又,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不可以仰息。
诊其尺脉沉,主腰背痛。寸口脉弱,腰背痛。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强痛。
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申也,七月万物阳气伤,是以腰痛。二曰风痹,风寒着腰,是以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痛。四曰腰,坠堕伤腰,是以痛。五曰寝卧湿地,是以痛。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饭了勿即卧,久成气病,令腰疼痛。
又曰∶大便勿强努,令人腰疼目涩。
又云∶笑多,即肾转腰痛。
又云∶人汗次,勿企床悬脚,久成血痹,两足重及腰痛。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手向上极势,手掌四方转回,一手向下努之,合手掌努指,侧身欹形,转身向似看,手掌向上,心气向下,散适,知气下缘上,始极势,左右上下四七亦然。去膊井、肋、腰脊痛闷。
又云∶互跪,长伸两手,拓席向前,待腰脊须转,遍身骨解气散,长引腰极势,然始却跪使急,如似脊内冷气出许,令臂膊痛,痛欲似闷痛,还坐,来去二七。去五脏不和、背痛闷。
又云∶凡人常觉脊强,不问时节,缩咽膊内,仰面努搏井向上也。头左右两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气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若无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三七。除寒热,脊、腰、颈痛。
又云∶长舒两足,足指努向上,两手长舒,手掌相向,手指直舒,仰头努脊,一时极势,满三通。动足相去一尺,手不移处,手掌向外七通。更动足二尺,手向下拓席,极势,三通。去遍身内筋脉虚劳,骨髓痛闷。长舒两足,向身角上,两手捉两足指急搦,心不用力,心气并在足下,手足一时努纵,极势三七。去、臂、腰疼、解溪蹙气、日日渐损。
又云∶凡学将息人,先须正坐,并膝头足,初坐,先足指指向对,足跟外扒,坐上少欲安稳,须两足跟向内相对,坐上,足指外扒,觉闷痛,渐渐举身似款便,坐坐上,待共两坐相似,不痛,始双竖足跟向上,坐上足指并反而向外,每坐常学。去膀胱内冷,面冷风、膝冷、足疼、上气、腰痛,尽自消适也。
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石势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复能制于石。石势独盛,则肾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其病变多发痈疽,此坐热气,留于经络不引,血气壅涩,故成痈脓。
诊其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实牢大者死。
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溢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厥阴之病,消渴重,心中疼,饥而不欲食,甚则欲吐蛔。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法》云∶人睡卧,勿张口,久成消渴及失血色。
《养生方·导引法》赤松子云∶卧,闭目不息十二通,治饮食不消。
法云∶解衣卧,伸腰少腹,五息止。引肾气,去消渴,利阴阳。解衣者,无使挂碍。卧者,无外想,使气易行。伸腰者,使肾无逼蹙。者,大努使气满小腹者,即摄腹牵气使上,息即为之。引肾者,引水来咽喉,润上部,去消渴枯槁病。利阴阳者,饶气力也。此中数虚,要与时节而为避,初食后,大饥时,此二时不得导引,伤人。
亦避恶日,时节不和时亦避。导已,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法不使大冷大热,五味调和。陈秽宿食,虫蝎余残,不得食。少眇着口中,数嚼少湍咽。食已,亦勿眠。
此名谷药,并与气和,即真良药。
夫散脉,或洪实;或断绝不足,欲似死脉;或细数;或弦快坐所犯非一故也。脉无常投,医不能识。热多则弦快,有癖则洪实,急痛则断绝。凡寒食药率如是。无苦,非死候也。勤从节度,不从节度则死矣。
欲服散,宜诊脉候;审正其候,尔乃毕愈。脉沉数者,难发;难发当数下之。脉浮大者,易发也。人有服散两三剂不发者,此人脉沉难发,发不令人觉,药势行已,药但于内发,不出形于外。欲候知其得力,人进食多,是一候;气下,颜色和悦,是二候;头面身痒瘙,是三候;策策恶风,是四候;厌厌欲寐,是五候也。诸有此证候者,皆药内发五脏,不形出于外,但如方法服散,勿疑。但数下之,则内虚,当自发也。
诸方互有不同∶皇甫唯欲将冷,廪丘公欲得将暖之意。其多有情致也。世人未能得其深趣,故鲜能用之。然其方法,犹多不尽,但论服药之始,将息之度,不言发动之后。治解之宜,多有阙略。江左有道弘道人,深识法体,凡所救疗,妙验若神,制《解散对治方》,云∶钟乳对术,又对栝蒌,其治主肺,上通头胸。术动钟乳,胸塞短气;钟乳动术,头痛目疼。又,钟乳虽不对海蛤,海蛤动乳则目痛短气。有时术动钟乳,直头痛胸塞。然钟乳与术所可为患,不过此也。虽所患不同,其治亦一矣。发动之始,要其有由,始觉体中有异,与上患相应,便速服葱白豉汤。
又云∶硫黄对防风,又对细辛,其治主脾肾,通腰脚。防风、细辛动硫黄,烦疼腰痛,或忿无常,或下利不禁。防风、细辛能动硫黄,硫黄不能动彼。始觉发,便服杜仲汤。
白石英对附子,其治主胃,通至脾肾。附子动白石英,烦满腹胀;白石英动附子,则呕逆不得食,或口噤不开,或言语难,手脚疼痛。觉发,服生麦门冬汤。
紫石英对人参,其治主心肝,通至腰脚。人参动紫石英,心急而痛,或惊悸不得眠卧;或恍惚忘误,失性狂发;或黯黯欲眠,或愦愦喜,或瘥或剧,乍寒乍热;或耳聋目暗。又,防风虽不对紫石,而能动紫石,紫石由防风而动人参。人参动,亦心痛烦热,头项强。始觉,便宜服麻黄汤。
赤石脂对桔梗,其治主心,通至胸背。桔梗动赤石,心痛口噤,手足逆冷,心中烦闷;赤石动桔梗,头痛目赤,身体壮热。始觉发,即温酒饮之,随能数杯。酒势行则解。亦可服大麦良。复若不解,复服。
术对钟乳。术发则头痛目赤,或举身壮热。解与钟乳同。
附子对白石英,亦对赤石脂;附子发,则呕逆,手脚疼,体强,骨节痛,或项强,面目满肿,饮酒食自愈。若不愈,与白石英同解。
人参对紫石英,人参发,则烦热,头项强,解与紫石英同。
桔梗对赤石脂,又对茯苓,又对牡蛎。桔梗发,则头痛目赤,身体壮热,解与赤石同。
干姜无所偏对。
有说者云∶药性,草木则速发而易歇,土石则迟发而难歇也。夫服药,草、石俱下于喉,其势厉盛衰,皆有先后。其始得效,皆是草木先盛耳,土石方引日月也。草木少时便歇,石势犹自未成。其疾者不解消息,便谓顿休,续后更服;或谓病痼药微,倍更增石;或更杂服众石;非一也。石之为性,其精华之气,则合五行,乃益五脏,其滓秽便同灰土也。夫病家气血虚少,不能宣通,杂石之性卒相和合,更相尘瘀,便成牢积。其病身不知是石不和,精华不发,不能致热消疾,便谓是冷盛牢剧,服之无已。不知石之为体,体冷性热,其精华气性不发,其冷如冰。而疾者,其石入腹即热,既不即热,服之弥多,是以患冷癖之人不敢寒食,而大服石,石数弥多,其冷癖尤剧,皆石性不发而积也。亦有杂饵诸石丸酒,单服异石,初不息,惟以大散为数而已。有此诸害,其证甚多。
《短剧方》云∶道弘道人制《解散对治方》,说草石相对之和,有的能发动为证。世人逐易,不逆思寻古今方说,至于动散,临急便就服之,既不救疾,便成委祸。大散由来是难将之药,夫以大散难将,而未经服者,乃前有慎耳。既心期得益,苟就服之;已服之人,便应研习救解之宜,异日动之,便得自救也。夫身有五石之药,而门内无解救之人,轻信对治新方,逐易服之,从非弃是,不当枉命误药邪?检《神农本草经》,说草石性味,无对治之和,无指的发动之说。按其对治之和,亦根据本草之说耳。且《大散方》说主患,注药物,不说其所主治,亦不说对和指的发动之性也。览皇甫士安撰《解散说》及将服消息节度,亦无对和的发之说也。复有廪丘家,将温法以救变败之色,亦无对和的动之说。若以药性相对为神者,栝蒌恶干姜,此是对之大害者。道弘说对治而不辨此,道弘之方焉可从乎?今不从也。当从皇甫节度,自更改栝蒌,便为良矣。患热则不服其药,惟患冷者服之耳,自可以除栝蒌;若虚劳脚弱者,以石斛十分代栝蒌;若风冷上气咳者,当以紫菀十分代栝蒌。二法极良。若杂患常疾者,止除栝蒌而已,慎勿加余物。
皇甫云∶然寒食药者,世莫知焉,或言华佗,或曰仲景。考之于实∶佗之精微,方类单省,而仲景经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数种相出入,节度略同;然则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非佗也。且佗之为治,或刳断肠胃,涤洗五脏,不纯任方也。仲景虽精,不及于佗。至于审方物之候,论草石之宜,亦妙绝众医。及寒食之疗者,御之至难,将之甚苦。近世尚书何晏,耽声好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历岁之困,皆不终朝而愈。众人喜于近利,未睹后患。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余亦豫焉。或暴发不常,夭害年命,是以族弟长互,舌缩入喉;东海王良夫,痈疮陷背;陇西辛长绪,脊肉烂溃;蜀郡赵公烈,中表六丧;悉寒食散之所为也。远者数十岁,近者五六岁;余虽视息,犹溺人之笑耳。而世人之患病者,由不能以斯为戒,失节之人,多来问余,乃喟然叹曰∶今之医官,精方不及华佗,审治莫如仲景,而竞服至难之药,以招甚苦之患,其夭死者焉可胜计哉?咸宁四年,平阳太守刘泰,亦沉斯病,使使问余救解之宜。先时有姜子者,以药困绝,余实生之,是以闻焉。然身自荷毒,虽才士不能书,辨者不能说也。苟思所不逮,暴至不旋踵,敢以教人乎?辞不获已,乃退而惟之,求诸《本草》,考以《素问》,寻故事之所更,参气物之相使,并列四方之本,注释其下,集而与之。匪曰我能也,盖三折臂者为医,非生而知之,试验亦其次也。
服寒食散,二两为剂,分作三帖。清旦温醇酒服一帖,移日一丈,复服一帖,移日二丈,复服一帖,如此三帖尽。须臾,以寒水洗手足,药气两行者,当小痹,便因脱衣,以冷水极浴,药势益行,周体凉了,心意开朗,所患即瘥。虽羸困着床,皆不终日而愈。人有强弱,有耐药;若人羸弱者,可先小食,乃服;若人强者,不须食也。有至三剂,药不行者,病人有宿癖者,不可便服也,当先服消石大丸下去,乃可服之。
服药之后,宜烦劳。若羸着床不能行者,扶起行之。常当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
若药未散者,不可浴,浴之则矜寒,使药噤不发,令人战掉,当更温酒饮食,起跳踊,舂磨出力,令温乃浴,解则止,勿过多也。又当数令食,无昼夜也。一日可六七食,若失食,饥亦令人寒,但食则温矣。
若老小不耐药者,可减二两,强者过二两。
少小气盛及产妇卧不起,头不去巾帽,浓衣对火者,服散之后,便去衣巾,将冷如法,勿疑也。虚人亦治,又与此药相宜。实人勿服也。药虽良,令人气力兼倍,然甚难将息,适大要在能善消息节度,专心候察,不可失意,当绝人事。唯病着床,虚所不能言,厌病者,精意能尽药意者,乃可服耳。小病不能自劳者,必废失节度,慎勿服也。
若伤寒者,大下后乃服之,便极饮冷水。若产妇中风寒,身体强痛,不得动摇者,便温服一剂,因以寒水浴即瘥。以浴后,身有痹处者,便以寒水洗,使周遍,初得小冷,当数食饮酒于意。后愦愦不了快者,当复冷水浴,以病甚者,水略不去体也。若药偏在一处,偏痛、偏冷、偏热、偏痹及眩烦腹满者,便以水逐洗,于水下即了了矣。如此昼夜洗,药力尽乃止。
凡服此药,不令人吐下也,病皆愈。若膈上大满欲吐者,便食即安矣。服药之后,大盒饭变于常,故小青黑色,是药染耳,勿怪之也。若亦温温欲吐,当遂吐之,不令极也。明旦当更服。
若浴晚者,药势必不行,则不堪冷浴,不可强也,当如法更服之。凡洗太早,则药禁寒;太晚,则吐乱,不可失过也。寒则出力洗,吐则速冷食。若以饥为寒者,食自温。常当将冷,不可热炙之也。若温衣、温食、温卧,则吐逆颠覆矣,但冷冻饮料食、冷浴则瘥矣。
凡服药者,服食皆冷,唯酒冷热自从。或一月而解,或二十余日解,当饮酒,令体中醺醺不绝。当饮醇酒,勿饮薄白酒也,体内重,令人变乱。若不发者,要当先下,乃服之也。
寒食药得节度者,一月转解,或二十日解。堪温不堪寒,即以解之候也。
其失节度者,头痛欲裂,坐服药食温作癖,急宜下之。
或两目欲脱,坐犯热在肝,速下之,将冷自止。
或腰痛欲毙,坐衣浓体温,以冷洗浴,冷石熨也。
或眩冒欲蹶,坐衣裳犯热,宜淋头,冷洗之。
或腰疼欲折,坐久坐下温,宜常令床上冷水洗也。
或腹胀欲决,甚者断衣带,坐寝处久下热,又得温、失食、失洗、不起行,但冷食、冷洗、当风立。
或心痛如剌,坐当食而不食,当洗而不洗,寒热相结,气不通,结在心中,口噤不得息,当校口,但与热酒,任本性多少,其令酒气两得行,气自通。得噫,因以冷水浇淹手巾,着所苦处,温复易之,自解。解便速冷食,能多益善。于诸痛之内,心痛最急,救之若赴汤火,乃可济耳。
或有气断绝,不知人,时蹶,口不得开,病者不自知,当须傍人救之。要以热酒为性命之本。不得下者,当斫齿,以酒灌咽中。咽中塞逆,酒入腹还出者,但与勿止也。出复内之,如此或半日,酒下气苏,酒不下者,便杀人也。
或下利如寒中,坐行止食饮犯热所致,人多疑冷病。人又滞癖,皆犯热所为,慎勿疑也,速脱衣、冷食饮、冷洗也。
或百节酸疼,坐卧太浓,又入温被中,衣温不脱衣故也。卧下当极薄,单布不着棉也。当薄且垢故,勿着新衣,多着故也。虽冬寒,常当被头受风,以冷石熨,衣带不得系也。
若犯此酸闷者,但入冷水浴,勿忍病而畏浴也。
或矜战恶寒,如伤寒,或发热如疟,坐失食忍饥,洗冷不行。又坐食臭故也。急冷洗起行。
或恶食如臭物,坐温食作癖也,当急下之。若不下,万救终不瘥也。
或咽中痛,鼻塞,清涕出,坐温衣近火故也。但脱衣,冷水洗,当风,以冷石熨咽颡五六遍自瘥。
或胸胁气逆,干呕,坐饥而不食,药气熏膈故也。但冷食、冷冻饮料、冷洗即瘥。
或食下便出,不得安坐,有癖,但下之。
或淋不得小便,为入坐温处及骑马鞍,热入膀胱也。冷食,以冷水洗小腹,以冷石熨,一日即止。
或大行难,腹中牢固如蛇盘,坐犯温,入积腹中,干粪不去故也。消酥若膏,便寒服一二升,浸润则下;不下,更服即瘥。
或寒栗头掉,不自支任,坐食少,药气行于肌肤,五脏失守,百脉摇动,与正气争竞故也。努力强饮热酒,以和其脉;强冷食、冷冻饮料,以定其脏;强起行,以调其关节。酒行食充,关节以调,则洗了矣。云了者,是瑟然病除,神明了然之状也。
或关节强直,不可屈伸,坐久停息,不自烦劳,药气停止,络结不散越,沉滞于血中故也。任力自温,便冷洗即瘥。云任力自温者,令行动出力,从劳则发温也,非浓衣近火之温也。
或小便稠数,坐热食及啖诸含热物饼黍之属故也。以冷水洗少腹,服栀子汤即瘥。
或失气不可禁止者,坐犯温不时洗故也。冷洗自寒即止。
或遗粪不自觉,坐久坐下温,热气上入胃,大肠不禁故也。冷洗即瘥。
或目痛如剌,坐热,热气冲肝,上奔两眼故也。勤冷食,清旦温小便洗,不过三日即瘥。
或耳鸣如风声,汁出,坐自劳出力过矣,房室不节,气迸奔耳故也。勤好饮食,稍稍行步,数食节情即止。
或口伤舌强烂燥,不得食,坐食少,谷气不足,药在胃脘中故也。急作栀子豉汤。
或手足偏痛,诸节解、身体发痈疮硬结,坐寝处久不自移徙,暴热偏并,聚在一处,或硬结核痛,甚者,发如痈,觉便以冷水洗、冷石熨;微者,食顷散也;剧者,数日水不绝乃瘥。洗之无限,要瘥为期。若乃不瘥,即取磨刀石,火烧令热赤,以石投苦酒中,石入苦酒皆破裂,因捣以汁,和涂痈上,三即瘥。取粪中大蛴螬,捣令熟,以涂痈上,亦不过三再即瘥,尤良。
或饮酒不解,食不复下,乍寒乍热,不洗便热,洗复寒,甚者数十日,轻者数日,昼夜不得寐,愁忧恚怒,自惊跳悸恐,恍惚忘误者,坐犯温积久,寝处失节,食热作癖内实,使热与药并行,寒热交争。虽以法救之,终不可解也。吾尝如此,对食垂涕,援刀欲自刺,未及得施,赖家亲见迫夺,故事不行。退而自惟,乃强食冷、饮水,遂止。祸不成,若丝发矣。凡有寒食散药者,虽素聪明,发皆顽,告舍难喻也。以此死者,不可胜计。急饮三黄汤下之。当吾之困也,举家知亲,皆以见分别,赖亡兄士元披方,得三黄汤方,合使吾服,大下即瘥。自此常以救急也。
或脱衣便寒,着衣便热,坐脱着之间无适,故小寒自可着,小温便脱,即洗之即慧矣。
慎勿忍,使病发也。洗可得了然瘥,忍之则病成矣。
或齿肿唇烂,齿牙摇痛,颊车噤,坐犯热不时救故也。当风张口,使冷气入咽,漱寒水即瘥。
或周体患肿,不能自转徙,坐久停息,久不饮酒,药气沉在皮肤之内,血脉不通故也。
饮酒冷洗,自劳行即瘥。极不能行,使人扶曳行之。带宁违意,勿听从之,使支节柔调乃止,勿令过差。过则使极,更为失度。热者复洗也。
或患冷,食不可下,坐久冷食,口中不知味故也。可作白酒麋,益着酥,热食一两顿。
闷者,冷冻饮料还冷食。
或阴囊臭烂,坐席浓下热故也。坐冷水中即瘥。
或脚趾间生疮,坐着履温故也。脱履着屐,以冷水洗足即愈。
或两腋下烂作疮,坐臂胁相亲也。以悬手离胁,冷熨之即瘥。
或嗜寐不能自觉,久坐热闷故也。急起洗浴饮冷,自精了。或有癖也,当候所宜下之。
或夜不得眠,坐食少,热在内故也。当服栀子汤,数进冷食。
或咳逆,咽中伤,清血出,坐卧温故也;或食温故也。饮冷水,冷熨咽外也。
或得伤寒,或得温疟,坐犯热所为也。凡常服寒食散,虽以久解而更病者,要先以寒食救之,终不中冷也。若得伤寒及温疟者,卒可以常药治之,无咎也。但不当饮热药耳。伤寒药皆除热,疟药皆除癖,不与寒食相妨,故可服也。
或药发辄屏卧,不以语人,坐热气盛,食少,谷不充,邪干正性故也。饮热酒、饮食、自劳便佳。
或寒热累月,张口大呼,眼视高,精候不与人相当,日用水百余石浇,不解者,坐不能自劳,又饮冷酒,复食温食。譬如人,心下更寒,以冷救之愈剧者,气结成冰,得热熨饮,则冰销气通,人乃解。令药热聚心,乃更寒战,亦如人之类也。速与热酒,寒解气通,酒气两行于四肢,周体悉温,然后以冷水三斗洗之,尽然了了矣。
河东裴季彦,服药失度,而处三公之尊,人不敢强所欲,已错之后,其不能自知,左右人不解救之之法,但饮冷水,以水洗之,用水数百石,寒遂甚,命绝于水中,良可痛也。夫以十石焦炭,二百石水沃之,则炭灭矣。药热虽甚,未如十石之火也。沃之不已,寒足杀人,何怨于药乎?不可不晓此意。世人失救者,例多如此。欲服此药者,不唯己自知也,家人皆宜习之,使熟解其法,乃可用相救也。吾每一发,气绝不知人,虽复自知有方,力不复施也。如此之弊,岁有八九,幸家人大小以法救之,犹时有小违错,况都不知者哉!或大便稠数,坐久失节度,将死候也,如此难治矣。为可与汤下之,倘十得一生耳。不与汤必死,莫畏不与也。下已致死,令不恨也。
或人困已,而脉不绝,坐药气盛行于百脉,人之真气已尽,唯有药气尚自独行,故不绝。非生气也。
或死之后,体故温如人肌,腹中雷鸣,颜色不变,一两日乃似死人耳。或灸之寻死,或不死,坐药气有轻重,故有死生。虽灸之得生,生非已疾之法,终当作祸,宜慎之,大有此故也。
或服药心中乱,坐服温药与疾争结故也。法当大吐下,若不吐下当死。若吐不绝,冷饮自了然瘥。
或偏臂脚急痛,坐久藉持卧温,不自转移,热气入肌附骨故也。勤以布冷水淹之,温复易之。
或肌皮坚如木石枯,不可得屈伸,坐食热卧温作癖,久不下,五脏隔闭,血脉不周通故也。但下之,冷食、饮酒、自劳行即瘥。
或四肢面目皆浮肿,坐食饮温,又不自劳,药与正气停并故也。饮热酒、冷食、自劳、冷洗之则瘥。
或瞑无所见,坐饮食居处温故也。脱衣自洗,但冷冻饮料食,须臾自明了。或鼻中作鸡子臭,坐着衣温故也。脱衣冷洗即瘥。
或身皮楚痛,转移不在一处,如风,坐犯热所为,非得风也。冷洗熨之即瘥。
或脚疼欲折,由久坐下温,宜坐单床上,以冷水洗即愈。
或苦头眩目疼,不用食,由食及犯热,心膈有故也,可下之。
或臂脚偏急,苦痛者,由久坐卧席温下热,不自移转,气入肺胃脾骨故也。勤以手巾淹冷水迫之,温则易之,如此不过两日即瘥。
凡治寒食药者,虽治得瘥,师终不可以治为恩,非得治人后忘得效也。昔如文挚治齐王病,先使王怒,而后病已。文挚以是虽愈王病,而终为王所杀。今救寒食者,要当逆常理,反正性,或犯怒之,自非达者,得瘥之后,心念犯怒之怨,不必得治之恩,犹齐王杀文挚也,后与太子不能救,况于凡人哉!然死生大事也,如知可生而不救之,非仁者也。唯仁者心不已,必冒犯怒而治之,为亲戚之故,不但其人而已。
凡此诸救,皆吾所亲更也。试之不借问于他人也。要当违人理,反常性。重衣更寒,一反也;饥则生臭,二反也;极则自劳,三反也;温则滞利,四反也;饮食欲寒,五反也;痈疮水洗,六反也。
当洗勿失时,一急也;当食勿忍饥,二急也;酒必淳清令温,三急也;衣温便脱,四急也;食必极冷,五急也;卧必衣薄,六急也;食不厌多,七急也。
冬寒欲火,一不可也;饮食欲热,二不可也;常疹自疑,三不可也;畏避风凉,四不可也;极不能行,五不可也;饮食畏多,六不可也,居贫浓席,七不可也;所欲从意,八不可也。
务违常理,一无疑也;委心弃本,二无疑也;寝处必寒,三无疑也。
经言∶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寒,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夫触冒之者,乃为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也。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骨中;至春变为温病;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温病者,皆由其冬时触冒之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其时行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少长,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交争,荣卫痞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洗浴发汗即愈。病三日以上,气浮在上部,胸心填塞,故头痛、胸中满闷,当吐之则愈。病五日以上,气深结在脏,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疼,当下之则愈。
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何也?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两伤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厥逆,水浆不入,则不知人,六日而死。
夫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
其气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
其不两伤于寒者,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耳聋。三阳经络皆受病,而未入通于脏也,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于胃,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肺,系舌本,故口热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咳。十二日厥阴病衰,囊从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治之奈何?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其病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病三日过者,可泄之而已。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并自当愈,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当针补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矣。
相病之法,视色听声,观病之所。候脉要诀,岂不微乎。脉洪大者,有热,此伤寒病也。夫伤寒脉洪浮,秋佳春成病。寸口脉紧者,伤寒头痛。脉来洪大,伤寒病。少阴病,恶寒身拳而利,手足四逆者,不治;其人吐利,躁逆者死。利止而眩,时时自冒者死。四逆,恶寒而身拳,其脉不至,其人不烦而躁者死。病六日,其息高者死。伤寒热盛,脉浮大者生,沉小者死。头痛,脉短涩者死;浮滑者生。未得汗,脉盛大者生;细小者死。诊人大热,其脉细小者,死不治。伤寒热病,脉盛躁不得汗者,此阳之极,十死不治。未得汗,脉躁疾,得汗生;不得汗难瘥。头痛脉反涩,此为逆,不治;脉浮大而易治;细微为难治。
发汗若吐下者、若亡血无津液者,而阴阳自和必愈。夫下后发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阳已虚,尺中弱者,不可发其汗也。咽干者,不可发其汗也。伤寒病,脉弦细,头痛而发热,此为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语,为属胃。胃和则愈,不和则烦而悸。少阴病,脉细沉而微,病在里,不可发其汗。少阴病,脉微,亦不可发汗,无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涩者,复不可下。太阳病,发热而恶寒,热多而寒少,脉微弱,则无阳,不可发其汗;脉浮,可发其汗。发热自汗出而不恶寒,关上脉细数,不可吐。若诸四逆厥者,不可吐,虚家亦然。寒多热少,可吐者,此谓痰多也。治疟亦如之。头项不强痛,其寸脉微浮,胸中牢,气上冲喉咽不得息,可吐之。治伤寒欲下之,切其脉牢,牢实之脉,或不能悉解,宜摸视手掌,汗湿者,便可下矣。若掌不汗,病虽宜下,且当消息,温暖身体,都皆津液通,掌亦自汗,下之即了矣。太阴之为病,腹满吐食,不可下,下之益甚,时腹自痛。下之,胸下结牢,脉浮,可发其汗。阳明病,心下牢满,不可下,下之遂利,杀人,不可不审,不可脱尔,祸福正在于此。
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牢,头项强眩,不可下。三阳合病,腹满身重,大小便调,其脉浮牢而数,渴欲饮水,此不可下。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端坐生腰,徐徐以鼻纳气,以右手持鼻,徐徐闭目吐气。治伤寒头痛洗洗,皆当以汗出为度。
又云∶举左手,顿左足,仰掌,鼻纳气四十息止,除身热背痛。
伤寒病,其人或未发汗吐下,或经服药以后,而脉洪大实数,腹内胀满,小便赤黄,大便难,或烦或渴,面色变赤,此为腑脏有结热故也。
