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鄂温克族饮食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鄂温克族创造了灿烂的饮食文化。不同部落、不同地区的鄂温克人,其饮食习俗有所差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鄂温克饮食文化是其保健文化的重要内容。鄂温克族传统食物除可用于充饥外,大都具有保健功能。如,鄂温克族传统饮料桦树汁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脂肪酸及微量元素Zn、K、Mn等,其平均抗疲劳和耐缺氧时间明显高于“人参蜂王浆”且具有显著的抗肉毒素作用。又如,牧区索伦鄂温克人的日常主食主要为牛羊肉,多食羊肉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而据《本草纲目》,牛肉则有“安中益气、养脾胃,补虚壮健、强筋骨,消水肿、除湿气”之功效等等。此外,不同地区的鄂温克人在主食之外,还根据其居住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产生活活动,选用乳制品、野生水果、蔬菜等用以有效调节食物结构,合理平衡营养物质的摄入,保证了自身身体健康。本节将对不同地区鄂温克人的饮食文化予以介绍。


一、索伦鄂温克人的饮食文化


(一)牧区索伦鄂温克人的饮食文化


居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和辉河流域的鄂温克人为索伦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其传统饮食以牛羊肉为主,以米面为辅(主要是大米、小米和面粉)。


1.荼类饮品


奶茶是牧区索伦鄂温克人重要的日常饮品。索伦鄂温克牧民有每日饮用奶茶的习惯,一般每天需熬制奶茶两三次。奶茶在其一日三餐中占有重要地位。鄂温克人的早餐和午餐都以奶茶为主,并辅以其他食物,只有晚餐才会食用肉粥或肉面。除一日三餐之外,鄂温克人在平时也会将奶茶作为饮料。在接待客人时,也会首先敬茶,并熬制一锅新鲜奶茶,以示对客人的敬重。奶茶的熬制方法是:将水烧开后,放入适量茶叶,当茶色呈一定浓度时,用一布袋滤去茶叶,再放入炒好的稷子米及少许食盐,并兑入鲜牛奶(也有再放入适量奶干或奶油者)。


鄂温克人熬制奶茶一般用砖茶作为原料。早先,砖茶最初从卜奎(今齐齐哈尔市)商人处购买,后来则于甘珠尔庙会上从多伦汉商购得,或从近处的海拉尔购买。中东铁路开通之前,砖茶较难购得时,鄂温克人还曾用本地资源丰富的山茶——“哈呼特”(山刺枚,Rosadavurica)“古苏恩”(叉分蓼,Polygonumdivaricatum)草的叶和花作为原料。这类山茶采摘简便、易得,一般于秋季采摘晒干备用。用其熬制的奶茶,色红于砖茶,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除奶茶之外,鄂温克人还饮用面茶。其制作方法为:先于锅中放入少许的油,再倒入约一碗面炒熟后,倒入煮好的茶水和少量的食盐,也可同时放入牛奶或其他乳制品。鄂温克人熬制面茶所用原料之一——面,为制作精米过程中的副产品。在用木舀捣制米,特别是炒熟的稷子米时,会有一部分被捣碎成面,将其中的糠清除后,即可作肉茶是牧区索伦鄂温克人的又一饮品。所谓肉茶,即把煮熟的肉切成小块,放入碗中泡茶喝。泡肉用的茶,早先一般不放牛奶,只放少许的米。现在泡肉则用奶茶。


2.乳制品


牛奶是牧区索伦鄂温克人的主食之一。鄂温克人除将鲜牛奶煮开,直接饮用或熬制奶茶外,还制成各种乳制品作为食物。鄂温克人对乳制品异常珍惜,并将这一行为作为一种美德来教育子女。这在鄂温克民间禁忌中亦有体现,如,禁止把鲜奶、奶油、奶酒等泼洒在地上或扔掉,以防将福气扔掉等。牧区索伦鄂温克人经常食用的乳制品包括:奶皮、酸奶、奶干、奶酒、希奶油、奶油等。


