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文化事迹:入痘接种术

入痘接种术

      在与传染性极强的天花的斗争中,我们的祖先发现染上天花而侥幸存活者可以终生太平,寿至百岁,故又称天花为“百岁疮”。而根据得过天花病者能够终生免疫这一事实,有些医学家遵循“以毒攻毒”的思想,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据清代医学家朱纯嘏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刊发的《痘疹定论》一书记载,宋真宗时期,四川峨嵋山有一神医能种痘,他被请到开封府为当时宰相王旦的儿子王素种痘后取得成功。清代医学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则写道:“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清代医学家张琰在1741年刊发的《种痘新书》中则详细介绍了痘疹发病规律及诊治方法,其中就有人痘接种法。1884年刊刻的董玉山《牛痘新书》记载:“考上世无种痘,诸经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董玉山的说法太简略,且无从考证。总之,人痘接种法这种人工免疫的方法,最迟在宋朝和明朝就已经出现。

      康熙登基主政后,意识到了天花对大清王朝的威胁,他决心寻求战胜天花的办法。在总结前人防痘经验的基础上,他开始主动出击防治天花。在康熙的倡导推动下,清朝天花防治更加系统化。他在太医院专门设痘诊科,广征名医;北京城内设有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他曾亲自调研寻找接种人痘的专业人才,并设立了“种痘局”,在民间张榜公布《力劝普种痘花法》。由于康熙倡导种痘,有力推动了人痘接种术的传播。尤其是清代《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一书的刊刻发行,彻底改变了明末那种个人保存痘苗、秘不传人、以营私利的局面。

      康熙继位以后,南方传统种痘疫苗法也传到了北方。这种民间种痘法,最早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16世纪下半叶),又称吹鼻种痘法。它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方法叫旱苗法,即取天花者的痘痂研成细末,加上樟脑冰片等吹入种痘者鼻中;另一种方法叫水苗法,就是将患者的痘痂加入人乳或水,用棉签蘸上,塞入种痘者的鼻中。这两种方法都是为了让种痘者轻度感染上天花,发烧出疹,再经过精心护理,病症消失后,就相当于已得过天花,从而具有了免疫力。痘痂叫做“时苗”,由于其毒性比较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中医又发明了“熟苗”接种法。所谓熟苗,指的是以接种发出来的痘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接种七代后,火毒汰尽,用来给健康人种就非常安全了。据《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刚开始,许多人畏惧种痘,一些老人更表示怀疑,把这看成是十分怪异之事,但康熙意志坚定,以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决意在全国范围大力推广,千万人也因此而免除了性命危险。事实证明,康熙对种痘的提倡、推广是十分有成效的。


       防痘种痘的推行是从宫中开始的。康熙十七年(1678年),皇太子胤礽出痘,其时正值三藩叛乱的关键时候,为了能更多地亲自护理出痘的太子,康熙皇帝竟然连续12天没有批阅奏章。太子痊愈后,清廷还举行了一系列的庆典活动,祭天颁诏,搞得十分隆重。在皇太子出痘期间,有个候选知县,名叫傅为格,侍奉皇太子调理治痘方面很有些成绩,因此被升为武昌通判。两年后,因为他善于种痘,又被康熙召入宫中,专门负责为皇子们种痘防疫。


      从此,清宫中皇子种痘防天花的制度正式确立。清宫中皇子种痘,一般都在年幼时期,2-4岁是种痘的最佳年龄;种痘时间一般选在春秋两季,天气清爽,便于护理;水苗法采用得最多;地点一般在紫禁城内,或者圆明园。


这种先进的种痘疫苗法,康熙不仅在宫中推广,而且在八旗中普遍实施,甚至推广到漠南、漠北蒙古。当时在京的西洋传教士殷弘绪在写给一位欧洲教友的信中说,他见证了1724年康熙皇帝派人到蒙古推行种痘法的事情,并说效果很好,御医们回来时带了病家为表示感激送的鞑靼(蒙古)盛产的马匹、皮毛。康熙皇帝与王公大臣谈及此事时曾说:“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子,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


      总之,在康熙年间种痘得到了大力推行,天花也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天花之毒助康熙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也使一位难得的明君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创了大清国一个崭新之局——“康乾盛世”。


      康熙提倡的种痘活动甚至影响到周边国家,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俄国派专人来到中国,学习种痘法和有关的医学知识。

上一篇:种痘新书下一篇:康熙患痘

最新图片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