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医药根源与发展

拉祜族医药源远流长,在中、西医药未传入的历史长河中,拉祜族先民的防病治病,主要依靠心授口传的方法,使用自己的民族医药和自己的民间医生,既使医药事业发展的今天,民族医药仍对民族的繁衍生息,起着重要的作用。1920年美籍牧师永伟里传教士未引入西医之前,拉祜族医药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认识并利用当地药用植物防病治病,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防病治病的方法,药物单方和验方,创造了自己的民族医、药。它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数百年来“口口相传”、“代代丰富”得到了不断发展。据清代康熙五十年(公元1712年)《新平县志》,哀牢山一带,拉祜族聚居区物产丰富药之属中记载野生中草药共计15种,其中植物类药物为天门冬、五加皮、金银花、黄芩、半夏、天花粉、一枝蒿、车前草、益母草、红花、土当归、牵牛、重楼、茯苓,动物类药物穿山甲。民国时期,据1931年版《新平县志》所记载,近代当地民族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认识开发利用状况,其显著的一点是:野生药用植物类除前面的天门冬等14种外,增加了马尾黄连、石莲子、马蹄香、麦冬、桑寄生、威灵仙、何首乌、香附子、常山、兰花参、沙参、石斛、茵陈、苍耳子、鸡舌头(茎红多浆汁叶对生、可作下乳药)、白人石、赤小豆、叶上花等37种。野生动物类药物除穿山甲外,还增加了鳖甲、蝉蜕、灵虫等3种。这些古代朴素的民族医药、乡土疗法,经过历代民族医生的实践探索和总结,成为既不同于中医,也有别于西医的具有独特的病因学和疾病分类,独特的治疗学和药物学,有拉祜族特色的自成体系的民族医药学。成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重要财产之一。


建国前,虽然拉祜人民对野生的药用植物,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利用,但由于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条件的限制,人们对药物资源的认识利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医药事业十分落后,加之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卫生知识处于落后状态,迷信和愚昧统治着村村寨寨,疟疾、天花、伤寒、麻疹、麻疯等流行疾病蔓延各地,封建迷信十分猖獗,“巫婆”、“仙姑”、“神仙”、巫师支鼓以驱邪,摇铃十竹篱以记鬼,“敬神除灾星”,“求神治病”。严重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危。


建国后,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使得拉祜族聚居区的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医药卫生面貌发生了翻天锼地的变化,建立了卫生局、医院、卫生院、卫生防疫站,医药商业及医疗网点遍及城乡各地,人民健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原文标题:医药根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