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佤族医药发展历史沿革

佤族是勤劳、勇敢并充满智慧的民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的西盟、澜沧、孟连及临沧市的沧源、耿马等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佤族人民为了繁衍生存,在生产劳动中,一方面不断发掘利用动物、植物和矿物资源,不断积累利用动物、植物和矿物防病、治病、健体强身、延年益寿的用药经验;另一方面,他们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医药经验发展和完善本民族医药。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完善,创造了以植物药为主,包括动物和矿物药的佤族医药。佤族医药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前面讲过,在佤族社会中,佤族社会和宗教的管理者主要是窝郎、头人、魔巴、珠米、头人会议以及群众大会。


在解放以前,佤族政治机构主要有窝郎头人制、有封建土司制以及国民党民国政府的区乡保甲制。形式上是三种政治制度并存,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第一种政治机构起主要作用,其他两种政治机构属“羁縻”性质。其实所有佤族村寨部落的真正管理者就是窝郎、头人、魔巴、珠米。他们在行使职权时,不是以政府代言人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本民族的上层身份实行官理。窝郎是佤族的决策者,头人是佤族寨子的管理者,而魔巴是佤族社会的精神领导,珠米是指经济实力与财富比较雄厚的佤族阶层人士。


在民主改革以前,佤族认为疾病是鬼神所为,遇有疾病都是靠杀鸡、剽牛做鬼,祈求神鬼使病人康复。若做鬼对疾病无济于事,多数人家放任自流,部分人家也会用几种简单的医治方法来治疗疾病。由于受到万物有灵论原始宗教的影响,佤族认为使人致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魂被吓丢或是身体上的魂游离不回来的结果;二是碰到或是冲撞了鬼魂;三是由于人们犯了禁忌,违背了道德规范,冒犯了神灵。必须进行祭祀活动,向神灵进献物品,向神灵忏悔,以求得神灵的宽恕和庇护。因此,佤族的治病行为主要以叫魂、祭鬼、驱鬼等形式为主。佤族认为令人致病的鬼有很多种,有铜托鬼、厄车鬼、哦鬼、厄坡鬼、布雷、永鬼等等。全身疼、发热就做铜托鬼;若发摆子(疟疾)要做厄坡鬼;若身上长疮或脚肿、嗓子痛就做厄车鬼;若胃痛、拉肚子就做哦鬼等等。


佤族医药的产生与佤族社会的精神领导“魔巴”有莫大的关系。魔巴,佤语意为会做鬼的人。据马散佤族说,自“司岗”出现后佤族便有了魔巴,传说佤族最早的魔巴是自“司岗”里出来不久一个做鬼人“尼阿”。魔巴有大小之分,佤族称最大魔巴为“庇”。佤族的“魔巴”不是世传的,都是自学而成,开始只是学念一些简短的咒语,掌握一些初步的做鬼知识,然后请大魔巴指点或做大魔巴的助手,从做小鬼开始,学念咒语,做鸡、鼠鬼,看猪、鸡卦,最终被公认为魔巴,便可单独做鬼。一经被承认,魔巴便终身享有做鬼看卦的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做鬼次数的增加,逐步做一些诸如砍牛尾巴、剽牛、做老母猪鬼等大鬼,念的咒语越来越长,便被公认为大魔巴。大魔巴要达到做“庇”的资格,则需由头人和众魔巴,根据该魔巴做魔巴历史的长短和做鬼的水平来推任的。魔巴是佤族社会的精神领导,他们禀承上天的意旨,作为鬼神与人的传言人。魔巴主要负责念咒语、做鬼、看卦,为人解答疑难,决定村寨的大政。魔巴主持的宗教活动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做水鬼、拉木鼓、做老母猪鬼、砍牛尾巴等,做各种鬼时,魔巴主要是念咒语。做不同的鬼,念不同的咒语,咒语的长短也不同,并辅以手势和脚的动作,使用的法器主要有黑毡子、牛角、法衣、银帽、竹筒、木碗等。魔巴平时没有固定的报酬,但在为人做鬼(驱神弄鬼)或主持重要宗教活动时,可得到酬金。酬金多为银元(银半开)、食盐、米、肉等。数量由做什么样等级宗教活动决定。魔巴在迎神送鬼、救苦救难、为人解答疑难的过程中,也掌握了利用身边的部分动物、植物、矿物治病防病、健体强身、延年益寿的知识和用药经验,积累和形成了对疾病的一些认识,并通过与其他先进民族医药的经验和医药理论交流,形成了独具特色、别具一格的佤族医药,所以说佤族医药是“巫医一体”的统一体。佤族医药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它诞生那天起对佤族人民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并且,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原文标题:佤族医药发展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