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五千年历史文化

远古时代(约公元前204万年 — 公元前21世纪)

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21年)

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21年 — 220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 — 581年)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 — 960年)

两宋时期(公元960年 — 1279年)

辽夏金元时期(公元916年 — 1368年)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 — 1644年)

清初中叶时期(公元1644年 — 1840年)

近代时期(公元1840年 —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公元1949年 —)

中药起源与传承 远古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 两宋时期 辽夏金元时期 明朝时期 清初中叶时期 近代时期 民国时期

中国岐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其发展经历了远古时期、春秋秦汉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七个历史阶段,走过了一条从萌芽探索到成果进成的不平凡道路,出现了灿若群星的中医药文化巨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经典,不但为中国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健康文明提供了科学保障,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医药学与中华民族的源头一样历史久远。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我们的祖先生活、劳动、聚居在这里,用艰苦的劳动,聪明的才智,创造了包括医药卫生的知识与经验的灿烂的远古文化,编辑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

夏商西周时期是原始医学的时代,在卜笙史料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医药卫生的内容,对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及其症状的描述比较直现具体,对病因、诊疗的经验有较多的积累,植物、动物、矿物及酒的药用、针灸、推拿、导引、汤液、外治的广泛应用,医学与哲学的交融,阴阳五行、整体观念、预防思想被引进医学 ...

春秋战国是中国整个学术界呈现百家竞争荣的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中医药也在此时奠基成学,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逐渐趋于相当高度的专业化,药物方剂学已见雏形。《皇帝内经》及《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的问世,是中国医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标志,迄今仍有效指导着中医药学理论研讨和临床实践的重要典籍 ...

秦汉史中医药理论体条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医学家以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并运用战国时期形成的阴阳五行学说,促使医学与哲学的高度一体化,造就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张仲景《伤末杂病论》确立了四诊、八纲、脏腑、经络、三国、八法等辨证论的基本理论。开各科临床医学辩证论恰之先河,以伤寒、杂病和外科、妇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财局动荡多变,学术上各学派学说相斥相容,交错互动,医学自为地按医疗需求和技术特长别类分科。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手术和麻醉、伤科、养生保健等方面成就卓著。医药典籍的注释整理,官办医学教育的出现,中外医药的进一步交流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检验。须着重提出的是,该时代在传承发展基础上,涌现了若干有关医学分科内容的专著 ...

隋唐两代是中医学的集大成发展时期,国力强盛,经济、政治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恢弘气势。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综合性的大型方书如《诗病源侯论》《千金方》《外白璁要》等称重医林。医事创度、医学教育、临床各科的分工设置及其发展日趋完善。藏医学《四部医典》的究成,是藏医学术发展的奠基之作。中国与周边诸国的医药交流诸写出新的篇章。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繁荣时期。朝廷重视医药并组织人员编繤整组方书和本草书,书局对宋以前医籍进行校正,铸造针灸铜人,援修《铜人输穴针灸图经》并刻石,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保寿粹和馆、慈幼局。漏泽园等慈善机构。医事制度及其律令等多有创举。随着医学各科学术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应用,医籍的种类超量大增,且不断印行传播 ...

辽、夏、金、元是与两宋并立的历史时期,是又一次民族医学交流和文化大融合,经验积累更为丰富,这一阶段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时期,为多元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的 金元四家 先被于世,呈现了蓬勃的生机。少数民族医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

明代是中医药的继兴发展期,医学发展出现了革新趋势,名医颦处,名著富瞻,学派林立,始称太医院并合13科,杨继渊的《针灸大成》、吴又可的《症疫论》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皆为传世名著,探索传疫病病因、创造人症接种术预防天花等研究进入新的展次,伤末学派的中共,温补学派崛起。中外医药交流的范围已达亚、欧、非国等多国家与地区,中学输出、西学东渐,互惠受益 ...

清代时总过传统医药学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历史时期。医学普及、经典注疏的发展,以及叶天士等医学家开先河的温热病学派,是对外戚温热病辨证论治的一次新突破。此期的伤寒与温病之争体现了中医药发展理路的不同见解。各科一株层出不穷,医学通俗读物遍及广泛。《医宗金鉴》是一部规范当世医学理论和临床的综合医书。《医林改错》反映了医学家重视解剖学的开拓进取精神 ...

近代史中国医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而洋医学在我国得到了快速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中西两种医学并存局面。传统医学受到挑战,中医学陷入存废之争,中医界为维护中医药而抗争,探索出一条中西汇通和革新之路。中医教育开始兴办,中医书籍杂志,中医药学术团体相继创立,中医有了专门的科研机构——中央国医馆 ...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中国医药学时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使传统医学得到长足发展。中药应用得以扩大,新药研制与开发得以促进,不断走出国门,中医药疗保健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被明确写入宪法保护。中医药列入【非遗:名录。【中西医并重】、【扶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等。被法律和政策赋予合法地位 ...