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不冰雪,而人有壮热为病者,此则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也。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一名时行伤寒。此是节后有寒伤于人,非触冒之过也。若三月、四月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小轻也;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也;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小微也。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然得时病,一日在皮毛,当摩膏火炙愈。不解者,二日在肤,法针,服行解散汗出愈。
不解,三日在肌,复发汗,若大汗即愈;不解,止勿复发汗也。四日在胸,服藜芦丸微吐愈;若病固,藜芦丸不吐者,服赤豆瓜蒂散,吐已解,视病者尚未了了者,复一法针之当解。
不愈者,六日热已入胃,乃与鸡子汤下之愈。百无不如意,但当谛视节度与病耳。
食不消病,亦如时行病,俱发热头痛。食病,当速下之;时行病,当待六七日下之。
时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
热在胃外而下之,热承虚便入胃,然病要当复下之。不得下,胃中余热致此为病,二死一生。此辈不愈,胃虚热入胃烂。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十死一生。病患有强弱相倍也。
若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神语言与人不相主当者,勿以火迫,但以猪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当以新汲井水,强令饮一升,若升半水,可至二升益佳,以指刺喉中吐之,随手愈。不时吐者,此病皆多不瘥,勿以余药治也。不相主当必危。若此病不时以猪苓散吐解之者,其殆速死。亦可先以法针之,尤佳。以病者过日,不以时下之,热不得泄,亦胃烂矣。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从头上挽两耳,举,又引鬓发,即面气流通,令头不白,耳不聋。
又,摩手掌令热,以摩面从上下二七止。去气,令面有光。
又,摩手令热,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胜风寒时气,寒热头痛,百病皆愈。
热病者,伤寒之类也。冬伤于寒,至春变为温病。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重于温也。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安卧。
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冤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肺热病者,先淅然起毛恶风,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痹走胸应背,不得大息,头痛不甚,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肾热病者,先腰痛胫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胫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项痛淖澹,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额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颐先赤。凡病虽未发,见其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血衄血,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热病七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死;脉代一日死。热病已得汗,脉尚数,躁而喘,且复热,勿庸刺,喘甚者死。热病七八日,脉不躁,躁不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常汗者,勿庸刺也。
诊人热病七八日,其脉微小,口干,脉代,舌焦黑者死。诊人热病七八日,脉不数不喘者,当喑,之后三日,温汗不出者死。热病已得汗,常大热不去者,亦死不治也。热病已得汗,脉静安者生,脉躁者难治;脉尚躁盛,此阴气之极,亦死也。腹满常喘,而热不退者死。多汗,脉虚小者生,坚实者死。
《养生方》云∶三月勿食陈齑,必遭热病。
经言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寒,此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为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焉。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寒毒藏于肌骨中,至春变为温病。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温病者,皆由其冬时触冒之所致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其冬复有非节之暖,名为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也。
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曰∶病名阴阳交,阴阳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之间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则当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称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
凡皮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汗且出也。凡温病患,二三日,身躯热,腹满,头痛,食欲如故,脉直疾,八日死。四、五日,头痛,腹满而吐脉来细强,十二日死,此病不治。八、九日,头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来牒牒,按不弹手,时大,心下坚,十七日死。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脉大疾者生;脉细小难得者,死不治也。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存神攘辟,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常以鸡鸣时,存心念四海神名三遍,辟百邪止鬼,令人不病。
东海神名阿明南海神名祝融西海神名巨乘北海神名禺强又云∶存念心气赤,肝气青,肺气白,脾气黄,肾气黑,出周其身,又兼辟邪鬼。欲辟却众邪百鬼,常存心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则百邪不敢干之。可以入温疫之中。
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由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
《养生方》云∶封君达常乘青牛,鲁女生常乘驳牛,孟子绰常乘驳马,尹公度常乘青骡。时人莫知其名字为谁,故曰∶欲得不死,当问青牛道士。欲得此色,驳牛为上,青牛次之,驳马又次之。三色者,顺生之气也。云古之青牛者,乃柏木之精也;驳牛者,古之神宗之先也;驳马者,乃神龙之祖也。云道士乘此以行于路,百物之恶精,疫气之厉鬼,将长揖之焉。
《养生方·导引法》云∶延年之道,存念心气赤,肝气青,肺气白,脾气黄,肾气黑,出周其身,又兼辟邪鬼。欲辟却众邪百鬼,常存心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则百邪不敢干之。可以入温疫之中。
风邪之气,若先中于阴,病发于五脏者,其状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声,舌强不能言。发汗身软者,可治;眼下及鼻人中左右上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汗不出,体直者,七日死。
诸阳经筋,皆在于头。手三阳之筋,并结入颔颊;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诸阳为风寒所客则筋急,故口噤不开也。
诊其脉迟者生。
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
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会厌者,音声之户;舌者,声之机;唇者,声之扇。风寒客于会厌之间,故卒然无音。皆由风邪所伤,故谓风失音不语。
《养生方》云∶醉卧当风,使人发喑。
风身体疼痛者,风湿搏于阳气故也。阳气虚者,腠理易开,而为风湿所折,使阳气不得发泄,而与风湿相搏于分肉之间,相击,故疼痛也。
诊其脉,浮而紧者,则身体疼痛。
风入腹拘急切痛者,是体虚受风冷,风冷客于三焦,经于脏腑,寒热交争,故心腹拘急切痛。
五脏处于内,而气行于外。脏气实者,邪不能伤;虚则外气不足,风邪乘之。然五脏,心为神,肝为魂,肺为魄,脾为意,肾为志。若风气经之,是邪干于正,故令恍惚。
刺风者,由体虚肤腠开,为风所侵也。其状,风邪走遍于身,而皮肤淫跃。邪气与正气交争,风邪击搏,如锥刀所刺,故名刺风也。
《养生方》云∶触寒来者,寒未解,食热物,亦成刺风。
夫血气者,所以荣养其身也。虚劳之人,精髓萎竭,血气虚弱,不能充盛肌肤,此故羸瘦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朝朝服玉泉,使人丁壮,有颜色,去虫而牢齿也。玉泉,口中唾也。朝未起,早漱口中唾,满口乃吞之,辄琢齿二七过,如此者三,乃止,名曰练精。
又云∶咽之三过,乃止。补养虚劳,令人强壮。
脾候身之肌肉,胃为水谷之海。虚劳则脏腑不和,脾胃气弱,故不能食也。
胃为腑,主盛水谷;脾为脏,主消水谷。若脾胃温和,则能消化。今虚劳,血气衰少,脾胃冷弱,故不消谷也。
三焦者,谓上、中、下也。若上焦有热,则胸膈痞满,口苦咽干;有寒则吞酢而吐沫。
中焦有热,则身重目黄;有寒则善胀而食不消。下焦有热,则大便难;有寒则小腹痛而小便数。三焦之气,主焦熟水谷,分别清浊,若不调平,则生诸病。
心候舌,养于血,劳伤血虚,为热气所乘。又,脾之大络,出于舌下。若心脾有热,故令舌肿。
此由五脏之气虚少故也。血行通荣五脏,五脏之气,润养肌肤,虚劳内伤,血气衰弱,不能外荣于皮,故皮剥也。
肾主水,脾主土。若脾虚则不能克制于水,肾虚则水气流溢,散于皮肤,故令身体浮肿。若气血俱涩,则多变为水病也。
此由阴阳俱虚,阴气偏少,阳气暴胜,则热乘于心,故烦闷也。
肾主腰脚,而三阴三阳、十二经、八脉,有贯肾络于腰脊者。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阴阳俱受邪气者,故令腰痛而不能俯仰。
《养生方·导引法》云∶伸两脚,两手指着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着,唾血、久疼愈又云∶长伸两脚,以两手捉足五指七通。愈折腰不能低仰也。
劳伤肾气,经络既虚,或因卧湿当风,而风湿乘虚搏于肾经,与血气相击而腰痛,故云风湿腰痛。
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其经贯肾络脊,风邪乘虚卒入肾经,故卒然而患腰痛。
夫腰痛,皆由伤肾气所为。肾虚受于风邪,风邪停积于肾经,与血气相击,久而不散,故久腰痛。
五脏六腑,皆有津液。若脏腑因虚实而生热者,热气在内,则津液竭少,故渴也。夫渴数饮,其人必眩,背寒而呕者,因利虚故也。
诊其脉,心脉滑甚为善渴。其久病变,或发痈疽,或成水疾。
夫人渴病者,皆由脏腑不和,经络虚竭所为。故病虽瘥,血气未复,仍虚乏也。
渴利者,随饮小便故也。由少时服乳石,石热盛时,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燥则渴,然肾虚又不得传制水液,故随饮小便。以其病变,多发痈疽。以其内热,小便利故也,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荣卫不行,荣卫不行,则热气留滞,故成痈疽脓。
夫渴利病后,荣卫虚损,脏腑之气未和,故须各宣畅也。
服散而饮过度,将适失宜,衣浓食温,则饮结成痰癖。其状∶痰多则胸膈痞满,头眩痛;癖结则心胁结急是也。
夫服散之人,觉热则洗,觉饥则食。若洗、食不时,失其节度,令石劳壅结,痞塞不解而生热,故须以药除之。
服散而浮肿者,由食饮温而久不自劳,药势与血气相并,使气壅在肌肤,不得宣散,故令浮肿。或外有风湿,内有停水,皆与散势相搏,致令烦热而气壅滞,亦令浮肿。若食饮温,不自劳而肿者,但烦热虚肿而已。其风湿停水而肿者,则必肿而烦热,或小便涩而肿。
夫服石之人,石劳归于肾,而势冲腑脏,腑脏既热,津液竭燥,肾恶燥,故渴而引饮也。
伤寒初一日至二日,病在皮肤,名为在表。表者阳也,法宜发汗。今发汗而不解者,此是阳不受病。阳受病者,其人身体疼痛,发热而恶寒,敕啬拘急,脉洪大者,有此证候,则为病在表,发汗则愈。若但烦热,不恶寒,身不疼痛,此为表不受病,故虽强发其汗,而不能解也。
伤寒大法,四日病在胸膈,当吐之愈。有得病二、三日,便心胸烦闷,此为毒瓦斯已入,有痰实者,便宜取吐。
中风伤寒之状,阳浮而阴弱。阳浮热自发,阴弱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吸吸发热,鼻鸣干呕,此其候也。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其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常,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即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言,甚者至哕,手足躁扰,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阳明中风,口苦而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阳明病,能食为中风;不能食,为中寒。
少阳中风,两耳无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不可吐之,吐之则悸而惊。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其脉阳微阴涩而长,为欲愈。
少阴中风,其脉阳微阴浮,为欲愈。
厥阴中风,其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伤寒一日,太阳受病,太阳者,膀胱之经也,为三阳之首,故先受病。其脉络于腰脊,主于头项。故得病一日,而头项背膊腰脊痛也。
伤寒病,其人先苦身热,嗌干而渴,饮水即心下满,洒淅身热,不得汗,恶风,时咳逆者,此肺热也。若其人先苦身热嗌干,而小腹绕脐痛,腹下满,狂言默默,恶风欲呕者,此肝热也。若其人行若手掌心热,烦心欲呕,身热心下满,口干不能多饮,目黄,汗不出,欲得寒水,时妄笑者,此心热也。若其人先苦身热,四肢不举,足胫寒,腹满欲呕而泄,恶闻食臭者,此脾热也。若其人先苦嗌干,内热连足胫,腹满大便难,小便赤黄,腰脊痛者,此肾热也。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必发黄。若被火,额上微汗出,而但小便不利,亦发黄。其人状,变黄如橘色,或如桃枝色,腹微满,此由寒湿气不散,瘀热在于脾胃故也。
此由其人先患冷癖,因发热病,服冷药及饮冷水,结在心下,此为脏虚动于旧癖故也。
或吐下以后,病不解,内外有热,故心腹胀满痛,此为有实也。
此谓被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热不解,腹满而痛,此为胃内有干粪,挟宿食故也。或先患寒癖,因有宿食,又感于伤寒,热气相搏,故宿食不消。
时气病一日,太阳受病,太阳为三阳之首,主于头项,故得病一日,头项腰脊痛。
时气病二日,阳明受病。阳明主于肌肉,其脉络鼻入目,故得病二日,肉热,鼻干不得眠。夫诸阳在表,始受病,故可摩膏火炙,发汗而愈。
时气病三日,少阳受病。少阳脉循于胁,上于颈耳,故得病三日,胸胁热而耳聋也。三阳经络始相传病,未入于脏,故可汗而愈。
时气病四日,太阴受病。太阴为三阴之首。三日以后,诸阳受病讫,即传之于阴。太阴之脉,络于脾,主于喉嗌,故得病四日,腹满而嗌干。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热病一日,病在太阳。太阳主表,表谓皮肤也。病在皮肤之间,故头项腰脊疼痛。
热病二日,阳明受病。病在肌肉,故肉热鼻干不得眠。故可摩膏火炙发汗而愈。
热病三日,少阳受病。诸阳相传病讫,病犹在表,未入于脏,故胸胁热而耳聋。故可发汗而愈。
热病四日,太阴受病。太阴者,三阴之首也。三阳受病讫,传入于阴,故毒瓦斯已入胸膈。其病喉干腹满,故可吐而愈。
温病一日,太阳受病。太阳主表,表谓皮肤也。病在皮肤之间,故头项腰脊痛。
温病二日,阳明受病。病在于肌肉,故肉热鼻干,不得眠,故可摩膏火炙,发汗而愈。
温病三日,少阳受病,故胸胁热而耳聋。三阳始传病讫,未入于脏,故可发汗而愈。
温病四日,太阴受病。太阴者,三阴之首也。三阳受病讫,传入于阴,故毒瓦斯入胸膈之内,其病咽干腹满,故可吐而愈。
热毒盛,则生疮,疮周匝遍身,状如火疮,色赤头白者毒轻,色黑紫瘀者毒重。亦名豌豆疮。
夫岭南青草、黄芒瘴,犹如岭北伤寒也。南地暖,故太阴之时,草木不黄落,伏蛰不闭藏,杂毒因暖而生。故岭南从仲春讫仲夏,行青草瘴,季夏讫孟冬,行黄芒瘴。量其用药体性,岭南伤寒,但节气多温,冷药小寒于岭北。时用热药,亦减其锱铢,三分去二。但此病外候小迟,因经络之所传,与伤寒不异。然阴阳受病,会同表里,须明识患源,不得妄攻汤艾。假令宿患痼热,今得瘴毒,毒得热更烦,虽形候正盛,犹在于表,未入肠胃,不妨温而汗之。已入内者,不妨平而下之。假令本有冷,今得温瘴,虽暴壮热烦满,视寒正须温药汗之,汗之不歇,不妨寒药下之。夫下利治病等药在下品,药性凶毒,专主攻击,不可恒服,疾去即止。病若日数未入于内,不可预服利药,药尽胃虚,病必乘虚而进。此不可轻治。治不瘥,成黄胆;黄胆不瘥,为尸疸。尸疸疾者,岭南中瘴气,土人连历不瘥,变成此病,不须治也。岭北客人,犹得斟酌救之。病前热而后寒者,发于阳;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阳者,攻其外;发于阴者,攻其内。其一日、二日,瘴气在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若寒气在表,发汗及针必愈。三日以上,气浮于上,填塞心胸,使头痛胸满而闷,宜以吐药,吐之必愈。五日以上,瘴气深结在脏腑,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疼,当下之。或人得病久,方告医,医知病深,病已成结,非可发表解肌,所当问病之得病本末,投药可专根据次第也。
夏日伤暑,秋必病疟。疟之发以时者,此是邪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常晏也。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既上,故其病稍早发。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间日蓄积乃作。夫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而开,开则邪入焉。其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然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舍,则其病已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独常在也,而疟特以时休何也?由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阳当陷而不陷,阴当升而不升,为邪所中,阳遇邪则卷,阴遇邪则紧,卷则恶寒,紧则为栗,寒栗相搏,故名疟。弱乃发热,浮乃汗出,旦中旦发,暮中暮发。夫疟,其人形瘦,皮必栗。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愈,月尽解。
足太阳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渴,渴止汗出,难已,刺中出血。
足少阳疟,令人身体解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阳明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脚跗上。
足太阴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少阴疟,令人吐呕甚,久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而处,其病难止。
足厥阴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小便,意恐惧,气不足,肠中悒悒,刺足厥阴。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及寒多,寒不甚,热甚,刺手少阴。
肝疟,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脾疟者,令人疾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肾疟,令人洒洒,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眩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肺病为疟者,乍来乍去,令人心寒,寒甚则热发,善惊,如有所见,此肺疟证也。若人本来语声雄,恍惚尔不亮,拖气用力,方得出言,而反于常人,呼共语,直视不应,虽曰未病,势当不久。此即肺病声之候也。察病观疾,表里相应,根据源审治,乃不失也。
心病为疟者,令人心烦,其病欲饮清水多,寒少热甚。若人本来心性和雅,而急卒反于常伦,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脚爪,此久必死,祸虽未及,呼曰行尸。此心病声之候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可治者,明而察之。
肝病为疟者,令人色苍苍然,气息喘闷,战掉,状如死者。若人本来少于悲恚,忽尔嗔怒,出言反常,乍宽乍急,言未竟,以手向眼,如有所思,若不即病,祸必至矣。此肝病声之候也,其人若虚,则为寒风所伤;若实,则为热气所损。阳则泻之,阴则补之。
脾病为疟者,令人寒则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若其人本来少于喜怒,而忽反常,喜无度,正言鼻笑,不答于人,此是脾病声之候也。不盈旬月,祸必至也。
肾病为疟者,令人凄凄然,腰脊痛而宛转,大便涩,自掉不定,手足而寒。若人本来不喜不怒,忽然謇而好怒,反于常性,此肾已伤,虽未发觉,是其候也。见人未言而前开口笑,还闭口不声,举手闸极腹,此是肾病声之候。虚实表里,浮沉清浊,宜以察之,逐以治之。
夫疟脉者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温药已∶脉数而紧者,可发其汗,宜针灸之;脉浮大者,不可针灸,可吐之。
凡疟先发如食倾,乃可以治之,过之则失时。
夫温疟与寒疟安舍?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脉肉消释,腠理发泄,因有所用力,邪气与汗偕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如此则阴虚而阳盛,则热。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疟先寒而后热,此由夏伤于大暑,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寒之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盛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病以时作,名曰寒疟。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夫病疟六七日,但见热者,温疟矣。
夫疟者,夏伤于暑也。其病秋则寒甚,冬则寒轻,春则恶风,夏则多汗者,然其蓄作有时。以疟之始发,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痛,寒去则外内皆热,头痛而渴欲饮,何气使然?此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而渴欲饮。此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之于皮肤之间,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此令汗出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乃得之,及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如外出,得阴如内搏,内外相搏,是以日作。
其间日而作者,谓其气之舍深,内搏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
