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豨莶草(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豨莶草为菊科植物豨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腺梗豨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或毛梗豨莶Siegesbeckia glabrescens Makino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前和花期均可采割,除去杂质,晒干。豨莶主产于秦岭及长江以南各地;腺梗豨莶产于全国大部分地;毛梗豨莶主产于长江以南及西南各地。

  • 中药名称豨莶草

  • 中药学名(拉丁名)SIEGESBECKIAE HERBA

  • 别 名火莶、猪膏莓、虎膏

  • 所属功效类祛风湿药

  • 菊科

  • 分布区域豨莶主产于秦岭及长江以南各地;腺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豨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腺梗豨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或毛梗豨莶Siegesbeckia glabrescens Makino的干燥地上部分。(《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豨莶主产于秦岭及长江以南各地;腺梗豨莶产于全国大部分地;毛梗豨莶主产于长江以南及西南各地。

入药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花开前和花期均可采割,除去杂质,晒干。(《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茎略呈方柱形,多分枝,长30-110cm,直径0.3-1cm;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紫棕色,有纵沟和细纵纹,被灰色柔毛;节明显,略膨大;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带绿色,髓部宽广,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叶片多皱缩、卷曲,展平后呈卵圆形,灰绿色,边缘有钝锯齿,两面皆有白色柔毛,主脉3 出。有的可见黄色头状花序,总苞片匙形。气微,味微苦。(《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肝、肾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祛风湿,利关节,解毒。(《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9-12g。(《中国药典2015》)

用药禁忌

无风湿者慎服;生用或大剂应用,易致呕吐。(《中药大辞典》)

贮藏保存

置通风干燥处。(《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黄绿色。叶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平直,可见少数气孔;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呈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叶上、下表皮多见非腺毛,常断裂,完整者1-8细胞,有的细胞缢缩。头状大腺毛,头部类圆形或半圆形,由数十个至百余个细胞组成;柄部常断裂,细胞排成3-7列。叶下表皮可见双列细胞小腺毛,顶面观长圆形或类圆形,两两相对排列似气孔。花粉粒类圆形,直径18-32μm,表面有刺状纹饰,具3孔沟。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奇壬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1.治风、寒、湿三气着而成痹,以致血脉凝涩,肢体麻木,腰膝酸痛,二便燥结,无论痛风,痛痹,湿痰,风热,宜于久服,预防中风痿痹之病:豨莶草不拘多寡,去梗取叶,晒干,陈酒拌透,蒸过晒干,再拌再蒸,如法九次。晒燥,为细末,贮听用,蜜丸,早空心温酒吞服四、五钱。(《活人方汇编》豨莶散)
2.治感受风湿,或嗜饮冒风,内湿外邪,传于四肢脉络,壅塞不舒,以致两足软酸疼痛,不能步履,或两手牵绊,不能仰举,凡辛劳之人,常患此症,状似风瘫:地梧桐(花、叶、梗、子俱可,切碎晒干,炒,磨末子)一斤,豨莶草(炒,磨末子)八两。上二味,和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早晚以白滚汤送下四钱,或单用臭梧桐二两,煎汤饮,以酒过之,连服十剂,其痛即瘥,或煎汤洗手足亦可。忌食猪肝、羊血、番茄等物。(《养生经验合集》豨桐丸)
3.治疠风脚弱:豨莶草(五月取赤茎者,阴干,以净叶蜜酒九蒸九晒)一斤,当归、芍药、热地各一两,川乌(黑豆制净)六钱,羌活、防风各一两。为末,蜜丸。每服二钱,空心温酒下。(《张氏医通》豨莶丸)
4.治中风口眼歪斜,手足不遂,语言蹇涩,口角流涎,筋骨挛强,腰脚无力等证:豨莶(酒蒸,晒九次)三斤,蕲蛇二条,人参、黄耆、枸杞子、川萆薢、於白术、当归身各八两,苍耳子、川芎、葳灵仙、半夏曲各四两(以上诸药,但用酒拌炒),沉香二两(不见火)。共十三味,俱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送下。(《方脉正宗》)
5.治疟疾:豨莶草(干品)一两。每天一剂,两次煎服,连服三天。(《全展选编•传染病》)
6.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黄花草五钱,山栀子一钱,铁锈钉二枚。按病情可加三叉枪(三叶鬼针草)适量。加水800毫升,煎成300毫升。每天一剂,两次煎服。(《全展选编•传染病》)
7.治发背丁疮:豨莶草、五叶草(即五爪龙)、野红花(即小蓟)、大蒜等分。擂烂,入热酒一碗,绞汁服,得汗效。(《乾坤生意秘韫》)
8.治痈疽肿毒,一切恶疮:豨莶草(端午采者)一两,乳香一两,白矾(烧)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毒重者连进三服,得汗妙。(《乾坤生意秘韫》)
9.治蜘蛛咬伤及狗咬、其它虫咬:豨莶草,捣烂敷患处。(《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10.治风气行于肠胃泄泻:火枚草,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世医得效方》火坎丸)
11.治翻胃及脾间诸疾,腹痛泄泻:皱面地葱花(即火枚草花),不以多少,焙干,为细末,蜜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不拘时候。(《百一选方》)
12.治肠风下血:豨莶叶,酒蒸为末,炼蜜丸。每服三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中药炮制

