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土家族医药学的发展概况

)明清时期土家族医药逐渐成熟


明洪武年间(1368~1389)后,汉医随外地流官进入土家族地區。中医的阴阳学说也被土家族医引用,说明人要平衡,如同天地、四时协调,万物一体的对立统一规律。清雍正年间,土家族地区相继完成改土归流工作,清政府对土家族地区实行了一些重大的开化措施,如兴科举,崇商业,“文教事兴”,土家医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嘉庆年问和光绪年间的厅、县志记载了部分医药方面的内容。如《鹤峰州志,鹤峰物产篇》中,记载有黄连、何首乌、黄精、贝母、独活、杜仲、钟乳石、穿山甲、鹿茸、獭肝等植物、矿物、动物药近百种。嘉庆《龙山县志.物产篇》中,记载食药两用的植物有栗、麦、甜菜、蕨、姜、木姜子、土耳、胡桃、杏、白果、饭瓜(南瓜及牛腿瓜)、包谷、脂麻等66种,另记载黄精、白及、细辛、荆芥、香附子、艾、牛膝、木贼、麦冬、独摇草(独活)、克马草(车前草)、天南星、三步跳、葛粉、鸳鸯藤、合欢藤、益母草、黄连、夏枯草、灯心草等36种民间常用草药。对疾病的预防方面也有记载:三月三,摘地菜花和饭作,曰作节气;清明插柳叶于门,簪柳于首;五月端午,悬艾于门,饮菖蒲酒,以角黍盐,昼夜相馈,楮以雄黄点儿额及手足心,云辟疫;采百草煎汤,合家洗澡,云辟疥疮。”


在民问还流传土家人多高寿。据嘉庆《龙山县志.寿民篇》记载49人,卒者寿年最长128岁,平均寿年91.3岁;健在的32人中最大的为96岁,平均86.53岁。其中一老翁86岁,齿落复生。《湖北通志志馀.利川县志》载:“利川县南门外校场闱墙一带,皆交藤延蔓,居其地者凿井而饮,皆登上寿。如邹科之母100岁,连之珠之父100岁,之珠母93岁,杨成华之母98岁,其余罗清之祖炳章95岁,邹学之母,曾胜富之母皆90余岁。至于耄耋古稀之年者不可胜数。”交藤即蓼科植物何首乌,具有补肝、益肾、养血、祛风的功能。现代研究资料表明,交藤具有抗衰老益寿的作用。在这些土家族居住的僻野小县有这么多寿星,说明本地民族医药在土家族人民的防病治病、延缓衰老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明清以来,土家地区名医不断涌现,《龙山县志.卷十四》(光绪版)载,名医“刘之余,本城里人,业儒精医术,性嗜施济人,有贫而病者,之余经诊之,且资以药饵。家故索封职,以窘生业,之余固弗憾也。日后当宿墓侧,一夜有虎至,之余觉,固不为惊,而虎亦旋去。家人劝之归,之余弗应。后以感犯,婴沈疾,乃舁而归,年八十六。后孙世杰补诸生,传其医术”。刘之余不仅医术高明,还乐于济人,名传一时,连虎也不伤。这与传说中的药王菩萨治病救人,最后骑白虎升天成佛有偶合之意。


光绪二十一年左右,土家族医生彭浩天(保靖人)曾求教于江湖术士,并搜集一方一药一技,笔录于卷,勤学为医,在土家人中享有盛誉。光绪三年《龙山县志》载:“贫穷无力得病者,一时疾病则皆以草药治之,若铁石重伤及跌撞塌压肢体碎折者,用以接骨生肌,功效神奇。故邑人用草药者十之七,而用官药者卜之三。”


近年来,在恩施自治州发现一本集传统医药与土家族民间医药于一体,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医学专著《医学萃精》。作者汪古珊,名昌美,号改勉,生于道光二十三年,殁于中华民国六年(1842~1916),享年74岁,祖籍湖南澧县,后因灾而迁徙定居于湖北省恩施县蚂蝗坝(今恩施市)。《医学萃精》共16卷,系木刻本,按子、丑、黄、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次序装订成12册,书中共收药物459种。其他医药书籍,如《杂证灵方》卷中载内科杂证66症,收方113首,并收录解毒急救诸法及急救便方137个;《外科从真》卷中收载外科各症方112首;《女科提要》卷中收常用妇科病证方131首。湖北咸丰县清末名医秦子文为继承发扬祖同传统遗产,积数十年临床经验,聚历代医家之见解,研究药性之奥妙,辨中草药之伪劣,著有《玲珑医鉴》、《中草药考证》、《验方集锦》等遗稿。《玲珑医鉴》包含药物、方剂、脉学、诊断及临床各科。在鄂西、湘西民间流传的其他医籍和手稿抄本还有:《蛮剪书》、《血道专书》、《草药汇编》、《外科秘书》、《医学秘授0录》、《医方精选》、《陈为寿记》、《临证验证回忆录》、《人兽医方录》、《医学指南》、《草药二十六反》等。