此由邪气与卫气俱行于风府,而有时相失不相得,故邪气内搏五脏,则道远气深,故其行迟,不能与卫气偕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夫疟皆生于风。风者,阳气也,阳主热,故卫气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开则邪入,邪入则病作。先伤于风,故发热而后寒栗。
黄病者,一身尽疼,发热,面色洞黄。七、八日后,壮热在里,有血当下之法如肝状。其人少腹内急。
若其人眼睛涩疼,鼻骨疼,两膊及项强,腰背急,即是患黄。多大便涩,但令得小便快,即不虑死。不用大便多,多即心腹胀不存。此由寒湿在表,则热蓄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搏,烦郁不得消,则大小便不通,故身体面目皆变黄色。
凡黄候,其寸口近掌无脉,口鼻冷气,并不可治也。
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有得病即身体面目发黄者,有初不知是黄,死后乃身面黄者。其候,得病但发热心战者,是急黄也。
黄汗之为病,身体洪肿,发热,汗出不渴,状如风水,汗染衣,色正黄,如柏汁,其脉自沉。此由脾胃有热,汗出而入水中浴,若水入汗孔中,得成黄汗也。
有得黄病已瘥,而将息失宜,饮食过度,犯触禁忌,致病发胃,名为犯黄候。
脾脏中风,风与瘀热相搏,故令身体发黄。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发,膀胱急,四肢烦,小便自利,名为劳黄。
夫患热者,皆由血气有虚实。邪在脾胃,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风邪不得宣散,因而生热,热搏于腑脏,故为病热也。
诊其脉,关上浮而数,胃中有热;滑而疾者,亦为有热;弱者无胃气,是为虚热。跗阳脉数者,胃中有热,热则消谷引食。跗阳脉粗而浮者,其病难治。若病者苦发热,身体疼痛,此为表有病,其脉自当浮,今脉反沉而迟,故知难瘥;其人不即得愈,必当死,以其病与脉相反故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偃卧,合两膝,布两足而伸腰,口纳气,振腹自极七息。除壮热疼痛,通两胫不随。
又云∶覆卧去枕,立两足,以鼻纳气四十所,复以鼻出之。极令微气入鼻中,勿令鼻知。除身中热、背痛。
又云∶两手却据,仰头向日,以口纳气,因而咽之数十。除热、身中伤、死肌。
客热者,由人腑脏不调,生于虚热。客于上焦,则胸膈生痰实,口苦舌干;客于中焦,则烦心闷满,不能下食;客于下焦,则大便难,小便赤涩。
夫虚邪在于内,与卫气相搏,阴胜者则为寒。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内生寒。
视其五官,色白为有寒。诊其脉,迟则为寒;紧则为寒;涩迟为寒;微者为寒;迟而缓为寒;微而紧为寒;寸口虚为寒。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足向下踏地,一足长舒向前,极势,手掌四方取势,左右换易四七。去肠冷、腰脊急闷、骨疼,令使血气上下布润。
又云∶两足相合,两手仰捉两脚,向上急挽,头向后振,极势三七。欲得努足,手两向舒张,身手足极势二七。去窍中生百病、下部虚冷。
又云∶叉跌,两手反向拓席,渐渐向后,努齐腹向前散气,待大急还放,来去二七。去齐下冷、脚疼、五脏六腑不和。
又云∶两手向后拓腰,蹙膊极势,左右转身来去三七。去腹肚齐冷,两膊急,胸掖不和。
又云∶互跪,两手向后,手掌合地,出气向下。始渐渐向下,觉腰脊大闷还上,来去二七。身正,左右散气,转腰三七。去齐下冷闷、解溪内疼痛。
夫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阳者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不通则寒独留于外,故寒栗也。阴虚内生热者,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熏胸中,故内热也。阳盛而外热者,上焦不通利,皮肤致密,腠理闭塞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也。阴盛而内寒者,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血凝泣则脉不通,其脉不通,脉则盛大以涩,故中寒。阴阳之要,阴密阳固,若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凡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
骨寒热,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爪槁,死不治。诊其脉,沉细数散也。
夫寒气并于阴则发寒,阳气并于阳则发热,阴阳二气虚实不调,故邪气更作,寒热往来也。
脉紧而数,寒热俱发,必当下乃愈。脉急如弦者,邪入阳明,寒热。脾脉小甚为寒热。
《养生方》云∶已醉饱食,发寒热也。
夫百病皆生于气,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上也。喜则气和,荣卫行通利,故气缓焉。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使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内,故气消也。恐则精却,精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寒则经络凝涩,故气收聚也。热则腠理开,荣卫通,故汗大泄也。忧则心无所寄,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且汗,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身心有所止,气留不行,故气结矣。
诊寸口脉伏,胸中逆气,是诸气上冲朐中。故上气、面肿、膊息,其脉浮大,不治。上气,脉躁而喘者,属肺;肺胀欲作风水,发汗愈。脉洪则为气。其脉虚宁伏匿者生,牢强者死。喘息低仰,其脉滑,手足温者,生也;涩而四末寒者,死也。上气脉数者死,谓其形损故也。其汤烫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饮水勿急咽,久成气病。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手向后,合手拓腰向上,急势,振摇臂肘,来去七。始得手不移,直向上向下,尽势,来去二七,去脊、心、肺气,壅闷消散。
又云∶凡学将息人,先须正坐,并膝头、足;初坐,先足指相对,足跟外扒。坐上,少欲安稳,须两足跟向内相对。坐上,足指外扒,觉闷痛,渐渐举身似款便,坐上。待共两坐相似,不痛,始双竖脚跟向上,坐上,足指并反向外。每坐常学。去膀胱内冷、膝风冷,足疼、上气、腰痛,尽自消适也。
又云∶两足两指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咳逆,上气。极用力,令两足相向,意止引肺中气出,病患行肺内外,展转屈伸,随适,无有违逆。
肺主于气。若肺气虚实不调,或暴为风邪所乘,则腑脏不利,经络痞涩,气不宣和,则卒上气也。又因有所怒,则气卒逆上,甚则变呕血,气血俱伤。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手交叉颐下,自极,致补气;治暴气咳。
以两手交颐下,各把两颐脉,以颐句交中,急牵来着喉骨,自极三通,致补气充足,治暴气上气,写喉等病,令气调长,音声弘亮。
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
诊其肺脉滑甚,为息奔上气。脉出鱼际者,主喘息。其脉滑者生,快者死也。
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也。
夫气血循行经络,周而复始,皆有常度。肺为五脏上盖,主通行于腑脏之气。若肺受邪,则气道不利;气道不利,则诸脏气壅;则失度,故气奔急也。
凡香港脚病,皆由感风毒所致。得此病,多不即觉,或先无他疾,而忽得之;或因众病后得之。初甚微,饮食嬉戏,气力如故,当熟察之。
其状∶自膝至脚有不仁,或若痹,或淫淫如虫所缘,或脚指及膝胫洒洒尔,或脚屈弱不能行,或微肿,或酷冷,或痛疼,或缓从不随,或挛急;或至困能饮食者,或有不能者,或见饮食而呕吐,恶闻食臭;或有物如指,发于肠,迳上冲心,气上者;或举体转筋,或壮热、头痛;或胸头冲悸,寝处不欲见明;或腹内苦痛而兼下者;或言语错乱,有善忘误者;或眼浊,精神昏愦者。此皆病之证也,若治之缓,便上入腹。入腹或肿,或不肿,胸胁满,气上便杀人。急者不全日,缓者或一、二、三日。初得此病,便宜速治之,不同常病。
病既入脏,其脉有三品,内外证候相似,但脉异耳。若病患脉得浮大而缓,宜服续命汤两剂。若风盛,宜作越婢汤加术四两。若脉转快而紧,宜服竹沥汤。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二三剂。此皆多是因虚而得。若大虚乏气短,可以间作补汤,随病体之冷热而用。若未愈,更作竹沥汤。
若病患脉浮大而紧快,此是三品之最恶脉。脉或沉细而快者,此脉正与浮大而紧者同是恶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治亦不异,当消息以意耳。其形或尚可,而手脚未及至弱,数日之内,上气便死。如此之脉,急服竹沥汤,日一剂,汤势恒令相及,勿令半日之内空无汤也。若服竹沥汤得下者必佳。此汤竹汁多,服之,皆须热服。
不热,辄停在胸膈,更为人患。若已服数剂,病及脉势未折,而若胀满者,可以大鳖甲汤下之。汤热尽而不得下,可以丸药助令得下;下后更服竹沥汤,趣令脉势折,气息料理乃佳。
江东、岭南,土地卑下,风湿之气,易伤于人。初得此病,多从下上,所以脚先屈弱,然后毒瓦斯循经络,渐入腑脏,腑脏受邪,气便喘满。以其病从脚起,故名香港脚。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坐,两足长舒,自纵身,纳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然后屈一足,安膝下,长舒一足,仰足指向上使急;仰眠,头不至席,两手急努向前,头向上努挽。一时各各取势,来去二七,递互亦然。去脚疼、腰膊冷、血冷、风痹、日日渐损。
又云∶覆卧,傍视,立两踵,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脚中弦痛、转筋、脚酸疼,脚痹弱。
又云∶舒两足坐,散气向涌泉,可三通。气彻到始收;右足屈卷,将两手急捉脚涌泉,挽。足踏手挽,一时取势。手足用力,送气向下,三七,不失气。数寻。去肾内冷气、膝冷,脚疼也。
又云∶一足屈之,足指仰,使急;一足安膝头。散心,两足跟出气向下。一手拓膝头向下急捺,一手向后拓席。一时极势,左右亦然,二七。去膝髀疼急。
又云∶一足踏地,一足向后,将足解溪安上。急努两手,偏相向后,侧身如转,极势二七,左右亦然。去足疼痛痹急、腰痛也。
此由风湿毒瓦斯,初从脚上,后转入腹,而乘于气,故上气也。
此由血气虚弱,若受风寒湿毒,与血并行肤腠,邪气盛,正气少,故血气涩,涩则痹,虚则弱,故令痹弱也。
此由风湿毒瓦斯,与血气相搏,正气与邪气交击,而正气不宣散,故疼痛。邪在肤腠,血气则涩,涩则皮肤浓,搔之如隔衣不觉知,是名为痹不仁也。
香港脚之病,有挟风毒,风毒则搏于筋,筋为挛。风湿乘于血,则痹,故令痹挛也。
咳嗽者,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也。肺主气,合于皮毛。邪之初伤,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五脏与六腑为表里,皆禀气于肺。以四时更王,五脏六腑皆有咳嗽,各以其时感于寒而受病,故以咳嗽形证不同。
五脏之咳者,乘秋则肺先受之,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声,甚则唾血。乘夏则心先受之,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甚则咽肿喉痹。乘春则肝先受之,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侧,两下满。乘季夏则脾先受之,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喑喑引于膊背,甚则不可动,动则咳剧。乘冬则肾先受之,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逆。此五脏之咳也。
五脏咳久不已,传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之状,咳而遗屎。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之状,咳而失气,与咳俱出。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
膀胱咳之状,咳而遗尿。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又有十种咳。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二曰寒咳,饮冷食,寒入注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咳是也。三曰支咳,心下坚满,咳则引痛,其脉反迟是也。四曰肝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是也。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少腹是也。七曰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八曰肾咳,咳则耳聋无所闻,引腰、脐中是也。九曰胆咳,咳而引头痛口苦是也。十曰厥阴咳,咳而引舌本是也。
诊其右手寸口,名气口以前脉,手阳明经也。其脉浮则为阳,阳实者,病腹满,善喘咳。微大为肝痹,咳引小腹也。咳嗽脉浮,喘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又云∶脉浮直者生,沉硬者死。咳且呕,腹胀且泄,其脉弦急欲绝者死。咳,脱形发热,脉小坚急者死。咳且羸瘦,脉形坚大者死。咳而尿血,羸瘦脉大者死。
肺感于寒,微者即成咳嗽,久咳嗽,是连滞岁月,经久不瘥者也。凡五脏俱有咳嗽,不已,则各传其腑。诸久嗽不已,三焦受之,其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寒气聚于胃而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变面浮肿,气逆故也。
肺主气,候皮毛。气虚为微寒客皮毛,入伤于肺,则不足,成咳嗽。夫气得温则宣和,得寒则痞涩、虚则气不足,而为寒所迫,并聚上肺间,不得宣发,故令咳而短气也。
夫咳嗽上气者,肺气有余也。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肺主气,气有余则喘咳上气。
此为邪搏于气,气壅不得宣发,是为有余,故咳嗽而上气也。其状,喘咳上气,多涕唾,而面目肿,气逆也。
久咳嗽上气者,是肺气虚极,气邪停滞,故其病积月累年。久不瘥,则胸背痛,面肿,其则唾脓血。
诸淋者,由肾虚膀胱热故也。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溲便也。肾气通于阴,阴,津液下流之道也。若饮食不节,喜怒不时,虚实不调,则腑脏不和,致肾虚而膀胱热也。膀胱,津液之府,热则津液内溢而流于睾,水道不通,水不上不下,停积于胞,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其状,小便出少起数,小腹弦急,痛引于齐。
又有石淋、劳淋、血淋、气淋、膏淋。诸淋形证,各随名具说于后章,而以一方治之者,故谓之诸淋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偃卧,令两手布膝头,邪踵置尻下,口纳气,振腹自极,鼻出气七息。去淋、数小便。
又云∶蹲踞,高一尺许,以两手从外屈膝内入,至足趺上,急手握足五指,极力一通,令内曲入,利腰髋,治淋。
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其病之状,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从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闷绝。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偃卧,令两手布膝头,邪踵置尻下,口纳气,振腹自极,鼻出气七息,去石淋、茎中痛。
气淋者,肾虚膀胱热,气胀所为也。膀胱与肾为表里,膀胱热,热气流入于胞,热则生实,令胞纳气胀,则小腹满,肾虚不能制其小便,故成淋。其状∶膀胱小腹皆满,尿涩,常有余沥是也。亦曰气癃。诊其少阴脉数者,男子则气淋。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以两足踵布膝,除癃。
又云∶偃卧,以两手布膝头,取踵置尻下,以口纳气,腹胀自极,以鼻出气七息,除气癃,数小便,茎中痛,阴以下湿,小腹痛,膝不随也。
膏淋者,淋而有肥,状似膏,故谓之膏淋,亦曰肉淋。此肾虚不能制于肥液,故与小便俱出也。
劳淋者,谓劳伤肾气,而生热成淋也。肾气通于阴。其状∶尿留茎内,数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劳倦即发也。
小便利多者,由膀胱虚寒,胞滑故也。肾为脏;膀胱,肾之腑也,其为表里,俱主水。
肾气下通于阴,腑既虚寒,不能温其脏,故小便白而多。其至夜尿偏甚者,则内阴气生是也
小便数者,膀胱与肾俱虚,而有客热乘之故也。肾与膀胱为表里,俱主水,肾气下通于阴。此二经既虚,致受于客热。虚则不能制水,故令数小便热则水行涩,涩则小便不快,故令数起也。
诊其跗阳脉数,胃中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以两踵布膝,除数尿。
又云∶偃卧,令两手布膝头,斜踵置尻下,口纳气,振腹自极,鼻出气七息。去小便数
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
尺脉实,小腹牢痛,小便不禁。尺中虚,小便不禁。肾病小便不禁,脉当沉滑,而反浮大,其色当黑反黄,此土之克水,为逆,不治。
小便不通,由膀胱与肾俱有热故也。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腑,此二经为表里;而水行于小肠,入胞者为小便。肾与膀胱既热,热入于胞,热气大盛,故结涩,令小便不通,小腹胀满气急。甚者,水气上逆,令心急腹满,乃至于死。
诊其脉,紧而滑直者,不得小便也。
小便难者,此是肾与膀胱热故也。此二经为表里,俱主水,水行于小肠,入胞为小便。
热气在于脏腑,水气则涩,其热势微,故但小便难也。
诊其尺脉浮,小便难。尺脉濡,小便难。尺脉缓,小便难有余沥也。
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
胃为水谷之海,水谷之精,化为荣卫,其糟粕行之于大肠以出也。五脏三焦既不调和,冷热壅涩,结在肠胃之间。其肠胃本实,而又为冷热之气所并,结聚不宣,故令大便难也。
又云∶邪在肾,亦令大便难。所以尔者,肾脏受邪,虚而不能制小便,则小便利,津液枯燥,肠胃干涩,故大便难。
又,渴利之家,大便也难,所以尔者,为津液枯竭,致令肠胃干燥。
诊其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手少阴经也。脉沉为阴,阴实者,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苦胃胀。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脾实也,苦肠中伏伏如牢状,大便难。脉紧而滑跗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大便难而脚痛,此虚寒从上向下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偃卧,直两手,捻左右胁。除大便难、腹痛、腹中寒。口纳气,鼻出气,温气咽之数十,病愈。
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热气偏入肠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痞结,壅塞不通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龟行气,伏衣被中,覆口鼻头面,正卧,不息九通,微鼻出气
大便失禁者,由大肠与肛门虚弱冷滑故也。肛门,大肠之候也,俱主行糟粕,既虚弱冷滑,气不能温制,故使大便失禁。
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俱不通,为关格也。由阴阳气不和,荣卫不通故也。阴气大盛,阳气不得荣之,曰内关。阳气大盛,阴气不得荣之,曰外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曰关格。关格则阴阳气痞结,腹内胀满,气不行于大小肠,故关格而大小便不通也。
又风邪在三焦,三焦约者,则小肠痛内闭,大小便不通。日不得前后,而手足寒者,为三阴俱逆,三日死也。
诊其脉来浮牢且滑直者,不得大小便也。
大小便难者,由冷热不调,大小肠有游气,游气在于肠间,搏于糟粕,溲便不通流,故诊其尺脉滑而浮大,此为阳干于阴,其人苦小腹痛满,不能尿,尿即阴中痛,大便亦然。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正坐,以两手交背后,名曰带便。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虚羸。反叉两手着背上,推上使当心许,坐,反到九通。愈不能大小便,利腹,愈虚羸也
肝象木,旺于春;其脉弦,其神魂,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阴其经也。与胆合,胆为腑而主表,肝为脏而主里。
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气逆则头眩,耳聋不聪,颊肿,是肝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于四时∶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待于冬;起于春。于日∶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待于壬癸;起于甲乙。于时∶平旦慧,下哺甚,夜半静。禁当风。
肝部,左手关上是也。平肝脉来,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春,肝木王,其脉弦细而长,是平脉也。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肝,子之扶母,虽病当愈;反得沉濡滑者,是肾乘肝,母之归子,虽病当愈;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为土之陵木,土之畏木,虽病不死。病肝脉来,盛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赜赜然,如新张弓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养生方》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阔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春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于肝,夏变为寒,则奉长生者少。
《养生方·导引法》云∶肝脏病者,愁忧不乐,悲思嗔怒,头旋眼痛,呵气出而愈。
心象火,旺于夏。其脉如钩而洪大,其候舌,其声言,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其养血,其色赤,其藏神;手少阴其经也。与小肠合,小肠为腑而主表,心为脏而主里。
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膊胛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为心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于四时∶病在心,愈于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待于春;起于夏。于日;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待于甲乙;起于丙丁。于时∶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禁温衣热食。
心部,在左手寸口是也。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
夏,心火王,其脉浮,洪大而散,名曰平脉也。反得沉濡滑者,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而长,是肝乘心,母归子,虽病当愈;反得大而缓,是脾乘心,子之扶母,虽病当愈;反得微涩而短,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为微邪,虽病不死。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夏三月,此谓蕃莠。天地气交,万物英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
《养生方·导引法)云∶心脏病者,体有冷热。若冷,呼气出;若热,吹气出。
又云∶左胁侧卧,口纳气,申臂直脚,以鼻出之。周而复始,除心下不便也。
脾象土,王于长夏。其脉缓,其形口,其声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养形肉,其色黄而藏意;足太阴其经也。与胃合,胃为腑主表,脾为脏主里。
