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母婴频道 > 育儿 > 3-6岁护理 > 正文

学望诊推拿,做孩子最好的医生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20/7/17
导读:○小儿望诊 小儿科古代称作哑科,因为小儿有病,口不能言;气血未定,脉理难凭;所以全看医生眼力辨别症候。古人因此发展出一套望诊的学问。 小儿无所用心,绝少七情致病,大多从“饥、寒”二字上得病,比如肠胃柔 ...

○小儿望诊


小儿科古代称作哑科,因为小儿有病,口不能言;气血未定,脉理难凭;所以全看医生眼力辨别症候。古人因此发展出一套望诊的学问。


小儿无所用心,绝少七情致病,大多从“饥、寒”二字上得病,比如肠胃柔脆,容易伤食;皮毛不紧,易受风寒。所以,小儿病在古代也不是很复杂的问题。


但现在又有些复杂了,为什么呢?一是现在养育上出了问题,比如剖宫产多了;母亲亲自哺乳的少了;早教提前到母腹了;孩子活动得少了……二是医药太过度使用了,小孩儿吃的药太多,脏腑就乱了。


无论如何,父母懂一些望诊的知识总不是坏事,有助于甄别小儿病理。下面讲一下中医望诊的几个常识。


(1)察五部之色


小孩儿的病,当先从面部气色观察他。


五脏之病在面上的表现,即与五部的对应关系为:额属心,颏属肾,鼻属脾,左腮属肝,右腮属肺。平时要多注意五部的五色变化:如果面青是惊风之证,小儿肝魂不定,易惊风,天庭青暗主惊风’红主内热。印堂青主惊泻。鼻赤主脾热;鼻黑胃气衰败,大凶;左腮发赤主肝经有热;右腮发赤主肺热痰盛。承浆青主惊,黄主吐,黑主抽搐。


最主要的是,面青主惊风,面赤主火热,黄色主伤食,白色主虚寒,黑主痛。


五脏与五色的对应关系表


五脏

五色


(2)食、渴、便辨证


小孩儿的病,要问三项:①能吃不能吃;②渴不渴;③二便通不通。如发热、无汗,病在表;内热、便硬,邪在里。昼烦夜静为阳证,昼静夜烦为阴证。胃壮者能食,胃弱者不能食。胃燥的干渴,胃湿盛的口不渴。便稠黏,秽气难闻,为内有滞热,小便清白为虚寒。


(3)读肢体语言


正常小孩儿肚子绵软,手足温暧,头如青黛,唇如朱点,纵哭无多哭,虽眠不久眠。小孩儿不会装病,五脏有病都会在体表有表现。比如肝主风,小儿肝风一动,会哭叫烦闷;心主热,心病则惊悸不安;肺主气,肺病则咳嗽多嚏;脾主困,脾病则吐泻、嗜睡;小儿肾精不足则先天虚弱。


小孩儿气乏,则囟门塌陷;血衰,则头发如黄穗;脾冷则哈喇子多。


如果耳梢冷、尻骨冷、四肢冷,为痘疹欲发的症候。如单指稍冷,气血不足,恐发惊痫。小儿无故皱眉曲腰啼叫者为腹痛,两耳常热红,有风热。


○小儿推拿


小儿的病大多从起居饮食上得,所以小儿病不要急于上药,也不宜针灸。多服药,易气血衰,多针灸,则破肉、损筋、败胃、坏肠。对小儿病,大人要怜惜之,抚摩之。再说,人体有自愈能力,小儿处在生长发育的快速期,很多的问题随生长过程可以解决,如果越俎代庖,妄下医药,有时难免弄巧成拙。


小儿病还有个特点,就是按《伤寒论》六经辨证治疗的话,一定会很快走到太阳经,病愈的表现可能是高热一次,好把病邪彻底带走,而父母一见小儿发热,便方寸大乱,这样每每功亏一篑。所以治疗小儿疾患的最稳妥的方法还是按摩、推拿。


针对小儿的三种常见病,我介绍一下中医常用的几种家庭治疗法。


(1)推三关,治脾胃不和


从小儿尾闾处沿脊柱上推,一边推一边提拉,至大椎穴,然后从上摩下。每天三次,可肥壮小儿,脾胃大开。


脊柱是督脉,主气,阳气足,则全身运化。从尾闾到肾腧(腰部)是尾闾关,从肾腧到大椎是夹脊关,从大椎到后脑是玉枕关,背后三关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无论大人小孩儿,常按摩,身体强健。


(2)揉肚子,治肠胃不舒小儿的肚子一硬就是不好的征兆,要么大便干结,要么发烧。所以要勤揉小儿肚腹,如揉面状,或按摩他的肚脐,左右旋转72次,再从心口向下推至小腹。


人背后有三关,胸前有三焦,三焦通畅,三关运行,人就气血平和,无病。所以,常揉腹,常推背,是养生大法。


(3)擦葱姜汤,治慢惊风小儿流涕昏闷,大人可用葱姜汤蘸指,先擦洗鼻孔,以通脏腑之气。然后在小儿鼻孔两边擦洗数十次,由鼻梁再推至山根,上印堂,再分抹眉额,至两太阳穴。可治疗一切寒热感冒,及按揉脑后风池穴,令小儿大哭,出汗,热退。然后用柔软的干布擦小儿头面和身上的汗,不要招风。


(4)小儿高热怎么办?


小儿高热是最让父母担心的了,就怕小儿抽风。小儿高热时,—定要先辨别病证:如果是简单的外感,就用鲜姜2片,葱白1茎,大枣2枚煮水喝(量的问题随年龄和体质而变化),以出汗为愈,多注意休息。如果是食积,且不大便,就把鲜姜换成药店的干姜10克,煮好晾凉后再加点童便做药引子,因为干姜主里,鲜姜主表。


这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如果父母能略通医道,会开《伤寒论》中的方子,就更地道了。如果是呕吐兼高热,或出疹子,自己拿不准的话,还是要求助于医生。


周岁前的小孩儿喂不进去药汤怎么办呢?母亲可以把羹匙放在大哭的小孩儿嘴里,不要急于撤出羹匙,等小儿吞咽下去后再拿出,否则小宝宝会吐出来。还有些小药对孩子也不错,可以在家里常备,比如王氏保赤丸、小儿至宝丹等,很方便小儿服用,但要对症才好。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