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五千年历史文化

远古时代(约公元前204万年 — 公元前21世纪)

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21年)

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21年 — 220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 — 581年)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 — 960年)

两宋时期(公元960年 — 1279年)

辽夏金元时期(公元916年 — 1368年)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 — 1644年)

清初中叶时期(公元1644年 — 1840年)

近代时期(公元1840年 —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公元1949年 —)

中药起源与传承 远古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 两宋时期 辽夏金元时期 明朝时期 清初中叶时期 近代时期 民国时期

中国岐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其发展经历了远古时期、春秋秦汉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七个历史阶段,走过了一条从萌芽探索到成果进成的不平凡道路,出现了灿若群星的中医药文化巨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经典,不但为中国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健康文明提供了科学保障,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医药学与中华民族的源头一样历史久远。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我们的祖先生活、劳动、聚居在这里,用艰苦的劳动,聪明的才智,创造了包括医药卫生的知识与经验的灿烂的远古文化,编辑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

夏商西周时期是原始医学的时代,在卜笙史料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医药卫生的内容,对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及其症状的描述比较直现具体,对病因、诊疗的经验有较多的积累,植物、动物、矿物及酒的药用、针灸、推拿、导引、汤液、外治的广泛应用,医学与哲学的交融,阴阳五行、整体观念、预防思想被引进医学 ...

春秋战国是中国整个学术界呈现百家竞争荣的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中医药也在此时奠基成学,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逐渐趋于相当高度的专业化,药物方剂学已见雏形。《皇帝内经》及《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的问世,是中国医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标志,迄今仍有效指导着中医药学理论研讨和临床实践的重要典籍 ...

秦汉史中医药理论体条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医学家以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并运用战国时期形成的阴阳五行学说,促使医学与哲学的高度一体化,造就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张仲景《伤末杂病论》确立了四诊、八纲、脏腑、经络、三国、八法等辨证论的基本理论。开各科临床医学辩证论恰之先河,以伤寒、杂病和外科、妇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财局动荡多变,学术上各学派学说相斥相容,交错互动,医学自为地按医疗需求和技术特长别类分科。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手术和麻醉、伤科、养生保健等方面成就卓著。医药典籍的注释整理,官办医学教育的出现,中外医药的进一步交流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检验。须着重提出的是,该时代在传承发展基础上,涌现了若干有关医学分科内容的专著 ...

隋唐两代是中医学的集大成发展时期,国力强盛,经济、政治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恢弘气势。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综合性的大型方书如《诗病源侯论》《千金方》《外白璁要》等称重医林。医事创度、医学教育、临床各科的分工设置及其发展日趋完善。藏医学《四部医典》的究成,是藏医学术发展的奠基之作。中国与周边诸国的医药交流诸写出新的篇章。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繁荣时期。朝廷重视医药并组织人员编繤整组方书和本草书,书局对宋以前医籍进行校正,铸造针灸铜人,援修《铜人输穴针灸图经》并刻石,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保寿粹和馆、慈幼局。漏泽园等慈善机构。医事制度及其律令等多有创举。随着医学各科学术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应用,医籍的种类超量大增,且不断印行传播 ...

辽、夏、金、元是与两宋并立的历史时期,是又一次民族医学交流和文化大融合,经验积累更为丰富,这一阶段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时期,为多元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的 金元四家 先被于世,呈现了蓬勃的生机。少数民族医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

明代是中医药的继兴发展期,医学发展出现了革新趋势,名医颦处,名著富瞻,学派林立,始称太医院并合13科,杨继渊的《针灸大成》、吴又可的《症疫论》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皆为传世名著,探索传疫病病因、创造人症接种术预防天花等研究进入新的展次,伤末学派的中共,温补学派崛起。中外医药交流的范围已达亚、欧、非国等多国家与地区,中学输出、西学东渐,互惠受益 ...