豨莶草: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酒豨莶草:取净豨莶草段,照酒蒸法(通则0213)蒸透。(《中国药典2015》)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纲目》:豨莶,生捣汁服则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暴则补人,去痹,故云无毒。生则性寒,熟则性温,云热者非也。
2.《本草通玄》:豨莶,苦寒之品,且有毒,令人吐,以为生寒熟温,理或有之,以为生泻熟补,未敢尽信,岂有苦寒搜风之剂,一经蒸煮,便有补益之功耶?世俗以慎微《本草》誉之太过,遂误认为风家至宝,余少时亦信之,及恪诚修事,久用无功,始知方书未可尽凭也。古人所谓补者,盖以邪气去则正气昌,非谓其本性能补耳。
3.《本草正》:豨莶,气味颇峻,善逐风湿诸毒,用蜜酒层层和涵,九蒸九曝,蜜丸,空心酒吞,多寡随宜。善治中风口眼歪斜,除湿痹,腰脚痿痛麻木。生者酒煎逐破伤风危急,散撒麻疔,恶毒恶疮,浮肿,虎伤狗咬,蜘蛛虫毒,或捣烂封之,或煎汤,或散敷并良。其扫荡功力若此,似于元气虚者非利。
4.《本草述》:有云,豨莶制如法,大益气血,四肢不遂,大有功。又曰,古方愈风汤、四白丹,药多辛散,恐非类中所宜。半身不遂病久,补气血、化痰药外,更常服豨莶丸佳。又云,口眼歪斜缓者,豨莶尤佳。合而参之,则此味止宜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证,似不能疗中藏奄忽之证也。盖中藏证是阴不能御阳,风火相煽,致阴已离阳,所谓升降息而气立孤危者也,至是以索益元气之剂,以求生于万一,毋亦后时而济于存亡之数乎,固不得责其效于兹药也。凡患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由于外因风湿者,生用,不宜熟;若内因属肝肾两虚,阴血不足者,九制用,不宜生。
5.《本草新编》:豨莶入肾。然散人真气,最不宜服。不宜用而人之兹编者何也?盖肾经之药,药品中最少,肾犯风邪湿气,又最难治,姑存之以治肾中风湿之病。中风之症,必问其腰间索有水湿之癣否?有水湿之癣,又必问其肾囊之干湿苦何。肾中有风,其人必然腰痛而重,肾中有湿,其人必然囊破而痒。即用豨莶,亦必与人参、白术大剂共用。至于湿痹腰脚酸疼之症,又必加入苡仁、茯苓、黄芪、芡实同施,始万全也。夫豨莶未尝无功,余虑入误认补味而常用之耳。风入肾者最难治,存豨莶而不删去者,正备妙用耳。不然,防己可祛肾内之风湿,存防己何必复取豨莶?正以豨莶功用胜于防已,其耗散精血亦逊于防己,所以存防己而仍存豨莶。盖防己治肾内之风湿,止可一用以出奇,不可再用以贻害,若豨莶则不妨一用而至于再用,但不可久用耳。
6.《本草正义》:豨莶,生时气臭味涩,多服引吐,盖性本寒凉,而气猛烈,长于定窜开泄,故能治热烦痈毒而吐痰疟;及其九次蜜酒蒸晒,和蜜为丸,则气味已驯,而通利机关,和调血脉,尤为纯粹,凡风寒湿热诸痹,多服均获其效,洵是微贱药中之良品也。
7.《唐本草》:烦满不能食,生捣汁服三、四合。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诺恶疮,消浮肿,捣封之。汤渍、散敷并良。
8.《本草拾遗》:主久疟,痰饮,生捣绞汁服,得吐出痰;亦碎敷蜘蛛咬,虫蚕咬,蠼螋溺疮。9.《开宝本草》:疗虎及狗咬疮。
10.《本草图经》: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问疼,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服用之。
11.《履巉岩本草》:医软瘫风疾,筋脉缓弱。为末,酒调服。
12.《滇南本草》:治诸风、风湿症,内无六经形症,外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气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赤自癜风,须眉脱落等。
13.《本草经疏》:祛风除湿,兼活血之要药。
14.《分类草药性》:明目,黑发,滋阴养血。
15.《贵州民间方药集》:润肺止咳。
16.《广西中药志》:其叶外敷虾钳疮(生两指隙间)。
17.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安神降压,祛风止痛。治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风湿痹痛;蛇虫咬伤。

传说渊源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残暴无道,导致各地叛军、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大批百姓举家南迁,由于一路上粮食被部队征收,大部分难民都食不果腹。
       逃到江南的难民,由于水土不服,加之南方气候潮湿,大部分难民都出现了四肢关节疼痛等症状。处于战乱时期的人们,由于缺医少药,而且缺少粮食,因此大部分难民即使逃到了南方,能够活下来的也只有一小部分。这活下来的难民也大都患有四肢关节疼痛等病。
       在逃难的人群中有一对孤苦伶仃的母子俩。母亲由于四肢关节疼痛,已经不能行走多日了,且又长期吃不饱,已经是奄奄一息。瘦小的儿子,看着奄奄一息的母亲,悲愤不已。他决定让母亲在离世之前吃上一顿好的,于是就独自一人去村里讨饭。由于粮食已经被军队征收了,他在村子里转了整整一上午都没有讨到一粒粮食。正当他失望之时,无意中看到有一头小猪在啃食路边一株长着黄白色小花的野草。看到这一幕,他想,既然猪能吃这种草,那么人也肯定能吃。于是他摘了一株尝了一下,除了感觉有点苦,味道也不是特别难吃。于是,他便采了很多野草回去,用水煮了给母亲吃。
       母亲吃完野草后,四肢疼痛的症状竟然渐渐地好转了,这让母子俩惊喜万分。于是他们便把这种草能治疗四肢疼痛的作用告知了其他难民,其他难民纷纷按照他们说的去找这种野草吃,吃后不仅能填肚子,还治好了他们四肢关节疼痛等毛病。
       由于这种草原本是猪吃的,所以他们都把这种草叫做肥猪草。这肥猪草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豨莶草,具有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的功效,用来治疗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等病。

原标题:豨莶草
词条标签:毛梗豨莶豨莶草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