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德昂族地区医疗卫生发展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德昂族聚居地区没有专职医生,也没有任何医疗机构。1938年滇缅公路通车后,为了保障运输人员的安全,国民党政府曾向潞西市的遮放等地派驻医疗防疫队,并在芒市成立了隶属于运输部门的医务所,在公路沿线巡回医疗。1941年曾建立县属潞西卫生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重视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曾在20世纪50年代初派大批医疗队和防疫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在加强县级医院建设的同时,大力培养基层医务人员。从1955年开始,潞西县在三台山、西山、动嘎等地建立了区级卫生所,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1966年建立了大岗乡(包括勐丹村)民办医院,有的村还有不脱产的卫生院、接生员(当时全县有德昂族接生员30人),初步建立了区、乡、社三级卫生网络。1981年,潞西市在三山乡成立了卫生院,由于设备简陋,医务人员不足,不能做手术,遇到大病要到潞西市或德宏州的医院治疗。此外,三台山乡的四个行政村都建有卫生室,配备了乡村医生,能够医治常见病和多发病。各个自然村都有一名接生员,能够及时处理产妇生育的问题。目前德昂族地区已经建立了以县医院为中心、乡医院为枢纽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乡镇卫生院是由政府负担经费的事业单位,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云南省乡级政府都没有专门的卫生管理机构,因此三台山乡卫生院既要为群众提供防病治病的服务,还要承担本乡镇的卫生管理职责,诸如管理农村公共卫生、统一管理乡村医生和负责基层统计报表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除德宏州潞西市三台山乡的医药卫生条件快速发展以外,云南省的其他德昂族地区的医药卫生条件也在快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政府在帮助德昂人发展生产的同时,派出医疗队、防疫队到德昂族地区,免费提供医药,为他们防病治病。在德昂族所在乡建立卫生所,后来发展成卫生院,村公所驻地设立卫生室,长期为德昂族人民服务,使儿童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1985年保山市、县科协和市、县民委还组织医生为居住在潞江坝的德昂族普遍进行了一次体格检查,初步掌握了他们的身体素质状况。同时,医务人员给群众上卫生课,帮助培养了六名乡村初级卫生员,大约20户人家就有一名,他们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开展防病治病和卫生活动。

原文标题:德昂族地区医疗卫生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