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名家 > 当代名医 > 正文

盘古

信息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22/3/9
摘要:岐黄名医:盘古 盘古图片 民间神话传说人物,关于其来源有多个说法。盘古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它的产生很古老,长期流传在人们口头,直到三 ...
盘古

盘古 图片

      




岐黄名医:盘古

  

        

盘古图片



       民间神话传说人物,关于其来源有多个说法。盘古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它的产生很古老,长期流传在人们口头,直到三国时才由吴国文人徐整记录下来,即《三五历纪》,形象又见于《广博物志》、《乩仙天地判说》。混沌未开的时候,在混沌的中央,有一块浑圆就像是一枚鸡蛋。这鸡蛋里有着一个巨人。这巨人醒来,用一万八千年把这“鸡蛋”横着劈开,那清气上升,成了天,浊气下降,成了地。盘古渐长大,顶天立地,天每加高一尺,地每加厚一尺。最终天地日远不再合,盘古力竭身亡,左眼化日右眼为月,毫毛成星。吐气成风喘息为云落泪变雨。他身躯倒下,肉体成了山川,骨头成了矿脉,血液成了江川大海。

从医经历

          盘古传说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兵书的《六韬·大明》之中,后经三国文人徐整的《三五历记》发扬。又有《五运历年记》记载其化生万物。《中国哲学史》教材引用了这两段史料。对于盘古传说反映了中国远古传说的真实情况,教材论证说:“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虽不见于先秦文献,但正如吕思勉所说:‘今世俗无不知有盘古氏’,‘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由此推断,由于远古时期没有文字,加之我们的祖先又有述而不作的传统,因此,这一神话传说,形诸文字虽晚,但其内容的发生应在很早的远古时期,是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口耳相传的结果。”《鉴略》:“粤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盘古神话流传时间下限至东汉时代,叙事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公元506年南朝梁人任昉在《述异记》中记载的“南海中盘古国”,其遗迹就在今广东省花都区境内狮岭炉山,也是古代瑶族的居住地。从《述异记》“今南海有盘古氏墓…桂林有盘古氏庙”等可知历史上盘古神话当在古代百越族系中有流传,盘古是古越族人自天地初开形成神话,是混沌大气旋转成蛋形生出创世始祖。


       在中国版图上,盘古的分布很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都有盘古的痕迹。全国专家花都绘制“盘古地图”,盘古遗迹遍布全国但广东最多。南方百越族聚居地主要为两广地区,该地为今瑶、汉、苗、壮、黎等族的聚居地,湖南省文联研究员、神话学者龙海清认为:“大量的田野调查发现,凡是有盘古文化遗存的地方,都与苗瑶古代先民曾经活动过或迁徙经过的地方有所关联。”在专家们看来,被视为中华民族创世神话的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应当起源于古代“百越”之地;而岭南,甚或说广东先民,有可能就是这个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神话之一的创造者。


            中华民族天地形成神话,著名的当数盘古神话。它除了汉文古籍有书面记载之外,南方不少民族有活形态流传。盘古神话产生流传时间的下限,以往人们根据目前所知最早记录者为三国时吴人徐整而定在三国时代;1989年,香港学者饶宗颐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当年第二期发表《盘古图考》一文确认,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益州学堂周公礼殿壁画中就已经出现盘古神像,从而又把下限提前至东汉时代。但是关于盘古神话的叙事,最早还是见于三国时吴国人徐整所撰的《三五历纪》。


