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土家族医药学的形成

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地区,境内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溪河密布,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如湘西《向氏族谱.卷首.沿革记略》载:“诸色之鱼,举网即得。山中兽物,入山必获。”先民在这块土地卜.劳作生息,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过着采集植物和猎取野兽充饥的“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在生产劳动中,各种然灾害、猛兽常常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了保护自己免遭风雨和野兽的侵袭,先民们居住山洞或构木为巢,并以树叶裹身御寒,形成了土家族最早的卫生保健活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界变化的能力。


在原始的医疗实践中,火的使用以及人工取火,是卫生保健活动的一次飞跃,火对土家族先民的保健起了重要作用。火不仅能御寒、防兽,还改变了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方法。有了火,就能变生食为熟食,从而改善摄食条件,减少了肠肚病。火还能防寒、防潮湿,为身体健康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在烤火取暖的同时,先民们逐渐认识到,把烧热的石头、植物根茎或果实以及皮毛等包裹好之后,放在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某些原因引起的肚子痛、骨节痛等疾病,由此产生了原始的焙热法。这种方法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土家族民间。现今的蛋滚法、扑灰碗、熨法等都是承传焙热法之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外治法。先民在生活实践中,还摸索出一些简单的治疗工具和方法,如麝针挑刺脓疱,就是土家族民间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


先民们在觅食充饥过程中,发现野生植物、果实等,有的有毒,甚至引起昏迷、死亡,而有的又能使中毒者症状得以缓解。通过无数次尝试和长期经验积累,逐渐分辨出哪些植物对人体有益,能用来治病,哪些能食药两用,哪些对人体有害,并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这样便积累了一些植物药知识。


土家人世代生活在密林溪谷,毒蛇常常出没其间,被毒蛇咬伤甚至死亡是常事,但也有幸存者。土家人又发现蛇吃蛇,蛇与蛇互相咬伤后,蛇自行吞吃草药而得救。诸多方面的经验积累,使土著先民们逐步摸索到一套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大山之中道路崎岖险峻,跌扑损伤时有发生,先民们在诊治过程中,积累了很多骨伤科经验。


同时,还通过渔猎、畜牧和制造生产生活用具等实践,累积了许多动物药知识和防治疾病的方法。


就在这样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先民们积累了很多有关动植物以及卫生保健知识,土家医学、药学也随着本民族的繁衍生息而产生,逐渐发展起来。在其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还出现了火捻、瓷针、火罐等多种治疗方法。


在土家医发展的同时,由于科学文化落后,古代的土著先民对疾病缺乏科学的认识,很多自然现象、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都无法解释,于是认为天地之外另有一种力量主宰一切,这种迷信思想逐渐形成为“巫术”。土家族巫师自称“梯玛”,又叫土老司。巫师们汲取了简单的医药经验和知识,融医术、药物、精神于一体,在药物运用或手法施治的同时,假借鬼神的作用,用“过阴”、“渡关”、“追魂”、“画符”、“还愿”、“替死”、“烧胎”、“取吓”等,或拜寄给山、岩、水、树,或用百家锁等法祀鬼、祛邪,以给病人精神上的安慰。


巫术产生之后,由于巫医们在行巫术之际,也有医技、药物等的运用,尤其是心理疗法的使用,对土家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梯玛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定程度卜.丰富了土家医学,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巫医一家”的时期。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土家人民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认识的加深,巫术和医术逐渐分离,并且在不断相互斗争。最终,经过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医学吸取了巫医之中的科学成分,剔除了其中的迷信因素,土家族医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逐渐积累的一套简单易行的土方、土法等治病经验,就在批驳巫的斗争中不断发展成熟。


在中医尚未传入土家族地区以前,土人以当地民族医药为民治伤疗疾。土家医疗不分科,有病则治,而治多奇效,“尤以治金石撞伤倍奏神功”。土药得之又易,价廉方便,千百年来为土家人的卫生保健亊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中医的传入,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的“三元论”在土家族部分地区用于说明人的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变化。三元即上元(又称头元)、中元(又称腹元)、下元(又称足元)。上元主神智,主一身;中元主食物之受纳与运化;下元主运动,主生殖。三元功能协调,人方健康,否则出现病态。“三元论”与土家医经验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土家医学理论。


土家族医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应用草药祛病疗疾,群众称之为草医。凡是外伤、骨折、疮疡、劳伤、吐血、妇女疾病等,多用草药治疗。二是传统疗法,如针灸、放血、拔罐、烫熨、熏蒸、泥疗等,对于风寒骨节痛、中暑、伤风酸痛、昏厥、惊风、疳积,多用传统的治疗方法。随着疗效确切的草药和简便有效的诸多治疗方法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土家族医药学。

原文标题:土家族医药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