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京医诊断方法

京医的诊断方法基本上全盘接收中医学的诊断体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京族民间医生主要通过望、闻、问、切等四种手段来收集病情资料,采取局部与整体结合、区别部位、综合分析来对症下药。


一、望诊


望诊,就是通过医生双目观察患者来诊断疾病,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


1.望神


望神以目光、面部表情和精神意识活动为重点,是判断临床预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


(1)有神(得神):病人目光明亮,神志清楚,语言清晰,反应灵敏,活动自如。提示正气尚足,病情轻浅,预后良好。


(2)无神(失神):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语声低微,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或猝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提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不好。


(3)假神:常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病人。如原本神识昏糊,突然转为神志清楚;原本不多言语、语声低微,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本面色晦暗,突然转为颧红如妆;原本毫无食欲,忽然转为食欲增强。这些是由于精气衰弱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因此称为“假神”,俗称“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是临终的前兆。


2.望面色


望面色以面部颜色光泽变化为主要内容,包括面部的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与出现的部位,可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和病邪所在的部位。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赤色主热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


3.望形态


望形态通过观察病人的形体和姿态进行诊断。


(1)望形体。形体特点一般可反映人体阴阳、气血禀赋,如瘦长者多阴虚阳盛,矮胖者多阳虚阴盛,不胖不瘦、身长适中者则阴阳平衡。同时,形体胖瘦还可体现病邪性质,如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等。躯干肢体的外形也有一定的疾病诊断意义,如鸡胸、龟背多属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由肾精气亏损、脾胃虚弱所致;胸如桶状,多为伏饮积痰,而致咳喘顽症;单腹肿大四肢瘦,为鼓胀。


(2)望姿态。即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行为动作。如面、唇、指、趾颤动,若为热病则属热盛动风,若为内伤杂病则属血虚阴亏;四肢抽搐痉挛,颈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痉病,多见于肝风内动、热盛动风等证。手足运动功能失常和各种疼痛症状,也可通过望姿态推断出有关病证。如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痿证;手足关节肿痛、行动困难,是痹证;手足不能运动、麻木不仁,或拘急,或痿软,为瘫痪;以手护腹,行动前倾,多为腹痛;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转动艰难,多为腰痛等。另外,望姿态还可从行为意向的表现判断出有关病证。如怕见人而喜温,多为阴证。从坐卧姿态也可推断人体阴阳消长和正邪盛衰的情况。


颈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痉病,多见于肝风内动、热盛动风等证。手足运动功能失常和各种疼痛症状,也可通过望姿态推断出有关病证。如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痿证;手足关节肿痛、行动困难,是痹证;手足不能运动、麻木不仁,或拘急,或痿软,为瘫痪;以手护腹,行动前倾,多为腹痛;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转动艰难,多为腰痛等。另外,望姿态还可从行为意向的表现判断出有关病证。如怕见人而喜温,多为阴证。从坐卧姿态也可推断人体阴阳消长和正邪盛衰的情况。


4.望美、面、颈项(1)望头。头过大或过小,多由先天发育不良、肾精不足而致。小儿囟门下陷称为囟陷,囟门迟闭称为解颅,为先天不足、脑髓空虚所致。小儿囟门高突称为囟填,由温病火热之邪上侵所致,多为实证。头部摇动而不能自主,多为风病、气血不足。头发稀疏干枯为精血不足,青少年白发为肾虚、血虚,小儿头发结穗是疳积的表现。


(2)望面。以望面部表情、色泽为主。其他如面肿,即水肿发生于眼睑、头面;面部皮肤红肿热痛,多为风热火毒上攻所致;面部肌肉瘫痪,可见口眼㖞斜,为风邪中络或络脉空虚,病多在阳明经。


(3)望颈项。头颈强直可为痉病的症状之一,由温病热盛动风、肝风内动所致,以实证为主。头项软弱,属小儿五软(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范畴,为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所致。若颈前颌下结喉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移动,是瘿病,多因肝郁气结痰凝而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5.望五會


