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羌族医学的骨科推拿法

羌医手法及推拿法是羌族按摩医师和骨科医师施用手为主的各种术式,作用于患者体表不同部位,进行治疗和检查的一种外治法。它具有见效快、疗效髙、运用方便、价格低等优点,是羌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经验总结,是羌族医药治疗疾病的一颗明珠,深受病员的欢迎。


(一)羌族医学手法及推拿法的历史


在远古时代,原始羌人在生存活动中用原始的工具进行生产劳动与自然界抗争,或与野兽搏斗或人类之间的相互斗争,都不可避免地导致损伤病痛的发生。一旦损伤病痛出现,原始羌人则只能在本能的支配下用手法按压抚弄。经过漫长的岁月,一些偶然能使伤痛缓解的本能动作成为羌人的一种经验,而随历史沉淀下来。随着羌族民族社会的发展,认识不断提高,这些经验动作,便逐渐成为、一种手段,即一种与疾病抗争的手段,并为羌民族早期医学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相传,羌族历史提示,按摩推拿术源于炎帝时代,应用手法及推拿术治疗许多疾病,已经具备了雏形。


(二)羌族医学手法及推拿法的形成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的生产活动范围极其狭小,对医药卫生的认识也相当贫乏,仅有一些本能动作积累形成的手段,从而形成羌族医学的早期医学模式。夏商时代羌族对医药卫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出现了羌族原始神巫的盛行,神巫用以印证其神力的行为中,包含着一定的按摩推拿术的雏形,如出土的殷商甲骨文卜辞中,就有女巫按摩治病的手法记述痕迹。后来在西夏国盛时,曾有过大量的医学文献和手法推拿方法文献书籍,可惜保存至今的甚少,目前大部分文献在国外的国家博物馆。而在此期间羌族医药文化的断流,使我们作为羌人的后代是一个极大的悲哀。但是我们作为羌族医学文化的新一代,应该化悲愤为力量,一定要把羌族医药文化发扬光大。


(三)现代羌族医学手法及推拿法


羌族医学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羌语YABAU ECHEBES LEGE NEPE STIHANG雅巴吾欺赤北司勒格纳朴司氐杭),是在病人身上作各种有节律的动作,约有三十多种不同的手法。常用的有推(TEXJIS,特西基司)、捏(ZETIES,则贴司)、按(ETIES,歙贴司)、揉(FELIS,哥里司)、摸(DEKES,德可司)、摇(DASDUSD,达斯都司)、空拳捶(GEJIDES,哥基德司)、刺(GEZHI,哥知)、点(GETIES,歌帖司)、搓(SIMS,思里司)、扣击(GECU DES,哥酣德司)、钻(YBAU DELEW,依巴晋德里瓦)、抓(EZIFES,歙资夫司)、钻(HESDUS,黑斯都司)、揪(GEERWO DUERS,格尔俄都尔司)、拨(EK GUO,尔过)、拉(ZESHIGUS,则什古司)、上牵(DESHI GUS,德什古司)、背(EB1NI,歙毕泥)、抖(DEHDURUS,德尔都如司)二十种。


手法的运用与病人的病情以及疾病的部位推拿,不同羌族医生有着不同的个人习惯,这与羌族医生个人心得有关,但推拿手法的目的都是一致的,要求手法柔和、有力和持久,并要求深透到人体组织间隙的深层部才能起到应有的疗效。


(四)羌族医学基本手法及其作用


现将常用的羌族医学基本手法及其作用简述于下。推法:医生用拇指、掌心,掌根着力于患者软组织(BES,别司)一定部位上或血脉和穴位(JUDA,居德)上、进行上、下、左、右推。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血脉支路和穴位,具有疏通血脉、消化积滞、舒活壅塞、健脾胃养肠道的作用,善医治头痛、胃痈、腹痛及关节绞痛。


捏法:行医者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夹住施治部位,把表皮和较深部的皮肤捏起,随捏、随提、随放、随看,向前捏起前进,这时,皮肤一起一伏好像水波一样后浪推前浪,患者被着力的局部在手指的不断转动下捏起,再以手的自然转动,使皮肉肌筋自行从指腹中滑脱出来,如此反复交替捏动,使局部舒适并有温热感。用本手法应刚柔相济,灵活自如,有皮损,破溃者禁用此法。捏法运用到背脊、颈项部,具有理气健脾,祛寒除湿,舒筋通脉的作用。同时,此捏法还用于小儿及成人消化功能差的纳呆症,肩背酸痛等病症的医疗。