奶皮,鄂温克语称之为“乌儒木”,其制作方法为:将鲜奶倒入锅内煮开,并用勺子频频上扬,使之泛起泡沫。待冷却后,锅内表面便可凝结厚厚一层凝结体——奶皮。将奶皮取出折合成半圆形晒丁-(也可在中间夹入果浆及山楂糕等),以备随时食用。


酸奶,鄂温克语称之为“翁格日”,一般可分两种:一种用熟牛奶制成。其制法为用“引子”(鄂温克语称之为“呼隆”)使熟牛奶发酵。一种则用鲜奶制成。其制作方法为:将鲜奶放入木桶中后,用苫毡覆盖,保持稍高的温度,经五六日发酵后,即可成为酸奶。酸奶是止渴和健身的优良饮料,也是制作奶干(“阿日奇”)的原料。


奶干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阿日奇”,其制作方法为:将发酵的酸奶倒入锅内烧开。随温度上升,酸奶便分解为液体和凝结体。将凝结体取出装入准备好的袋里,挤出水分后,置于布帘上做成条状,放在通风处晒干,即成“阿日奇”。一种为“额格德”。凡制作方法为:将微酸的牛奶倒入锅内加热,使其变成黏性碎块,晒干后即成。这种奶干可以储存到冬季或更长时间,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乳品。


奶酒,鄂温克语称之“萨林阿日黑”。牧区索伦鄂温克人每逢秋季大多制作奶酒。酸奶(“翁格日”)是制奶酒的极好原料。奶酒的制作方法为:于锅内盛满“翁格日”,锅上紧紧盖上木制圆筒(鄂温克语称之为“布鲁呼勒”),木筒内吊酒坛,木桶顶部置一口小锅,小锅内盛满凉水。对盛有“翁格日”的奶锅进行加热。奶锅烧开后,上升的热气冲至凉水锅,凝成水珠,流下滴入坛内,即成奶酒。制作奶酒时,凉水锅内的凉水一般须更换三次以上。奶酒制作完成后沉于锅底者为奶渣子,鄂温克语称之为“萨嘎”。“萨嘎”也是味美且营养丰富的乳食品,晒干后即为奶干。


稀奶油是索伦鄂温克人又一传统乳制品。其制作方法为:将鲜牛奶放入容器中,待半凝固时,其上层浮着的便是稀奶油。稀奶油除可直接食用外,又是制作奶油的原料。对稀奶油进行机器分离,或将其放入锅中熬制、提炼即可成奶油。


3.肉食


肉食是牧区索伦鄂温克人的又一主食类别。牧区索伦鄂温克人食用的肉类主要为羊肉和牛肉,此外还包括黄羊、狍子等兽肉。鄂温克人一般于秋末牲畜最为肥壮时屠宰牲畜,冷冻或晒成肉干以备冬、春两季食用。夏季则随吃随宰。鄂温克族在肉食方面有诸多禁忌。如,认为对人体有害,而禁止食用死亡的牛、羊肉;认为狗是“仁义”的动物,因此忌食狗肉等。鄂温克人的肉食包括手把肉、血肠、肉肠、编肠和烤肉等。


手扒肉是鄂温克人招待客人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美食佳肴,也是最受欢迎的主食之一。通常在宰杀牛羊之后,鄂温克人必然要食用一顿手扒肉。其做法为:将带骨牛羊肉按关节分割成若干块,放入锅内,或再加少量食盐,至煮熟为止。食用时一手拿肉,一手握刀,随意割取,再蘸上韭菜花末或咸肉汤食用,味道鲜美,易于消化。


血肠,鄂温克语称“瑟额其”,是牧区索伦鄂温克人传统美食之一。其制作方法为,宰羊后将羊血捏碎,过滤出血块,再兑入少许水、盐、葱花等,灌入洗净的羊肠内,用线扎口,煮熟后食用。