清代时总过传统医药学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历史时期。医学普及、经典注疏的发展,以及叶天士等医学家开先河的温热病学派,是对外戚温热病辨证论治的一次新突破。此期的伤寒与温病之争体现了中医药发展理路的不同见解。各科一株层出不穷,医学通俗读物遍及广泛。《医宗金鉴》是一部规范当世医学理论和临床的综合医书。《医林改错》反映了医学家重视解剖学的开拓进取精神 ...

近代史中国医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而洋医学在我国得到了快速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中西两种医学并存局面。传统医学受到挑战,中医学陷入存废之争,中医界为维护中医药而抗争,探索出一条中西汇通和革新之路。中医教育开始兴办,中医书籍杂志,中医药学术团体相继创立,中医有了专门的科研机构——中央国医馆 ...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中国医药学时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使传统医学得到长足发展。中药应用得以扩大,新药研制与开发得以促进,不断走出国门,中医药疗保健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被明确写入宪法保护。中医药列入【非遗:名录。【中西医并重】、【扶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等。被法律和政策赋予合法地位 ...

传统中医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整,疗法独特,蕴藏丰富的实践经验。纵览历史发展进程,其医学基础早在二千年前已形成,历代医家继承前人知识,阐发其理论,使原有基础得到充实和发挥, 再结合各自的文化修养和医学经验,不断补充、创新,而形成现今的局面。总括来说,中医学的发展是以典籍注释为主导;利用前人奠定的基础为依据,将内容不断注释而逐步完善起来的。认识这些发展进程,可深入体会中医的贡献。

远古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两宋时期 /辽夏金元 /明朝时期 /清初中叶 /近代时期 /新中国时期
中国中医五千年发展大事年表

远古时期(约公元前204万年 — 公元前21世纪)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21年)

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21年 — 220年)

三国两晋南北(公元220年 — 581年)

隋唐五代(公元581年 — 960年)

两宋时期(公元960年 — 1279年)

辽夏金元(公元916年 — 1368年)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 — 1644年)

清初中叶(公元1644年 — 1840年)

近代时期(公元1840年 —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 —)

