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山茱萸(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主产于浙江临安、淳安;河南南阳、嵩县、济源、巩县,安徽歙县、石埭以及陕西、山西、四川亦产。

  • 中药名称山茱萸

  • 中药学名(拉丁名)CORNI FRUCTUS

  • 别 名蜀枣、鬾实、鼠矢

  • 所属功效类 收涩药

  • 山茱萸科

  • 分布区域主产于浙江临安、淳安;河南南阳、

来源

本品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主产于浙江临安、淳安;河南南阳、嵩县、济源、巩县,安徽歙县、石埭以及陕西、山西、四川亦产。

入药部位

果实及种子

采收加工

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1.5cm,宽0.5-1cm。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有的有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酸、涩,微温。归肝、肾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补益肝肾,收涩固脱。(《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6-12g。(《中国药典2015》)

用药禁忌

命门火炽、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禁服。(《中药大辞典》)

贮藏保存

置干燥处,防蛀。(《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红褐色。果皮表皮细胞橙黄色,表面观多角形或类长方形,直径16-30rum,垂周壁连珠状增厚,外平周壁颗粒状角质增厚,胞腔含淡橙黄色物。中果皮细胞橙棕色,多皱缩。草酸钙簇晶少数,直径12-32μm。石细胞类方形、卵圆形或长方形,纹孔明显,胞腔大。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酸乙酯1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蒸于,残渣加无水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一乙酸乙酯一甲酸(20:4: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t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2.取本品粉末0.5g,加无水乙醇1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马钱苷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乙醇一冰醋酸(50: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1.治五种腰痛,下焦风冷,腰脚无力:牛膝一两(去苗),山茱萸一两,桂心三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2.益元阳,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山茱萸(酒浸)取肉一斤,破故纸(酒浸一日,焙干)半斤,当归四两,麝香一钱。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一丸,临卧酒盐汤下。(《扶寿精方》草还丹)
3.治寒温外感诸症,大病瘥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诸证若见一端,即宜急服:萸肉(去净核)二两,生龙骨(捣细)一两,生牡蛎(捣细)一两,生杭芍六钱,野台参四钱,甘草(蜜炙)二钱。水煎服。(《衷中参西录》来复汤)

中药炮制

山萸肉:除去杂质和残留果核。
酒萸肉:取净山萸肉,照酒炖法或酒蒸法(通则0213)炖或蒸至酒吸尽。(《中国药典2015》)

毒性

毒性不大,对兔胃粘膜能引起轻度充血。(《中华本草》)

道地性

怀药、 浙药、 秦药

相关论述

1.《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
2.《药性论》:“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
3.《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癥结,治酒皶。”
4.《珍珠囊》:“温肝。”
5.《本草求原》:“止久泻,心血虚发热汗出。”
6.《本草正》:“固阴补精,调经收血。”
7.《得宜本草》:“功专助阳固阴。”
8.《雷公炮炙论》:“壮元气,秘精。”
9.《本草再新》:“益气养阴,补肾平肝,温中发汗,利小便,除寒气。”

传说渊源

       山茱萸的传说要追溯到战国时期了。
       在那个时候,诸侯纷争,战乱频繁,当时太行山一带地区都属于七雄中的赵国,山区的居民大多靠上山釆药为生,若采到了名贵的药材,必须向赵王进贡。
       有一次,一个村民给赵王献上一种药,赵王问:“此药何名,有何作用?”村民答曰:“名叫山萸,是一种补药。”赵王听其所答含糊不清,不悦道:“小小山民敢将此平庸草药当贡品,岂不小看本王,故念你无知,赶快带此草药回家。”
这时,有位姓朱的御医对赵王说:“山萸是一种良药,这位村民听说大王有腰痛疾,才特意采了送来。”赵王却说:“寡人不需用什么山茱。”村民听后,只好出宫回家。
       朱御医见村民怏怏而走,急忙对村民说:"请你把山萸买给我。"村民听后就将采来山萸全部买给了朱御医。朱御医便将它种植在庭院中,2年后长得十分茂盛,他便将它采收、洗净、晾干、储藏后备用。
       有一天,赵王旧病腰痛复发,疼痛难忍,坐卧不宁。朱御医见状,忙用山萸煎药,给赵王服下,赵王服后腰痛渐轻,连服3天,康复如初。赵王问朱御医:“寡人所服何药?如此神效。”朱御医回答:“此药就是当年村民进贡的山萸。”赵王听后大喜,下令大批种植山萸。有一次赵王的王妃得了崩漏症,阴道流血不止。赵王传旨,命朱御医配药治疗。御医又以山萸为主,配制药方,治愈了王妃的崩漏。赵王更为欣喜。
       赵王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茱萸"。后来就将山萸正式命名为"山茱萸"。这便是山茱萸的故事了。

原标题:山茱萸
词条标签:山茱萸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毒性毒性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