         历来关于盘古来源的讨论可大体归结为“本土说”与“外来说”两种主要观点②。持“本土说”的学者主要从两方面立论。其一没,多将“盘古”与“瓠”相联系,然瓠本是神犬,而盘古是巨人;且瓠最初并无开辟天地、创生万物的神迹或如闻一多、常任侠等先生认为盘古即是伏羲的青转。李福清已辨其非,这些都是基于所谓音转的证据.而事迹却往往不相符合,故结论很可怀疑。其二,多有用近世乃至现当代搜集的民族学二民俗学材料来论古代盘古来源者,这种方法面临的挑战更多。而持“外来说’的学者则大都没有正面回答:如果三国以前没有盘古神话,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中又是如何解释天地生成的?谁又是开辟和创世的大神?此外。双方学者在使用基本史料时,对史料来源追查不深,使原本有限的史料,定年不清,意涵发掘不够,直接影响了对盘古神话传衍历程的正确理解。


       “本土说”除了王晖的新论,多有主张盘古是“盘瓠”的音转,盘古传说出自苗民盘瓠神话者,如清人苏时学《爻山笔话》、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乙集、民国夏曾佑《中国古代史》、闻一多《伏羲考》等。茅盾认定盘古神话本发生于南方,见《中国神话研究ABC》,1928年初版,此据其《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165页。杨宽认同盘古与盘瓠的音转关系,却否认其出自苗民神话,认为出自北方或西北,见其《中国上古史导论》,1938年初刊,此据《古史辨》7册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第156—175页。主张盘古来自《山海经》中烛阴(烛龙)神话者,有顾颉刚、杨向奎《三皇考》,《古史辨》7册中编,第151—155页。刘起《开天辟地的神话与盘古》,1988年初刊,此据《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4—91页等。“外来说”除极少数主张来自巴比伦文化外,更多主张盘古传说来上古神话,然也各有不同。有主张盘古原型乃tman者,如明人马欢《瀛涯胜览》;有主张盘古为Brahmā的音译,如何新《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太阳神崇拜》,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240—249页。高木敏雄氏于1904年出版《比较神话学》,提出盘古为吠陀神话中原始巨人布路沙之说。此说最足重视,惜只见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3—329页对其说有引证。此外,认为盘古神话乃通过汉末魏晋间佛经汉译而得传布者,见吕思勉《盘古考》,《古史辨》7册中编,第14—15页。饶宗颐《安荼论与晋吴间之宇宙观》,1965年初刊,此据《饶宗颐史学论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47—366页;《围陀与敦煌壁画》,《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第16—26页等。


        据《淮南子》等古书记载具有创世神格的是昊天上帝、伏羲等。在东汉中后期,因为原来掌管天地开辟的本土最高神太一地位逐渐下降,从而为一个新的开辟大神出现提供了空间。但中国古人在接受外来观念时,向来都是进行有选择的汲纳。汉末唐宋间的中国古人接受吠陀经典中巨人尸体化生的神话后,并没有放弃本土原有的气化宇宙论。盘古神话虽出,盘古虽然逐渐挤掉太一成为开辟之神,但来自印度的宇宙论观念却始终不能够取代中国固有的宇宙生成论。自三国至唐宋,盘古神话的文献记载之所以如此少见,且多见于“述异”之记、道典秘笈,或是文人戏谑之作,也应是其实际影响有限的一种反映。20世纪初被古史辨派戳穿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神话,也许本就不曾是宋明以前人们的普遍观念。


         盘古神话“外来说”,站不住脚事实证明,盘古神话从古至今,已在中国流传了好几千年。但近现代曾出现“外来说”,此为妖魔邪道作乱,破坏中华信仰。其主要观点有:印度是世界上神话、故事的重要发掘地,盘古神话的两大母题(卵生神话母题、尸体化生母题)在印度《吠陀》神歌中都可找到。

         这些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分析一下,是不可能的。在汉代即有记载的《六韬》“大明”篇(为周初姜太公子牙所著。驳斥了现代捏造所谓“盘古外来说”这类歪理邪说),早已记载“盘古之宗”是不可动摇的。早已有的盘古,怎么会到了现代忽然成为印度进口的。这当然是绝无可能的!