五官与五脏气血盛衰有关,望五官神色形态变化,可直接诊察脏腑病变。


(1)望目。眼睛黑白分明,视物清晰,神采内含,为有眼神,虽病易治;白睛暗浊,黑睛色滞,浮光外露,失却神采,视物模糊,为无眼神,病较难治。目眦赤为心火,淡白为血虚;白睛赤为肺热,黄为湿热内盛;珠肿为肝火;眼胞皮红而湿烂为脾火;全目红肿为风热;目胞上下鲜明为痰饮,目胞色暗为肾虚。目窠肿为水肿初起征象,目窠内陷为脏腑精气衰竭。眼球突起多为瘿病。瞳仁变色,眼生翳膜,视物不清,为内障、外障等眼病。若见瞳仁扩大,则是肾精耗竭,见于濒死危象,或绿风内障及某些中毒症;若瞳仁缩小,则多属肝胆火旺、虚火上扰、中毒。


(2)望鼻。鼻为肺之窍,属脾经,与足阳明胃经有关。鼻头色青为腹痛,色黄为湿热,色白为失血,色赤为肺脾有热,色微黑是有水气。鼻孔干燥多为阳明热证。鼻翼煽动,初则为风热壅肺,久则属肺气不足。


(3)望耳。耳为肾之窍,又为手足三阳经分布结聚的部位。望耳主要观察耳郭色泽、形态及分泌物状况。


(4)望口唇。脾开窍在口,其华在唇。唇色红润,说明气血调和、胃气充盛;唇色淡白为血虚,淡红为虚寒,深红为实热,青黑主气滞血瘀等。口唇干裂为津液不足,口角流涎为脾虚和胃热。


(5)望舌。舌为心之窍,舌通过经脉、经筋直接或间接与五脏六腑相连。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来诊察疾病。看舌质,主要观看舌质的形状、颜色、津液的变化。凡舌质胖大有牙印,多主虚、寒、湿、痰病;舌质干瘦红,多主阴血亏虚内热病;舌质强硬,多主血脉瘀阻病;舌头颤动,多主有风或酒毒病;舌质淡白,多主虚病;舌质深红,多主血热病;舌尖红赤,多主心火旺病;舌边红赤,多主肝热病;舌质干燥,有裂纹,多主耗伤津液病。


(6)望齿龈。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手足阳明经脉络于齿龈。因此,望齿龈可测知肾与肠胃病。特别是对温病辨证,更有重要的意义。正常人的牙齿洁白润泽,齿根坚固,说明肾气充盛,津液充盈。牙齿干燥为热盛伤津,干燥如石为阳明热盛,燥如枯骨为肾阴耗竭。牙齿松动稀疏,齿龈外露,多属肾虚。牙龈淡白为血虚,牙龈萎缩为胃阴不足或肾虚,牙龈红肿为胃火上炎。


(7)望咽喉。咽喉是呼吸、进食的要道,与肺、胃有关。正常人咽喉色泽淡红润滑,畅通无阻。若咽喉溃烂,周围红肿,则多为实热证;扁桃体溃烂化脓为乳蛾,因肺胃热盛所致。若咽喉溃烂处上覆白腐,形如白膜,称为伪膜。伪膜坚韧而不易剥离的,多为白喉。


6.望前后阴


望前阴可诊断有关脏腑经络病变,还可诊断阴肿、疝、阴缩、阴挺、阴疮等局部病变。后阴与肺、脾、胃有关,其局部病变则有肛裂、痔疮、脱肛等。


7.望皮肤


观察皮肤的色泽形态,可了解病邪性质与脏腑气血盛衰状况。


(1)望皮肤色泽。其原理、方法与望面色相同。一般来说,肤色润泽则脏腑精气尚盛,虽病亦易治;若肤色干枯晦暗而无光泽,则为脏腑精气虚衰,病情较重。通过望肤色能有效诊断的疾病有丹毒、黄疸等。皮肤变红如染脂涂丹者为丹毒。若全身皮肤呈云片状红色,游行无定浮肿疼痛,称为赤游丹毒,因风热外袭、心火偏旺、小儿胎毒所致。若发于局部则称流火,下肢红肿由湿热火毒下注所致,头面皮肤红赤肿痛则为风热毒邪上攻引起。若皮肤、面、目、爪甲发黄异常,则为黄疸。