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苦饥,足萎不收,行善,脚下痛,是为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于四时∶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待于夏;起于长夏。于日∶愈于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待于丙丁;起于戊己。于时∶日慧,平旦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以泻之;甘以补之。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
六月,脾土旺,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也。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涩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乘脾,母之归子,当瘥不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脾,水之陵,土,为微邪,当瘥。
脾脉长长而弱,来疏去,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尽。病脾脉来,实而盛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坚锐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其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
《养生方·导引法》云∶脾脏病者,体面上游风习习,痛,身体痒,烦闷疼痛,用嘻气
肺象金,旺于秋。其脉如毛而浮,其候鼻,其声哭,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其养皮毛,其藏气,其色白,其神魄;手太阴其经。与大肠合,大肠为腑主表,肺为脏主里。
肺气盛,为气有余,则病喘咳上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胫、足皆痛,是为肺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是为肺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于四时∶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于日∶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于时∶下晡慧,夜半静,日中甚。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禁寒饮食、寒衣。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秋,肺金王,其脉浮涩而短,是曰平脉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大逆,十死不治也;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扶母,病不治自愈;反得缓大而长阿阿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虽病当愈;反得弦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为微邪,虽病当愈。肺脉来泛泛而轻,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尽。病肺脉来,上下如循鸡羽,曰肺病。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欲咳,其脉微迟,为可治。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秋胃微毛曰平,胃气少毛多曰肺病,但如毛无胃气曰死。毛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真肺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肤。其色赤白不泽,毛折乃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多语则气争,肺胀口燥。
又云∶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也,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
《养生方·导引法》云∶肺脏病者,体胸背痛满,四肢烦闷,用嘘气出。
又云∶以两手据地覆之,口纳气,鼻出之,除胸中、肺中病也。
肾象水,旺于冬。其脉如石而沉,其候耳,其声呻,其臭腐,其味咸,其液唾,其养骨,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阴其经也。与膀胱合,膀胱为腑主表,肾为脏主里。
肾气盛,为志有余,则病腹胀,飧泄,体肿,喘咳,汗出,憎风,面目黑,小便黄,是为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肾气不足,则厥,腰背冷,胸内痛,耳鸣苦聋,是为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于四时∶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待于秋;起于冬。于日∶愈于甲乙;甲乙不愈,加于戊己;戊己不死,待于庚辛;起于壬癸。于时∶夜半慧,日乘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咸以泻之,苦以补之。无犯尘垢,无衣炙衣。
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冬,肾水王,其脉沉濡而滑,名曰平脉也。反得浮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弦细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肾,火之陵水,为微邪,虽病,治之不死也。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肾风水,其脉大紧,身无痛,形不瘦,不能食,善惊,惊以心萎者死。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冬胃微石曰平,胃少石多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真肾脉至,搏而绝,如弹石辟辟然。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也,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萎厥。
《养生方·导引法》云∶肾脏病者,咽喉窒塞,腹满耳聋,用气出。
又云∶两足交坐,两手捉两足解溪,换之,极势,头仰,来去七。去肾气壅塞。
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者。
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
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
又,心为火,与诸阳会合,而手少阴心之经也。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阴厥,亦令心痛,其痛引喉是也。
又,诸脏虚受病,气乘于心者,亦令心痛,则心下急痛,谓之脾心痛也。
足太阴为脾之经,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
肾之经,足少阴是也,与膀胱合;膀胱之经,足太阳是也。此二经俱虚而逆,逆气乘心而痛者,其状下重,不自收持,苦泄寒中,为肾心痛也。
诊其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寸口脉沉紧,苦心下有寒,时痛。关上脉紧,心下苦痛。左手寸口脉沉,则为阴绝;阴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毒痛。
心为诸脏主,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者,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不暇展治。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脉,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
心与小肠,合为表里,俱象于火,而火为阳气也。心为诸脏主,故正经不受邪。若为邪所伤而痛,即死。若支别络脉为风邪所乘而痛,则经久成疹。其痛悬急懊者,是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故心如悬而急,烦懊痛也。
心痛而多唾者,停饮乘心之络故也。停饮者,水液之所为也。心气通于舌,心与小肠合,俱象火;小肠,心之腑也,其水气下行于小肠,为溲便,则心络无有停饮也。膀胱与肾俱象水,膀胱为肾之腑,主藏津液;肾之液上为唾,肾气下通于阴,若腑脏和平,则水液下流宣利;若冷热相乘,致腑脏不调,津液水饮停积,上迫于心,令心气不宣畅,故痛而多唾也。
心痛而不能饮食者,积冷在内,客于脾而乘心络故也。心,阳气也;冷,阴气也。冷乘于心,阴阳相乘,冷热相击,故令痛也。脾主消水谷,冷气客之,则脾气冷弱,不胜于水谷也。心为火,脾为土,是母子也,俱为邪所乘,故痛,复不能饮食也。
腹痛者,由腑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募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其有阴气搏于阴经者,则腹痛而肠鸣,谓之寒中。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者也。
诊其寸口脉沉而紧,则腹痛。尺脉紧,脐下痛。脉沉迟,腹痛。脉来触触者,少腹痛。
脉阴弦,则腹痛。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其脉当沉。若细而反浮大,故当愈矣。其人不即愈者,必当死,以其病与脉相反故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治股、胫、手臂痛法∶屈一胫、臂中所痛者,正偃卧,口鼻闭气,腹痛,以意推之,想气往至痛上,俱热即愈。
又云∶偃卧,展两胫、两手,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又云∶正偃卧,以口徐徐纳气,以鼻出之。除里急。饱食后咽气数十,令温中;若气寒者,使人干呕腹痛。口纳气七十所,大振腹;咽气数十,两手相摩,令热,以摩腹,令气下又云∶偃卧,仰两足、两手,鼻纳气七息。除腹中弦切痛。
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发则肠鸣而腹绞痛,谓之寒中,是冷搏于阴经,令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也。寒中久痛不瘥,冷入于大肠,则变下痢。
所以然者,肠鸣气虚故也,肠虚则泄,故变下痢也。
腹胀者,由阳气外虚,阴气内积故也。阳气外虚,受风冷邪气;风冷,阴气也。冷积于腑脏之间不散,与脾气相拥,虚则胀,故腹满而气微喘。
诊其脉,右手寸口气口以前,手阳明经也,脉浮为阳,按之牢强,谓之为实。阳实者,病腹满,气喘嗽。右手关上脉,足太阴经也,阴实者,病腹胀满,烦扰不得卧也;关脉实,即腹满响;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内,腹胀急,心内澹澹,食欲呕逆;关脉浮,腹满不欲食,脉浮为是虚满。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足少阴经。沉者为阴,阴实者,病苦小腹满。左手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腹胀善鸣。左手关后尺中脉浮为阳,阳实者,膀胱实也,苦少腹满,引腰痛。脉来外涩者,为奔腹胀满也,病苦腹满而喘。
脉反滑利而沉,皆为逆,死不治。腹胀脉浮者生,虚小者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蹲坐,住心,卷两手,发心向下,左右手摇臂,递互欹身,尽膊势,卷头筑肚,两手冲脉至脐下,来去三七。渐去腹胀肚急闷,食不消化。
又云∶腹中苦胀,有寒,以口呼出气,三十过止。
又云∶若腹中满,食饮苦饱,端坐伸腰,以口纳气数十,满吐之,以便为故,不便复为之。有寒气,腹中不安,亦行之。
又云∶端坐,伸腰,口纳气数十。除腹满、食饮过饱、寒热、腹中痛病。
又云∶两手向身侧一向,偏相极势;发顶足,气散下,欲似烂物解散。手掌指直舒,左右相皆然,去来三七;始正身,前后转动膊腰七。去腹肚胀,膀胱、腰脊臂冷,血脉急强,悸也。
又云∶苦腹内满,饮食善饱,端坐伸腰,以口纳气数十,以便为故,不便复为。
又云∶脾主土,土暖如人肉,始得发汗,去风冷邪气。若腹内有气胀,先须暖足,摩脐上下并气海,不限遍数,多为佳。始得左回右转三七。和气如用,要用身内一百一十三法,回转三百六十骨节,动脉摇筋,气血布泽,二十四气和润,脏腑均调,和气在用。头动转摇振,手气向上,心气向下,分明知去知来。莫问平手、欹腰,转身,摩气,屈蹙迥动,尽,心气放散,送至涌泉,一一不失气之行度。用之有益,不解用者,疑如气乱。
久腹胀者,此由风冷邪气在腹内不散,与脏腑相搏,脾虚故胀。其胀不已,连滞停积,时瘥时发,则成久胀也。久胀不已,则食不消而变下痢。所以然者,脾胃为表里,脾主消水谷,胃为水谷之海,脾虚,寒气积久,脾气衰弱,故食不消也。而冷移入大肠,大肠为水谷糟粕之道路,虚而受冷,故变为痢也。
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邪气发作,与正气相击,上冲于心则心痛,下攻于腹则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绞痛,气不得息。
诊其脉,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手厥阴经也,沉者为阴,阴虚者,病苦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状,心腹痛,不得息。脉细小者生,大坚疾者死。心腹痛,脉沉细小者生,浮大而疾者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行大道,常度日月星辰。清净以鸡鸣,安身卧,嗽口三咽之。
调五脏,杀蛊虫,治心腹痛,令人长生。
久心腹痛者,由寒客于腑脏之间,与血气相搏,随气上下,攻击心腹,绞结而痛。脏气虚,邪气盛,停积成疹,发作有时,为久心腹痛也。然心腹久痛,冷气结聚,连年积岁,日月过深,变为寒疝。
心腹相引痛者,足太阴之经与络俱虚,为寒冷邪气所乘故也。足太阴是脾之脉,起于足大指之端,上循属脾,络胃;其支脉,复从胃别上注心。经入于胃,络注于心。此二脉俱虚,为邪所乘,正气与邪气交争,在于经则胃脘急痛,在于络则心下急痛。经络之气往来,邪正相击,在于其间,所以心腹相引痛也。
太阴厥逆,急挛,心腹引于腹也。
心腹胀者,脏虚而邪气客之,乘于心脾故也。足太阴脾之经也,脾虚则胀;足少阴肾之经也,其脉起于足小指之下,循行上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入肺;其支者,从肺出络于心。脏虚,邪气客于二经,与正气相搏,积聚在内,气并于脾,脾虚则胀,故令心腹烦满,气急而胀也。
诊其脉,迟而滑者,胀满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伸右胫,屈左膝,内压之,五息。引脾,去心腹寒热,胸臆邪胀。根据经为之,引脾中热气出,去心腹中寒热,胸臆中邪气胀满。久行,无有寒热、时节之所中伤,名为真人之方。
久心腹胀者,由腑脏不调,寒气乘之,入并于心脾,脾虚则胀,停积成疹,有时发动,故为久也。久胀不已,脾虚寒气积,胃气亦冷。脾与胃为表里也,此则腑脏俱冷,令饮食不消;若寒移入大肠,则变下痢。
水谷痢者,由体虚腠理开,血气虚,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在肌肉之内,后遇脾胃大肠虚弱,而邪气乘之,故为水谷痢也。
脾与胃为表里,胃者,脾之腑也,为水谷之海;脾者,胃之脏也,其候身之肌肉。而脾气主消水谷,水谷消,其精化为荣卫,中养脏腑,充实肌肤。大肠,肺之腑也,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水谷之精,化为血气,行于经脉,其糟粕行于大肠也。肺与大肠为表里,而肺主气,其候身之皮毛。春阳气虽在表,而血气尚弱,其饮食居处,运动劳役,血气虚者,则为风邪所伤,客在肌肉之间,后因脾胃气虚,风邪又乘虚而进入于肠胃,其脾气弱,则不能克制水谷,故糟粕不结聚而变为痢也。
又新食竟取风,名为胃风。其状,恶风,头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饮不下,腹满,形瘦腹大,失衣则满,食寒则洞泄。其洞泄者,痢无度也,若胃气竭者,痢绝则死。
诊其脉微,手足寒,难治也;脉大,手足温,易治。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身不热,脉不悬绝,滑大者生,悬涩者死,以脏期之也。脉绝而手足寒者死,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脉缓时小结生,洪大数者死。悬绝而涩者死,细微而涩者、紧大而滑者死,得代绝脉者亦死。
《养生方》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精。此秋气之应也,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
又云∶五月勿食未成核果及桃枣,发痈疖。不尔,发寒热,变黄胆,又为泄痢。
夫久水谷痢者,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
然痢久则变呕哕。胃弱气逆不下食,故呕逆也。气逆而外冷气乘之,与胃气相折不通,故哕也。
呕又变为,虫动食于五脏也。凡诸虫在人腹内,居肠胃之间。痢则肠胃虚弱,虫动侵食,若上食于脏,则心闷,齿龈紫黑,唇白齿龈生疮;下食于肛门,则谷道伤烂而开也。
亦有变为水肿。所以然者,水气入胃,肠虚则泄。大肠金也,脾土也,金土母子也。脾候身之肌肉,性本克消水谷也。痢由脾弱肠虚,金土气衰,母子俱病,不复相扶,不能克水,致水气流溢,浸渍肌肉,故变肿也。
亦有不及成肿而五脏伤败,水血并下,而五脏五色随之而出,谓之五液俱下也。凡如此者多死,而呕、哕、肿、,治之时有瘥者。若五液俱下者必死,五脏伤败故也。
凡痢皆由荣卫不足,肠胃虚弱,冷热之气,乘虚入客于肠间,肠虚则泄,故为痢也。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热乘于血,血渗肠内则赤也;冷气入肠,搏于肠间,津液凝滞则白也;冷热相交,故赤白相杂。重者,状如脓涕而血杂之;轻者,白脓上有赤脉薄血,状如鱼脂脑,世谓之鱼脑痢也。
久赤白痢者,是冷热不调,热乘于血,血渗肠间,与津液相杂而下。甚者肠虚不复,故赤白连滞,久不瘥也。
凡痢久不瘥,脾胃虚弱,则变呕哕。胃弱气逆,故呕也;气逆而外有冷折之,不通故哕亦变为,虫食人五脏也。三尸九虫,常居人肠胃,肠胃虚则动,上食于五脏,则心懊而闷,齿龈、唇口并生疮;下食于肠,则肛门伤烂,而谷道开也。轻者可治,重者
此由肠胃虚弱,为风邪所伤,则挟热,热乘于血,则血流渗入肠,与痢相杂下,故为赤
湿病,由脾胃虚弱,为水湿所乘,腹内虫动,侵食成也。多因下利不止,或时病后,客热结腹内所为。其状,不能饮食,忽忽喜睡,绵绵微热,骨节沉重,齿无色,舌上尽白,细疮如粟。若上唇生疮,是虫食五脏,则心烦懊;若下唇生疮,是虫食下部,则肛门烂开;甚者腑脏皆被食,齿下上龈悉生疮,齿色紫黑,利血而湿,由水气也。
脾与胃合,俱象土,胃为水谷之海,脾气磨而消之,水谷之精,化为血气,以养腑脏。
若脾胃和,则土气强盛,水湿不能侵之。脾胃虚弱,则土气衰微,或受于冷,乍伤于热,使水谷不消化,糟粕不傧实,则成下利,翻为水湿所伤。若时病之后,肠胃虚热,皆令三尸九虫,因虚动作,侵食五脏,上出唇口,下至肛门。胃虚气逆,则变呕哕。虫食腑脏伤败,利出瘀血,如此者死。其因脾胃虚微,土气衰弱,为水湿所侵,虫动成,故名湿也。
又云∶有天行之湿,初得不觉,行坐不发,恒少气力,或微利,或不利,病成则变呕吐,即是虫内食于脏。
又云∶有急结湿,先因腹痛下利,脓血相兼出,病成翻大小便不通,头项满痛,小腹急满,起坐不安,亦是内食五脏。凡如此者,虽初证未发于外,而心腹亦常烦懊,至于临困,口及肛门方复生疮,即死也。
心者,由脏虚,诸虫在肠胃间,因虚而动,攻食心,谓之心。初不觉他病,忽忽嗜睡,四肢沉重。此或食心,则心烦闷懊痛,后乃侵食余处。
诊其脉沉而细,手足冷,内湿在心也。
人有嗜甘味多,而动肠胃间诸虫,致令侵食腑脏,此犹是也。凡食五味之物,皆入于胃,其气随其腑脏之味而归之。脾与胃为表里,俱象土,其味甘,而甘味柔润于脾胃。
脾胃润则气缓,气缓则虫动,虫动则侵食成疳也。但虫因甘而动,故名之为疳也。
其初患之状,手足烦疼,腰脊无力,夜卧烦躁,昏昏喜妄,嘿嘿眼涩,夜梦颠倒,饮食无味,面失颜色,喜睡,起即头眩,体重,胫酸疼。其上食五脏,则心内懊恼;出食咽喉及齿龈,皆生疮,出黑血,齿色紫黑;下食肠胃,下利黑血;出食肛门,生疮烂开。胃气虚逆,则变呕哕。急者数日便死;亦有缓者,止沉嘿,支节疼重,食饮减少,面无颜色,在内侵食,乃至数年,方上食口齿生疮,下至肛门伤烂,乃死。
又云∶五疳,一是白疳,令人皮肤枯燥,面失颜色。二是赤疳,内食人五脏,令人头发焦枯。三是蛲疳,食人脊膂,游行五脏,体重浮肿。四是疳,食人下部疼痒,腰脊挛急。五是黑疳,食人五脏,多下黑血,数日即死。凡五疳,白者轻,赤者次,蛲疳又次之,疳又次之,黑者最重。皆从肠里上食,咽喉齿龈并生疮,下至谷道伤烂,下利脓血,呕逆,手足心热,腰痛嗜睡。秋冬可,春夏极。
又云∶面青颊赤,眼无精光,唇口燥,腹胀有块,日日瘦损者是疳。食人五脏,至死不觉。
又云∶五疳缓者,则变成五蒸。五蒸者,一曰骨蒸,二曰脉蒸,三曰皮蒸,四曰肉蒸,五曰血蒸。其根源初发形候虽异,至于蒸成,为病大体略同。皆令人腰疼心满,虚乏无力,日渐羸瘦,或寒热无常,或手足烦热,或逆冷,或利,或涩,或汗也。五蒸别自有论,与虚劳诸病相从也。
九虫者,一曰伏虫,长四分;二曰蛔虫,长一尺;三曰白虫,长一寸;四曰肉虫,状如烂杏;五曰肺虫,状如蚕;六曰胃虫,状如虾蟆;七曰弱虫,状如瓜瓣;八曰赤虫,状如生肉;九曰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
伏虫,群虫之主也。蛔虫,贯心则杀人。白虫相生,子孙转多,其母转大,长至四五尺,亦能杀人。肉虫,令人烦满。肺虫,令人咳嗽。胃虫,令人呕吐,胃逆喜哕。弱虫,又名膈虫,令人多唾。赤虫,令人肠鸣。蛲虫,居胴肠,多则为痔,极则为癞,因人疮处以生诸痈、疽、癣、、、疥、龋虫,无所不为。
人亦不必尽有,有亦不必尽多,或偏有,或偏无者。此诸虫根据肠胃之间,若腑脏气实,则不为害,若虚则能侵蚀,随其虫之动而能变成诸患也。
三虫者,长虫、赤虫、蛲虫也。为三虫,犹是九虫之数也。长虫,蛔虫也,长一尺,动则吐清水,出则心痛,贯心则死。赤虫,状如生肉,动则肠鸣。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也,居胴肠间,多则为痔,极则为癞,因人疮处,以生诸痈、疽、癣、、、疥、龋虫,无所不为。
此既是九虫内之三者,而今别立名,当以其三种偏发动成病,故谓之三虫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以两手着头相叉,长引气,即吐之。坐地,缓舒两脚,以两手从外抱膝中,疾低头,入两膝间,两手交叉头上,十二通,愈三尸也。
又云∶叩齿二七过,辄咽气二七过,如此三百通乃止。为之二十日,邪气悉去;六十日,小病愈;百日,大病除,三虫伏尸皆去,面体光泽也。
蛔虫者,是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尺,亦有长五六寸。或因腑脏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发动则腹中痛,发作肿聚,去来上下,痛有休息,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吐清水,贯伤心者则死。
诊其脉,腹中痛,其脉法当沉弱而弦,今反脉洪而大,则是蛔虫也。
寸白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寸而色白,形小褊,因腑脏虚弱而能发动。或云饮白酒,一云以桑枝贯牛肉炙食,并食生栗所成。
又云∶食生鱼后,即饮乳酪,亦令生之。其发动则损人精气,腰脚疼弱。
又云∶此虫生长一尺,则令人死。
蛲虫,犹是九虫内之一虫也。形甚细小,如今之蜗虫状。亦因腑脏虚弱,而致发动,甚者则能成痔、、疥、癣、癞、痈、疽、诸疮。
蛲虫是人体虚极重者,故蛲虫因之动作,无所不为也。
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腑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腑脏之气所为也。腑者,阳也。脏者,阴也。阳浮而动,阴沉而伏。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始发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阳气,六腑所成,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有常处。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疟,连岁月不已。以季夏戊己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当传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之肥气季夏得之也。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得之,何以言之?肾病当传心,心当传肺,肺秋适旺,肾冬适旺,旺者不受邪,心欲复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得之也。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当传脾,脾当传肾,肾冬适王,旺者不受邪,脾欲复远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得之也。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肋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嗽发肺痈。以春甲乙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当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旺,旺者不受邪,肺欲复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得之。