肝肠,鄂温克语称“鄂热勒基”。制作方法为:宰羊后将羊肝与羊油一同剁碎,加上葱花、盐等调味品,装入羊大肠内,煮熟即可。


编肠(鄂温克语称“奧热莫勒”)是牧区索伦鄂温克人又一别具风味的传统美食。制作方法为:将羊肚和羊腹部肉切割成长条状,用洗净的羊肠编缠后,煮熟食用。


烤肉是牧区索伦鄂温克人又一美食。其烤制方法为于火焰熄灭后,用削尖的柳条串肉烤熟。鄂温克人有时也烤羊肝或羊肾。


4.米、面食


牧区索伦鄂温克人最初的米面食原料为荞麦(鄂温克语称“尼格”)、稷子和小米。其后,随着地方贸易的发展,逐渐开始食用大米、高粱米、玉米、白面、玉米面等。


在传统饮食方面,牧区索伦鄂温克人晚餐习惯于在肉汤内放入稷子米、小米或大米,制成各种米粥食用。近年来,则较为普遍食用米饭(干饭)以及各类炒菜、炖菜。此外,鄂温克人传统饮食还包括稠粥和奶粥。每逢腊月初八,鄂温克族家家户户都食用稠粥。稠粥,鄂温克语称之为“阿木松”,制作方法为:将米焖熟后,用勺压成黏糊状,蘸奶油、奶皮食用。


牧区索伦鄂温克人同样喜欢吃带汤的面食。其主要制作方法为:在肉汤内放入面条或挂面煮熟。此外,饺子、馅饼、各类面饼以及用鲜奶、奶油、稀奶油和面做成的果子也是深受鄂温克人所喜欢的面食。近几十年,牧区索伦鄂温克人主食逐渐转为以米面为主,其面食品种也丰富了起来。


(二)农区索伦鄂温克人的饮食文化


生活于嫩江流域、呼伦贝尔部分地区以及新疆等地的索伦鄂温克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与其农业生产相适应,农区索伦鄂温克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粮食为主食的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1.主食


农区索伦鄂温克人的传统主食以稷子米、荞面、燕麦等为主。受其他兄弟民族饮食文化的影响,农区鄂温克人的主食品种发生了较大变化,小米、玉米、大米己成为主食,油饼、面条、馒头、饺子等面食也多了起来,而传统的稷子米、荞面、燕麦等则开始成为稀有食品。


稷子米是深受农区索伦鄂温克人所喜爱的传统食品原料。“喝茶”是20世纪初农区索伦鄂温克人的日常饮食方式之一。所谓“喝茶”,即是将稷子米用水煮开后,放入牛奶,辅以乳制品食用。其加工稷子米的方法为,将稷子和少量清水放入锅中(满锅稷子,倒进四五瓢水)煮开后,不断翻弄,以使稷子受热均匀。约经四五小时,待其基本煮熟后,将稷子取出烤干或晒干,再用碾子碾压成米(在没有使用碾子以前,则是用木舀捣米)。


稷子米是深受农区索伦鄂温克人所喜爱的传统食品原料。“喝茶”是20世纪初农区索伦鄂温克人的日常饮食方式之一。所谓“喝茶”,即是将稷子米用水煮开后,放入牛奶,辅以乳制品食用。其加工稷子米的方法为,将稷子和少量清水放入锅中(满锅稷子,倒进四五瓢水)煮开后,不断翻弄,以使稷子受热均匀。约经四五小时,待其基本煮熟后,将稷子取出烤干或晒干,再用碾子碾压成米(在没有使用碾子以前,则是用木舀捣米)。


小麦是农区索伦鄂温克人又一重要食品原料。新疆地区鄂温克人将小麦加工成面粉,经过发酸后做成便于保存的面饼,作为家常主食和野外生产所必需的食品。其制作面饼的方法有三种:(1)用烤盘烤制。将面擀成直径约30厘米、厚3厘米的面饼,涂抹一层鸡蛋后,扣在同样大小的两个烤盘中间,埋入麦杆或牛羊粪的余火灰中烤制。(2)用铁锅烙制。燃烧麦杆以加热铁锅,待锅稍热时,将厚约2厘米的面饼放入铁锅中烙制,翻饼约4次即可烙熟。也可于面饼半熟时(翻饼两次后)从锅内取出,埋在火灰中,待熟后取出食用。用弓形炉膛烤制。待弓形炉膛(用土坯做成)内的火燃烧到一定程度时,用铁叉把余火压平,将厚约3厘米的饼放入铁盘内,涂抹一层牛奶或鸡蛋并用小勺压出米字形花纹,用铁叉将铁盘放入炉中摆放整齐(炉内一般可摆放7~9个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铁盘)后,关严炉门烘烤,其间需翻饼一次,30分钟后即可烤熟。