按法:医生用单掌或双掌重叠按,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肌、皮肤,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能暴力或猛然按压。此法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常用于背和腹部,本法具有松弛肌肉,开窍通脉,活血止痛的作用,常用于医治头痛、胃部痛、肢节酸痛、麻木等病症。揉法:医生用手大鱼际或手指正面或掌根或小鱼际,不离应揉的部位,腕转回环的揉,揉时轻柔缓和,有节律。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管道、温里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宽脾理气,消食停宿等功效。善医治腹痛、胸肋胀痛、干便、肠泻及外力所伤的红肿疼痛等病痛。


摸法:医生用手指腹或掌心面或全指腹面吸定在位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慢到快,和缓自如,有节律的旋转摸。本法主要医治胸腹胁肋痛所采用的常用手法,具有理气和中、消积导滞、调节胃肠道功能等作用。


摇法:医生用使患者的某个关节作被动的还转活动,具有通利关节、松弛肌筋、管道通畅、捺正复平之功效,用于四肢关节及颈项部、治疗关节强硬、曲伸不利等病。


空拳捶法:医生用双手握空拳,用拳背、掌根、掌鱼际或花椒棒捶在患者的疼痛部位和应诊的区域,有节律地如击鼓一般打捶施治部位。捶法一般可用于胸腰背臀部及四肢部,棒击打足心、头顶、下肢。此法主要用于青壮年,而年老者、体弱者、小孩、心脏病者禁用。空拳捶法治疗具有软坚散结、活血止痛、散寒除湿、疏通气血的作用,用于胸腰及四肢湿硬板状、肢体麻木、隐隐作痛、腰腿酸痛的疾病。


刺法:医生用大拇指、指腹尖,着力于病痛部位,或持定区域,用力从轻到重直剌,压力频率均匀,动作要灵活自如,以点带面,要有深度,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止痛活脉、调和内外、开胃养肠、除湿通道作用,常用于各种寒冷性疼痛病、阵痛,而对于红肿烧灼引起的疼痛禁用此法。


点法:医生用手指屈指后看见骨突出部或花椒棒(牛角棒)着力于施治部位或痛区域按压的动作,用力的大小,根据病情需要而决定;用手时切忌不能用粗暴力量损伤人体,而应逐渐用力,再逐渐减力,反复运用,具有疏通气血、软坚散结、止痛活脉、消宿食等作用。点法用于医治颈肩痛、腹部挛缩痛、腰腿痛、四肢痛等病痛。搓法:医生用双手拳内侧面挟住病痛部位,相对用力,用较快速搓,搓的同时缓慢移动作上下往返的运动,用于四肢、颈肋肩部,具有舒筋活脉、止痛活脉、松弛肌肉、温中散寒之功效,用于四肢胀痛、腰胸痛、肩背痛、感冒头痛等。


扣击法:医生用手指末端稍屈曲,作鹰爪式自然地有节奏地扣击在病痛的部位,具有祛风止痛、引病在表、活脉温筋、舒迫气血,消除劳累之功效。扣击法用于医治头痛、腰背酸痛、后期痛、血脉瘀滞痛等病症。


钻法:医生用手单指尖末端在病痛部位,用手单指钻,着力由轻到重施治,如钻井队的钻尖一样,节律进行,用于全身各部位,肌肉粘连、发硬麻木、冷痛等病,具有破结消瘀、敞寒除湿、活血止痛、活脉温筋之功效,用于腰背胀痛、四肢及肩、颈硬结痛等病症。抓法:医生用单手或双手指稍屈曲作钉耙样,轻松自然上下左右抓来着力于施治部位,具有催眠安神、松弛肌肉神经、养血补中气、调和血脉之功效。用于顽固失眠或一般失眠、心情烦躁、头痛、胃腹不适等病病症。


提法:医生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食指及其他指作钳子形,夹力提病痛部位或区域来治疗,手指用力应对称,由轻而重,不能突然暴力,一边提,一边作连续的旋转移动,或上下前后移动,动作要缓和有连贯性,常用于颈项、腰部、肩部、四肢部等,具有疏通胃肠道之郁气,解四肢颈肩之疼痛之功效,常用于落枕、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痛、胃痛腹中不适等病症。


揪法:医生用单手拇指和食指作钳子形,着力在病痛部位或区域,用适度的力量揪,再缓慢同时移动前进,用于颈项腰背腹部,具有活脉温筋、散寒除湿、除腹部肌挛缩之功效,用于筋结不畅,颈项疼痛,腰痛等病症。