传统中医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整,疗法独特,蕴藏丰富的实践经验。纵览历史发展进程,其医学基础早在二千年前已形成,历代医家继承前人知识,阐发其理论,使原有基础得到充实和发挥, 再结合各自的文化修养和医学经验,不断补充、创新,而形成现今的局面。总括来说,中医学的发展是以典籍注释为主导;利用前人奠定的基础为依据,将内容不断注释而逐步完善起来的。认识这些发展进程,可深入体会中医的贡献。

远古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两宋时期 /辽夏金元 /明朝时期 /清初中叶 /近代时期 /新中国时期
中国中医五千年发展大事年表

远古时期(约公元前204万年 — 公元前21世纪)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21年)

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21年 — 220年)

三国两晋南北(公元220年 — 581年)

隋唐五代(公元581年 — 960年)

两宋时期(公元960年 — 1279年)

辽夏金元(公元916年 — 1368年)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 — 1644年)

清初中叶(公元1644年 — 1840年)

近代时期(公元1840年 —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 —)

年代 人物 标题 事迹/成就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宣扬了大明威德。
1360-1425 朱橚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选定可供灾荒时食用的植物414种。
1364年 始称御医 御药局和御药房 皇帝专属“药剂科”。御药局主要任务是监制御用药饵,兼管收储各地进贡的名贵药材。
明政府 太医院 明朝的医疗机构十分齐全,以太医院为总协调,还设有专司用药的药局,有专门为宫廷服务的御药局等,还有慈善机构惠民药局。
1368年 王履 《医经溯洄集》 《医经溯洄集》本书将伤寒与温病区分开来,分别对相关的治疗方法加以详述。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1403-1408 《永乐大典》 明政府编成大型类书《永乐大典》,收载明代以前的医书甚多。乃古代中国最大的典籍。
明政府 中药输向世界 1405年至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率领庞大的中国船队7次下南洋和西洋,输出了大量的药材。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赞誉为中国16世纪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于17世 ...
1442年 冷谦 《修龄要旨》 《修龄要旨》一部内容丰富的气功与养生保健专书。
1443 明太医院 铸造针灸铜人 特请专人仿照宋代式样,另行铸造针灸铜人。
1492年 王纶 《本草集要》 《本草集要》药物专着,发展了陶弘景(456 ~ 536AD)的通用药分类法。
1505年 梅毒(广疮)经广州传入中国 梅毒(广疮)经广州传入中国。
1518—1593 李时珍 少年行医苦读书 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 ...
1518—1593 李时珍 寻访百姓询药名 李时珍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因此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1518—1593 李时珍 跋山涉水尝百草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为了准确性,他开始了跋山涉水尝百草。
1518—1593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本书刊行后,促进了本草学的进一步发展,倪朱谟的《本草汇言》、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黄宫绣的《本草求真》等,均是在其学说启示下而著成的本草典籍。达尔文(Chr ...
1518—1593 李时珍 职业病的认识和防治(汞铅中毒急救法) 驰名中外的我国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中,对铅中毒有这样的描述:“铅生山穴石间,??其气 毒人,若连月不出,则皮肤萎黄,腹胀不能食,多致疾而 死” ...
1528年 薛己 《正体类要》 《正体类要》记载正骨手法19种及外科方剂等,论述简明实用。
1528年 薜己 《口齿类要》 《口齿类要》现存早期的中医口齿科专书。《内科摘要》中医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正体类要》记载正骨手法19种及外科方剂等,论述简明实用。
1529年 高武 《针灸聚英发挥》 《针灸聚英发挥》汇集了16世纪初以前,十余种针灸文献的理论与治疗经验,同时附有作者的一些见解及评论。
1529年 高武 针灸聚英 《针灸聚英发挥》汇集了16世纪初以前,十余种针灸文献的理论与治疗经验,同时附有作者的一些见解及评论。
1535-1550 中国土茯苓输至印度 中国土茯苓输至印度,土耳其、波斯,被视为治花柳良药。
1549年 江瓘 《名医类案》 《名医类案》载录了历代名医治案。是中国第一部以疾病种类编纂的大型医案专着,不仅对历代临床医家有指导作用,对医案学发展亦有重要的意义。
诊病马皇后 朱元璋之妻,马皇后身患怪病,拒绝太医的治疗的故事。
1550年 沈之问 第一部麻风病专书 《解围元薮》,麻风病著作,又名《癞症秘书》。4卷。明代沈之问(无为道人)撰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本书为专论风癞疾患之专著。卷一对大麻风、蛇皮风、鱼鳞风等 ...