燕麦是农区索伦鄂温克人制作传统食品——“阿嘎”(炒熟的燕麦面)的原料。其食用方法为:将燕麦炒好后,用两块石板挤压去皮,再压成面粉状,放入奶茶中食用。


此外,农区索伦鄂温克人的传统饮食还包括肉粥(以燕麦、稷子或大麦米为原料)、奶粥(以燕麦、稷子、荞麦脐子或大麦米为原料)、稷子米面发糕、油炸稷子面饼、荞麦面饴烙、刀削面,以及以小麦、稷子米和芸豆为原料制作成的豆饭等。


2.副食


农区索伦鄂温克人的副食品包括肉食、乳制品、蔬菜、野生浆果、食用菌类、食用油类等几大类。


肉食是农区索伦鄂温克人的主要副食之一。农区索伦鄂温克人的肉食以牛羊肉居多,此外,也食用猪肉、鸡、鸭、鹅等家禽肉,以及鲤鱼、鲫鱼、白鱼等鱼类。


乳制品是农区索伦鄂温克人的又一主要副食。农区索伦鄂温克人很久以前就有饮用各种奶茶的饮食习惯。而用鲜奶煮制米粥、面片等则是农区索伦鄂温克人较为普遍的饮食方法。吃完手把肉后,用肉汤熬制酸奶粥食用,也深受欢迎。农区索伦鄂温克人认为,这一传统饮食既开胃又有助于消化。此外,农区索伦鄂温克人还将牛奶加工成奶皮子、奶干、奶油等乳制品食用。


农区索伦鄂温克人的蔬菜食品品种丰富多样,较为广泛种植的田园蔬菜食品有豆角、黄瓜、白菜、土豆、青椒、西红柿、茄子等。其加工、食用方法亦多种多样:除夏、秋两季多为食用新鲜蔬菜外,秋收季节还会晾晒豆角、茄子等干菜条,腌制酸菜及各种咸菜,并制作韭菜花、白菜末等调味品,以备冬季食用。


除田园蔬菜外,农区索伦鄂温克人夏季五六月间还釆集各种野菜作为副食。农区索伦鄂温克人一般釆集柳蒿芽菜、老山芹、黄花菜、野韭菜、野葱、蕨菜等野菜食用,其中以初夏季节釆集柳蒿芽菜较为普遍。柳蒿芽菜(鄂温克语称“昆比勒”)多生长于河边、柳树丛下和潮湿野甸等地,其地上部分生长到10厘米左右时为最佳采集时机。此时的柳蒿芽菜鲜嫩、口感极好。农区鄂温克人釆集柳嵩芽菜后,一般晒干或冷冻储存,以备四季食用。柳蒿芽汤是深受农区鄂温克人喜爱的食品。其具体制作方法:将柳蒿芽菜用清水煮烫后捞出,再用凉水冲洗若干次,切碎,与饭豆、肥肉等一同熬制。农区鄂温克人认为,柳蒿芽菜具有消除腹内久火,尤其是肝胆之火,以及清洁血液内的毒素等独特功效。


农区索伦鄂温克人于秋季八、九月间则采集食用菌类和野生浆果,作为副食。其作为副食的野生浆果主要有稠李子、山丁子、山杏、榛子、都柿、红豆等。这些浆果都可直接食用,此外,农区索伦鄂温克人还将其与面粉做成饼或点心食用。其作为副食的菌类则主要有黑木耳和蘑菇等,其中以白蘑最为有名,可与肉同炒或炖食,其味鲜美可口,营养价值颇高。


