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大豆黄卷(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大豆黄卷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inn.) Merr.的成熟种子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取净大豆,用水浸泡至膨胀,放去水,用湿布覆盖,每日淋水二次,待芽长至0.5-1cm时,取出,干燥。全国各地均产。

  • 中药名称大豆黄卷

  • 中药学名(拉丁名)SOJAE SEMEN GERMINATUM

  • 别 名大豆卷、大豆蘖、黄卷

  • 所属功效类解表药

  • 豆科

  • 分布区域全国各地均产。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inn.) Merr.的成熟种子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中国药典2020》)

分布产地

全国各地均产。

入药部位

果实及种子

采收加工

取净大豆,用水浸泡至膨胀,放去水,用湿布覆盖,每日淋水二次,待芽长至0.5-1cm时,取出,干燥。(《中国药典2020》)

药材性状

本品略呈肾形,长约8mm,宽约6mm。表面黄色或黄棕色,微皱缩,一侧有明显的脐点;一端有1弯曲胚根。外皮质脆,多破裂或脱落。子叶2,黄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中国药典2020》)

性味归经

甘,平。归脾、胃、肺经。(《中国药典2020》)

药材功效

解表祛暑,清热利湿。(《中国药典2020》)

药材主治

用于暑湿感冒,湿温初起,发热汗少,胸闷脘痞,肢体酸重,小便不利。(《中国药典2020》)

用法用量

9-15g。(《中国药典2020》)

用药禁忌

1.《吴普本草》:“不欲海藻、龙胆。”
2.《本草经集注》:"恶五参、龙胆。"

贮藏保存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中国药典2020》)

药材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加稀乙醇30ml,超声处理30分钟,离心(转速为每分钟3000转)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稀乙醇1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亮氨酸对照品,加稀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一冰醋酸一水(19:5: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取本品粉末2g,加80%乙醇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80%乙醇1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染料木苷对照品,加80%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10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一甲醇一水(10:1.7:1.3)为展开剂,置展开缸中预饱和30分钟,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三氯化铝乙醇溶液,在105℃加热数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中国药典2020》)

中药配伍

①治水病,通身肿满,喘急,大小便涩:大豆黄卷(醋拌炒干),大黄(微煨去皮)各一两。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临卧时,煎葱、橘皮汤调下,平明以利大肠为度。(《圣济总录》大豆散)
②治头风,湿痹,筋挛膝痛,胃中积热,大便结涩:大豆黄卷(炒)一升,酥半两。为末,食前温水服一匙,日二服。(《普济方》黄卷散)
③治周痹注,五脏留滞,胃中结聚,益气出毒,润皮毛,补肾气:大豆蘖一斤。炒香熟,为末。每服半钱,温酒调下,空心,加至一钱,日三服。(《宣明论方》)
④治小儿撮口及发噤:以初生时豆芽,烂研,以乳汁调与儿吃,或生研绞取汁,少许与服亦得。(《圣惠方》)

中药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2年版》)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本草汇言》:大豆黄卷,活血气,消水胀之药也。蓐妇药中多用之,有行瘀血之妙也;水肿方中多用之,有行水之功也。仰思前古治湿痹久着与筋挛膝痛,皆血与水气之所结也。《局方》牛黄清心丸,用此以去风痰,解烦郁,通心气,安神明昏乱,亦借此开通发越之意云。
2.《长沙药解》:大豆黄卷,专泄水湿,善达木郁,通腠理而逐湿痹,行经脉而破血?,疗水郁腹胀之病,治筋挛膝痛之疾。
3.《吴医汇讲》:周思哲曰:大豆黄卷,古人罕用。《本草》载其性曰,治湿痹筋挛膝痛,五脏不足,益气宣胃,破妇人恶血,除胃中积热,消水气胀满。即《金匮》虚劳门薯蓣丸于气血并补方中佐之。后之着方解者,有宣发肾气之论,亦未谓其发表也。近来误作表药者,其故何欤?盖因吾吴人喜服轻方,而昔之治病,俱于医家取药,有云马元仪预用麻黄汤浸豆发?,凡遇应用麻黄者,方开豆卷,俾病家无所疑惧,渠得药投中病,曲以两全,此心亦良苦矣。后医不明细底,竟认豆卷与豆豉同类,公然影射作为表剂,但肆中豆卷岂亦有麻黄汤浸发者乎?即以格致之理论之,豆得水而发?,或能些微宣湿,亦不能力通表药也。若用二、三钱之豆卷,即可表汗,世人以此为蔬菜者,每食盈簋,何不汗至亡阳耶?4.《本经疏证》:夫湿痹而筋挛膝痛,湿闭于下者宜升,湿不闭则筋自舒,筋既舒则膝自不痛。舒筋之物,有薏苡、木瓜、牛膝,何以独取大豆黄卷?夫木瓜治转筋,非治筋挛,薏苡治筋急拘挛,不治筋挛,牛膝治筋挛,能降而不能升。既治筋挛,又欲其湿升者,舍大豆黄卷别无物矣。所以者何?湿流关节,关节之大者如膝,而又最近于腹,湿既痹于此,势不能下,又不能升,与其逐而下之,仍无出路,莫若就近使上于腹,或从小便,或从汗出而解。仲景薯蓣丸治风气百疾,取此与柴胡、桂枝、防风、白敛为伍,亦岂不以其能发耶?5.《本草便读》:豆卷,即黑豆浸水中生芽者也,其性味功用,与黑豆大同。然其浸水生芽,则有生发之气,故亦能解表。至于宣风解毒,乃豆之本性,能舒筋者,亦因水湿所困耳。
6.张寿颐:豆黄卷,孟诜谓破妇人恶血,濒湖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则此药之性情效用,盖与豆豉大同小异,本不在发表解肌之例,但今之江浙市中,则亦以麻黄汤浸过,发汗又确有证验,是因制法之变迁,而药物性情,今非昔比矣。用药分量,随其人体质,酌量轻重,亦如豆豉之例。
7.其他:《本经》:主湿痹,筋挛,膝痛。《别录》:五藏(一作'五藏不足'),胃气结积,益气,止毒(一作'止痛')。去黑,润泽皮毛。《食疗本草》:破妇人恶血。《纲目》: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中药志》:发表利湿。治湿热内蕴,汗少,小便不利。