年代 人物 标题 事迹/成就
清初 清政府 隔离治疗 清初,中国北方痘疹流行,北京城内此病尤其猖獗。来自关外的满族,对痘疹缺乏免疫力,更容易被传染,因此导致死亡者无数,清初统治者谈痘色变,千方百计地避痘,并采取将患 ...
1585—1670 喻嘉言 尚论篇 《尚论篇》是《伤寒论注十人书》系列之一,为医家经典之作。
1636年 胡慎柔 胡慎柔著《慎柔五书》 胡慎柔著《慎柔五书》。
1644年 清军入关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
1644年 傅仁宇 《审视瑶函》 《审视瑶函》,眼科著作。又名《傅氏眼科审视瑶函》、《眼科大全》、《审视瑶函眼科大全》等。6卷。明傅仁宇(允科)撰。首刊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卷首载眼科前贤 ...
1644 清政府设查痘章京 清政府设查痘章京,理旗人痘疹及内城民人痘疹迁移之政令。
1661-1722 康熙 庭训格言 书名 庭训格言 作者 (清)康熙 玄烨八岁即皇帝位,年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1661-1722),死后,四子胤稹继位,年号雍正。此书乃雍正 ...
1662年 北京通沟浍 北京通沟浍(下水道),其沟皆以巨石筑之,其中管粗数尺,皆生铜所铸。
1662年 黄履庄 中国黄履庄仿制显微镜 中国黄履庄仿制显微镜。
1662-1722 李用粹 《证治汇补》 《证治汇补》收集了内科杂病的各家论述和经验,共载80余种病症的辨证论治。
1665年 祁坤 《外科大成》 《外科大成》记有外科辨证论治要点与常用方剂。
1666年~1745年 叶天士 行医济世 叶天士行医济世。
叶天士 太湖讲课 《温热论》又称《温热论治》,叶天士携徒弟游于太湖洞庭山,在舟中口传心授经验心,其弟子顾景文执笔著代表了叶天士医学的最高成,成书短小精 仅四千余,将温 ...
康熙 康熙患痘 康熙治疗天花,治疗的故事。
清政府 入痘接种术 康熙登基主政后,意识到了天花对大清王朝的威胁,他决心寻求战胜天花的办法。在总结前人防痘经验的基础上,他开始主动出击防治天花。在康熙的倡导推动下,清朝天花防治更加 ...
1669年 柯琴 《伤寒来苏集》 《伤寒来苏集》为《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合编本。
1670年 张志聪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使《内经》的不少疑难问题得到阐明。
1675-1688 中国渔阳天花流行 中国渔阳天花流行,有人设坛厂,购求出痘夭亡儿尸火化以控制传染。中国政府命令全国推广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 1688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习预防天花之人痘接种。
1682 汪昂 医方集解 该书内容丰富,释义说明、流传甚广,是一部非常有影响的方剂专著。
1682年 汪昂 《医方集解》 《医方集解》一本应用较广的方书。
1683年 瑞尼 中国针灸术到欧洲 荷兰东印度公司医生瑞尼(W.T.Rhyne)介绍中国针灸术到欧洲。
1687年 赵献可 《医贯》 《医贯》强调「命门之火」的重要,提倡温补疗法。
1695年 《张氏医通》医学丛书 《张氏医通》,清张璐撰,十六卷,刊于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系一部以杂病为主的综合性医著,初名《医归》,为反映张氏学术思想的代表著作。体例仿王肯堂《证治准 ...
1695年 夏鼎 《幼科铁镜》 《幼科铁镜》对儿科的推拿疗法颇为重视,阐述了作者本人的经验与见解;对于指纹望诊及惊病的各种病证也提出不同的看法。
1697年 王宏翰 我国第一个接受西说之医家 王宏翰为我国第一个接受西说之医家,生前曾撰《古今医史》。
1717-1721 中国人痘接种术传入土耳其 中国人痘接种术传入土耳其。英国公使夫人蒙塔古(Montagu,M.W.)在土耳其学得人痘接种术,为子女和皇家子女接种人痘以防天花,人痘接种术传入英国。波尔斯东( ...
1723年 蒋廷锡 《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受命于清政府编辑的大型类书,内有《医部全录》520卷。
1723年 蒋廷锡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五百二十卷。清蒋廷锡等编纂,刊于1723年。本书分类编纂,自《内经》到清初的医学文献100余种,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分科治疗;有论有方,内容丰富,叙述较系统、全面 ...
1727年 清代刑律 清代刑律规定:“凡庸医为人用药针刺,因而致死者,责令别医辨验药饵、穴道,如无故害之者,以过失杀人论,不许行医;若故违本方,诈疗疾病,而取财物者,计赃准窃盗论;因 ...
1727年 程钟龄 《医学心悟》 程钟龄著《医学心悟》。
1729年 尤怡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要略心典》,《金匮要略》注本,简称《金匮心典》。清代尤怡(在泾)纂注,撰于雍正七年(1729年)。尤氏研究仲景学说多年,有较深的学习心得,纂注时力求深入、 ...
