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红紫珠(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红紫珠为马鞭草科植物红紫珠Callicarpa rubella Lindl.的叶及嫩枝。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等地。

  • 中药名称红紫珠

  • 中药学名(拉丁名)FOLIUM ET RAMULUS CALLICARPAE RUBELLAE

  • 别 名小红米果、白金子风、山霸王

  • 所属功效类止血药

  • 马鞭草科

  • 分布区域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

来源

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红紫珠Callicarpa rubella Lindl.的叶及嫩枝。(《中华本草》)
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红紫珠Callicarpa rubella Lindl.的干燥全株。(《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第二册彝族药》)

分布产地

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等地。

入药部位

茎木、叶、全草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中华本草》)
夏、秋二季枝叶繁盛时采挖,洗净,干燥。(《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第二册彝族药》)

药材性状

嫩枝呈圆柱形,直径0.4-0.9cm,表面灰褐色,被黄褐色星状毛及多细胞腺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髓部明显。叶多卷曲皱缩,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8-20cm,宽3-9cm;先端较尖,基部略呈心形,边缘有三角状锯齿,上表面暗棕色,下表面有黄色腺点,两面均有柔毛;叶柄极短,长仅约0.3cm。气微、味微苦、涩。(《中华本草》)
本品根呈圆锥状,直径可至2.5cm;根头部呈疙瘩状,向下渐细,表面灰棕色至黄棕色,具不规则皱纹及凹陷的须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淡黄白色至淡棕黄色。皮部薄,木质部宽广,约占断面的4/5。茎圆柱形,直径0.5-1.5cm,表面灰绿色至灰褐色,有细纵皱纹及点状皮孔;质坚硬,断面黄白色至淡黄色,木质部宽广,约占断面2/3,中央有髄。嫩枝表面具短毛。叶多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长3-10cm,宽2-6cm,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具毛,下面有黄色腺点。气微,味淡。(《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第二册彝族药》)

性味归经

微苦,凉。(《中华本草》)
辛、苦,平。归肝、脾、心经。(《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第二册彝族药》)

药材功效

凉血止血,解毒消肿。(《中华本草》)
散瘀止血,凉血解毒,祛风除湿。(《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第二册彝族药》)

药材主治

主治衄血,吐血,咯血,痔血,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痈肿疮毒。(《中华本草》)
用于衄血,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紫癜,崩漏,创伤出血,外感风热,疮疡肿毒。(《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第二册彝族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中华本草》)
10-30g。外用适量。(《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第二册彝族药》)

贮藏保存

置干燥处。(《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第二册彝族药》)

药材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0ml使溶解,滤过,滤液用乙酸乙酯20ml振摇提取,乙酸乙酯加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红紫珠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一部附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15:1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第二册彝族药》)

中药配伍

1.治吐血,衄血,咯血,痔血:红紫珠叶30g,侧柏叶60g。水煎服。
2.治疮疖肿毒,跌打肿痛:红紫珠鲜叶捣烂敷。(1-2方出自《湖南药物志》〉
3.治外伤出血:(小红米果)叶研末,撤布患处。(《云南中草药》)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云南中草药》:“止血。主治吐血,尿血,外伤出血。”
2.《湖南药物志》:“清热止血。”

原标题:红紫珠
词条标签:红紫珠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