通过对民间经方验方的收集整理,发现不少土家族老药匠手中存有各种医药方面的抄本。如龙山县洗车河镇土家族老药匠,年逾八旬的彭大善先生手中有《二十四惊症》抄本,对病名、症状、治法、药方均有简单的记述。还把二十四惊症绘成图,便于理解记忆。大庸市大坪乡赵善林老药匠手中尚存《七十二症》、《二十四惊风》等抄本。永顺县石堤乡陈正达老药匠善于武术气功,是医武结合的土家医,手中有关于擒拿气功方面的抄本。书中对人体的穴位,不是按传统中医经络穴位描述,而是按人体位置和部位描述,所记述的近300个穴位中,大部分为土家族药匠命名的穴位,如勾子穴(位于腹股沟处)、地空穴(位于足中)、鬼腿穴(位于膝眼部)、鱼鹅金耳穴(位于耳垂下方)、架梁小穴(位于人中穴上方)等,并附图37幅。关于武打气功方面,描述擒拿二卜四气:“一天门、二金销、三心金、四井栋、五大成、六后成、七将台、八还魂、九曲尺、十脉门、十一三关、十二架梁、十三五虎、卜四背心、十五肛角、十六上马、十七下马、十八腿红、十九寮贤、二十弯子、二十一弯弯子、二十二下寮贤、二十三鞋带、二十四钩子。”是按人体穴位和时节练功壮体强身。陈先生还存有《老祖传秘方》抄本,载方101个,其他方药抄本数西个。当地土家医陈复兴抄本《急救药方》载方60个,均为土家医治疗急证之验方。上述土家医抄本,大部是晚清至民闰年问抄本。据药匠们回顾,这些医书,都是师传自抄,一代一代承袭至今,具体年代颇难稽考。


(二)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医药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亊业的发展,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流散在民间的土家族医药也逐渐被挖掘整理。特别是大办合作医疗以来,土家族地区掀起了“一根针,一把草”的热潮,充分发挥民族医药的优势,大力普及草药知识,有力地促进了土家族医药的发展。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1958年开始,先后组织了4次大规模的中药资源调查,采集标本,分类鉴定,搜集民间单方验方,同时发动群众献方献药。在此基础上,先后编写了《湖北省恩施地区药用植物名录》、《鄂西草药名录》、《恩施民间草药》、《恩施中草药》、《巴东中草药手册》、《建始中草药手册》、《鹤峰药用植物名录》、《咸丰药用植物名录》等。在1978年全国民族药调查中,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赵昌基教授主持编写了《鄂西中草药》,书中收载土家族药100种。同时,恩施地区政府成立中草药研究所,湖北民族学院组织有关专家方志先、赵晖等编撰了《土家族药物志》,收载了土家族地产药物1500种,附图1480幅,基本查淸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地区药物资源品种及蕴藏敏、药物分布规律,澄淸了混淆品种,发现了不少药物新资源和新药物,总结了道地药材如黄连、厚朴、杜仲等的高产栽培经验。上述著作从各个不同层面对上家族医药进行了研究,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同时,与恩施州毗邻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以田华咏为首的民族医药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土家族医药学的整理工作,出版了《土家族医药学》、《土家族医药研究新论》、《土家族医学史》、《土家医方剂学》、《中国民族医药集成》等著作。贵州铜仁民族地区对武陵主峰梵净山区药物资源也进行了系统收集,编写了《梵净山药物名录》。其他土家族接市也相应地做了本地民族药物资源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编印成册,如《长阳县中草药资源名录》、《五峰县中草药资源名录》等。在调查中还收集到土家族民问单验方几千首,民族医药典籍、手抄本多部。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卫生局的支持下,由自治州中医学会组织先后出版了《恩施州名中医医案集》、《恩施本草精选》,校注出版了《医学萃精》、《秦氏玲珑医鉴》等著作。


土家医药研究者在近20年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


田华咏、潘永华等完成的“土家医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三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湘西自治州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土家族医药研究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9年湖北民族学院招收了第一批民族医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始土家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赵敬华主持研制的土家药物制剂“地茶止咳露”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近年来,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技术和手段,对土家族常用药物进行了多角度、不同层次的大量研究工作,呈现出多学科参与的良性发展态势。例如,湖北民族学院袁德培、陈龙全对土家药制剂“复方竹节参片”和“接骨奔”做了大量作用机制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向阳主持开展了“金边祛风饮”(风湿药酒)的抗风湿药理作用机制研究。2010年国家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启动,湖北、湖南共同承担土家医药文献整理及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其中湖北主要由湖北民族学院承担,袁德培主持该项目,选择土家医常用八项特色诊疗技术进行推广,制定了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文本,拍摄制作了技术操作光盘,并开展了人员培训,将文献和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同期,以田华咏为主的研究团队,在湖南湘西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土家医药文献整理及适宜技术推广工作。该研究团队完成的“土家族医药发展史研究”、“土家族方剂学研究”、“湘西3种野生獐牙菜植物器宫中獐牙菜苦苷含量分布规律研究”、“土家雷火神针疗法治疗风湿痹痛技术规范化研究”、“周大成土家医技医术抢救性传承研究”等成果,经鉴定,居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三峡大学邹坤、汪銮植等完成的“开口箭活性物质基础及开发应用研究”2007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湖北海棠活性物质基础及开发利用研究”2012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陈发菊、何正权等完成“珍稀濒危植物巴东木莲的濒危机制、种群恢复及繁育体系的研究”,2006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陈涛、胡卫等完成“珠子参抗肿瘤效应及机理研究”,2007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袁丁、邹坤、袁德培等完成“鄂产人参属植物的应用及开发利用”,2008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汪鋆植、王绍柏等完成“天麻种植的质量控制、药用价值评价及利用研究”,2007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奖。湖北民族学院土家族医学学科2012年获批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点。


经过几十年对土家医药的整理与发掘,土家医学体系得到了不断地完善,土家医药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土家医学不仅在土家族地区为医疗保健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传播的普及,也将逐渐走向更广大的地区,服务于更多的人。

原文标题:土家族医药学的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