传说渊源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姚丘(今濮阳县徐镇一带)有户人家,男人叫瞽叟,取了个媳妇叫握登,结婚没几年生下个儿子,因为儿子眼中生就的双瞳仁,所以取名叫重华,媳妇得病而死。于是瞽叟就继娶了一个媳妇,不久又生下一个二儿子名叫象。因为大儿子是前妻丢下的,再加以瞽叟是个头脑糊涂、遇事不讲道理的人,宠爱后妻和二儿子。继母心地狭窄,弟弟象好吃懒做而又不讲道理。重华在家常受虐待。一家人合起来想害死重华,重华只有逆来顺受。
       有一天,后母想了个坏主意,叫重华和二儿子一起到西北的历山上(今胡状乡杨岗上村一带)去种豆子。临出门时,后母交给两个儿子每人一袋豆种,并且恶狠狠地说:“你们俩去历山种豆子,谁的豆子长出豆苗,谁就回家来,谁种的豆子长不出苗就死在外边别回来啦,回家来也得打死谁。”兄弟二人带着干粮和各自的豆种离开家,一直奔20里外的历山去了。
       来到历山,带的干粮也吃完了,兄弟两个就只好吃袋子里的豆籽。大儿子重华越吃越香,二儿子象越吃越难吃,弟弟看着哥哥吃的很香,就来抢哥哥的吃,一尝就是比自己的好吃,弟弟就说:“哥哥,你的豆子籽怎么比我的好吃,并且和我的颜色也不一样,咱俩换换吧!”哥哥善良仁义,就同意了弟弟的请求。两人吃饱以后,就去历上坡上种上了豆子。
       几天过去了,眼见哥重华种的豆子全部长出了豆苗,而弟弟种的豆子,左等也不出,右等也不出,一直等了10多天还是不出。这下弟弟害怕了,哭的跟泪人一样,哥哥要弟弟一起回家,弟弟不敢,哥哥重华双膝跪在历山上,祈求上天神灵:“保佑弟弟的豆子早早发芽,把一切罪过都记在我身上,弟弟种的豆种本来是我的,要死只能我死。”说也真巧,重华双目一落泪,天上下起了雨,低头再看弟弟的豆苗长满一地。兄弟两个千恩万谢后,回家了。
       回家后,后母问:“你们俩的豆子都长出来了吗?”兄弟俩回答:“都长出来啦!”后母不信,因为是她在豆种里作了手脚,把大儿子的豆种给烧熟了,想害死大儿子,于是逼着老头去看,一看两大片豆子长得非常可爱,也就无话可说了。
       秋天豆子长成后,收回家才发现豆籽有黑色,有黄色,原来熟豆子长出的是“黑豆”,生豆子长出的是“黄豆”。从此,有“黑豆”和“黄豆”之分。因为大象认为黑色豆子好吃,后来人们多数把黑豆喂牲口,牲口既爱吃又很上膘,所以人们又称黑豆叫料豆。
       后来人们在历山上重华跪拜求天的地方盖了一座庙,叫“舜王庙”,遇天大旱无雨的季节,人们也像重华一样跪拜求雨。后来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就在这里成庙会,直到现在这座庙还在呢!

原标题:大豆黄卷
词条标签:大豆大豆黄卷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