(2)望皮肤形态。皮肤形态异常包括肿胀、斑疹、水疱等。头面、胸腹、腰背、四肢水肿,皮肤紧绷,按之凹陷,抬手不起,称为肿,为水湿内停、外溢肌肤所致;若皮肤虚浮,按之凹陷,抬手即起,是气行不畅的征象。斑是显现于肌肤表面的片状斑块,摸不应手,分为阳斑与阴斑两种。阳斑又称发斑,斑大成片,色红或紫,甚而紫黑,常伴发热、烦躁、谵语、口渴、舌红绛、脉数等,可见于外感温热病,热入营血之证;阴斑大小不一,色淡红或暗紫,隐而不显,发无定处,出没无常,患者神清、肢冷、泄泻、舌淡、脉沉细,多因内伤气血不足而致。疹从皮肤血络发出,形似粟粒,红色而高起,摸之应手,可见于麻疹、风疹等病,其特征以点状丘疹为主。一般来说,斑疹形色以分布均匀而稀疏、色红润为顺证,病轻;若布点稠密或根部紧束、色深,则为逆证,病重。水疱为高出皮肤、大小不一、内含水液的疱疹,有水痘、蛇串疮、湿疹等的区别。此外,尚有痈、疽、疖、疔等皮肤形态色泽变化征象。


8.望排出物


望排出物包括望呕吐物、痰、涎、涕、唾、大小便、经带、脓液等的形、色、质、量,为病情判断提供有力的佐证。


9.望脉络


望脉络通过对两手鱼际、食指、指甲络脉的形色变化诊察疾病。(1)望食指络脉。又称望小儿指纹,多用于3岁以内小儿,以食指形状、色泽、粗细、长短等变化为主。小儿食指掌侧络脉的显现和分布,可分为风关、气关、命关三部。诊察时医生用右手拇指用力适中地从命关向气关、风关直推,反复数次,络脉渐显,便于观察。正常指纹色泽鲜红,红黄相兼,仅隐于风关之内,多呈斜形、单支状,粗细适中。色深病重,色浅病轻;色淡多虚,色滞推之不畅、按之不退多实;色淡红多寒,色紫红多热;色紫黑属瘀血阻络、主病危,色青主风或疼痛。若浮露浅显,病在表;沉滞深隐,病在里。增粗为实证、热证,变细为虚证、寒证。日渐增长为病情加重,缩短为病情减轻。食指络脉见于风关,病邪在表,病情较轻;从风关透至气关,病邪由表入里,病情加重;见于命关,病邪深入脏腑,如直透指端称为透关射甲,病情危重。


(2)望指甲。指甲是筋之余,为肝胆之外候。肝藏血而主疏泄,因此望指甲可测知气血盛衰及其运行情况。指甲红润含蓄光泽,坚韧而呈弧形,是气血旺盛、运行流畅的征象。指甲深红色是气分有热;黄色是黄疸之征象,常伴面目、全身皮肤黄色;淡白色为血虚或气血两虚;苍白色为虚寒;紫黑色为瘀血;青色以寒证为多。如按压指甲变白,放开后血色恢复缓慢,是气滞血瘀;不复红者,多是血虚。指甲扁平而反凹称为反甲,多为肝血虚所致。指甲干枯多为肝热,或肝血虚、心阴虚。指甲菲薄脆裂,以气血亏、精血少为多,亦可见于疠风、甲癖、久痹等病。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如患者有无咳嗽、呃逆、哮喘、嗳气,并听其语气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以及身体散发的不同气味,对疾病进行判断。