肾之积,名曰贲。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贲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萎少气。以夏丙丁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当传肾,肾当传心,心夏适旺,旺者不受邪,肾欲复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以夏得之。此为五积也。
诊其脉,快而紧,积聚。脉浮而牢,积聚。脉横者,胁下有积聚。脉来小沉实者,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即吐出。脉来细沉附骨者,积也。脉出在左,积在左;脉出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以部处之。
诊得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目瞑,皮肤寒,秋愈夏剧。主皮中时痛,如虱缘状,其甚如针刺之状,时痒,色白也。
诊得心积脉,沉而芤,时上下无常处。病悸,腹中热,面赤,咽干,心烦,掌中热,甚即唾血。主身螈,主血厥,夏瘥冬剧。色赤也。
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起与谷争,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
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主肌肉损,季夏瘥春剧,色黄也。
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走心下,足胫寒,胁痛引小腹,男子积疝也,女子病淋也。身无膏泽,喜转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剧,色青也。
诊得肾积脉,沉而急。苦脊与腰相引痛,饥则见,饱则减。病腰痛,小腹里急,口干,咽肿伤烂,目茫茫,骨中寒,主髓厥,喜忘,冬瘥夏剧,色黑也。
诊得心腹积聚,其脉牢强急者生,脉虚弱急者死。
又积聚之脉,实强者生,沉者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以左足践右足上。除心下积。
又云∶病心下积聚,端坐伸腰,向日仰头,徐以口纳气,因而咽之,三十过而止,开目作。
又云∶左胁侧卧,申臂直脚,以口纳气,鼻吐之,周而复始。除积聚、心下不便。
又云∶以左手按右胁,举右手极形。除积及老血。
又云∶闭口微息,正坐向王气,张鼻取气,逼置脐下,小口微出气,十二通。以除结聚。低头不息十二通,以消饮食,令身轻强。行之冬月,令人不寒。
又云∶端坐伸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纳气闭之,自极七息,名曰蜀上乔。
除胁下积聚。
又云∶向晨,去枕,正偃卧,伸臂胫,瞑目闭口不息,极张腹、两足,再息,顷间吸腹仰两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复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荡涤五脏,津润六腑,所病皆愈。腹有疾积聚者,张吸其腹,热乃止,瘕散破,即愈矣。
积聚痼结者,是五脏六腑之气已积聚于内,重因饮食不节,寒温不调,邪气重沓,牢痼盘结者也。若久即成症。
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其痛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阳气,六腑所成,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有常处。此皆由寒气搏于脏腑,与阴阳相击下上,故心腹痛也。
诊其寸口之脉沉而横,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聚痛。又,寸口脉细沉滑者,有积聚在胁下,左右皆满,与背相引痛。
又云∶寸口脉紧而牢者,胁下腹中有横积结,痛而泄利。脉微细者生,浮者死。
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其痛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阳气,六腑所成,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有常处也。积聚成病,蕴结在内,则气行不宣通,气搏于腑脏,故心腹胀满.心腹胀满则烦而闷,尤短气也。
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其痛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阳气,六腑所成,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有常处也。积聚而宿食不消者,由脏腑为寒气所乘,脾胃虚冷,故不消化,留为宿食也。
诊其脉来实,心腹积聚,饮食不消,胃中冷也。
症者,由寒温失节,致腑脏之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渐染生长。块盘牢不移动者,是症也,言其形状,可征验也。若积引岁月,人即柴瘦,腹转大,诊其脉弦而伏,其症不转动者,必死。
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其病不动者,直名为。若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瘕。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
候其人发语声嘶,中声浊而后语乏气拖舌,语而不出。此人食结在腹,病寒,口里常水出,四体洒洒常如发疟,饮食不能,常自闷闷而痛,此食症病也。
诊其脉,沉而中散者,寒食症也。脉弦紧而细,症也。若在心下,则寸口脉弦紧;在胃脘,则关上弦紧;在脐下,则尺中弦紧。脉症法,左手脉横,症在左;右手脉横,症在右。脉头大在上,头小在下。脉来迟而牢者,为病症也。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寸口脉结者,瘕。脉弦而伏,腹中有症,不可转动,必死,不治故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饮食大走,肠胃伤,久成瘕,时时结痛。
《养生方·导引法》云∶向晨,去枕,正偃卧,伸臂胫,瞑目闭口无息,极张腹、两足再息。顷间吸腹仰两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复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荡涤五脏,津润六腑,所病皆愈。腹有疾积聚者,张吸其腹,热乃止。瘕散破即愈矣。
暴症者,由腑脏虚弱,食生冷之物,脏既虚弱,不能消之,结聚成块,卒然而起,其生无渐,名曰暴症也。本由脏弱,其症暴生,至于成病,死人则速。
鳖症者,谓腹内结如鳖之形状。有食鳖触冷不消生症者,有食诸杂物得冷不消,变化而作者。此皆脾胃气弱而遇冷,不能克消故也。病结成,推之不动移是
人有多虱而性好啮之,所啮既多,腑脏虚弱,不能消之,不幸变化生症,而患者亦少。俗云虱症人见虱必啮之,不能禁止。虱生长在腹内,时有从下部出,亦能毙人。
诸疝者,阴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加,使荣卫不调,血气虚弱,故风冷入其腹内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绕脐痛,白汗出;或冷气逆上抢心腹,令心痛;或里急而腹痛。此诸候非一,故云诸疝也。
脉弦紧者,疝也。
寒疝者,阴气积于内,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寒气盛也。故令恶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绕脐痛,白汗出,遇寒即发,故云寒疝也。其脉弦紧者是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蹲踞,以两手举足,蹲极横。治气冲肿痛,寒疝入上下。
致肾气法∶蹲踞,以两手捉趾令离地,低跟极横挽,自然一通,愈荣冲中痛。
夫寒疝心痛,阴气积结所生也。阴气不散,则寒气盛;寒气盛,则痛上下无常,言冷气上冲于心,故令心痛也。
此由阴气积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腑脏虚弱,故风邪冷气与正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
此由腑脏虚弱,风邪客于其间,与真气相击,故痛。其痛随气上下,或上冲于心,或在于腹,皆由寒气所作,所以谓之寒疝心腹痛也。
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又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谓之痰饮。其为病也,胸胁胀满,水谷不消,结在腹内两肋,水入肠胃,动作有声,体重多唾,短气好眠,胸背痛,甚则上气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卧,其形如肿是也。
脉偏弦为痰,浮而滑为饮。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左右侧卧,不息十二通,治痰饮不消。右有饮病,右侧卧;左有饮病,左侧卧。又有不消,以气排之,左右各十有二息。治痰饮也。
此由痰水结聚在胸腑、膀胱之间,久而不散,流行于脾胃。脾恶湿,得水则胀,胀则不能消食也。或今腹里虚满,或水谷不消化,或时呕逆,皆其候也。
热痰者,谓饮水浆结积所生也。言阴阳痞隔,上焦生热,热气与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吸吸而热,故云热痰也。
冷痰者,言胃气虚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结聚,停于胸膈之间,时令人吞酸气逆,四肢变青,不能食饮也。
此由痰水积聚,在于胸腑,遇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故令人心腹痞满,气息不安,头眩目暗,常欲呕逆,故言痰结实。
夫五脏调和,则荣卫气理,荣卫气理,则津液通流,虽复多饮水浆,不能为病。若摄养乖方,则三焦痞隔。三焦痞隔,则肠胃不能宣行,因饮水浆过多,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积聚而成癖。癖者,谓僻侧在于两胁之间,有时而痛是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卧觉,勿饮水更眠,令人作水癖。
又云∶饮水勿急咽,久成水癖。
《养生方·导引法》云∶举两膝,夹两颊边,两手据地蹲坐,故久行之,愈伏梁。伏梁者,宿食不消成癖,腹中如杯如盘。宿痈者,宿水宿气癖数生痈。久行,肠化为筋,骨变为
久癖,谓因饮水过多,水气壅滞,遇寒热气相搏,便成癖。在于两肋下,经久不瘥,乃结聚成形,弦亘而起,按之乃水鸣,积有岁年,故云久癖。
此由饮水聚停不散,复因饮食相搏,致使结积在于胁下,时有弦亘起,或胀痛,或喘息脉紧实者,癖结也。
此由饮水结聚在于膀胱,遇冷热气相搏,因而作癖。癖者,冷气也。冷气久乘于脾,脾得湿冷,则不能消谷,故令食不消。使人羸瘦不能食,时泄利,腹内痛,气力乏弱,颜色黧黑是也。
关脉细微而绝者,腹内有癖,不能食也。
寒癖之为病,是水饮停积,肋下弦强是也。因遇寒即痛,所以谓之寒癖。
脉弦而大者,寒癖也。
夫八痞者,荣卫不和,阴阳隔绝,而风邪外入,与卫气相搏,血气壅塞不通,而成痞也。痞者,塞也,言腑脏痞塞不宣通也。由忧恚气积,或坠堕内损所致。其病腹纳气结胀满,时时壮热是也。其名有八,故云八痞。而方家不的显其证状,范汪所录华佗太一决疑双丸方,云治八痞、五疝、积聚、伏热、留饮、往来寒热,亦不说八痞之名也。
诸痞者,荣卫不和,阴阳隔绝,腑脏痞塞而不宣通,故谓之痞。但方有八痞、五痞或六痞,以其名状非一,故云诸痞。其病之候,但腹纳气结胀满,闭塞不通,有时壮热,与前八痞之势不殊,故云诸痞。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正坐努腰,胸仰举头,将两手指相对,向前捺席使急,身如共头胸向下,欲至席还起,上下来去二七。去胸肋痞、脏冷、疼闷、腰脊闷也。
夫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津液不利,故令气塞不调理也,是以成噎。此由忧恚所致,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宣流,使噎。噎者,噎塞不通也。
夫五噎,谓一曰气噎,二曰忧噎,三曰食噎,四曰劳噎,五曰思噎。虽有五名,皆由阴阳不和,三焦隔绝,津液不行,忧恚嗔怒所生,谓之五噎。噎者,噎塞不通也。
此由阴阳不和,脏气不理,寒气填于胸膈,故气噎塞不通,而谓之气噎。令人喘悸,胸背痛也。
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者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今脾胃二气俱虚弱,故不能饮食也。
尺脉浮滑,不能饮食;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
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若虚实不等,水谷不消,故令腹内虚胀,或泄,不能饮食,所以谓之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欹身,两手一向偏侧,急努身舒头,共手竞扒相牵,渐渐一时尽势。气共力皆和,来去左右亦然,各三七。项前后两角缓舒手,如是似向外扒,放纵身心,摇三七,递互亦然。去太仓不和、臂腰虚闷也。
荣卫俱虚,其血气不足,停水积饮在胃脘则脏冷,脏冷则脾不磨,脾不磨则宿谷不化,其气逆而成胃反也。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往寒热,甚者食已即吐。
其脉紧而弦,紧则为寒,弦则为虚,虚寒相搏,故食已即吐,名为胃反。
荣卫不调,阴阳痞隔,若阳气虚,阴气盛,则生寒冷之病。今阴气虚、阳气实,故身体五脏皆生热,其状吸吸而热,唇口干,小便赤也。
肺主气,为五脏上盖。气主皮毛,故易伤于风邪。风邪伤于腑脏,而血气虚弱,又因劳役,大汗之后,或经大下,而亡津液,津液竭绝,肺气壅塞,不能宣通诸脏之气,因成肺萎也。其病咳唾而呕逆涎沫,小便数是也。咳唾咽燥,欲饮者,必愈。欲咳而不能咳,唾干沫而小便不利者,难治。
诊其寸口脉数,肺萎也,甚则脉浮弱。
干呕者,胃气逆故也。但呕而欲吐,吐而无所出,故谓之干呕。
呕哕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脾受邪气,脾胀气逆,遇冷折之,气逆不通则哕也。
脾胃俱虚,受于风邪,故令新谷入胃,不能传化,故谷之气与新谷相干,胃气则逆,胃逆则脾胀气逆,因遇冷折之,则哕也。
右手关上脉沉而虚者,善哕也。
呕吐者,皆由脾胃虚弱,受于风邪所为也。若风邪在胃,则呕;膈间有停饮,胃内有久寒,则呕而吐。其状∶长大息,心里澹澹然,或烦满而大便难,或溏泄,并其候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八月勿食姜,一云被霜瓜,向冬发寒热及温病,食欲吐,或心中停饮不消,或为反胃。
《养生方·导引法》云∶正坐,两手向后捉腕,反向拓席,尽势,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换手亦然。除腹肚冷风、宿气积、胃口冷、食饮进退吐逆不下。
又云∶偃卧,展两胫、两手,左右跷两足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病,食苦呕又云∶坐,直舒两脚,以两手挽两足,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以两手直叉两脚底,两脚痛,舒。以头抵膝上,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
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气息醋臭。
宿食不消,由脏气虚弱,寒气在于脾胃之间,故使谷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气既弱,故不能磨之,则经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胀气急,噫气醋臭,时复憎寒壮热是也,或头痛如疟之状。
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脉亦微而涩者,则宿食不消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凡食讫,觉腹内过饱,肠内先有宿气,常须食前后,两手撩膝,左右欹身,肚腹向前,努腰就肚,左三七,右二七,转身按腰脊极势。去太仓腹内宿气不化、脾痹肠瘦、脏腑不和。得令腹胀满,日日消除。
又云∶闭口微息,正坐向王气,张鼻取气,逼置齐下,小口微出气十二通,以除结聚,低头不息十二通,以消饮食,令身轻强,行之,冬月不寒。
又云∶端坐伸腰,举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胁,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胃中寒食不消。
又云∶端坐伸腰,举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胁。以鼻纳气,自极七息。所除胃寒,食不变,则愈。
又云∶行气,低头倚壁,不息十二通。以意排之,痰饮宿食从下部出,自愈。行气者,身直颈曲,排气下行十二通,愈宿食。
又云∶雁行气,低臂推膝踞,以绳自缚拘左,低头倚臂,不息十二通。消食轻身,益精神,恶气不入,去万邪。一本云∶正坐,仰天,呼吸天精,解酒食饮饱。出气吐之数十,须臾立饥且醒。夏月行之,令人清凉。
夫食过于饱,则脾不能磨消,令气急烦闷,睡卧不安。
寸口脉盛而紧者,伤于食。脉缓大而实者,伤于食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若腹中满,食饮苦饱,端坐伸腰,以口纳气数十,满,吐之,以便为故,不便复为之。有寒气,腹中不安,亦行之。
又云∶端坐伸腰,口纳气数十。除腹中满、食饮过饱、寒热、腹中痛病。
脾胃虚弱,不能传消谷食,使腑脏气痞塞,其状∶令人食已则卧,支体烦重而嗜眠是也
此由脾胃有伏热,因食不消,所以发热,状似伤寒,但言身不疼痛为异也。
肾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与胃合,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今胃虚不能传化水气,使水气渗溢经络,浸渍腑脏。脾得水湿之气,加之则病,脾病则不能制水,故水气独归于肾。三焦不泻,经脉闭塞,故水气溢于皮肤而令肿也。其状∶目里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颈脉动,时咳,股间冷,以手按肿处,随手而起,如物里水之状,口苦舌干,不得正偃,偃则咳清水;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小便黄涩是也。
水病有五不可治∶第一唇黑伤肝,第二缺盆平伤心,第三脐出伤脾,第四足下平满伤肾,第五背平伤肺。凡此五伤,必不可治。
脉沉者水也。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云∶十一月,勿食经夏自死肉脯,内动于肾,喜成水病。
又云∶人卧,勿以脚悬踏高处,不久遂致成肾水也。
《养生方·导引法》云∶蛤蟆行气,正坐,动摇两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劳、水肿之
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液皮肤,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肿也。令人上气,体重,小便黄涩,肿处按之随手而起是也。
风水病者,由脾肾气虚弱所为也。肾劳则虚,虚则汗出,汗出逢风,风气内入,还客于肾,脾虚又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肤,又与风湿相搏,故云风水也。令人身浮肿,如里水之状,颈脉动,时咳,按肿上凹而不起也,骨节疼痛而恶风是也。
脉浮大者,名曰风水也。
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青水者,先从面目,肿遍一身,其根在肝。赤水者,先从心肿,其根在心。黄水者,先从腹肿,其根在脾。白水者,先从脚肿,上气而咳,其根在肺。黑水者,先从脚趺肿,其根在肾。悬水者,先从面肿至足,其根在胆。风水者,先从四肢起,腹满大,身尽肿,其根在胃。石水者,先从四肢,小腹肿独大,其根在膀胱。暴水者,先腹满,其根在小肠。气水者,乍盛乍虚,乍来乍去,其根在大肠。皆由荣卫痞涩,三焦不调,腑脏虚弱所生。虽名证不同,并令身体虚肿,喘息上气,小便黄涩也。
夫水肿病者,皆由荣卫痞涩,肾脾虚弱所为。而大腹水肿者,或因大病之后,或积虚劳损,或新热食竟,入于水,自渍及浴,令水气不散,流溢肠外,三焦闭塞,小便不通,水气结聚于内,乃腹大而肿。故四肢小,阴下湿,手足逆冷,腰痛,上气,咳嗽,烦疼,故云大
霍乱者,由人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其乱在于肠胃之间者,因遇饮食而变发,则心腹绞痛。其有先心痛者,则先吐;先腹痛者,则先利;心腹并痛者,则吐利俱发。挟风而实者,身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者,但吐利,心腹刺痛而已。亦有饮酒、食肉、腥脍、生冷过度,因居处不节,或露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则不磨,不磨则水谷不消化,亦令清浊二气相干,脾胃虚弱,便则吐利,水谷不消,则心腹胀满,皆成霍乱。
霍乱有三名∶一名胃反,言其胃气虚逆,反吐饮食也;二名霍乱,言其病挥霍之间,便致撩乱也;三名走哺,言其哺食变逆者也。
诊其脉来代者,霍乱;又脉代而绝者,亦霍乱也。霍乱,脉大可治,微细不可治。霍乱吐下,脉微迟,气息劣,口不欲言者,不可治。
《养生方》云∶七月食蜜,令人暴下,发霍乱。
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霍乱而心腹痛者,是风邪之气客于脏腑之间,冷气与真气相击,或上攻心,或下攻腹,故心腹痛也
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霍乱而呕吐者,是冷气客于腑脏之间,或上攻于心,则心痛,或下攻于腹,则腹痛。若先心痛者,则先吐,先腹痛者,则先利。而此呕吐,是冷入于胃,胃气变乱,冷邪既盛,谷气不和,胃气逆上,故呕吐也。
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霍乱而心腹胀满者,是寒气与脏气相搏,真邪相攻,不得吐利,故令心腹胀满。其有吐利过多,脏虚,邪犹未尽,邪搏于气,气不宣发,亦令心腹胀满。
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霍乱而下痢,是冷气先入于肠胃,肠胃之气得冷,则交击而痛,故霍乱若先腹痛者,则行利也。
中恶者,是人精神衰弱,为鬼神之气卒中之也。夫人阴阳顺理,荣卫调平,神守则强,邪不干正。若将摄失宜,精神衰弱,便中鬼毒之气。其状∶卒然心腹刺痛,闷乱欲死。
凡卒中恶,腹大而满者,诊其脉,紧大而浮者死,紧细而微者生。
又,中恶吐血数升,脉沉数细者死,浮焱如疾者生。
中恶者瘥后,余势停滞,发作则变成注。
中鬼邪之气,卒然心腹绞痛闷绝,此是客邪暴盛,阴阳为之难绝,上下不通,故气暴厥绝如死;良久,其真气复,生也。而有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谓之三虚;三虚而腑脏衰弱,精神微羸,中之则真气竭绝,则死。其得瘥者,若余势停滞,发作则变成注。
尸厥者,阴气逆也。此由阳脉卒下坠,阴脉卒上升,阴阳离居,荣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其状如死,犹微有息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听其耳内,循循有如啸之声,而股间暖是也。耳内虽无啸声,而脉动者,故当以尸厥治之。
诊其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即为实,滑即为气,实气相搏,身温而汗,此为入腑,虽卒厥不知人,气复则自愈也。若唇正青,身冷,此为入脏,亦卒厥不知人,即死。候其左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厥阴、足少阳俱虚也,病苦恍惚,尸厥不知人,妄有所见。