农区索伦鄂温克人的食用油类种类也较为多样。除动物油外,还包括黄豆油、苏子油、葵花油等植物油。


(三)猎区索伦鄂温克人的传统饮食文化


生活于大兴安岭东南麓、雅鲁、济沁、阿伦河流域的索伦鄂温克人在历史上以狩猎为主,捕鱼、采集为辅,其传统饮食以肉食为主。自20世纪初中东铁路的铺设以来,索伦鄂温克猎民的饮食结构和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即使在己实施禁猎的今天,鄂温克猎民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的饮食习俗。


1.主食


猎区索伦鄂温克人主要以猎获狍、犴、鹿、榛鸡(飞龙)、野鸡、野猪等动物的肉制作各种肉食。其肉类食品包括:手扒肉、烤肉和肉干等。


手扒肉是深受猎区索伦鄂温克人喜爱的食品。其制作方法与牧区索伦鄂温克人制作手扒肉的方法近似:将猎获的野生动物剥皮、剔骨,并除去内脏后,卸成块状放入吊锅中加清水煮制。猎区索伦鄂温克人煮肉时特别注意火候适当,认为,若时间过长、肉太熟烂,则其营养价值会减少;若时间太短、肉煮不熟,则不仅口感不好还会导致消化不良。


烤肉是猎区索伦鄂温克人传统肉类食品之一。其烤制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为将切成片的兽肉串在削好的带尖细木棍上,串成肉串,放在炭火上烤制。一种则为将肉切成两厘米宽、一厘米厚、约十厘米长的肉条,再均匀地撒上盐末放到火上烤制。以这种方法烤制的烤肉,吃起来外焦里嫩,别有风味。


肉干是猎区索伦鄂温克人又一传统肉类食品。春、夏时节,猎民会将多余的兽肉制成肉干,以备打不到猎物时食用。其制作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为,将兽肉切成条,搭在木杆上晾晒。另一种则是将兽肉放入锅中用盐水煮熟,待晾凉后,用手撕成小块晾晒。


索伦鄂温克猎民还习惯生吃狍子肝脏,即将刚刚猎杀的狍子开膛后,取出冒着热气的肝脏直接食用。他们认为,生吃狍子肝对眼睛具有保健功效,可以保证不生眼病,也可保证视力良好,直至晚年。


2.副食


除以肉类作为主食外,猎区索伦鄂温克人主要以米、面、鱼类、野菜和野果等作为副食。鄂温克猎民主要以稷子米、荞麦面、燕麦面、小米作为辅助食品。其日常消费米、面一般以用猎物进行交换的方式获得。小米加兽肉粥是猎区索伦鄂温克人经常食用的食品。


鱼类也是猎区索伦鄂温克人重要的副食。以哲罗鱼、细鳞鱼、黑鲶鱼和柳根鱼等为原料,用吊锅熬制的各类鱼汤深受猎区索伦鄂温克人所喜爱。此外,猎区索伦鄂温克人的饮食原料还包括:柳蒿芽、野韭菜、野葱、黄花菜等山野菜,花脸蘑、黑木耳、猴头菇等野生菌类,以及山丁子、稠李、榛子、山里红等野果。


二、使鹿鄂温克人的饮食文化


居住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敖鲁古雅的使鹿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狩猎和独具特色的森林驯鹿养殖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肉食为主的传统饮食文化。其传统食用肉类来源主要包括驯鹿、野生马鹿、犴、狍子、野猪、熊、灰鼠、榛鸡和冷水河鱼等。而驯鹿奶则是他们常喝的饮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鹿鄂温克人的饮食习俗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食用米饭、米粥、各种炒菜、凉菜的现象已日益突出。


1.肉食


使鹿鄂温克人一般使用铁锅煮食肉类,其食品种类繁多,如清水煮驯鹿肉或兽肉、清炖飞禽肉、微火慢炖鲫鱼汤、清炖雪兔肉等。此外,早先,使鹿鄂温克人还使用桦树皮桶和河流石煮食肉类。其具体方法为:在盛有清水的桦树皮桶内放入驯鹿肉或其他兽肉,再放入近乎烧红的河流石,待桦树皮桶内河流石的热度下降后,将其取出,再放入烧好的河流石,如此反复至煮熟为止。


熏烤类肉类食品繁多、烤制方法多样,是使鹿鄂温克人传统饮食的一大特色。其食品种类或制作方法为:


(1)烤肉(鄂温克语称“西拉温”)。这是使鹿鄂温克人于野外食用兽肉的一种方法,其最常见的方法是将肉切成条或片后,用带尖的木棍串起,置于火上烧烤,待烤至外表呈金黄色并冒出油脂时,涂抹食盐食用。


(2)烤灰鼠肉。具体方法为:将猎获的灰鼠剥皮并清除内脏后,用食盐腌制片刻,再将腌制好的整个灰鼠用木棍串好,置于篝火旁烘烤,待烤至色泽金红时食用。


(3)烤制小野猪等猎物。烤制这类皮层脂肪较多的动物多使用如下方法:于猎物全身涂抹一层黄黏泥(暂不开膛取出内脏)后吊在篝火上烤制,并不停翻转。待黄泥烤干、猪皮呈焦黄色时,剥掉外层黄泥并开膛去除内脏,即可食用。


(4)烤制驯鹿、马鹿、犴和狍等动物的腿骨骨髓。具体方法为:将动物腿骨上的肉剃除干净后,置于微弱的火苗中烘烤。待烤出糊香味时,敲碎腿骨食用。使鹿鄂温人认为,烤熟的骨髓油对人体骨骼的营养和保健具有特殊作用,并具有润肠、润肺等功效。此外,使鹿鄂温克人也可烤制犴、鹿等野兽的肝脏食用。


(5)烤鱼肉。烤制方法为:将捕来的鱼刮鳞、去除内脏并清冼干净后,用食盐和调料腌制片刻,再用木棍串好,置于篝火旁烘烤。


(6)烧肉。制作方法为:将猎获的兽肉切成块状,置于烧过的木炭火中,待烧熟后蘸食盐食用。


(7)熏肉:将湿树枝覆盖在火堆上,再将剔除下的驯鹿、马鹿、犴、狍等兽肉切成直径约为三四厘米粗的长条,悬挂于火堆上长时间熏制,待熏成熟肉干后食用。除煮食和熏烤肉类外,使鹿鄂温克人还使用焖炖的方法制作肉类食品。后一方法是使鹿鄂温克人古老而传统的食品制作方法,具体方法为:将驯鹿或马鹿、犴、狍等动物的大肠洗净,放入该动物的精肉、清水和食盐,缝合好后悬挂于木火上烤制。烤制时,须及时用凉水浇大肠,以保证其不被烧破漏水。待动物大肠内的肉焖炖熟后,用刀捅破大肠取出食用。以这种方法制作的肉食味道醇香可口、鲜嫩无比。


夏季为使肉不发霉、变质,便于长期贮存,使鹿鄂温克人还将兽肉制作成肉干,在春季肉少季节或在原始森林中长途迁徙时食用。肉干酥脆可口,可以干吃,也可熬肉粥、肉汤食用。其制作方法为:将肉煮熟后切成拇指大小的肉块,放在柳树条帘子上,于烈日下晒干。


此外,使鹿鄂温克人在屠宰驯鹿或猎获的马鹿、狍子等时,还会立即取出这些动物的肝脏和肾脏趁热生食。他们认为,在屠宰兽类时趁热生食肝脏和肾脏可清热明目,并对肝、肾具有保健功效。


2.面食


使鹿鄂温克人的传统面食也独具特色,包括面包、“乌勒额温”“利恩奇克”等。


烤制的面包(鄂温克语称“格列巴”)是使鹿鄂温克人传统面食之一。这一食品便于保存和携带,是使鹿鄂温克猎民生产、生活,特别是到遥远的狩猎点狩猎和放养驯鹿时必不可少的食品。其制作方法为:用清水或驯鹿奶和面,待面发酵后揪成均匀的面团,整齐地摆放在布帘上。再将面团放入平锅(鄂温克语称“达拉嘎温”)内用手轻轻压扁,放入用石头搭成的“格列巴”烤炉内烤制。待烤至面包初步成型后取出,置于烤炉石头内侧竖起,用炉火烤制。待烤至外皮色泽呈黄红色,即可食用。


