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药传说 >正文

艾叶的典故与功效

信息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8/4/12
摘要:艾叶的典故 捣作缠绵絮,烧来清淡香,“法灸”记《西厢》。陈备三年蓄,鲜供午日禳;多入妇人方 ,更闻道和胶试汤。(陈长明)孟子曾经说过 :“七年之病, 求三年之艾。”意思是 ...

艾叶的典故


捣作缠绵絮,烧来清淡香,“法灸”记《西厢》。陈备三年蓄,鲜供午日禳;多入妇人方 ,更闻道和胶试汤。(陈长明)孟子曾经说过 :“七年之病, 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患了七年之久的慢性顽固性疾病,选用三年的艾就可治好。古人常称艾叶为医草,《博物志》中还说;“用圆而平整的冰块,收集日光聚在艾上,艾叶就会燃烧起来, 所以,《尔雅》中又称艾叫冰台、灸草。据史料记载,用艾灸治病的第一人为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的妻子———鲍姑。


根据《云籍七签》所说:“鲍姑是河南陈留县人,名潜光仕,宦家庭出身 ,自幼博览群书 ,尤喜医学,精通针法 ,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女灸治学家。后来和葛洪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 ,其足迹遍及广州、惠阳、博罗等地。她治赘疣、赘瘤最为得心应手 ,具体方法是用采自越秀山脚下的红脚艾 ,制成艾绒 ,用火点燃, 再在女子脸上熏灼,不久,脸上的疙瘩便全部脱落。这些在《鲍姑祠记》中有所记述 :“鲍姑用越岗天产之艾, 以炙人身赘瘤 ,一灼便消除无有 ,历年久而所惠多。”由于鲍姑医德高尚, 深受群众爱戴,至今广州越秀山麓三元宫里,还设有鲍姑殿和塑像 ,并留有楹联两副 :一、妙手回春虬隐山房传医术就地取材红艾古井出奇方二、仙迹在罗浮遗履燕翱传史话医名播南海越岗井艾永留芳    据宋《南海百味咏》载:在弥陀寺、菖蒲观和景泰寺均有鲍姑井。由此可见,鲍姑对古代医学是有一定贡献的,故为后人所敬仰。


艾属菊科植物 ,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产于河南汤阳的称“北艾”,浙江宁波的称“海艾”, 湖北蕲州的称“蕲艾”,它们都是艾的上品。蕲州是李时珍的故乡,历史上以蕲艾为最,蕲艾与蕲竹、蕲蛇、蕲龟被称为时珍故里的“四大奇珍”。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还专门写了《蕲艾传》。在我国民间,每年农历五月五日是传统的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常摘艾、插艾和燃烧艾叶,有的人还把艾叶插在发髻和耳朵上, 据说这样能祛病避邪。宋代诗人戴复古曾写有一诗:


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


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


艾叶无论内服或外用 ,都有理气血, 逐寒湿, 温经络和止血安胎作用 ,可治疗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所以 ,李时珍对艾叶曾作了高度评价:“服之则走三阴 ,而逐一切寒湿 ,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寿 ,其功亦大矣。”时珍在运用艾叶上 ,有两条宝贵经验,颇能启迪后人。李氏云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 ;寒湿脚气,亦宜以此夹入袜内。”据此,今人有用艾叶制成艾枕艾袋和艾垫者,用于临床 ,效果较好。


艾叶的作用与功效


艾叶中有效成分主要为挥发油,以水芹烯、侧柏醇、蒎烯等。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叶和其中有效成分具有以下药理作用:1. 支气管松弛作用   艾叶油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均有明显的直接松弛作用,并能对抗组胺与氨甲酰胆碱引起的气管平滑肌收缩反应。在豚鼠乙酰胆碱—组胺性哮喘证明,艾叶油及其有效成分灌胃,气雾吸入均有明显的平喘作用。


2. 抗过敏作用   艾叶油及其有效成分可抑制致敏豚鼠的肺组织在抗原攻击下释放组胺和慢反应物质,并能直接拮抗慢反应物质。


3. 镇咳作用   小鼠二氧化硫或氨雾引咳法 ,豚鼠丙烯醛或枸橼酸引咳法均证明 ,艾叶油及其有效成分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4. 祛痰作用   艾叶油灌胃、皮下或腹腔注射 ,对兔和小鼠有祛痰作用。切断迷走神经不影响其祛痰效果 ,故认为艾叶油系直接作用于支气管腺体,刺激其分泌。


5. 心血管系统作用   艾叶油对离体蟾酥心和豚鼠心、兔心均有轻度抑制作用,且能对抗异丙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


6. 中枢作用   艾叶油灌服或腹腔注射,对兔有镇静作用。灌胃或皮下注射,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时间。


7. 抗菌作用   艾叶烟熏对细菌和真菌有较明显的抗菌作用,对腺病毒、鼻病毒、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和腮腺病毒等也有抑制作用。对腺病毒、鼻病毒、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和腮腺病毒等也有抑制作用。代表方剂如艾附暖宫丸。其功能以理气补血、暖宫调经为主。临床主治下焦虚寒、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腰酸带下等症。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不花钱的中药-芦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