卒死者,由三虚而遇贼风所为也。三虚,谓乘年之衰,一也;逢月之空,二也;失时之和,三也。人有此三虚,而为贼风所伤,使阴气偏竭于内,阳气阻隔于外,二气壅闭,故暴绝如死。若腑脏气未竭者,良久乃苏。
然亦有挟鬼神之气而卒死者,皆有顷邪退,乃活也。凡中恶及卒忤,卒然气绝,其后得苏。若其邪气不尽者,停滞心腹,或心腹痛,或身体沉重,不能饮食,而成宿疹,皆变成注。
卒忤者,亦名客忤,谓邪客之气,卒犯忤人精神也。此是鬼厉之毒瓦斯,中恶之类。人有魂魄衰弱者,则为鬼气所犯忤,喜于道间门外得之。其状∶心腹绞痛胀满,气冲心胸,或即闷绝,不复识人,肉色变异,腑脏虚竭者,不即治,乃至于死。然其毒瓦斯有轻重,轻者微治而瘥,重者侵克腑脏,虽当时救疗,余气停滞,久后犹发,乃变成注。
人身内自有三尸诸虫,与人俱生,而此虫忌恶,能与鬼灵相通,常接引外邪,为人患害。其发作之状,或沉沉默默,不的知所苦,而无处不恶,或腹痛胀急,或石块踊起,或挛引腰脊,或精神杂错。变状多端,其病大体略同,而有小异,但以一方治之者,故名诸尸也。
飞尸者,发无由渐,忽然而至,若飞走之急疾,故谓之飞尸。其状∶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者是也。
遁尸者,言其停遁在人肌肉血脉之间,若卒有犯触,即发动。亦令人心腹胀满刺痛,气息喘急,傍攻两胁,上冲心胸,瘥后复发,停遁不消,故谓之遁尸也。
沉尸者,发时亦心腹绞痛,胀满喘急,冲刺心胸,攻击胁肋。虽歇之后,犹沉痼在人腑脏,令人四体无处不恶,故谓之沉尸。
风尸者,在人四肢,循环经络,其状∶淫跃去来,沉沉默默,不知痛处,若冲风则发是
凡注之言住也,谓邪气居住人身内,故名为注。此由阴阳失守,经络空虚,风寒暑湿、饮食劳倦之所致也。其伤寒不时发汗,或发汗不得真汗,三阳传于诸阴,入于五脏,不时除瘥,留滞宿食;或冷热不调,邪气流注;或乍感生死之气;或卒犯鬼物之精,皆能成此病。
其变状多端,乃至三十六种,九十九种,而方不皆显其名也。
又有九种注∶一曰风注。皮肉掣振,或游易不定,一年之后,头发堕落,颈项掣痛,骨立解鸣,两目疼,鼻中酸切,牙齿虫蚀。又云∶其病患欲得解头却巾,头痛,此名温风。病人体热头痛,骨节厥强,此名汗风。或游肿在腹,或在手脚,此名柔风。或啖食眠卧汗出,此名水风。或脑转肉裂,目中系痛,不欲闻人语声,此名大风。或不觉绝倒,口有白沫,此名绝风。或被发狂走,打破人物,此名颠风。或叫呼骂詈,独语谈笑,此名狂风。或口噤面戾,四肢不随,此名寄风。或体上生疮,眉毛堕落,此名纠风。或顽痹如蚝螫,或疮或痒或痛,此名蚝风。或举身战动,或鼻塞,此名罩风。又云∶人死三年之外,魂神因作风尘,着人成病,则名风注。
二曰寒注。心腹懊痛呕沫,二年之后,大便便血,吐逆青沫,心懊痛硬,腹满,腰脊疼强痛。
三曰气注。走入神机,妄言,百日之后,体皮肿起,乍来乍去,一年之后,体满失颜色,三年之后,变吐作虫,难治。
四曰生注。心胁痛,转移无常,三日之后,体中痛,移易牵掣,冲绞心胁,一年之后,颜目赤,精泽青黑,二年之后,咳逆下痢,变作虫,难治。
五曰凉注。心下乍热乍寒,一年之后,四肢重,喜卧噫酢,体常浮肿,往来不时,皮肉黑,羸瘦,生,目黄,爪甲及口唇青。
六曰酒注。体气动,热气从胸中上下,无处不痛,一年之后,四肢重,喜卧,喜哕噫酸,体面浮肿,往来不时。
七曰食注。心下硬痛懊彻背,一年之后,令人羸瘦虚肿,先从脚起,体肉变黑,脐内时绞痛。
八曰水注。手脚起肿,百日之后,体肉变黄,发落,目失明,一年之后难治。三年身体肿,水转盛,体生虫,死不可治。
九曰尸注。体痛牵掣非常,七日之后,体肉变白驳,咽喉内吞如有物,两胁里硬,时痛。
凡欲知是注非注,取纸覆痛处,烧头发令焦,以簇纸上,若是注,发粘着纸,此注气引之也。若非注,发即不着纸。
诊其注病,脉浮大可治,细而数难治。
《养生方》云∶诸湿食不见影,食之成卒注。
注之言住也,言其连滞停住也。风注之状,皮肤游易往来,痛无常处是也。由体虚受风邪,邪气客于荣卫,随气行游,故谓风注。其汤烫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手交拓两膊头面,两肘头仰上极势,身平头仰,同时取势,肘头上下三七摇之。去膊肘风注,咽项急,血脉不通。
注之言住也,言其连滞停住也。人有先无他病,忽被鬼排击,当时或心腹刺痛,或闷绝倒地,如中恶之类,其得瘥之后,余气不歇,停住积久,有时发动,连滞停住,乃至于死。
死后注易傍人,故谓之鬼注。
注者住也,言其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注病之状,或乍寒乍热,或皮肤淫跃,或心腹胀刺痛,或支节沉重,变状多端,而方云三十六种,九十九种,及此等五注病,皆不显出其名,大体与诸注皆同。
转注,言死又注易傍人。转注之状,与诸注略同,以其在于身内移转无常,故谓之转注
凡蛊毒有数种,皆是变惑之气。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便能变惑,随逐酒食,为人患祸。患祸于佗,则蛊主吉利,所以不羁之徒而蓄事之。又有飞蛊,去来无由,渐状如鬼气者,得之卒重。凡中蛊病,多趋于死。以其毒害势甚,故云蛊毒。
着蛊毒,面色青黄者,是蛇蛊,其脉洪壮。病发之时,腹内热闷,胃胁支满,舌本胀强,不喜言语,身体恒痛;又心腹似如虫行,颜色赤,唇口干燥。经年不治,肝鬲烂而死。
其面色赤黄者,是蜥蜴蛊,其脉浮滑而短。病发之时,腰背微满,手脚唇口,悉皆习习。而喉脉急,舌上生疮。二百日不治,啖人心肝尽烂,下脓血,羸瘦,颜色枯黑而死。
其面色青白,又云∶其脉沉濡。病发时咽喉塞,不欲闻人语,腹内鸣唤,或下或上,天阴雨转剧,皮内如虫行,手脚烦热,嗜醋食,咳唾脓血,颜色乍白乍青,腹内胀满,状如虾蟆。若成虫,吐出如科斗形,是虾蟆蛊。经年不治,啖人脾胃尽,唇口裂而死。
其脉缓而散者,病发之时,身体乍冷乍热,手脚烦疼,无时节吐逆,小便赤黄,腹内闷,胸痛,颜色多青,毒或吐出,似蜣螂有足翅,是蜣螂蛊。经年不治,啖人血脉,枯尽而死。
欲知是蛊与非,当令病患唾水内,沉者是蛊,浮者非蛊。
又云∶旦起取井花水,未食前,当令病患唾水内,唾如柱脚,直下沉者,是蛊毒。沉散不至下者,草毒。
又云∶含大豆,若是蛊豆胀皮脱;若非蛊,豆不烂脱。
又云∶以鹄皮置病患卧下,勿令病患知,若病剧者,是蛊也。
又云∶取新生鸡子煮熟,去皮,留黄白,令完全,日晚口含,以齿微微微HT之,勿令破,作两炊时,夜吐二瓦上,着霜露内,旦看大青,是蛊毒也。
昔有人食新变鲤鱼中毒,病心腹痛,心下硬,发热烦冤,欲得水洗沃,身体摇动,如鱼得水状。有人诊云∶是蛊。其家云∶野间相承无此毒。不作蛊治,遂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手着头相叉,长引气,即吐之。坐地,缓舒两脚,以两手从外抱膝中,疾低头入两膝间,两手交叉头上十二通,愈蛊毒及三尸毒,腰中大气。
又云∶行大道,常度日月星辰,清净,以鸡鸣,安身卧,嗽口三咽之。调五脏,杀蛊虫,治心腹痛,令人长生。
又云∶《无生经》曰∶治百病邪蛊,当正偃卧,闭目闭气,内视丹田,以鼻徐徐纳气,令腹极满,徐徐以口吐之,勿令有声,令入多出少,以微为之。故存视五脏,各如其形色;又存胃中,令鲜明洁白如素。为之倦极,汗出乃止,以粉粉身,摩捋形体。汗不出而倦者,亦可止。明日复为之。
又当存作大雷电,隆晃走入腹中,为之不止,病自除。
蛊是合聚虫蛇之类,以器皿盛之,任其相啖食,余一存者,名为蛊。能害人,食人腑脏。其状∶心切痛,如被物啮,或硬,面目青黄,病变无常,是先伤于膈上,则吐血也。不即治之,食脏腑尽则死。
蛊是合聚虫蛇之类,以器皿盛之,任其自相食啖,余留一存者为蛊。能变化为毒,害人。有事之以毒害,多因饮食内行之。人中之者,心腹懊痛,烦毒不可忍,食人五脏,下血瘀黑如烂鸡肝。
氐羌毒者,犹是蛊毒之类。于氐羌界域得之,故名焉。然其发病之状,犹如中蛊毒,心腹刺痛,食人五脏,吐血利血,故是蛊之类也。
猫鬼者,云是老狸野物之精,变为鬼蜮,而根据附于人。人畜事之,犹如事蛊,以毒害人。其病状,心腹刺痛。食人腑脏,吐血利血而死。
凡药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即杀人者,一曰钩吻,生朱崖;二曰HT,又名日,状如黑雄鸡,生山中;三曰阴命,赤色,着木悬其子,生山海;四曰海姜,状如龙芮,赤色,生海中;五曰鸩羽,状如雀,黑项赤喙,食蝮蛇,生海内。但被此诸毒药,发动之状,皆似劳黄,头项强直,背痛而欲寒,四肢酸洒,毛悴色枯,肌肉缠急,神情不乐。又欲似瘴病,或振寒如疟,或壮热似时行,或吐或利,多苦头痛。又言人齿色黑,舌色赤多黑少,并着药之候也。
岭南俚人别有不强药,有蓝药,有焦铜药,金药,菌药,此五种药中人者,亦能杀人。
但此毒初着,人不能知,欲知是毒非毒者,初得便以灰磨洗好熟银令净,复以水杨枝洗口齿,含此银一宿卧,明旦吐出看之,银黑者是不强药,银青黑者,是蓝药,银紫斑者,是焦铜药。此三种,但以不强药最急毒。若热酒食里着者,六七日便觉异;若冷酒食里着,经半月始可知耳。若含银,银色不异,而病候与着药之状不殊,心疑是毒,欲得即知者,可食鲤鱼,食竟此毒即发。亦空腹取银口含之,可两食顷,出着露下,明旦看银色,若变黑,即是药毒。又言取鸡子煮去壳,令病患齿啮鸡子白处,亦着露下,若齿啮痕处黑,即是也。
又言觉四大不调,即须空腹食炙鸡、炙羸、鸭等肉,触犯令药发,即治之便瘥;若久不治,毒侵肠胃,难复攻治。若定知着药,而四大未羸者,取大戟长三寸许食之,必大吐利,若色青者,是焦铜药;色赤者,是金药;吐菌子者,是菌药。此外,杂药利亦无定色,但小异常利耳。
又有两种毒药,并名当孤草。其一种着人时,脉浮大而洪,病发时啬啬恶寒,头微痛,干呕,背迫急,口噤,不觉嚼舌,大小便秘涩,眼匡唇口指甲颜色皆青是也。又一种当孤草毒者,其病发时,口噤而干,舌不得言,咽喉如锥刀刺,胸中甚热,膊胛满,不至百日,身体唇口手脚指甲青而死。
又着乌头毒者,其病发时,咽喉强而眼睛疼,鼻中艾臭,手脚沉重,常呕吐,腹中热闷,唇口习习,颜色乍青乍赤,经百日死。
凡人若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胃浓,则胜毒;若瘦者,则胃薄,不胜毒也。
凡药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但毒有大小,自可随所犯而救解之。但着毒重者,亦令人发病时咽喉强直,而两眼睛疼,鼻干,手脚沉重,常呕吐,腹里热闷,唇口习习,颜色乍青乍赤,经百日便死。其轻者,乃身体习习而痹,心胸涌涌然而吐,或利无度是也。但从酒得者难治,言酒性行诸血脉,流遍周体,故难治;因食得者易愈,言食与药俱入胃,胃能容杂毒,又逐大便泄毒瓦斯,毒瓦斯未流入血脉,故易治。若但觉有前诸候,便以解毒药法救之。
凡合和汤药,自有限剂。至于圭、铢、分、两,不可乘违。若增加失宜,便生他疾。其为病也,令人吐下不已,呕逆而闷乱,手足厥冷,腹痛转筋。久不以药解之,亦能致死,速治即无害。
凡人往往因饮食忽然困闷,少时致甚,乃至死者,名为饮食中毒,言人假以毒物投食里而杀人。但其病颊内或悬痈内初如酸枣大,渐渐长大,是中毒也。急治则瘥,久不治,毒入腹则死。
但诊其脉,浮之无阳,微细而不可知者,中毒也。
凡可食之肉,无甚有毒。自死者,多因疫气所毙,其肉则有毒。若食此毒肉,便令人困闷,吐利无度,是中毒。
夫吐血者,皆由大虚损及饮酒、劳损所致也。但肺者,五脏上盖也,心肝又俱主于血。
上焦有邪,则伤诸脏,脏伤血下入于胃,胃得血则闷满气逆,气逆故吐血也。
但吐血有三种∶一曰内衄,二曰肺疽,三曰伤胃。内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从鼻孔出,是近心肺间津出,还流入胃内。或如豆汁,或如衄血,凝停胃里,因即满闷便吐,或去数升乃至一斗是也。肺疽者,言饮酒之后,毒满便吐,吐以后有一合二合,或半升一升是也。
伤胃者,是饮食大饱之后,胃内冷,不能消化,则便烦闷,强呕吐之,所食之物与气共上冲蹙,因伤损胃口,便吐血,色鲜正赤是也。
凡吐血之后,体恒,KTKT然,心里烦躁,闷乱纷纷,颠倒不安。
寸口脉微而弱,血气俱虚,则吐血。关上脉微而芤,亦吐血。脉细沉者生,喘咳上气,脉数浮大者死。久不瘥,面色黄黑,无复血气,时寒时热,难治也。
《养生方》云∶思虑伤心,心伤则吐衄,发则发焦也。
吐血之后,脏腑虚竭,荣卫不理,阴阳隔绝,阳虚于上,故身体虚热,胸中痞,则口燥
夫心者,主血;肝者,藏血。愁忧思虑则伤心,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肝心二脏伤,故血流散不止,气逆则呕而出血。
唾血者,由伤损肺所为。肺者,为五脏上盖,易为伤损,若为热气所加,则唾血。唾上如红缕者,此伤肺也;胁下痛,唾鲜血者,此伤肝。
关上脉微芤,则唾血。脉沉弱者生,牢实者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伸两脚,两手指着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着。若唾血,久疼长伸两脚,以两手捉足五指七遍。愈腰折不能低仰,若唾血、久疼、血病。久行,身则可卷转也。
心主血脉而候于舌,若心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
足少阳,胆之经也,其荣在须;足少阴,肾之经也,其华在发。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海,谓之血海,其别络上唇口。若血盛则荣于须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秃落。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热食汗出,勿伤风,令发堕落。
又云∶欲理发,向王地,既栉发之始,叩齿九通,而微咒曰∶“太帝散灵,五老返真,泥丸玄华,保精长存。左拘隐月,右引日根,六合清炼,百神受恩。”咒毕,咽唾三过。能常行之,发不落而生。
又云∶当数易栉,栉之取多,不得使痛。亦可令待者栉。取多,血液不滞,发根常牢。
手阳明为大肠之经,其支络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间。髭者,是血气之所生也。若手阳明之经血盛,则髭美而长,血气衰少则不生。
足少阴肾之经也,肾主骨髓,其华在发。若血气盛,则肾气强,肾气强,则骨髓充满,故发润而黑;若血气虚,则肾气弱,肾气弱,则骨髓枯竭,故发变白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正月十日沐发,发白更黑。
又云∶千过梳头,头不白。
又云∶正月一日,取五香煮作汤,沐头不白。
又云∶十日沐浴,头不白。
又云∶十四日沐浴,令齿牢发黑。
又云∶常向本命日,栉发之始,叩齿九通,阴咒曰∶太帝散灵,五老返真,泥丸玄华,保精长存。左拘隐月,右引日根;六合清炼,百神受恩。咒毕,咽唾三过。常数行之,使人齿不痛,发牢不白。一云头脑不痛。
《养生方·导引法》云∶解发,东向坐,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手掩两耳。
以手复捋头五,通脉也。治头风,令发不白。
又云∶清旦初起,左右手交互,从头上挽两耳,举;又引须发,即面气流通。令头不白,耳不聋。
又云∶坐地,直两脚,以两手指脚胫,以头至地。调脊诸椎,利发根,令长美。坐舒两脚,相去一尺,以扼脚两胫,以顶至地十二通。调身脊无患害,致精气润泽。发根长美者,令青黑柔濡滑泽,发恒不白。
又云∶伏,解发东向,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掩两耳。令发黑不白。伏者,双膝着地,额直至地,解发,破髻,舒头,长敷在地。向东者,向长生之术。握固,两手如婴儿握,不令气出。不息,不使息出,极闷已,三嘘而长细引。一通者,一为之,令此身囊之中满其气。引之者,引此旧身内恶邪伏气,随引而出,故名导引。举左右手各一通,掩两耳,塞鼻孔三通,除白发患也。
又云∶蹲踞,以两手举足五趾,低头自极,则五脏气偏至。治耳不闻、目不明。久为之,则令发白复黑。
又云∶思心气上下四布,正赤,通天地,自身大且长。令人气力增益,发白更黑,齿落再生。
发是足少阴之经血所荣也。血气盛,则发长美;若血虚少,则发不长,须以药治之令长
足少阴之经血,外养于发。血气盛,发则光润;若虚,则血不能养发,故发无润泽也。
蛇身者,谓人皮肤上如蛇皮而有鳞甲,世谓之蛇身也。此由血气痞涩,不通润于皮肤故
面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
《养生方》云∶醉不可露卧,令人面发疮。
又云∶饮酒热未解,以冷水洗面,令人面发疮,轻者。
人面皮上,或有如乌麻,或如雀卵上之色是也。此由风邪客于皮肤,痰饮渍于腑脏,故生。
《养生方》云∶饱食而坐,不行步,有所作务,不但无益,乃使人得积聚不消之病,及手足痹,面目梨。
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赤币币然也。
嗣面者,云面皮上有滓如米粒者也。此由肤腠受于风邪,搏于津液,津液之气,因虚作之也。亦言因敷胡粉而皮肤虚者,粉气入腠理化生之也。
凡人肝气通于目。言肝气有热,热冲于目,故令赤痛。
胎赤者,是人初生,洗目不净,令秽汁浸渍于,使睑赤烂,至大不瘥,故云胎赤。
目者,肝之窍,风热在内乘肝,其气外冲于目,故见风泪出,目睑赤。
此由冒触风日,风热之气伤于目,而睑皆赤烂,见风弥甚,世亦云风眼。
风热伤于目,则赤烂。其风热不去,故常赤烂,积年不瘥。
经云∶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脾,土也,肝,木也。木本克土,今脾热,为土气翻盛,逆往乘木,是木之虚,不能制土,故受脾之移热也。肝之神为魂,而藏血,虚热则魂神不定,故惊也。凡血与气,内荣腑脏,外循经络,相随而行于身,周而复始。血性得寒则凝涩,热则流散;而气,肺之所主也,肺开窍于鼻,热乘于肺,则气亦热也。血气俱热,血随气发出于鼻,为鼻衄。
诊其寸口微芤者,衄血。寸脉血,苦寒,为是衄血。
寸脉微弱,尺脉涩,弱则发热,涩为无血,其人必厥,微呕。夫厥当眩不眩,而反头痛,痛为实,下虚上实,必衄也。
肝脉大,喜为衄。脉阴阳错而浮,必衄血。脉细而数,数反在上,法当吐而不吐,其面颧上小赤,眼中白肤上自有细赤脉如发,其趣至黑瞳子上者,当衄。病患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也。
衄发从春至夏,为太阳衄;从秋至冬,为阳明衄。连日不止者,其脉轻轻在肌,尺中自浮,目精晕黄,衄必未止;若晕黄去,目睛了慧,知衄今止。
脉滑小弱者生,实大者死。诊衄人,其脉小滑者生,大躁者死不治也。鼻衄,脉沉细者生,浮大而牢者死。
《养生方》云∶思虑则伤心,心伤则吐、衄血。
肝藏血,肺主气,开窍于鼻。血之与气,相随而行,内荣腑脏,外循经络。腑脏有热,热乘血气,血性得热即流溢妄行,发于鼻者为鼻衄。脏虚血盛,故衄不止。
鼻衄,由血气虚热故也。肝藏血,肺主气,而开窍于鼻。血之与气,相随而行,循于经络,荣于腑脏。若荣伤过度,腑脏生热,热乘血气,血性得热则流散妄行。从鼻出者,谓之衄。其云鼻大衄者,是因鼻衄而口、鼻皆出血,故云鼻大大衄也。
鼻衄,由热乘血气也。肝藏血,肺主气,开窍于鼻。劳损脏腑,血气生热,血得热则流散妄行,随气发于鼻者,各为鼻衄。脏虚不复,劳热停积,故衄经久不瘥。
肺主气,其经手太阴之脉也,其气通鼻。若肺脏调和,则鼻气通利,而知臭香。若风冷伤于脏腑,而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东向坐,不息三通,手捻鼻两孔,治鼻中患。交脚坐,治鼻中患,通脚痈疮,去其涕唾,令鼻道通,得闻香臭。久行不已,彻闻十方。
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脏而精脱,精脱者,则耳聋。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其阴阳经气有相并时,并则有脏气逆,名之为厥,厥气相搏,入于耳之脉,则令聋。
其肾病精脱耳聋者,候颊颧,其色黑。手少阳之脉动,而气厥逆,而耳聋者,其候耳内辉辉也。手太阳厥而聋者,其候聋而耳纳气满。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勿塞故井及水渎,令人耳聋目盲。
《养生方·导引法》云∶坐地,交叉两脚,以两手从曲脚中入,低头叉手项上。治久寒不自温、耳不闻声。
又云∶脚着项上,不息十二通。必愈大寒不觉暖热、久顽冷患、耳聋目眩。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变。
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风聋。风随气脉,行于头脑,则聋而时头痛,故谓之风聋。
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劳伤于肾,宗脉则虚损,血气不足,故为劳聋。劳聋为病,因劳则甚。有时将适得所,血气平和,其聋则轻。
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劳伤于肾,宗脉虚损,血气不足,为风邪所乘,故成耳聋。劳伤甚者,血气虚极,风邪停滞,故为久聋。
肾气通于耳,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劳动经血,而血气不足,宗脉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
诊其右三手脉,寸口名曰气以前脉,浮则为阳,手阳明大肠脉也;沉则为阴,手太阴肺肺也。阴阳俱虚者,皮为血气虚损,宗脉不足,病苦耳鸣嘈嘈,眼时妄见光,此是肺与大肠俱虚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浮为阳,足太阳膀胱脉也。虚者,膀胱虚也。肾与膀胱合,病苦耳鸣,忽然不闻,时恶风。膀胱虚则三焦实也。膀胱为津液之府,若三焦实,则克消津液,克消津液,故膀胱虚也。耳鸣不止,则变成聋。
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又有虫食于牙齿,则齿根有孔,虫居其间,又传受余齿,亦绵疼痛。此则针灸不瘥,敷药虫死,乃痛止。
牙齿皆是骨之所终,髓气所养,而手阳明支脉入于齿。脉虚髓气不足,风冷伤之,故疼痛也。又虫食于齿,则根有孔,虫于其间,又传受余齿,亦痛掣难忍。若虫痛,非针灸可瘥,敷药虫死,乃痛止。
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齿是骨所终,髓之所养。若风冷客于经络,伤髓冷气入齿根,则齿痛。若虫食齿而痛者,齿根有孔,虫在其间,此则针灸不瘥,敷药虫死,痛乃止。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常向本命日,栉发之始,叩齿九通,阴咒曰∶太帝散灵,五老反真;泥丸玄华,保精长存;左拘隐月,右引根;六合清练,百神受恩。咒毕,咽唾三过。常数行这,使齿不痛,发牢不白,头脑不痛。
《养生方·导引法》云∶东向坐,不息四通,琢齿二七。治齿痛病。大张口,琢齿二七,一通二七。又解,四通中间,其二七大势,以意消息,瘥病而已,不复疼痛。解病,鲜白不梨,亦不疏离。久行不已,能破金刚。
又云∶东向坐,不息四通,上下琢齿三十六下。治齿痛。
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阳明之脉虚,风乘虚随脉流入于齿者,则令齿有风,微肿而根浮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凡人常觉脊背皆崛强而闷,不问时节,缩咽膊内,仰面努膊井向上,头左右两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气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若无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三七。除寒热病,脊、腰、头、颈、项痛,风痹。口内生疮,牙齿风,头眩,终尽除也。
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风气流入阳明之脉,与龈间血气相搏,故成肿《养生方》云∶水银不得近牙齿,发龈肿,善落齿。
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诊其脉,浮则为阳,阳数者,口生疮。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凡人常觉脊背崛强,不问时节,缩咽膊内,仰面努膊井向上,头左右两向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气行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若无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二七。除寒热病,脊腰颈项痛,风痹。口内生疮,牙齿风,头眩,终尽除也。
脾与胃合,胃为足阳明,其经脉起于鼻,环于唇,其支脉入络于脾。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瘥乍发,积月累年,谓之紧唇,亦名沈唇。
脾与胃合,足阳明之经,胃之脉也,其经起于鼻,环于唇,其支脉入络于脾。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
足阳明为胃之经,其支脉环于唇,入络于脾。然脾胃为表里,有风热邪气乘之,而冲发于唇,与血气相搏,则肿结;外为风冷乘,其结肿不消,则成核。
足太阴为脾之经,其气通于口。足阳明为胃之经,手阳明为大肠之经,此二经脉交并于口。其腑脏虚,为风邪湿热所乘,气发于脉,与津液相搏,则生疮,恒湿烂有汁,世谓之肥疮,亦名燕口疮。
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人阴阳之气出于肺,循喉咙而上下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积而生热,故喉肿塞而痹痛。
脉沉者为阴,浮者为阳,若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是喉痹之候也。亦令人壮热而恶寒,七八日不治,则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手拓两颊,手不动,搂肘使急,腰内亦然,住定。放两肘头向外,肘膊腰气散尽势,大闷始起,来去七通。去喉痹。
又云∶一手长舒,令掌仰,一手捉颏,挽之向外,一时极势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动,两向侧极势,急挽之二七。去颈骨急强,头风脑旋,喉痹,膊内冷注偏风。
马喉痹者,谓热毒之气结于喉间,肿连颊而微壮热,烦满而数吐气,呼之为马喉痹。
谷贼者,禾里有短穗,而强涩者是也。误作米而人食之,则令喉里肿结不通。今风热气在于喉间,与血气相搏,则生肿结,如食谷贼者也,故谓之喉中生谷贼。不急治,亦能杀人
喉内忽有气结塞不通,世谓之狗咽。此由风热所作,与喉痹之状相似。但俗云误吞狗毛又云∶治此病者,以一抟饭共狗分食便瘥,所以谓之狗咽。