“乌勒额温”(一种肉饼)也是使鹿鄂温克人传统面食之一。其制作方法为,用驯鹿肉和山野葱拌好的肉馅制成发面肉饼,放入火灰堆里烧烤,待烤熟后取出,拍打掉外层杂物后食用。


除“乌勒额温”外,使鹿鄂温克人还食用一种被称之为“利恩奇克”的肉饼。其制作方法为:用动物肺做好的肉馅制成发面肉饼,再用动物脂肪油炸熟。使鹿鄂温克人认为,这种肉饼对于肺病具有特殊疗效。


此外,使鹿鄂温克人的传统面食还包括“阿拉吉”(一种用发面制成的油炸面食)、“卡拉巴”(一种用驯鹿奶和面,经烤制而成的发面饼),以及用稠李或都柿果酱做馅经烙制而成的发面馅饼等。


3.饮品和其他传统饮食


红豆酒是使鹿鄂温克人的日常饮品之一。红豆为一种野生浆果,味酸甜,状似黄豆。使鹿鄂温克人一般采用将红豆放入桦树皮桶内密封发酸的方法酿制红豆酒。据称,使鹿鄂温克猎民从“熊醉红豆”(狗熊爱吃红豆,并能吃醉)得到启发,发明了红豆酒的酿制方法。除红豆酒外,鹿奶茶也是使鹿鄂温克人日常饮品之一。使鹿鄂温克猎民主要饲养驯鹿。用驯鹿奶熬制的鹿奶茶醇香可口,营养丰富。


使鹿鄂温克人还釆集野葱、野韭菜、野芹菜、野黄花菜以及各种菌类,用于制作各种炒菜、炖菜或汤类。如,乌鸡汤炖猴头蘑是猎民经常食用的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肉汤。使鹿鄂温克人认为’这种肉汤具有强筋壮骨、补肾醒目的功效。


三、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人的饮食文化


生活于莫尔格勒河流域的通古斯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其传统饮食以乳、肉、面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该地区鄂温克人一般于早餐和午餐饮用奶茶等茶类饮料,并佐以面包和油炸点心,晚餐则一般食用以肉食为主的肉面、肉粥或手扒肉等。随着生产、生活的不断变化与发展,该地区鄂温克人的饮食文化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传统饮食在其饮食文化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1.乳制品


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人的传统乳制品种类繁多,包括:奶茶、“西米丹”奶油、“俄都木”“阿儒勒”“艾日格”、奶酒、“阿日齐”“塔热嘎”、奶皮等。


奶茶是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人早餐和午餐必不可少的饮品。其制作奶茶的方法与索伦鄂温克人的熬制方法有所不同,一般是把鲜奶倒入沏好的茶水中饮用。


“西米丹”为奶精的一种。其传统制作方法为:于春末至秋季将鲜奶盛到桶或盆等容器内,置于阴凉处,经适当时间后,奶精便浮在表层。将奶精取出后,所余即为“西米丹”。使用牛奶分离机制作“西米丹”则更为简便:将鲜奶倒入分离机内,摇动片刻便可制出“西米丹”。


以“西米丹”为原料可制成奶油。其传统制作方法为:将“西米丹,,置于锅内熬制。现在一般釆用机制,即将“西米丹”倒入机器内摇动,以制出奶油。机制油一般含有水分,如存放时间过久,容易变质。为了便于长期储存,常把机制油再放入锅中熬制。以这种方法熬制出的奶油,因其呈黄色,故又称之为“黄油”,而机制油则被称为“白油”。当喝茶时将“西米丹”或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其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


“俄都木”是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人又一传统乳制品。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人一般将“俄都木”盛入盘子中,浇上一层“西米丹”和糖食用,其味道甜中略带酸,极其鲜美。“俄都木”的制作方法为,将牛奶盛于锅中加热,至分解出水后,将水取出,继续加热。待水分被排除,锅中遂形成黏性碎块,即为“俄都木”。将“俄都木”晒干即可制成“阿儒勒”——一种奶渣子。后者便于储藏,可供冬季食用。