拨法:医生用拇指或第2、3、4、5指腹着力在病人的疼痛部位拨动肌肉或筋,感觉有跳动感,用于颈胸腰背四肢部,具有软坚散结、止痛活脉、舒筋破山上脉之功效,用于颈部增生病,胸背陈旧性压缩骨折后遗、腰背板硬痛、腰椎间盘脱出、梨状肌痛、坐骨神经痛、腰椎横突综合症等病症。


拉法:医生用手握住对方的手或足,用适度的力量拉牵来松弛被粘连的肌肉、功能屈伸不利、肌肉挛缩等,具有接首复位、肌筋复原、疏松肌肉、活血止痛、舒筋破血的作用,用于各种类型骨折、伤筋、疼痛等病症。


上牵法:医生用双手握或屈时托住病某部,用力向上牵或捏住局部上牵,用于颈肩胸腰部位的病,如颈椎间隙变窄、落枕、颈肌挛缩病、肩关节周围炎引起的肌肉粘连病,具有拉开间隙、调整关节错位、修复软组挛缩、疏松肌肉、舒筋破血脉的作用。


背法:医生和病人背靠背,把病人背起,医生两手反抱住病人腰部,然后弯腰屈膝挺臀,将病人反背起’使其悬空,来牵引病人的腰脊,同时用臀部顶住患者腰部用力抖动摇动,充分牵引腰部而达到放松。背施术后慢慢缓立于地上,避免病人扭曲或跌倒。脆弱者禁用本法。该法具有舒展筋脉、活血化瘀、疏通血脉、消肿止痛、归位、活脉温筋等功效,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膨隆症、腰扭伤疼痛、小关节错位、腰椎棘突脂肪疝等病症。


抖法:医生用掌或指大鱼际平贴病人的部位或痛位,作上下快速抖,幅度小而频率快力应稍熏,使病人感到轻松,舒适感,具有舒迫血脉、活血止痛、理气健胃、活脉温筋、消饮食宿滞的作用,用于胃肠功能失调、腹泻肠鸣、颈部痛、各类肌粘连等石病症。


羌族医学手法及治疗较多,这里不便赘述。


(五)羌族医学手法及推拿法的运用


羌族医学手法及推拿法用于损伤的各不时期有所不同;它十分注意运用内容和适应症。早期:恰当的运用手法能达到舒筋活络、宣通气血、解除肌肉痉挛、消肿止痛的良好效果。后期:自然手法疗效为重点,具有疏遥狭窄、剥离粘连、软坚散结的作用,它是损伤及骨折后期功能恢复,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能取得药物治疗不易达到的效果。羌医认为,“肿痛不消则损伤不能愈,必有筋肌管道逆瘀阻,而动转不能或不利均以骨节中缝隙不合源,气血脉中流行不畅……推拿法疏通管道中的气血脉是也”。


羌族医学中手法及推拿法的注意事项:


(1)辨证灵活机动的运用手法的轻重,以柔韧和缓为顺,切忌粗暴行法。


(2)要求手法均匀,柔和,深透有力。A.均匀:是指手法动作要有连续性和节律性,速度不要时快时慢,压力不要时轻时重。B.柔和:是指手法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不可生硬粗暴或使“蛮劲”。C.深透:是指手法在均匀柔和的基础上,使手法力度透进内层肌肉,掌握力度因人而异。


(3)选择手法力量的运用与之相适应“过左过右”影响治疗效果。


(4)手法轻重须适宜,不给病人剧烈疼痛为度,用过手法后引起伤部疼痛日益加重,甚至肿胀者,可能与手法运用不当的缘故,及时注意调整或暂停手法。


(5)新伤瘀血,肿胀重及有筋肉断裂者,不主张在局部按摩,以免加重组织损伤内出血。


(6)新伤肿胀,手法时以远离损伤中心区为宜,可在伤部周围用摸揉、点穴、提弹、推肌腹等以消肿目的。


(7)陈旧伤情用顺筋拔筋及推拉、揉捏等手法,寒症应加强摩擦、搓揉法。


(8)年老体弱、病情严重者(内科危重病人)此手法不宜。


(9)传染性皮肤病、外伤感染化脓、红肿热痛者此手法不宜。


(10)骨关节及软组织的各种感染者此手法不宜。


(11)恶性肿瘤及严重心、肝、肺肾疾病者(各种癌症的危险期)此手法不宜。


(12)药物过敏症、高血压、心脏病、肺结核病情较重者不宜此手法。


(13)急性病(外科常见急腹症,重症急性期)火热之病和传染病者,此手法不宜。

原文标题:羌族医学的骨科推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