咽喉者,脾胃之候也。由脾胃热,其气上冲喉咽,所以生疮。其疮或白头,或赤根,皆
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初作与瘿核相似,而当颈下也,皮宽不急,垂捶捶然是也。恚气结成瘿者,但垂核捶捶,无脉也;饮沙水成瘿者,有核无根,浮动在皮中。
又云有三种瘿∶有血瘿,可破之;有肉瘿,可割之;有气瘿,可具针之。
《养生方》云∶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瘤者,皮肉中忽肿起,初如梅李大,渐长大,不痛不痒,又不结强。言留结不散,谓之为瘤。不治,乃至大,则不复消,不能杀人,亦慎不可辄破。
脑湿,谓头上忽生肉如角,谓之脑湿。言脑湿气蕴蒸,冲击所生也。
黑痣者,风邪搏于血气,变化所生也。夫人血气充盛,则皮肤润悦,不生疵瘕,若虚损,则黑痣变生。然黑痣者,是风邪变其血气所生也;若生而有之者,非药可治。面及体生黑点为黑痣,亦云黑子。
面及身体皮肉变赤,与肉色不同,或如手大,或如钱大,亦不痒痛,谓之赤疵。此亦是风邪搏于皮肤,血气不和所生也。
丹者,人身体忽然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去脓血数升。若发于节间,便断人四肢;毒入腹,则杀人。小儿得之最忌。
白丹者,初发痒痛,微虚肿,如吹,轸起不痛不赤面白色。由挟风冷,故使色白也。
黑丹者,初发亦痒痛,或肿起,微黑色,由挟风冷,故色黑也。
赤丹者,初发轸起,大者如连钱,小者如麻豆,肉上栗如鸡冠肌理。由风毒之重,故使赤也。亦名茱萸丹。
丹轸者,肉色不变,又不热,但起隐轸,相连而微痒,故谓之丹也。
肿之生也,皆由风邪寒热毒瓦斯,客于经络,使血涩不通,壅结皆成肿也。其风邪所作者,肿无头无根,浮在皮上,如吹之状也。不赤不痛,或肿或散,不常肿。其寒气与血相搏作者,有头有根,色赤肿痛。其热毒作者,亦无正头,但急肿,久不消,热气结盛,壅则为脓。其候非一,故谓之诸肿。
凡人忽发肿,或着四肢,或在胸背,或着头项,水牢如畔大,虚肿回回,如吹之状,不痛不赤。着四肢者,乃欲不遂,令人烦满短气,身体常冷。皆由冬月遇湿,风入人肌里,至春复适大寒,风不得出,气壅肌间,不自觉;至夏取风凉,湿气聚不散而成肿,久不瘥,气结盛生热,乃化为脓血,并皆烂败,则杀人。
右手关上脉浮而虚者,病肿。
人卒有肿,不痛不赤,移无常处而兼痒。由先无患,偶腠理虚,而逢风所作也。
风毒肿者,其先赤痛热,肿上生瘭浆,如火灼是也。
毒肿之候,与风肿不殊,时令人壮热。其邪毒甚者,入腹杀人。
疔疮者,风邪毒瓦斯搏于肌肉所生也。凡有十种∶一者,疮头乌而强凹;二者,疮头白而肿实;三者,疮头如豆色;四者,疮头似葩红色;五者,疮头内有黑脉;六者,疮头赤红而浮虚;七者,疮头葩而黄;八者,疮头如金薄;九者,疮头如茱萸;十得,疮头如石榴子。
亦有初如风轸气,搔破青黄汁出,里有赤黑脉而小肿;亦有全不令人知,忽以衣物触及摸着则痛,若故取,便不知处;亦有肉突起如鱼眼之状,赤黑惨痛彻骨。久结皆变至粕成疮,疮下深孔,如大针穿之状。
初作时,突起如丁盖,故谓之疔疮。令人恶寒,四肢强痛,兼忉忉然牵痛,一二日疮便变焦黑色,肿大光起,根硬强,全不得近,酸痛,皆其候也。在手足、头面、骨节间者最急,其余处则可也。毒入腹,则烦闷,恍惚不佳,或如醉,患此者,三二日便死。
《养生方》云∶人汗入诸食内,食之作疔疮。
雄疔疮者,大如钱孔,乌似灸疮,四畔泡浆色赤,又有赤粟。乃言疮而不肿,刺之不痛,而兼热者,名为雄疔疮。
雌疔疮者,头小黄,向里,亦似灸疮,四畔泡浆外赤,大如钱孔而多汁。肿而不痛,疮内有十字画而兼冷者,谓之雌疔疮。
此疮色紫赤,如火之色,即谓紫色火赤疔疮也。
牛疔疮,皮色不异,但肿而头黑,挑之黄水出,四边赤似茱萸房者,名为牛疔疮。
痈者,由六腑不和所生也。六腑主表,气行经络而浮,若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阳不调,则六腑不和。荣卫虚者,腠理则开,寒客于经络之间,累络为寒所折,则荣卫矧留于脉。荣者,血也;卫者,气也。荣血得寒,则涩而不行,卫气从之,与寒相搏,亦壅遏不通。
气者,阳孔,阳气蕴积,则生于热,寒热不散,故聚积成痈。腑气浮行,主表,故痈浮浅,皮薄以泽。久则热胜于寒,热气蕴积,伤肉而败肌,故血肉腐坏,化而为脓。其患在表浮浅,则骨髓不焦枯,腑脏不伤败,故可治而愈也。
又,少苦消渴,年四十以外,多发痈疽。所以然者,体虚热而荣卫痞涩故也。有膈痰而渴者,年盛必作黄胆。此由脾胃虚热故也,年衰亦发痈疽,腑脏虚热,血气痞涩故也。
又,肿一寸至二寸,疖也;二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痈疽也;一尺至三尺者,名曰竟体痈,痈成,九窍皆出。诸气愤郁,不遂志欲者,血气蓄积,多发此疾。
诊其寸口脉,外结者,痈肿。肾脉涩甚,为大痈。脉滑而数,滑即为实,数即为热,滑即为荣,数即为卫。荣卫相逢,则结为痈;热之所过,即为脓也。脉弱而数者,此为战寒,必发痈肿。脉浮而数,身体无热,其形默默,胃中微躁,不知痛所在,此主当发痈肿。脉来细而沉,时直者,身有痈肿。若腹中有伏梁。脉肺肝俱到,即发痈疽;四肢沉重,肺脉多即凡痈疽脉,洪粗难治,脉微涩者易愈。诸浮数之脉,应当发热,而反洗渐恶寒,若有痛处,当有痈也;此或附骨有脓也。脉弦洪相薄,外急内热,故欲发痈疖。
凡发痈肿高者,疹源浅;肿下者,疹源深。大热者,易治;小热者,难治。初便大痛,伤肌;晚乃大痛,伤骨。诸痈发于节者,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四十日死也。
尻太阳脉有肿痈在足心,少阳脉,八日死;发脓血,八十日死。头阳明脉有肿痈在尻,六日死;发脓血,六十日死。股太阳脉有肿痈在足太阳,七十日死;发脓血,百日死。膊太阳、太阴脉有肿痈在胫,八日死;发脓血,四百日死。足少阳脉有肿痈在胁,八日死,发脓血,六百日死。手阳明脉有肿痈在渊掖,一岁死;发脓血,二岁死。发肿牢如石,走皮中,无根,瘰也;久久不消,因得他热乘之,时有发者,亦为痈也。又,手心主之脉气发,有肿痈在股胫,六日死;发脓血,六十日死。又有痈在腓肠中,九日死也。
《养生方》云∶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枣,发痈疖。不尔,发寒热,变为黄疽,又为又云∶人汗入诸食中,食之则作疔疮、痈、疖等。
此由寒气搏于肌肉,折于血气,结聚乃成痈。凡痈经久,不复可消者,若按之都牢坚者,未有脓也;按之半坚半软者,有脓也。又,以手掩肿上,不热者,为无脓;若热甚者,为有脓。凡觉有脓,宜急破之;不尔,侵食筋骨也。
此由寒气客于肌肉,折于血气,结聚乃成痈。凡痈破溃之后,有逆有顺。其眼白睛青黑,而眼小者,一逆也;内药而呕者,二逆也;腹痛、渴甚者,三逆也;膊项中不便者,四逆也;音嘶色脱者,五逆也。除此者并为顺也。此五种皆死候。
凡发痈疽,则热流入内,五脏焦燥者,渴而引饮,兼多取冷,则肠胃受冷而变下利。利则肠胃俱虚,而冷搏于胃,气逆则变呕逆;气不通,遇冷折之,则变哕也。
石痈者,亦是寒气客于肌肉,折于血气,结聚所成。其肿结确实,至牢有根,核皮相亲,不甚热,微痛,热时自歇。此寒多热少,坚如石,故谓之石痈也。久久热气乘之,乃有脓也。
附骨痈,亦由体痈热而当风取凉,风冷入于肌肉,与热气相搏,伏结近骨成痈。其状无头,但肿痛而阔,其皮薄泽,谓之附骨痈也。
缓疽者,由寒气客于经络,致荣卫凝涩,气血壅结所成。其寒盛者,则肿结痛深,而回回无头尾,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冰冰与皮肉相亲着。热气少,其肿与肉相似,不甚赤,积日不溃,久乃变紫黯色,皮肉俱烂,如牛领疮,渐至通体青黯,不作头,而穿溃脓出是也。以其结肿积久,而肉腐坏迟,故名缓疽。亦名肉色疽也。缓疽急者,一年杀人;缓者,数
疽之状,肉生小黯点,小者如粟豆,大者如梅李,或赤或黑,乍青乍白,有实核,燥痛应心。或着身体。其着手指者,似代指,人不别者,呼为代指。不急治,毒逐脉上,入脏则杀人。南方人得此疾,皆截去指,恐其毒上攻脏故也。
又云∶十指端忽策策痛,入心不可忍。向明望之,晃晃黄赤,或黯黯青黑,是疽。直截后节,十有一冀。
又云∶风胗痛不可忍者,疽。发五脏俞,节解相应通洞,疽也。诸是疽皆死。又齿间臭热,血出不止,疽也,七日死。治所不瘥,以灰掩覆其血,不尔又云∶诸是疽皆死,唯痛取利,十有一活耳。此皆毒瓦斯客于经络,气血痞涩,毒
寒气客于经络,血涩不通,结而成疽。五脏之气,皆出于口;十二经脉,有入齿者,有连舌本者;荣卫之气,无处不行。虚则受邪挟毒,乘虚而入脉故也。其发口齿者,多血出不可禁,皆死。
行疽候者,发疮小者如豆,大者如钱,往来匝身,及生面上,谓之行疽。此亦寒热客于腠理,与血气相搏所生也。
肿起,流之血脉,而挛曲疾痛,所以发疮历年,谓之风疽。此由风湿之气,客于经络,与气相搏所成也。
《养生方》云∶大解汗,当以粉粉身,若令自干者,成风疽也。
代指者,其指先肿,热痛,其色不黯,然后方缘爪甲边结脓,极者爪甲脱也。亦名代甲,亦名糟指,亦名土KT。一作灶。夫爪甲,筋之余也。由筋骨热盛,气涩不通,故肿结生脓,而爪甲脱。
人手足忽然皮浓涩,而圆短如茧者,谓之胼胝。此由血气沉行,不荣其表,故皮涩浓而
手足爪甲际皮剥起,谓之逆鲈。风邪入于腠理,血气不和故也。
脚趾间生肉如刺,谓之肉刺。肉刺者,由着靴急小,趾相揩而生也。
肉裂者,皮急肉坼破也。由腠理虚,风邪乘之,与血气相冲击,随所击处而肉坼裂也。
诸者,谓病初发之由不同,至于成,形状亦异。有以一方而治之者,故名诸,非是诸病共成一也。而方说九者,是野狼、鼠、蝼蛄、蜂、蚍蜉、蛴螬、浮疽、瘰、转脉,此颈之九也。
野狼者,年少之时,不自谨慎,或大怒,气上不下之所生也。始发之时,在于颈项,有根,出缺盆,上转连耳本。其根在肝。
鼠者,饮食之时有择,虫蛆毒变化所生也。使人寒热。其根在肺。
蝼蛄者,食果子,不避有虫,即便啖之,外绝于纲,内绝于肠,有毒不去,变化所生也。始发之时,在于颈上,状如蜗形,瘾胗而出也。其根在大肠。
蜂者,食饮劳倦,渴乏多饮流水,即得蜂毒不去,变化所生也。始发之时,其根在颈,历历三四处,俱肿,以溃生疮,状如痈形,瘥而复移。其根在脾。
蚍蜉者,因寒,腹中胪胀,所得寒毒不去,变化所生也。始发之时,在其颈项,使人壮热若伤寒,有似疥癣,娄娄孔出。其根在肺。
蛴螬者,恐惧、愁忧、思虑,哭泣不止,余毒变化所生也。始发之时,在其颈项,无头尾,如枣核,或移动皮中,使人寒热心满。其根在心。
浮疽者,因恚结驰思,往反变化所生也。始发之时,在于颈,亦在掖下,如两指,无头尾,使人寒热,欲呕吐。其根在胆。
瘰者,因强力入水,坐湿地,或新沐浴,汗入头中,流在颈上之所生也。始发之时,在其颈项,恒有脓,使人寒热。其根在肾。
转脉者,因饮酒大醉,夜卧不安,惊,欲呕,转侧失枕之所生也。始发之时,在其颈项,濯濯脉转,身如振,使人寒热。其根在小肠。
复有三十六种,方不可次第显其名,而有蜣螂、蚯蚓等诸,非九之名,此即应是三十六种之数也。但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调,故血气壅结所作;或由饮食乖节,野狼鼠之精,入于腑脏,毒流经脉,变化而生。皆有使血脉结聚,寒热相交,久则成脓而溃漏也。其生身体皮肉者,亦有始结肿,与石痈相似。所可异者,其肿之中,按之累累有数脉,喜发于颈边,或两边俱起,便是证也。亦发两掖下,及两颞间。初作喜不痛不热,若失时治,即生寒热也。
所发之处,而有轻重;重者有两种∶一则发口上HT,有结核,大小无定。或如桃李大,此虫之窠窟,止在其中。二则发口之下,无有结核,而穿溃成疮。又,虫毒之居,或腑脏无定,故发身体,亦有数处,其相应通者多死。其形状、起发之由,今辩于后章。
《养生方》云∶六月勿食自落地五果,经宿蚍蜉、蝼蛄、蜣螂游上,喜为九。
又云∶十二月勿食狗、鼠残肉,生疮及,出颈项及口里,或生咽内。
鼠者,由饮食不择,虫蛆毒变化,入腑脏,出于脉,稽留脉内而不去,使人寒热。
其根在肺。出于颈掖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决其生死者,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从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赤脉而不下贯瞳子,《养生方》云∶正月勿食鼠残食,作鼠,发于颈项;或毒入腹,下血不止;或口生疮
蜂者,由饮食劳倦,渴乏多饮流水,即得蜂毒,流入于脏。其根在脾。出发于颈项,历历三四处,或累累四五处蜂台,或发胸前俱肿,以溃生疮,状如痈形,瘥而复移。
蚁者,由饮食有蚁精气,毒入于五脏,流出经络,多着颈项,戢戢然小肿核细,乃遍
蚍蜉者,由饮食内有蚍蜉毒瓦斯,入于脏,流于经脉,使身寒似伤寒,腹虚胪胀。其根在肺。发于颈项,如疥癣,娄娄孔出。初生痒,搔之生痕。不治,一百日生蚍蜉。
诸痔者,谓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也。其形证各条如后章。又有酒痔,肛边生疮,亦有血出。又有气痔,大便难而血出,肛亦出外,良久不肯入。
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醉饱合阴阳,致劳扰血气,而经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有一方而治之者,名为诸痔,非为诸病共成一痔。痔久不瘥,变为了。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忍大便不出,久作气痔。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足踏地,一足屈膝,两手抱犊鼻下,急挽向身,极势。左右换易四七。去痔、五劳、三里气不下。
又云∶踞坐,合两膝,张两足,不息两通。治五痔。
又云∶两手抱足,头不动,足向口面受气,众节气散,来去三七。欲得捉足,左右侧身,各各急挽,腰不动。去四肢、腰上下髓内冷,血脉冷,筋急闷,痔。
又云∶两足相踏,向阴端急蹙,将两手捧膝头,两向极势,捺之,二七竟;身侧两向取势,二七;前后努腰七。去心劳、痔病。
肛边生鼠乳,出在外者,时时出脓血者是也。
肛边肿,生疮而出血者,脉痔也。
肛边生疮,痒而复痛,出血者,脉痔也。
肛边肿核痛,发寒热而血出者,肠痔也。
夫内热外虚,为风湿所乘,则生疮。所以然者,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其疮初如,须臾生汁。热盛者,则变为脓。随瘥随发。
诸久疮者,内热外虚,为风湿所乘,则头面身体生疮。其脏内热实气盛,热结肌肉,其热留滞不歇,故疮经久不瘥。
诸疮生身体,皆是体虚受风热,风热与血气相搏,故发疮。若热风热挟湿毒之气者,则疮痒痛肿,而疮多汁,身体壮热,谓之恶疮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养生方》云∶铜器盖食,汗入食,发恶疮、内疽也。
又云∶醉而交接,或致恶疮。
又云∶饮酒热未解,以冷水洗面,令人面发恶疮;轻者。
又云∶五月五日,取枣叶三升,井华水捣取汁,浴,永不生恶疮。
又云∶井华水和粉洗足,不病恶疮。
又云∶五月一日、八月二日、九月九日、十月七日、十一月四日、十二月十三日,沐浴,除恶疮。
《养生方·导引法》云∶龙行气,低头下视,不息十二通。愈风疥、恶疮,热不能入咽
夫体虚受风热湿毒之气,则生疮。痒痛肿多汁,壮热,谓之恶疮。而湿毒瓦斯盛,体外虚内热,其疮渐增,经久不瘥,为久恶疮。
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多着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拆裂,时瘥时剧,变化生虫,故名
凡被汤火烧者,初慎勿以冷物,及井下泥、尿泥及蜜淋拓之,其热气得冷即却,深搏至骨,烂人筋也。所以人中汤火后,喜挛缩者,良由此也。
夫灸疮,脓溃以后,更肿急痛者,此中风冷故也。
夫灸之法,中病则止,病已则疮瘥。若病热未除,或中风冷,故久不瘥也。
夫针灸,皆是节、穴、俞、募之处。若病甚,则风气冲击于疮。凡血与气,相随而行,故风乘于气而动于血,血从灸疮处出,气盛则血不止,名为发洪。
凡人被马啮踏,及马骨所伤刺,并马缰、、勒所伤,皆为毒疮。若肿痛致烦闷,是毒入腹,亦毙人。
凡人先有疮而乘马,马汗并马毛垢,及马屎尿,及坐马皮鞯,并能有毒,毒瓦斯入疮,致肿疼痛,烦热,毒入腹,亦毙人。
凡狗啮人,七日辄一发,过三七日不发,则无苦也。要过百日,方大免耳。当终身禁食犬肉及蚕蛹,食此,发则死不可救矣。疮未愈之间,禁食生鱼、猪、鸡、腻。过一年禁之乃佳。但于饭下蒸鱼,及于肥器中食便发。若人曾食落葵得犬啮者,自难治。若疮瘥十数年后,食落葵便发。
凡被狗啮,疮,忌食落葵及狗肉。云∶虽瘥,经一二年,但食此者必重发。重发者,与初被啮不殊。其狗啮疮重发,则令人狂乱,如狗之状。
凡中蛇,不应言蛇,皆言虫,及云地索,勿正言其名也。
恶蛇之类甚多,而毒有瘥剧。时四月、五月,中青、三角、苍虺、白颈、大蜴;六月、七月,中竹狩、艾蝮、黑甲、赤目、黄口、反钩、白、三角。此皆蛇毒之猛者,中人不即治,多死。又有赤连、黄颔之类,复有六七种,而方不尽记其名。
水中黑色者,名公蛎。山中一种亦相似,不常闻螫人。
又有钩蛇,尾如钩,能倒牵人兽入水,没而食之。
又,南方有蛇,人忽伤之,不死,终身伺觅其主不置,虽百人众中,亦直来取之。惟远去出百里乃免耳。
又有蛇,长七八尺,如船状,毒人必死。即削取船,煮汁渍之便瘥。
但蛇例虽多,今皆以青条尾、白颈艾蝮,其毒尤剧。大者中人,若不即治,一日间举体洪肿,皮肉坼烂;中者,尚可得二三日也。
凡被蛇螫,第一禁,第二药。无此二者,有全剂,雄黄、麝香可预办。故山居者,宜令又,恶蛇螫者,人即头解散,言此蛇名黑帝。其疮冷如冻凌,此大毒恶。不治,一日即死。若头不散,此蛇名赤帝,其毒小轻,疮上冷,不治,故得七日死。
凡蛇疮未愈,禁热食;热食便发,治之根据初被螫法也。
凡蝮中人,不治,一日死。若不早治之,纵不死者,多残断人手足。
蝮蛇形不乃长,头褊口尖,颈斑,身亦艾斑,色青黑,人犯之,颈腹帖着地者是也。江东诸山甚多,其毒最烈,草行不可不慎。
又有一种,状如蝮而短,有四脚,能跳来啮人,名曰千岁蝮,中人必死。然其啮人竟,即跳上树,作声云斫木者,但营棺具,不可救;若云捣菽者,犹可治。吴音呼药为菽故也。
虺形短而褊,身亦青黑色。山草自不甚多,每六、七月中,夕时出路上,喜入车轹中,令车轹腹破而子出。人侵晨及冒昏行者,每倾意看之。其螫人亦往往有死者。
青蛇者,正绿色,喜缘树及竹上,自挂与竹树色一种,人看不觉,若入林中行,有落人项背上者,然自不伤啮,啮人必死。而蛇无正形,极大者不过四五尺,世人皆呼为青条蛇,言其与枝条同色。乍看难觉,其尾二三寸,色黑者,名尾,毒最猛烈,中人立
此是诸毒蛇夏日毒盛不泄,皆啮草木,及吐毒着草木上,人误犯着此者,其毒如被蛇螫不殊。但疮肿上有物如虫蛇眼状,以此别之,名为毒。
蜂类甚多,而方家不具显其名。唯地中大土蜂最有毒,一螫中人,便即倒闷,举体洪肿。诸药治之,皆不能卒止。旧方都无其法。虽然,不肯杀人。有禁术封唾,亦微效。又有瓠HT蜂,抑亦其次。余者犹瘥。
此虫五月、六月毒最盛。云有八节、九节者弥甚。螫人,毒势流行,多至牵引四肢皆痛,过一周时始定。
陶隐居云∶虿虫,方家亦不能的辩正,云是蜒子,或云是小乌虫,尾有两歧者。然皆恐非也,疑即是蝎。蝎尾歧而曲上,故《周诗》云∶彼都人士,拳发如虿。
此则百足虫也。虽复有毒,而不甚螫人。人误触之者,故时有中其毒。
江东及岭南,无处不有蜞、蜍。蜞、蜍乃是两种物。蜞者,在草里,名为山蜞;在水里,名马蜞。皆长四五寸许,黑色,身滑。人行涉山水,即着人肉,不甚痛而痒,两头皆能嗍人血,血满腹,便自脱地。无甚毒害。
蜍者,无不背作文理,粗涩,多着龟、螺壳上。若着人肉,即于肉里生子,乃至十数枚,经日便肿痒,隐轸起,久久亦成疮。
夫被金刃所伤,其疮多有变动。若按疮边干急,肌肉不生,青黄汁出,疮边寒清,肉消臭败,前出赤血,后出黑血,如熟烂者,及血出不止,白汁随出,如是者多凶。若中络脉、髀内、阴股、天聪、眉角,横断腓肠,乳上及与鸠尾、攒毛、小腹,尿从疮出,气如贲豚,及脑出,诸疮如是者,多凶少愈。
诊金疮,血出太多,其脉虚细者生,数实大者死;小者生,浮大者死。所伤在阳处者,去血四五斗,脉微缓而迟者生,急疾者死。
金疮血出不断,其脉大而止者,三七日死。金疮血出不可止,前赤后黑,或黄或白,肌肉腐臭,寒冷硬急者,其疮难愈,亦死。
凡金疮通内,血多内漏,若腹胀满,两胁胀,不能食者死。瘀血在内,腹胀,脉牢大者
夫被弓弩所伤,若箭镞有药,入人皮脉,令人短气,须臾命绝。口噤唇干,血为断绝,腹满不言,其人如醉,未死之间,为不可治。若荣卫青瘀,血应时出,疮边温热,口毒箭有三种∶岭南夷俚,用焦铜作箭镞;次,岭北诸处,以诸蛇虫毒螫物汁着管中,渍箭镞。此二种才伤皮,便洪肿沸烂而死。唯射猪犬,虽困得活。以其啖粪故也。人若中之,便即食粪,或饮粪汁,并涂疮即愈。不尔,须臾不可复救。箭着宽处者,虽困渐治,不必死。若近胸腹,便宜速治,小缓,毒入内,则不可救。
此谓为矛箭所伤,若中于腹,则气激,气激则肠随疮孔出也。
夫被打,陷骨伤头,脑眩不举,戴眼直视,口不能语,咽中沸声如子喘,口急,手为妄取,即日不死,三日小愈。
凡人伤折之法,即夜盗汗者,此髓断也,七日死。不汗者,不死。
夫有瘀血者,其人喜忘,不欲闻物声。病患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腹满,为有瘀血。汗当出不出,内结亦为瘀。病患胸满,口干,膊痛,渴,无寒热,为有瘀血。腹满,口燥不渴,唾如浆状,此有留血尔。
从高顿仆,内有血,腹胀满。其脉牢强者生,小弱者死。得笞掠,内有结血。脉实大者生,虚小者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端坐,伸腰,举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胁,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瘀血、结气。
又云∶鼻纳气,口闭,自极七息。除两胁下积血气。
又云∶端坐,伸腰,举左手,右手承右胁,鼻纳气七息。除瘀血。
又云∶端坐,右手持腰,鼻纳气七息,左右戾头各三十止。除体瘀血,项头痛。
又云∶双手搦腰,手指相对向,尽势,前后振摇二七。又,将手大指向后,极势,振摇二七。不移手,上下对,与气下尽势,来去三七。去云门、腰掖血气闭塞。
此为人卒被重物压迮,或从高坠下,致吐、下血,此伤五内故也。
夫腕伤重者,为断皮肉、骨髓,伤筋脉,皆是卒然致损,故血气隔绝,不能周荣,所以须善系缚,按摩导引,令其血气复。
风虚劳冷者,是人体虚劳,而受于冷也。夫人将摄顺理,则血气调和,风寒暑湿,不能为害。若劳伤血气,便致虚损,则风冷乘虚而干之,或客于经络,或入于腹内。其经络得风冷,则气血冷涩,不能自温于肌肤也。腹内得风冷,则脾胃弱,不消饮食也。随其所伤而变成病,若大肠虚者,则变下利;若风冷入于子脏,则令脏冷,致使无儿;若搏于血,则血涩壅,亦令经水不利,断绝不通。
风邪惊悸者,是风乘于心故也。心藏神,为诸脏之主。若血气调和,则心神安定;若虚损,则心神虚弱,致风邪乘虚干之,故惊而悸动不定也。其惊悸不止,则变恍惚而忧惧。
人以水谷之精,化为血气津液,津液行于腠理。若劳伤损动,阳气外虚,腠理开,血气衰弱,故津液泄越,令多汗也。其虚汗不止,则变短气,柴瘦而羸瘠也。亦令血脉减损,经水痞涩,甚者闭断不通也。
中风者,虚风中于人也。风是四时八方之气,常以冬至之日,候其八方之风,从其乡来者,主长养万物;若不从其乡来,名为虚风,则害万物。人体虚者,则中之,当时虽不即发,停在肌肤,后或重伤于风,前后重沓,因体虚则发。人腑脏俞皆在背,中风多从俞入,随所中之俞而发病。
若心中风,但得偃卧,不得倾侧,汗出。若唇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壮。若唇或青或白,或黄或黑,此是心坏为水,面目亭亭,时悚动者,皆不复可治,五六日而死。
若肝中风,踞坐,不得低头,若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唇青而面黄者,可治,急灸肝俞百壮。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者,是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
若脾中风,踞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水,汗出者,可治,急灸脾俞百壮。若手足青者,不可复治。
肾中风,踞而腰痛,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饼KT大者,可治,急灸肾俞百壮。若齿黄赤,鬓发直,面土色,不可复治。
肺中风,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视目下鼻上下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可治,急灸肺俞百壮。若色黄者,为肺已伤,化为血,而不可复治。其人当妄,掇空自拈衣,此亦数日而死。
中风口噤,是体虚受风,风入颔颊夹口之筋也。手三阳之筋,结入于颔颊;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而风挟冷,乘虚而入其筋,则筋挛,故引牙关急而口噤。
漏下者,由劳伤血气,冲任之脉虚损故也。冲脉、任脉为十二经脉之海,皆起于胞内。
而手太阳小肠之经也,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妇人经脉调适,则月水以时,若劳伤者,以冲任之气虚损,不能制其经脉,故血非时而下,淋沥不断,谓之漏诊其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即为寒,芤即为虚,寒虚相搏,其脉为革,妇人即半产而下漏。又,尺寸脉虚者,漏血。漏血脉浮,不可治也。
《养生方》云∶怀娠未满三月,服药自伤下血,下血未止而合阴阳,邪气结,因漏胎不止,状如腐肉,在于子脏,令内虚。
漏下之病,由劳伤血气,冲任之脉虚损故也。冲脉、任脉为经脉之海,起于胞内;手太阳小肠之经也,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之血,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冲任之脉虚损,不能约制其经血,故血非时而下,淋沥成漏也。五脏皆禀血气,虚则淋沥漏下,致五脏伤损。
五脏之色,随脏不同,若五脏皆虚损者,则漏五色,随血而下。
诊其尺脉急而弦大者,风邪入少阴,女子漏下赤白。又,漏下赤白不止,脉小虚滑者生,脉大紧实数者死也。又,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数斗,脉急疾者死,迟者生。
《养生方》云∶夫妇自共诤讼,讼意未和平,强从,子脏闭塞,留结为病,遂成漏下黄白如膏。
劳伤血气,冲脉、任脉虚损。冲任之脉皆起于胞内,为经脉之海;手太阳小肠之经也,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主下为月水。伤损经血,冲任之气虚,故血非时而下,淋沥不断,而成漏下。五脏皆禀血气,肝脏之色青,漏下青者,是肝脏之虚损,故漏下而挟青色也。