从诊断学来讲,声音及口中气味的改变多是受外界风寒或风热袭肺,造成肺气不宣、清肃失职所致。说话少气无力,是身体虚弱的表现;自言自语,多属心气不足、神失所养。再如口出臭秽气是胃热,口出腐臭气多是内有积滞,大小便、经带有臭气为热,有腥味为寒。


具体来讲,病人讲话声音响亮是判断正气强弱的标志之一。病人声高气粗、神识错乱、言语不清,多主热病,为实病;病人沉默寡语、语音低微、气衰难音,多主虚病,为寒病。


病人呼气,气粗有力,病情轻,新发病;病人呼吸断断续续,气若游丝,多主病重病危,随时有死亡之忧。病人气喘、胸闷胀满气粗,喉间痰鸣,在不远处即可听到,多见哮喘病、气喘病。气喘兼见鼻孔煽动的,多主肺热病。


病人咳嗽之声音及其他表现可帮助判断病情。若病人咳嗽声重,痰色清稀,兼鼻塞难通,多主外受风寒病;若病人咳声嘶哑,痰色稠黄,兼咽喉痛,多主外受风热病;若干咳无痰或咳出少量黏痰方舒服的,多主燥咳病、热咳病、痨咳病。


病人打呃(呃逆)也可帮助判断病情。打呃不断,声音响亮,多属热实病;打呃声低微,多主虚证。


病人口气及排泄物也可帮助判断病情。病人口气臭秽的,主肚(胃)热病。咳吐稠浊黄痰有腥臭味的,主肺热病。鼻流浊涕,有腥臭味的,主鼻道热病;鼻流清涕,无臭味,多主风寒病。尿臭浊黄,多主小肚(膀胱)湿热病。大便稀烂,有酸臭味,多主肠道积热或消化不良病。妇人月事时,经血臭秽的,多主热病;呈腥凉味的,多主虚寒病。


三、问诊


先哲云:“未诊先问,最为有准。”主诉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一环,正所谓“问而知之谓之工”。医生根据患者发病的时间、原因、病程、治疗经过、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生活习惯、婚育史等情况,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问诊的内容比较广泛,明代张景岳的《十问歌》就说明问诊的内容和重要性:“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临床上,可按照以下原则进行问诊。


1.问寒热主病


发热怕冷兼有头痛、身痛,主外感病,热多于寒的主外受风热病,寒多于热且无汗的主外受风寒病;发热不畏冷兼口渴,主温热病;怕冷不发热,兼体倦无力、脸色唇色淡,口淡无味,主阳虚病。


2.问汗主病


表症有汗的,为受伤风表病;无汗的,为外受伤寒湿病。动则体倦多汗,主阳虚自汗病;汗出如珠,兼手脚冷、脸色苍白、脉细弱,主神脱病。3,问头身主病


有头痛,兼寒热的,主受外感病;头痛时作,兼头晕的,主内伤不和病;头痛胀、沉重的,主湿病;头胀热痛,得冷痛减,主热病;头痛,遇热痛减轻,主寒病;头痛多在晨起,劳累后加重,主气虚病;头痛连及眼眶,兼有眩晕,按之痛减,主血虚病。身体肢节游走痛,主风寒湿病。4.问大小便主病


大便硬结,干燥难解,兼有口干、舌燥、肚(胃)满胀的,主热病;大便干结,几天一解,呈羊屎颗粒状,主阴虚内热病;老人病后、妇人产后气血亏虚便秘,主虚症便秘。大便溏泻,便时肛门热灼,便腐臭或酸臭,主热泻或伤食泻病;大便一日频解,粪便有稠浊黏冻,红白相兼,主便血病。


尿色黄红多主热病,浑浊主湿热病。尿清长主虚寒病。渴饮而小便频数且多的,主消渴病。尿急,次数多,尿少,尿痛,主湿热病。小便点滴难尽,有刺痛的,主淋病。痛有尿血的,主尿血病。尿中夹有砂石的,主尿石病。5.问饮食与口味主病