1554年 薛己 《疠疡机要》 《疠疡机要》麻风病专书,有关辨证论治,方药及验案介绍。
1564年 李时珍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丰富了中医脉学内容
1556 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 《古今医统大全》又名《医统大全》,系医学全书,徐春甫撰。 书中除引古说外,徐氏在医理、方药上均有阐发。书中所载医家传略是研究医史的重要资料。
1565年 楼英 医学纲目 《医学纲目》,40卷,明楼英编,该书分纲列目编排病证的方法实为楼氏首创,对后世医学著作的编辑体例有很大影响。
灼伤治疗 “治火烧之症,必须内外兼治”,而内治又必用托药,则火毒庶无内攻之虞,烧伤的大体治疗原则已基本确定。
1568年 徐春甫 一体堂宅仁医会 徐春圃,新安著名医家,在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于北京发起创办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会——“一体堂宅仁医会”,提倡精益求精的医术和高尚的医风医德,在历史上起到 ...
1591年 高濂 养生交流——遵生八笺 明高濂撰,据说他幼时患眼疾等疾病,因多方搜寻奇药秘方,终得以康复,遂博览群书,记录在案,汇成此书。本书是一部内容广博又切实用的养生专著,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主要 ...
薛己 内科摘要 《内科摘要》中医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
薛己 外科枢要 《外科枢要》,外科著作。四卷。明薛己撰。刊于1571年。卷一载疮疡诊候辨证共21论;卷二-三以病证为纲,分论全身各部疮疡共30余病的证治,并附验案;卷四总列疮疡 ...
薛己 校注妇人良方 《校注妇人大全良方》使《妇人大全良方》有了完整的标准版本,使《妇人大全良方》更加贴近临床,辨证论治观点更加鲜明,这对于后人正确学习《妇人大全良方》,指导妇产科临 ...
1601年 杨继洲 针灸大成 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
1602年 王肯堂 证治准绳 《证治准绳》包括杂病、类方、伤寒、疡疮、幼科、女科共六科诊治法则,又称《六科准绳》。
1604年 龚廷贤 《小儿推拿秘旨》 《小儿推拿秘旨》总结了前人有关小儿按摩疗法及成就,并加入作者经验。
1615年 龚廷贤 《寿世保元》 《寿世保元》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的诊断及综合疗法。
1616年 蒙族医学 蒙族医学家精骨伤科,创用患者入新杀驼腹内急救战伤休克。
1617年 陈实功 《外科正宗》 《外科正宗》主张对外科疾病调理脾胃,并对多项手术及癌肿有精确描述。
1620年 武之望 《济阴纲目》 《济阴纲目》以经、带、胎、产诸病分列纲目编撰,便于妇科临证应用。
1622年 缪希雍 《炮炙大法》 《炮炙大法》对学习、研究中药炮制法,及用药注意事项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1624年 张景岳 《类经》 《类经》,医经著作,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继隋代杨上善《太素》之后,对《内经》进行全面分类研究的又一著作,他将《灵枢》、《素问》分作十二大类,三 ...
1632年 陈司成 陈司成著《霉疮秘录》 陈司成著《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学专著。论述了梅毒的接触,间接传染、遗传以及预防治疗等。
1637 宋应星 宋应星《天工开物》 宋应星《天工开物》强调采煤时排除毒气,防止冒顶等安全卫生措施。
1640年 张景岳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有关内科疾病的综合性医籍,包括理论、诊断、治疗、各家论述评议、经验、方剂等。是论述理论与临症各科诊治的全书。
1641年 胡正心 胡正心《万病验方》 胡正心《万病验方》,提出蒸气灭菌法。
1642年 吴有性 吴有性著《瘟疫论》 《温疫论》创立「戾气」学说,即现代有关细菌或病毒性传染病学说,对传染病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1656 卜弥格 中国植物志 在动植物学领域,卜弥格的拉丁文著作《中国植物志》1656年在维也纳出版,此书收录中国名花和珍奇动物若干种,标有中国名称,并附有23幅插图,开辟了药用植物学的新领 ...

古迹寻踪:中医在人类的起源发展的过程中就一直相伴于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医疗保健活动是和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相联的。依靠古代的传说和现代的考古发现,可以知道中国传统医学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已经发源。中医学是5000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前已具雏型,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并产生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立了一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

远古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两宋时期 /辽夏金元 /明朝时期 /清初中叶 /近代时期 /新中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