劳伤血气,冲脉、任脉虚损。冲任之脉,皆起于胞内,为经脉之海;手太阳小肠之经也,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主下为月水。伤损经血,冲任之气虚,故血非时而下,淋沥不断,而成漏下。五脏皆禀血气,脾脏之色黄,漏下黄者,是脾脏之虚损,故漏下而挟黄色也。
劳伤血气,冲脉、任脉虚损。冲脉、任脉皆起于胞内,为经脉之海;手太阳小肠之经也,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者,主下为月水。伤损经血,冲任之气虚,故血非时而下,淋沥不止,而成漏下。五脏皆禀血气,心脏之色赤,漏下赤者,是心脏之虚损,故漏下而挟赤色也。
月水不利而无子者,由风寒邪气客于经血,则令月水痞涩,血结子脏,阴阳之气不能施化,所以无子也。
月水不通而无子者,由风寒邪气客于经血。夫血得温则宣流,得寒则凝结,故月水不通。冷热血结,搏子脏而成病,致阴阳之气不调和,月水不通而无子也。
月水久不通,非止令无子,血结聚不消,则变为血瘕;经久盘结成块,亦作血症。血水相并,津液壅涩,脾胃衰弱者,水气流溢,变为水肿。如此难可复治,多致毙人。
《养生方》云∶少时,若新产后,急带举重,子阴挺出或倾邪,月水不泻,阴中激痛,下塞,令人无子。
子脏冷无子者,由将摄失宜,饮食不节,乘风取冷,或劳伤过度,致风冷之气乘其经血,结于子脏,子脏则冷,故无子。
带下无子者,由劳伤于经血,经血受风邪则成带下。带下之病,白沃与血相兼带而下也。病在子脏,胞内受邪,故令无子也。
诊其右手关后尺中脉,浮为阳,阳绝者,无子户脉也。苦足逆冷,带下故也。
五脏之气积,名曰积。脏积之生,皆因饮食不节,当风取冷过度。其子脏劳伤者,积气结搏于子脏,致阴阳血气不调和,故病结积而无子。
《养生方》云∶月水未绝,以合阴阳,精气入内,令月水不节,内生积聚,令绝子,不复产乳。
阴阳清浊相干,谓之气乱。气乱在肠胃,为霍乱也。多因饮食过度,冒触风冷,冷气入于腹内,脾气得冷则不消水谷,胃气得冷则吐逆,肠气得冷则下利。其先心痛者先吐,先腹痛者先利,心腹俱痛,吐利并发。其有头痛、壮热而吐利者,由体盛而挟风之气搏之外,与血气交争,故头痛发热也,内乘肠胃,故霍乱吐利也。
胃气逆则呕吐。胃为水谷之海,其气不调,而有风冷乘之,冷搏于胃气,胃气逆则呕吐也。
无问男子女人,乘车船则心闷乱,头痛吐逆,谓之注车、注船。特由质性自然,非关宿
人禀五行秀气而生,承五脏神气而养。若阴阳调和,则脏腑强盛,风邪鬼魅不能伤之。
若摄卫失节,而血气虚衰,则风邪乘其虚,鬼干其正。然妇人与鬼交通者,脏腑虚,神守弱,故鬼气得病之也。其状,不欲见人,如有对忤,独言笑,或时悲泣是也。
脉来迟伏,或如鸟啄,皆邪物病也。又脉来绵绵,不知度数,而颜色不变,此亦病也。
夫脏虚者喜梦。妇人梦与鬼交,亦由腑脏气弱,神守虚衰,故乘虚因梦与鬼交通也。
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此是气血和调,阳施阴化也。
诊其手少阴脉动甚者,任子也。少阴,心脉也,心主血脉。又,肾名胞门、子户。尺中,肾脉也,尺中之脉按之不绝者,妊娠脉也。三部脉沉浮正等,按之无断绝者,有娠也。
又,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俱沉实,生二男;左右俱浮大,生二女。又,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又,左右手尺脉俱浮,为产二男,不尔,女作男生;俱沉,为产二女,不尔,男作女生。又,左手尺中脉浮大者男,右手尺脉沉细者女。又,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太阴脉沉,太阳脉浮。
欲知男女,遣面南行,还复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又,看上圊时,夫从后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妇人妊娠,其夫左边乳房有核是男,右边乳房有核是女。
怀娠一月,名曰始形,饮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麦,无食腥辛之物,是谓才贞,足厥阴养之。足厥阴者,肝之脉也。肝主血,一月之时,血流涩,如不出,故足厥阴养之。足厥阴穴,在足大指歧间白肉际是。
妊娠二月,名曰始膏。无食腥辛之物,居必静处,男子勿劳,百节皆痛,是谓始藏也,足少阳养之。足呼阳者,胆之脉也,主于精。二月之时,儿精成于胞里,故足少阳养之。足少阳穴,在足小指间本节后附骨上一寸陷中者是。
妊娠三月,名始胎。当此之时,血不流,形像始化,未有定仪,见物而变。欲令见贵盛公主,好人端正庄严,不欲令见伛偻侏儒,丑恶形人,及猿猴之类。无食姜兔,无怀刀绳。
欲得男者,操弓矢,射雄鸡,乘肥马于田野,观虎豹及走犬。其欲得女者,则着簪珂环佩,弄珠玑。欲令子美好端正者,数视白璧美玉,看孔雀,食鲤鱼。欲令儿多智有力,则啖牛心,食大麦。欲令子贤良盛德,则端心正坐,清虚和一,坐无邪席,立无偏倚,行无邪径,目无邪视,耳无邪听,口无邪言,心无邪念,无妄喜怒,无得思虑,食无邪脔,无邪卧,无横足,思欲果瓜,啖味酸菹,好芬芳,恶见秽臭,是谓外象而变者也,手心主养之。手心主者,脉中精神,内属于心,能混神,故手心主养之。手心主穴,在掌后横文是。
诊其妊娠脉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
妊娠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脉。其食宜稻,其羹宜鱼雁,是谓盛荣,以通耳目,而行经络。洗浴远避寒暑,是手少阳养之。手少阳者,三焦之脉也,内属于腑。四月之时,儿六腑顺成,故手少阳养之。手少阳穴,在手小指间本节后二寸是也。
诊其妊娠四月,欲知男女,左脉疾为男,右脉疾为女,左右俱疾,为生二子。当此之时,慎勿泻之,必致产后之殃。何谓也?是手少阳三焦之脉,风属于三焦,静形体,和心志,妊娠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气,卧必晏起,洗浣衣服,深其屋室,浓其衣裳,朝吸天光,以避寒殃。其食宜稻麦,其羹宜牛羊,和以茱萸,调以五味,是谓养气,以定五脏者也。一本云∶宜食鱼鳖。足太阴养之。足太阴脾之脉,主四季。五月之时,儿四肢皆成,故足太阴养之。足太阴穴,在足内踝上三寸是也。
诊其妊娠脉,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又,其脉数者,必向坏;脉紧者,必胞阻;脉迟者,必腹满湍;脉浮者,必水坏为肿。
妊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身欲微劳,无得静处,出游于野,数观走犬,及视走马,宜食鸷鸟猛兽之肉,是谓变腠膂筋,以养其爪,以牢其背膂,足阳明养之。足阳明者,胃之脉,主期其口目。六月之时,儿口目皆成,故足阳明养之。足阳明穴,在太冲上二寸是也。
妊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劳躬摇支,无使定止,动作屈伸,以运血气,居处必燥,饮食避寒,常宜食稻,以密腠理,是谓养骨牢齿者也。手太阴养之。手太阴者,肺脉,主皮手。七月之时,儿皮手已成,故手太阴养之。手太阴穴,在手大指本节后,白诊其妊娠七月脉,实大牢强者生,沉细者死。怀躯七月,而不可知,时时衄而转筋者,此为躯衄;时嚏而动者,非躯也。怀躯七月,暴下斗余水,其胎必倚而堕,此非时孤浆预下妊娠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肤革。和心静息,无使气极,是谓密腠理而光泽颜色。手阳明养之。手阳明者,大肠脉,大肠主九窍。八月之时,儿九窍皆成,故手阳明养之。手阳明穴,在大指本节后宛宛中是。
诊其妊娠八月脉,实大牢强弦紧者生,沉细者死。
妊娠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手,六腑百节,莫不毕备。饮醴食甘,缓带自持而待之,是谓养毛发,多才力。足少阴养之。足少阴者,肾之脉,肾主续缕。九月之时,儿脉续缕皆成,故足少阴养之。足少阴穴,在足内踝后微近下前动脉是也。
妊娠十月,五脏俱备,六腑齐通,纳天地气于丹田,故使关节人神咸备,然可预修滑胎
恶阻病者,心中愦闷,头眩,四肢烦疼,懈惰不欲执作,恶闻食气,欲啖咸酸果实,多睡少起,世云恶食,又云恶字是也。乃至三四月日以上,大剧者,不能自胜举也。此由妇人元本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兼当风饮冷太过,心下有痰水挟之,而有娠也。经血既闭,水渍于脏,脏气不宣通,故心烦愦闷,气逆而呕吐也;血脉不通,经络痞涩,则四肢沉重;挟风则头目眩。故欲有胎,而病恶阻。所谓欲有胎者,其人月水尚来,而颜色皮肤如常,但苦沉重愦闷,不欲食饮,又不知其患所在,脉理顺时平和,即是欲有胎也。如此经二月日后,便觉不通,则结胎也。
阴阳和调,二气相感,阳施阴化,是以有娠。而三阴所会,则多生女。但妊娠二月,名曰始藏,精气成于胞里。至于三月,名曰始胎,血脉不流,象形而变,未有定仪,见物而化,是时男女未分,故未满三月者,可服药方术转之,令生男也。
妊娠之人,有宿挟疹,因而有娠,或有娠之时,节适乖理,致生疾病,并令腑脏衰损,气力虚羸,令胎不长。故须服药去其疾病,益其气血,以扶养胎也。
妊娠男女未分之时,未有定仪,见物而化,故须端正庄严,清静和一,无倾视,无邪听。儿在胎,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腑脏骨节,皆未成足,故自初讫于将产,饮食居处,皆有
冬时严寒,人体虚而为寒所伤,即成病为伤寒也。轻者啬啬恶寒,吸吸发热,微咳鼻塞,数日乃止;重者头痛体疼,憎寒壮热。久不歇,亦伤胎也。
冬时严寒,人体虚,触冒之得病,名伤寒。其状∶头痛、体疼、壮热。瘥后体虚,尚未平复,或起早,或饮冷过度,病更如初,故谓之复也。
四时之间,忽有非切之气,如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节而有其气。一气之至,无人不伤,长少虽殊,病皆相似者,多挟于毒。言此时普行此气,故云时气也。妊娠遇之,重者伤胎也。
冬时严寒,人有触冒之,寒气伏藏肌骨,未即病,至春而发,谓之温也。亦壮热,大体与伤寒相似。又,冬时应寒而反温,温气伤人即病,亦令壮热,谓之温病。妊娠遇此病,热搏于胎,皆损胎也。
冬时严寒,触冒伤之,藏于肌骨,夏至乃发,壮热,又为暑病。暑病,即热病也。此寒气蕴积,发即有毒。妊娠遇之,多致堕胎也。
人处三才之间,禀五行之气,阳施阴化,故令有子。然五行虽复相生,而则柔刑杀,互相害克。至于将产,则有日游、反支禁忌,若犯触之,或横致诸病。故产时坐卧产处,须顺四时五行之气,故谓之产法也。
防运者,诸临产若触犯日游、反支诸所禁忌,则令血气不调理,而致运也。其运之状,心烦闷,气欲绝是也,故须预以法术防之。
有产儿下,苦胞衣不落者,世谓之息胞。由产妇初时用力,比产儿出而体已疲顿,不能更用气产胸,经停之间,外冷乘之,则血道痞涩,故胞久不出。弥须急以方药救治,不尔,害于儿。所以尔者,胞系连儿脐,胞不出,则不得以时断脐浴洗,冷气伤儿,则成病也。
旧方胞衣久不出,恐损儿者,根据法截脐,而以物系其带一头。亦有产而看产人不用意慎护,而挽牵甚,胞系断者,其胞上掩心,则毙人也。纵令不死,久则成病也。
产难者,或先因漏胎,去血脏燥,或子脏宿挟疹病,或触禁忌,或始觉腹痛,产时未到,便即惊动,秽露早下,致子道干涩,产发力疲,皆令难也。
候其产妇,舌青者,儿死母活;唇青口青,口两边沫出者,子母俱死;面青舌赤,沫出者,母死子活。故将产坐卧产处,须顺四时方面,并避五行禁忌,若有犯触,多令产难。
产妇腹痛而腰不痛者,未产也;若腹痛连腰甚者,即产。所以然者,肾候于腰,胞系于肾故也。
诊其尺脉,转急如切绳转珠者,即产也。
横产由初觉腹痛,产时未至,惊动伤早,儿转未竟,便用力产之,故令横也。或触犯禁忌所为。将产坐卧产处,须顺四时方面,并避五行禁忌,若触犯,多致灾祸也。
逆产者,初觉腹痛,产时未至,惊动伤早,儿转未竟,便用力产之,则令逆逆也。或触犯禁忌所为。故产处及坐卧,须顺四时方面,并避五行禁忌,若触犯,多致灾祸。
《养生方》云∶妊娠,大小便勿至非常之去处,必逆产杀人也。
妊娠将养得所,则气血调和,故儿在胎则安,当产亦易。若节适失宜,则血气乖理,儿在胎则亟动,至产育亦难。产而子上迫于心者,由产难用力,胎动气逆,胎上冲迫于心也。
凡胎上迫心,则暴闷绝,胎下乃苏,甚者至死。凡产处及坐卧,须顺四时方面,并避五行禁忌,若有触犯,多致灾祸也。
产子但暗后孔者,由坐卧未安,匆遽强KT,气暴冲击,故儿失其道。妇人产有坐有卧,若坐产者,须正坐,旁人扶抱肋腰持捉之,勿使倾斜,故儿得顺其理。卧产者,亦待卧定,背平着度,体不伛曲,则儿不失其道。若坐卧未安,身体斜曲,儿正转动,匆遽强HT,气暴冲击,则令儿趋后孔,或横或逆,皆由产时匆遽,或触犯禁忌,坐卧不安。审所为,故产坐卧须平正,顺四时方面,避五行禁忌,若有触犯,多致灾祸也。
运闷之状,心烦气欲绝是也。亦去血过多,亦有下血极少,皆令运。若产去血过多,血虚气极,如此而运闷者,但烦闷而已。若下血过少,而气逆者,则因随气上掩于心,亦令运闷,则烦闷而心满急。二者为异。亦当候其产妇血下多少,则知其产后应运与不运也。然烦闷不止,则毙人。凡产时当向坐卧,若触犯禁忌,多令运闷,故血下或多或少。是以产处及坐卧,须顺四时方面,避五行禁忌,若有触犯,多招灾祸也。
凡妊娠当风取凉,则胞络有冷,至于产时,其血下必少。或新产而取风凉,皆令风冷搏于血,致使血不宣消,蓄积在内,则有时血露淋沥下不尽。
妊娠取风冷过度,胞络有冷,比产血下则少。或新产血露未尽,而取风凉,皆令风冷搏于血,血则壅滞不宣消,蓄积在内,内有冷气,共相搏击,故令痛也,甚者则变成血瘕,亦令月水不通也。
产后气虚挟宿寒,寒搏于血,血则凝结不消,气逆上者,则血随上抢,冲击而心痛也。
凡产,余血不尽,得冷则结,与气相搏相痛。因重遇于寒,血结弥甚,变成血瘕,亦令月水痞涩不通。
半产,谓妊娠儿骨节腑脏渐具,而日月未足便产也。多因劳役惊动所致,或触犯禁忌,亦然也。
手太阳、少阴之经,主下为月水。太阳小肠之经,少阴心之经也,心主血脉。因产伤动血气,其后虚损未复,而为风冷客于经络,冷搏于血,则血凝涩,故令月水不利也。
夫产伤动血气,虚损未复,而风邪冷热之气客于经络,乍冷乍热,冷则血结,热则血消,故令血或多或少,乍在月前,乍在月后,故为不调也。
夫产伤动血气,其后虚损未平复,为风冷所伤。血之为性,得冷则凝结。故风冷伤经,血结于胞络之间,故令月水不通也。凡血结月水不通,则变成血瘕,水血相并,后遇脾胃衰弱,肌肉虚者,变水肿也。
带下之病,由任脉虚损。任脉为经络之海。产后血气劳损未平复,为风冷所乘,伤于任脉,冷热相交,冷多则白多,热多则赤多也,相兼为带下也。
又云∶带下有三门,一曰胞门,二曰龙门,三曰玉门。产后属胞门,谓因产伤损胞络故也。
产伤于经血,其后虚损未平复,或劳役损动,而血暴崩下,遂因淋沥不断时来,故为崩中恶露不尽。
风崩中,若小腹急满,为内有瘀血,不可断之;断之终不断,而加小腹胀满,为难矣。
若无瘀血,则可断,易治也。
经说∶年六岁以上为小儿,十八以上为少年,二十以上为壮年,五十以上为老年也。其六岁已还者,经所不载,是以乳下婴儿病难治者,皆无所承按故也。中古有巫方,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所相传,始有小儿方焉。逮乎晋宋,推诸苏家,传袭有验,流于人间。
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便易伤损。皆当以故絮着衣,莫用新绵也。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抱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帏帐之内,重衣温暖,譬如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任风寒。又当薄衣,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则令中风寒。从秋习之,以渐稍寒,如此则必耐寒。冬月但当着两薄襦,一复裳耳,非不忍见其寒,适当佳耳。爱而暖之,适所以害之也。又当消息,无令汗出,汗出则致虚损,便受风寒。昼夜寤寐,皆当慎之。
其饮乳食哺,不能无痰癖,常当节适乳哺。若微不进乳,仍当将护之。凡不能进乳哺,则宜下之,如此则终不致寒热也。
又,小儿始生,生气尚盛,无有虚劳,微恶则须下之,所损不足言。及其愈病,则致深益。若不时下,则成大疾,疾成则难治矣。其冬月下之,难将护,然有疾者,不可不下。夏月下之后,腹中常当小胀满,故当节哺乳将护之,数日间。又节哺之,当令多少有常剂。
儿稍大,食哺亦当稍增。若减少者,此是腹中已有小不调也。盒饭微将药,勿复哺之,但当乳之,甚者十许日,轻者五六日,自当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饮乳者,此是有癖,为疾重,要当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则致寒热,或吐而发痫,或致下利,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为也,则难治。先治其轻时,儿不耗损,百病速除矣。
小儿所以少病痫者,其母怀娠,时时劳役,运动骨血,则气强、胎养盛故也。若待御多,血气微,胎养弱,则儿软脆易伤,故多病痫。
儿皆须着帽、项衣,取燥,菊花为枕枕之。儿母乳儿,三时摸儿项风池,若壮热者,即须熨,使微汗。微汗不瘥,便灸两风池及背第三椎、第五椎、第七椎、第九椎两边各二壮,与风池凡为十壮。一岁儿七壮,儿大者,以意节度,增壮数可至三十壮,唯风池特令多,七岁以上可百壮。小儿常须慎护风池,谚云∶戒养小儿,慎护风池。风池在颈项筋两辕之边,有病乃治之。疾微,慎不欲妄针灸,亦不用辄吐下,所以然者,针灸伤经络,吐下动腑脏故也。但当以除热汤浴之,除热散粉之,除热赤膏摩之,又以脐中膏涂之。令儿在凉处,勿禁水洗,常以新水洗。
新生无疾,慎不可逆针灸。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脉,因喜成痫。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脉急,牙车筋急,其土地寒,皆决舌下去血,灸颊以防噤。江东地温无此疾。古方既传有逆针灸之法,今人不详南北之殊,便按方用之,多害于小儿。是以田舍小儿,任自然,皆得无横夭。
又云∶春夏决定不得下小儿。所以尔者,小儿腑脏之气软弱,易虚易实,下则下焦必益虚,上焦生热,热则增痰,痰则成病。自非当病,不可下也。
小儿变蒸者,以长血气也。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变蒸有轻重,其轻者,体热而微惊,耳冷、髋亦冷,上唇头白泡起,如死鱼目珠子,微汗出,而近者五日而歇,远者八九日乃歇;其重者,体壮热而脉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辄吐,无所苦也。变蒸之时,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亦无所苦。蒸毕,自明了矣。
先变五日,后蒸五日,为十日之中热乃除。变蒸之时,不欲惊动,勿令旁边多人。变蒸或早或晚,根据时如法者少也。
初变之时,或热甚者,违日数不歇,审计日数,必是为蒸,服黑散发汗;热不止者,服紫双丸,小瘥便止,勿复服之。其变蒸之时,遇寒加之,则寒热交争,腹痛夭矫,啼不止者,熨之则愈。
变蒸与温壮、伤寒相似,若非变蒸,身热、耳热、髋亦热,此乃为他病,可为余治;审是变蒸,不得为余治。
其变日数,从初生至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九十六日三变,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一百六十日五变,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三百二十日十变,变且蒸。积三百二十日小变蒸毕。后六十四日大蒸,后六十四日复大蒸,后百二十八日复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毕也。
小儿温壮者,由腑脏不调,内有伏热,或挟宿寒,皆搏于胃气。足阳明为胃之经,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调,则气行壅涩,故蕴积体热,名为温壮。
候小儿大便,其粪黄而臭,此腹内有伏热,宜将服龙胆汤;若粪白而酢臭,则挟宿寒不消,当服紫双丸。轻者少服药,令默除之;甚者小增药,令微利。皆当节乳哺数日,令胃气和调。若不节乳哺,则病易复,复则伤其胃气,令腹满。再、三利尚可,过此则伤小儿矣。
小儿壮热者,是小儿血气盛,五脏生热,熏发于外,故令身体壮热。大体与温壮相似,而有小异。或挟伏热,或挟宿寒。其挟伏热者,大便黄而臭;挟宿寒者,粪白而有酸气。
此二者,腑脏不调,冷热之气俱乘肠胃。蕴积染渐而发,温温然热不甚盛,是温壮也;其壮热者,是血气盛,熏发于外,其发无渐,壮热甚,以此为异。若壮热不歇,则变为惊,极重者,亦变痫也。
小儿惊者,由血气不和,热实在内,心神不定,所以发惊,甚者掣缩变成痫。
又小儿变蒸,亦微惊,所以然者,亦由热气所为。但须微发惊,以长血脉,不欲大惊。大惊乃灸惊脉,若五六十日灸者,惊复更甚,生百日后灸惊脉,乃善耳。
时气病者,是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如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其气伤人,为病亦头痛、壮热,大体与伤寒相似,无问长幼,其病形证略同。言此时通行此气,故名时气。世亦呼为天行。
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伤人,谓之天行。大体似伤寒,亦头痛壮热。其热入于脾胃,停滞则发黄也。脾与胃合,俱象土,其色黄,而候于肌肉。热气蕴积,其色蒸发于外,故发
时气之病,是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伤人,其病状似伤寒,亦头痛壮热也。而腹满者,是热入腹,与脏气相搏,气痞涩在内,故令腹满。若毒而满者,毒瓦斯乘心,烦懊者死。
时气之病,是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伤人,其病状似伤寒,亦头痛壮热。热入腹内,与腑脏之气相结,谓之结热。热则大小肠痞涩,大小便难而苦烦热是也。
时气之病,是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伤人,其病状似伤寒,亦头痛壮热。若施治早晚失时,投药不与病相会,致令病连滞不已,乍瘥乍剧,或寒或热,败坏之证,无常是也。
注之言住也,谓之风邪鬼气留人身内也。人无问大小,若血气虚衰,则阴阳失守,风邪鬼气因而客之,留在肌肉之间,连滞腑脏之内。或皮肤掣动,游易无常,或心腹刺痛,或体热皮肿,沉滞至死。死又注易傍人,故为注也。
小儿不能触冒风邪,多因乳母解脱之时,不避温凉暑湿,或抱持出入,早晚其神魂软弱,而为鬼气所伤,故病也。
尸注者,是五尸之中一尸注也。人无问大小,腹内皆有尸虫,尸虫为性忌恶,多接引外邪,共为患害。小儿血气衰弱者,精神亦羸,故尸注因而为病。其状沉默,不的知病处,或寒热淋沥,涉引岁月,遂至于死。死又注易傍人,故名之为尸注也。
人聚虫蛇杂类,以器皿盛之,令相啖食,余一存者,即名为蛊,能变化。或随饮食入腹,食人五脏。小儿有中者,病状与大人、老子无异,则心腹刺痛,懊闷。急者即死,缓者涉历岁月,渐深羸困,食心脏尽,痢血,心脏烂乃至死。死又注易蛊人,故为蛊注也。
足少阴为肾之经,其气下通于阴。小儿有少阴之经虚而受风邪者,邪气冲于阴,与血气相搏结,则阴肿也。
腹胀,是冷气客于脏故也。小儿腑脏嫩弱,有风冷邪气客之,搏于脏气,则令腹胀。若脾虚,冷移入于胃,食则不消。若肠虚,冷气乘之,则变下痢。
解颅者,其状小儿年大,囟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是也。由肾气不成故也。肾主骨髓,而脑为髓海;肾气不成,则髓脑不足,不能结成,故头颅开解也。
小儿囟填,由乳哺不时,饥饱不节,或热或寒,乘于脾胃,致腑脏不调,其气上冲所为也。其状,囟张如物填其上,汗出,毛发黄而短者是也。若寒气上冲,即牢硬;热气上冲,即柔软。
又,小儿胁下有积,又气满而体热,热气乘于脏,脏气上冲于脑囟,亦致囟填。又,咳且啼,而气乘脏上冲,亦病之。啼甚久,其气未定,因而乳之,亦令囟填。所以然者,方啼之时,阴阳气逆上冲故也。
此谓囟陷下不平也。由肠内有热,热气熏脏,脏热,即渴引饮。而小便泄痢者,即腑脏血气虚弱,不能上充髓脑,故囟陷也。
小儿重舌者,心脾热故也。心候于舌,而主于血;脾之络脉,又出舌下。心火、脾土二脏,母子也,有热即血气俱盛。其状,附舌下,近舌根,生形如舌而短,故谓之重舌。
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为涎,脾气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令涎流出,滞渍于颐也。
风热毒瓦斯客于腠理,热毒搏于血气,蒸发于外,其皮上热而赤,如丹之涂,故谓之丹也。若久不瘥,即肌肉烂伤。
五色丹,发而变改无常,或青、黄、白、黑、赤。此由风毒之热,有盛有衰,或冷或热,故发为五色丹也。
丹病,本是毒热折于血气,蕴蒸色赤,而复有冷气乘之,冷热互交,更相积瘀,令色赤
丹,初是热毒挟风,热搏于血,积蒸发赤也。热轻而挟风多者,则其色微白也。
丹火之状,发赤,如火之烧,须臾浆起是也。
三虫者,长虫、赤虫、蛲虫也,为三虫,犹是九虫之数也。长虫,蛔虫也,长一尺,动则吐清水而心痛,贯心即死。赤虫,状如生肉,动则肠鸣。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也,居胴肠间,多则为痔,剧则为癞,因人疮处,以生诸痈、疽、癣、、、疥、龋虫,无所此既九虫之内三者,而今则别立名,当以其三种偏发动成病,故谓之三虫也。
蛔虫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尺,亦有长五六寸者。或因腑脏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动则腹中痛,发作肿聚,行来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清水,贯伤心者则死。
诊其脉,腹中痛,其脉法当沉弱而弦,今反脉洪而大,则是蛔虫也。
蛲虫者,九虫内之一虫也。形甚细小,如今之虫状。亦因腑脏虚弱而致发动,甚者则成痔、、、疥也。
寸白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寸而色白,形小褊。因腑脏虚弱而能发动。或云饮白酒,以桑树枝贯串牛肉炙食,并食生粟所作。或云食生鱼后,即饮乳酪,亦令生之。其发动则损人精气,腰脚疼弱。
又云∶此虫生长一尺,则令人死也。
脱肛者,肛门脱出也。肛门,大肠之候,小儿患肛门脱出,多因痢大肠虚冷,兼用气,故肛门脱出,谓之脱肛也。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