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文化事迹:太医院

太医院

      尽管太医院在明朝以前就出现了,但明朝的太医院与以前朝代不同。

      明朝是个高度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在宫廷医事上也以太医院为中心,设置了非常细致的各类机构,而且互相制约。太医院尽管是全国最高的医药管理机构,但实际上是在皇宫内为皇帝和皇室贵族服务,也就是纯粹的御医院,宫廷之外的医疗事务更多地由地方机构来管理。虽然太医院名义上承担对地方的管理职责,可是太医院下的其他医疗机构都相对独立,不完全由太医院统一领导。

       明朝的太医院分为南京和北京两处,除了扮演宫廷专属医院的角色,还有点类似现代卫生计生委机构。

      太医院主要承担两大职能:

      一是宫廷医疗保健。重点为皇帝及内宫嫔妃服务,遇皇帝出巡,太医院医官作为随行,沿途为皇帝、随行官员和侍卫作保健服务。各亲王府、藩王府及接待外宾的会同馆均设有医官,他们遇有疑难病症,常向太医院请求医药方面的帮助。发现疫情,太医院有向军队、监狱、边关隘口等处派遣医官治疗的任务。

      二是医官的任免与派遣。全国各府、州、县的惠民药局,边关卫所等处所设医官、医士、医生,俱由太医院派遣,年终考查其功过,以为升迁任免之据。

      太医院13科 接近现代医院科室设置

      明朝太医院分为13科,即大方脉、妇人、伤寒、小方脉、针灸、口齿、咽喉、眼、疮疡、接骨、盎镞、祝由、按摩,同元代13科相比,风科改为伤寒,金疮分为金镞和疮疡两科,杂科改为按摩,取消了禁科,较前代更适合临床需要。

      明朝太医院的分科与现代医院科室相比,可以说已经很接近。大方脉相当于现代的内科;妇人相当于妇科;伤寒相当于传染科;小方脉相当于儿科;针灸和按摩与现代名称相同;口齿、咽喉、眼分别相当于现代的口腔、喉、眼科,疮疡、接骨、盎镞则相当于部分现代大外科,分别是普通外科、骨科、战伤;祝由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浓重的迷信色彩。

上一篇:医学纲目下一篇:始称御医

最新图片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