1736年 整骨教学 觉罗伊桑阿是17—18世纪蒙古族医学家,出生在驻京清代八旗蒙古。他精通医学理论,尤善骨伤外科。公元1736年,蒙古族医生觉罗伊桑阿利用袋子装笔管,模拟骨关节进行 ...
1740年 王维德 《外科证治全生集》 《外科证治全生集》根据家传四代外科经验撰成。
1741 张琰 种痘新书 痘疹专著,十二卷,清张琰撰。本书论述了痘疹的发病规律和诊治大法,并论述种鼻痘之法,使人痘接种法得以推广。
1742年 吴谦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受命于清政府修纂之医学丛书。流传颇广,为学习中医的重要读本。介绍了人痘接种方法,并绘制多类骨伤治疗的用具图。
1746年 叶桂 《温热论》 《温热论》为温病通论著作,由清代叶桂(天士)口述,其弟子顾景文执笔著录,全文十分简短,仅四千余字。为温病学说的奠基性著作。叶氏在此书中提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 ...
1750 陈复正 幼幼集成 《幼幼集成》根据前人的儿科论述,结合作者本人40余年经验与体会写成。
喻昌 医门法律 《医门法律》是清代喻昌撰著的一部临证著作。全书纲目清楚,论理透彻,观点独特。对理论研究与临床工作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757年 张宗良 《喉科指掌》 《喉科指掌》喉科专着。
1757年 吴仪洛 《本草从新》 《本草从新》对于鉴别药品真伪,药物性味与加工炮制方法均有介绍。
1758—1836 吴鞠通 温病学说兴起 温病学派是中国明代末年以后,在南方逐渐兴起的,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一个学术派别。
1759年 徐大椿 《伤寒类方》 《伤寒类方》将《伤寒论》内113首方剂再次分类与校注。
1759年 赵学敏 《串雅》 《串雅》广泛收集和整理民间医药经验与知识,突出民间走方医用药优点。
1761年 吴仪洛 《成方切用》 《成方切用》收方丰富,条理清晰,注释引证详细,对学习方剂及临床应用很有价值。
1765年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拾遗》总结了1802年以前药物学成就,载药921种。
1768年 余霖 清代疫疹(猩红热)流行 中国桐城疫疹(猩红热)流行。余霖著《疫疹一得》论述之。
1772-1781年 清政府 《四库全书》 清政府编辑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著录医书97部,存书目94部,附录6部。
1786年 陆耀 《甘藷录》 清政府命各省广劝栽植甘薯,以备荒疗痴。陆耀因有《甘甘藷录》之辑。
1792年 唐大烈 《吴医汇讲》 唐大烈主编《吴医汇讲》,为我国最早医学杂志。
1798年 吴瑭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确定了温病学说的研究范畴,以及在人体的具体定位。使温病学说更完整及系统化。
1805年 高秉钧 《疡科心得集》 《疡科心得集》书中常从内科角度论述和治疗外科疾病。是清代三大外科学派中,颇具影响的外科代表作。
1808年 钱秀昌 《伤科补要》 《伤科补要》骨伤科专辑。
1821年 汪期莲 《瘟疫汇编》 汪期莲辑《瘟疫汇编》,记载苍蝇为瘟疫《霍乱》传染之媒介。天津发生疫病,寇兰皋以隔离与焚名香、嗅香药得免。
1822年 道光帝 道光帝禁针诏 道光帝下令在太医院内永远废止针灸科。
1827年 罗天鹏 罗天鹏创造医疗幌床 罗天鹏创造医疗幌床,用于正骨等患者以舒通血脉,帮助消化。
1827年 傅山 《傅青主女科》 《傅青主女科》后人将傅青主(1607-1684AD)以及其他医家,有关女科经验辑录而成。对带下、血崩、种子、妊娠、正产、难产、产后有简要论述。
1829年 章楠 《医门棒喝》 《医门棒喝》广泛讨论医学理论、诊法,以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并附有医案。
1830年 王清任 《医林改错》 《医林改错》根据尸体解剖及临床经验写成,强调解剖学的重要性。
1834年 高文晋 《外科图说》 高文晋著《外科图说》记述外科刀剪钳针等器械图式。
1836年 中国第一次施行割除乳癌手术 中国第一次施行割除乳癌手术。
1838年 郑梅涧 《重楼玉钥》 《重楼玉钥》根据个人的喉科理论与诊治经验整理而成的专辑。
1838 王孟英 医治霍乱 道光十七年,江浙一带霍乱流行,王氏感叹自《诸病源候论》,《三因方》等提出本于风寒之说,后世医家多认为霍乱有寒无热。王氏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霍乱有寒热之分,“热霍乱 ...
1839年 林则徐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 ...
1840年 江考卿 《江氏伤科方书》 《江氏伤科方书》有关金疮、接骨、跌打、损伤等骨伤科疾病专着。
1842年 西医学传入中国 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规定英国人可以在五个通商口岸设置医馆。西医学开始广泛传入,形成了中西医并存局面。