凡病多饮食的多主热病,少饮食的多主寒病、虚病。问口味,口苦,多主热病;口咸,多主肾虚寒病;口淡,多主虚病;口酸兼嗳气,多主伤食病;口中甜味,多主脾肚(胃)湿热病。


6.问胸腹部主病


问胸腹常见的自觉症状,疼痛与闷胀,了解病的寒热虚实。一般痛胀在胸中以上,多主肺、心、胸病;痛胀在胁肋肚(胃)腹处,多主肝、胆、脾、肚(胃)病;痛胀在腹脐下,多主大小肠、小肚(膀胱)、胞宫病。


7.问小儿病


小儿疾病俗称哑科病。小儿难以叙述,应详问其家属了解问诊内容。问诊时,对惊、疳二病,尤需注重。若小儿发热,抽风,兼面赤唇红、牙关紧闭,多为属热属实的急惊风病。若小儿过吃生冷不干净的东西,或吐泻难止,时有抽风,兼见脸色苍白或青黄,四肢不温,神气疲倦,抽风无力,时作时止,多属虚、寒的慢惊风病。小儿腹胀泄泻日久,致皮毛干枯、烦躁口渴、尿如米汤水、肚大青筋、爱挑食等,多主疳积病。


四、切诊


切诊的“切”是指用手触摸病人身体,包括摸脉和按诊。传统医学经常采用的是寸口脉法,即用手指在病人手腕后的桡动脉表浅部位触摸,以了解病情的变化。摸脉在手腕后寸口三部位置,中医叫“寸关尺”,左边分别与心、肝、肾对应,右边则分别与肺、脾胃、肾对应。一般常见的脉象有28种之多,如浮、沉、迟、数等,不同的脉象代表不同的症状和疾病。


切脉诊断疾病的原理在于,人体内有一个密闭的管道是脉络,它四通八达连接全身,通过气血循环,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人体某个部位发生病变,就会影响脏腑气血的变化,并从脉搏上显示出来,脉象显证就是这个道理。“切而知之谓之巧”,就是说摸脉是一种技巧,是望、闻、问三诊的补充,只有四诊合参,才能确诊疾病。


1.切诊局部肌肤


切诊全身情况,主要是医生用手触切病人的肌肤,通过胸腹手足温凉、坚硬柔软等了解疾病虚实,及用手指触切病人脉搏,结合望诊、闻诊、问诊,了解病人疾病的变化主病,是重要的检査手段。


⑴触切病人肌肤紧硬、粗糙、发热的,多主热病;触切病人肌肤松软、润滑、不热的,多主寒病、虚病。


(2)切触病人胸腹主病,胸肋自觉痛处,触切痛增的,多主气血瘀病。腹胀痛,切按痛增,肌肤紧硬,兼有便秘结,多主实病;腹虽胀满,切按不痛,肌肤松软,多主虚病。腹部胀大,切按凹陷,不能应指而起,多主水肿病。腹部有结块作痛,切按之疼痛不移,多主毒积病;腹部有结块作痛,触按则散的,多主气积病。


2.切诊三部脉象


中医脉学非常复杂。一般的基层医务工作者,首先要分清寒热虚实表里在脉象上的表现。


有人讲,老中医按病人的脉,就能把那病人身体有什么病痛说得一清二楚。其实,大多数医生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脉象的掌握,要熟能生巧,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总结才行。切的脉多了,自然就能生出巧来。但要靠脉象来切出患者得什么病,是不太现实的,因为传统医学上的切脉,大多是通过脉象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判断患者的寒热虚实以及脏腑功能的强弱。而欲通过切脉得知患者是不是患有胃溃疡,是否患有尿路结石,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古代的传统医学里,根本就没有现代医学的病名。