“艾日格”是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人传统乳制品之一,除可直接饮用外,还可用于制酒和作为发面的引子。其制作方法为,将牛奶发酵后盛于大木桶内,每日倒入鲜奶或提取奶精后的牛奶,用毡子覆盖,使其保持稍高的温度,经几天全面发酵后,即成为“艾日格”。


以“艾日格”为原料,用蒸溜法可制成奶酒(鄂温克语称“艾日可义”)。一般一大锅“艾日格”可出5~6斤酒。其制作方法是:将“艾日格”倒入锅中,上扣一无底桦皮桶,再将一盆凉水置于桶上。桶有旁口,有一流槽从口伸到桶外,槽的上端宽约3寸,处于桶内的中心位置。于锅底加热,“艾日格”沸腾后所产生的蒸气上升遇冷,顺槽流出,即为奶酒。


将奶酒制成后剩余在锅中的凝固体晒干后即成“阿日齐”——一种奶渣子。“阿日齐”与“俄都木”相近,都可放入肉汤或肉粥内入味。但“阿日齐”较“俄都木”为酸’色泽微黄(“俄都木”色泽洁白),并因其原料奶中含有一定量的鲜乳,而在质量上较优于“俄都木”。


以“艾日格”为原料,还可制作“塔热嘎”。据称,早先砖茶不易购得时,鄂温克人早晚都喝“塔热嘎”充饥。“塔热嘎”质量的好坏由其所用鲜奶量的多少决定。其制作方法是,于酸性较小的“艾日格”内倒入已成半凝状的牛奶和部分鲜奶,保持适当温度,使其慢慢发酵。也可将鲜奶烧开并于冷却后倒入“艾日格”中’使其慢慢发酵。以后一方法制成的乳制品为熟“塔热嘎”。


此外,奶皮也是深受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人所喜爱的乳制品,其制作方法与牧区索伦鄂温克人所用方法相同。


2.肉食


肉食始终是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人的重要主食。主要有手扒肉、血肠、肉汤、肉粥和肉干等。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人最讲宄吃肉干,一般于每年“米特尔”节(11月间)前后宰杀牛羊,将肉晒干保存,以备秋末冬初直至第二年“米阔鲁”节期间食用。据称,过去,同一“尼莫尔”(小型狩猎集团由5~8户构成)内各户宰杀牲畜的日期会相互错开。一般杀羊后,习惯上先煮羊的内脏、血肠,而且都须在当日吃完。他们将煮好的内脏和血肠等盛入木盘内,放在桌上,任何人都可食用。


3.米、面食及其他传统饮食


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人的米、面食种类繁多,包括:(2)面包(被称之为“布路克”,借用于俄罗斯语)。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人很早就有烤制面包的习俗。面包是所述地区鄂温克人较为普遍的食物。他们在早午喝茶或晚餐喝肉汤、肉粥时,都会食用一定量的面包。(2)煮面条(鄂温克语称“拉布沙”)。其制作方法独具地方特色,一般是将面条下入肉汤内煮食,其肉多面少,有时还会同时放入少量大米,制成有面条的稀肉粥。(3)“扎土让”。其制作方法为:将麦子(所述地区鄂温克人制作“扎土让”所用麦子种类较为繁多,包括“西尼斯”“雅儒斯”和“奥表斯”等)炒熟后,压成面,收入煮好的茶内食用,有时也同时倒入牛奶食用。(4)稷子米(鄂温克语称“特勒木热”),一般以牛油炒熟后放入茶水或牛奶中食用。“毕利呢”为一种用锅煎制的发面饼,般涂抹“西米丹”或奶油食用。“哈日玛勒”为一种油炸果子,一般于早茶、午茶或三餐间隙喝茶时作为点心食用。


除乳制品、肉食和米面外,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人传统饮食中还包括以山野菜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各种食物。如肉炒“雅格达”“都木斯”“萨兰思”“吉格特”(韭菜)、“鲁格”(野葱)、“曼给特”等,以及以上述野菜制成的汤等。此外,该地区鄂温克人还将稠李、都柿果实熬制成果酱,涂在面包上或做成面包馅食用。

原文标题:鄂温克族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