1844年 伯驾 中国第一次施行膀胱结石手术 1844年,中国第一次施行膀胱结石手术。
1844~1848年 英、美以教会名义设立医院和医学校等 英、美以教会名义相继在澳门、厦门、宁波、上海、福州等地设立医院和医学校等。
1846年 鲍相璈 《验方新编》 《验方新编》汇编了当时一些单方、验方及秘方。
1848年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 《植物名实图考》药物图谱,共收载植物1714种。《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辑录历代文献中有关中药的资料性著作,共收编植物838种。
1847年 第一本医学字典出版 第一本医学字典《中英文医学辞汇》出版。
1848年 中国第一次试用氯仿麻醉法 中国第一次试用氯仿麻醉法
1851-1864 太平天国完善的医疗机构和制度 太平天国兴办医院、疗养院,并明令禁止鸦片,废除娼妓。
1863年 费伯雄 《医醇剩义》 《医醇剩义》继承前人基础,总结了一些慢性病经验,并自创许多方剂。《医方论》强调应根据病情处方,反对滥用某些通用方剂。
1864年 吴尚先 《理瀹骈文》 《理瀹骈文》主张利用外治法通治内、外诸病。作者不但广泛吸取前人的外治论述,又收集民间外治法经验。
1866年(1957年得名)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866年立的博济医学堂、创办于1908年春的广东光华医学堂以及创办于1909年春的广东公医学堂;1953年、1954年,三校合并 ...
1877年 潘蔚 《女科要略》 《女科要略》系统简要地论述了妇产科常见的证治。
1882年 雷丰 《时病论》 《时病论》介绍各种时令病的病因、病理、症状特点、以及辨证立法的依据。作者又拟定了一些自创的疗法及方药。
1886 内景图 《内经图》又名《内景图》,为气功、小周天功法、百日筑基之秘要。以养性炼生为基础,图文并茂,其成书年代不详。近几百年来,在学术界有深刻影响,为儒释道三家修持所推崇 ...
少数民族医学 在传统医学发展时期,少数民族医学也在不断的更新和进步,到了清代清中期之后,蒙医、维医、藏医、壮医药、苗医药、彝医药等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知识的积累,从而形成 ...
1889年 张振鋆 《厘正按摩要术》 《厘正按摩要术》介绍各种按摩手法,附有儿科推拿的取穴及手法图说。
1891-1911 周学海 《周氏医学丛书》 1891-1911年周学海编著《周氏医学丛书》刊行。
1892年 马培之 《外科传薪集》 《外科传薪集》对外科疮疡诸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892年 关约翰 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 1892年,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由美国医生关约翰在广州博济医院成功实施。
1892年 朱沛文 《华洋脏象约纂》 《华洋脏象约纂》将人体结构、脏腑图像与西医生理解剖知识,以图谱相互参照,加以论述。
1893年 李鸿章 李鸿章在天津开办医学堂 天津开办「医学馆」,表示中国正式自辨西医学教育。
1898年7月3日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1900年 柳宝诒 《温热逢源》 《温热逢源》是温病医论著作。
1901年 郑肖岩 《鼠疫约编》 《鼠疫约编》记载鼠疫预防及治法,并附有医案和验方。
1902年 北洋军医学堂 天津设立第一所军医学校北洋军医学堂。后改为陆军军医学校。
1904年6月1日 《医学报》 我国最早的中医定期刊物——《医学报》。

古迹寻踪:中医在人类的起源发展的过程中就一直相伴于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医疗保健活动是和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相联的。依靠古代的传说和现代的考古发现,可以知道中国传统医学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已经发源。中医学是5000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前已具雏型,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并产生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立了一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

远古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两宋时期 /辽夏金元 /明朝时期 /清初中叶 /近代时期 /新中国时期
<567891011>共11页151条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