常见的脉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他脉象多是在此基础上化生出来的。迟脉:主寒证。脉搏每分钟60次(运动员或爱锻炼、活动量大者除外)或更少。


数脉:主热证。脉搏每分钟80多次或更多。虚脉:主虚证。轻取无力、重按空虚。实脉:主实证。浮沉皆见、搏动有力。浮脉:主表证。浮在浅表、轻取即得。沉脉:主里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五、京医辨病危脉


京医在病危脉象理论方面,有一些独特的判断方法。民国十年(1921年)京族始祖医冯子衡在其印编的《同人书》中记载:大脉起点死脉结甲色,男怕扛丧,女怕沉骨,凡有大脉,正脉上腺醜脉,金木火脉一宿,跳醜合似鱼虾跳即死。人将死时可出现如沙洲虾脉、檐滴脉、雀承脉、蟹脉等各种怪绝脉。


临床上,脉象有时也会欺骗医生。因此,要学会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遇到雷击伤危患者或触电伤危者,除了从症从脉外,还要密切结合观其气色、肤色、血色、心跳等方面,马上施予紧急抢救,乃至脉搏不动、心跳呼吸停止者,也要抢救较长时间,以防假死。


京医特别注意一部脉象,即在寸、关、尺三部脉中,在一个日辰(即24小时),如失去一部脉,脉搏十跳一停(跳10次停1次),说明患者寿命即在10天内(结合其他临床表现),九跳一停、八跳一停、七跳一停、六跳一停、五跳一停、四跳一停、三跳一停、二跳一停,都是按以上方法类推计算。如一跳一停(脉跳1次停1次),并出现真脏绝脉,最多还能生存一天或者几个小时。


例如:梁某某,男,80多岁,以前长期患慢性气管炎,又出现老年综合征。诊见病危时,观面部呈紫暗色,舌无苔、紫红色,语言低沉,神识若知若无,2天不纳食,靠灌糖水维持生命。诊脉已失二部,余脉细沉无力,三跳一停。按脉象估计其只能存世3天。告知家人,注意防范,做好后事准备。结果其第三天去世。


黄某,男,90多岁。老人多年患胆结石病,近年又患老年痴呆症,在去世前一天,家属俗知老人还能存活几天(时值农历十二月廿七,恐在大年初一死人,预兆不吉)。诊基脉,已失二部半,沉弱无力,偶出现沙洲虾脉,乱跳一停。并知患者失语多天,3天不能进食,面色暗黑。判断患者存活不到2天,让家属准备后事。结果第二天清早患者去世。


京医诊病方法大致为望、闻、问、切四诊,四诊相参,紧密联系,相互印证,综合分析,客观地从复杂的病情中得出可靠正确的诊病依据。尽管如此,古时的京族民间医生对一些疾病,尤其是精神类疾病诊断不清时,归之于迷信,将神经错乱、目不识人、乱跑、说胡话的原因归之于鬼神所扰,要祭拜鬼神后服药才能康复。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京族医生学习科学知识,破除迷信,学会用科学的知识来诊疗疾病。


通过对民间医生的调查采访得知,京族民间有某些诊断疾病的方法,颇具民族特色,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传统京医认为,患者宿汗感冒时,不一定出现全部症状,只要有骨痛头晕、无汗脚累,即可诊断此病。患甲色风(男女性交病)时头不能低至膝盖,腰痛硬,背部长强穴附近有黑圈,圈口越收紧,则病情越重。新生婴儿着锁风(破伤风),患病初期哭啼不止,囟门增宽,吸奶无力,后项强直,面部发青或红色,即可诊断为着锁病。诊断进食毒鱼中毒,在食鱼后头晕眼花,胃部胀满向上顶,身发鸡皮疙瘩,想吐,应按急性毒鱼中毒处理,宜马上洗胃催吐,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抢救措施进行抢救。曝晒后头晕发热,即为晒伤(辐射病),宜进行降温避暑处理,防止病情恶化。以上都是京族民间医生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医学经验。

原文标题:京医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