        《六韬》中的“盘古之宗”不只是一个神名问题,而且关系到“天道清净、地德生成、人事安宁”等天地人和谐统一的问题,其思想是正宗的中国传统观念,没有什么印度佛教思想。“外来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诋毁华夏盘古大帝后果十分严重。

人物成就
龙生盘古
       传说天上有九龙,其中有翼的应龙盘孵着两个龙蛋。孵到一万八千年的时候,大些的龙蛋裂开,站起一个头上长角、手持大斧的神人,人们称其为盘古。
      应龙见其形状与自己不同,甚为吃惊,便身子一鼓,尾巴一甩,将盘古甩到地上。盘古见四周昏暗混沌,嫌憋闷得慌,就抡起大斧砍起来。他砍呀砍,慢慢地清气上天,浊物落地,天地分得清清楚楚。盘古砍累了,就躺在地上睡着了。一觉醒来,见一个女子站在面前。

此女子是从另一个稍小些的龙蛋里钻出来的。她一出来就会说话,对着应龙喊了一声“母亲”,应龙听了喊声,也变成了人,这就是以后的老天。因为她喊声太大,把应龙的耳朵震聋了,所以,后来人们遇旱埋怨老天爷不下雨,遇涝埋怨老天爷光下雨,而老天爷往往无动于衷,原因是她听不见。应龙见此女子与前一个形状类似,就说:“你也到地上去吧!”一挥手,女子就到地上来了,她就是盘古的妹妹。

盘古开天

        起初,天地还未分开,宇宙乃是个混沌圆团。忽一日,有个硕大无比的巨人,就慢慢孕育在这混沌之中。又在混沌的沉睡中孕育着一万八千年。有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双眼,眼前漆黑一片。觉得这种状况非常不好,就从混沌的深渊那里就地取材变化成兵器盘古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斧一挥,划分开了。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

        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混沌的机会。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一个一万八千年。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成形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了,他实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终于倒下了。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兄妹传说

     盘古兄妹的结合是为“阴阳之始”,反映了远古血缘婚的历史,这是盘古神话与伏羲-女娲神话相结合的一种发展。  马卉欣、韩芳主编的《万代盘古论》所附的《盘古神话选》中几乎都是讲的“盘古兄妹”或“盘古爷”、“盘古奶”的故事,说明这个母题流传既广泛且久远。


著书论作
发源

       盘古来源的讨论大体归结为“本土说”与“外来说”两种。持“本土说”的学者主要从两方面立论。其一,多将“盘古”与“瓠”相联系,如清人苏时学《爻山笔话》、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乙集、民国夏曾佑《中国古代史》、闻一多《伏羲考》等。而持“外来说’的学者则大都没有正面回答 。茅盾认定盘古神话本发生于南方;杨宽认同盘古与盘瓠的音转关系,认为出自北方或西北。 “外来说”除极少数主张来自巴比伦文化外,更多主张盘古传说来自上古神话,然也各有不同。此外,认为盘古神话乃通过汉末魏晋间佛经汉译而得传布者,见吕思勉《盘古考》等。

史前

     史前社会,既有盘古之名的记载,理应有盘古之事、盘古神话在史前社会的存在,已经不是问题了。还有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例证,那就是云南沧源岩画。据专家考证,这幅岩画为二万年前原始人的作品,岩画的内容是:一人头上发出太阳之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手一木把,两腿直立傲视一切。这种形象与盘古立于天地之间,用斧头劈开混沌开天辟地的传说正相契合。至于人首所呈现的太阳之状,则是反映了原始先民对太阳神的崇拜。据此,盘古神话信仰在二万年前就已诞生。

先秦

      盘古传说最早出现于三国文人徐整的《三五历记》。 又有《五运历年记》记载其化生万物。中国哲学史》教材引用了这两段史料。对于盘古传说反映了中国远古传说的真实情况,教材论证说:“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虽不见于先秦文献,但正如吕思勉所说:‘今世俗无不知有盘古氏’,‘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由此推断,由于远古时期没有文字,因此,这一神话传说,形诸文字虽晚,但其内容的发生应在很早的远古时期,是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口耳相传的结果。” 最早传播盘古文化的地方应该是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的所在——盘古山。从流传时间上看当早于秦汉,从流传的地域空间上看,是在“吴楚间”

 汉朝

       盘古神话流传时间下限至东汉时代,叙事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依吕思勉、饶宗颐等学者的考述,盘古开天地的创世神话产生于佛教东传之后,不应早于东汉末年。在此之前,盘古之神不见于中国的古籍和古画。然而在此之后,却“传之甚广”,不仅见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绎史》《通鉴续》《唐开元占经》《古今律历考》等类书、史书和天文学著作,而且也被汉魏以后的神仙道教所吸收。

魏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吴国人徐整《三五历记》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五运历年记》记载:“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东吴韦昭《洞纪》记载:“世俗相传为盘古一日七十化,覆为天,偃为地,八万岁乃死。”(唐释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二引)
       东晋时期,葛洪的《枕中书》有云:“昔二仪未分,瞑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元始君经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头……后生地皇,地皇十一头,地皇生人皇九头,各治三万六千岁。”

       南朝时期,南齐祖冲之《述异记》记载:“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

唐宋

        唐朝时期,《灌畦暇语》记载:“旧说盘古氏之死也,头为五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又云: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又云: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又云:喜则为晴,怒则为阴。老圃曰:“信斯言也,则是盘古氏未死以前,未有海岳、江河、草木于下也;未有日月、风云、雷电于上也;未有晦明、阴晴于中也。然则盘古氏何所运其想而生?何所植其足而立?何所注其耳目而为视听?何所取其甲子而为春秋?为说如此,是谓汪洋大海,而不近事之情。无已,则假为之词,犹之可也。其意若曰: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始也。覆焘祏袒广大,虽不可以为量,要其大形,实无以异于一人之身。岳海之辽绝,亦尻背之间耳。故曰:无已,则假为之辞,犹之可也。”
          中唐《灌畦暇语》记载:旧说盘古氏之死也,头为五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又云: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又云: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又云:喜则为晴,怒则为阴。老圃曰:“信斯言也,则是盘古氏未死以前,未有海岳、江河、草木于下也;未有日月、风云、雷电于上也;未有晦明、阴晴于中也。然则盘古氏何所运其想而生?何所植其足而立?何所注其耳目而为视听?何所取其甲子而为春秋?为说如此,是谓汪洋大海,而不近事之情。无已,则假为之词,犹之可也。其意若曰: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始也。覆焘祏袒广大,虽不可以为量,要其大形,实无以异于一人之身。岳海之辽绝,亦尻背之间耳。故曰:无已,则假为之辞,犹之可也。”
        宋朝时期,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无画有名条记载:“《益州学馆记》云:献帝兴平元年,陈留高朕为益州太守,更葺成都玉堂石室,东别创一石室,自为周公礼殿,其壁上图画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像。”(碑文残缺,补自《益州名画录》)
张澡《元气论》记载:“洎乎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以其首黑,谓之黔首,亦曰黔黎。其下品者,名为苍头。今人自名称黑头虫也,或为裸虫,盖盘古之后,三皇之前,皆裸形焉。”
       《路史·前纪一》罗苹注:“昔二气未分,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复经四劫,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依,天地之外,辽瞩无端,玄玄太空,无响无声,元气浩浩,如水之形,下无山岳,上无列星,积气坚刚大柔服维天地浮其中,展转无方。若无此气,天地不生。天者,如龙旋回云中,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虫,元虫生滨牵,生刚须,刚须生龙。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常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当游厚地之问,仰吸天气,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当此之时,二气絪缊,覆载气息,阴阳调和,无热无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并不复呼吸,宣气合会相成自然饱满。大道之兴,莫过于此,结积坚固,是以不朽。金玉珠者,天地之精也。服之能与天地相毕。”

云笈七签·卷三》:神人氏出生,其状神异,若盘古真人,亦号盘古。即是无劫苍生、万物,之所承也。

明清

      明朝时期,马欢《瀛涯胜览》记载:“王居之侧,有一大山,侵云高耸。山顶,有人脚迹一个。入石,深二尺,长八尺余。云:人祖阿聃圣人,即盘古之足迹也。”
周游《开辟演义》记载:‘’却说尔时西方世尊释迦牟尼佛放大光明,照见天下万国,四大部洲洪濛久闭而不得升降,天昏地暗,神惨鬼愁,犹人居诸水火之中,奔溺之状,深为可怜......昆多崩姿那受佛命毕,只得顶礼辞别世尊并诸大菩萨,驾一朵祥云,离了西方佛境,直来至南赡部洲大洪荒处,大吼一声,投下地中,化成一物,团圆如一蟠桃样,内有核如孩形,于天地中滚来滚去;约有七七四十九转,渐渐长成一人,身长三丈六尺,头角狰狞,神眉怒目,獠牙巨口,遍体皆毛;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此而混茫开矣,即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矣,相传首出御世。从此,昆多崩娑那立一石碑,长三丈,阔九尺,自镌二十字于其上曰:'吾乃盘古氏,开天辟地基。亥子重交媾,依旧似今时。'‘
      清朝时期,《康熙词典》记载:“首出御世,曰盘古氏。任昉《述异记》:盘古氏夫妇,阴阳之始也,天地万物之祖业。今,南海中盘古国人,皆以盘古为姓。”
     《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卷八十三引《补衍开辟》:代(世)所谓盘古氏者,神灵,一日变,盖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





  




轶事典故

盘古开天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团。

         开天大神盘古,这个其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

         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怪心慌。

         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

         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混沌的机会。

          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一个一万八千年。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成形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了,他实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终于倒下了。

         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总之一句话:天地就是盘古所造,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丰富而美丽。


兄妹传说

        盘古兄妹的结合是为“阴阳之始”,反映了远古血缘婚的历史,这是盘古神话与伏羲-女娲神话相结合的一种发展。如今在桐柏山地区仍然非常流行(《桐柏文史资料》第六辑2004.12)。马卉欣、韩芳主编的《万代盘古论》所附的《盘古神话选》中几乎都是讲的“盘古兄妹”或“盘古爷”、“盘古奶”的故事,说明这个母题流传既广泛且久远。

        泌阳县盘古山:相传,盘古兄妹以打柴维持生活,那时天地混沌未开。后来天塌地陷,盘古兄妹藏在石狮子肚里躲过劫难。当时,世上只剩下盘古兄妹二人,天地鸿蒙一片,盘古兄手拿大斧劈开混沌,清者为天,浊者为地。接着,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都露出来了,地上山川河流交织,花草树木繁茂,鸟儿鸣唱、六畜兴旺……

        具体版本:青年盘古时的社会风气很坏,老天爷派太白金星下来找好人,同时想毁灭世界。话说盘古上学的路上有块形状像狮子的石头,石头旁出现了一位白胡子老汉。老汉让盘古喂石狮子吃馍,并要求他每天都喂,同时告诉他:如果哪天看到石狮子眼红时,就和妹妹一起躲到狮子的肚子里去。后来,盘古拉着正在院里劈柴的妹妹随石狮子飞上了天空。地面大雨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天地一片漆黑。石狮子落下后,盘古拿着妹妹劈柴的斧子劈开了天地,兄妹俩从此生儿育女、安居乐业。现在,盘古山下还有石狮子以及泛洪水时从天上抛下、准备搭救家禽家畜的石船等。


家族后裔

         民间神话里,盘古是一对兄妹兼配偶,一般是盘古兄拿盘古妹的斧头开天,也有传说盘古妹开辟天地。兄妹俩是阴阳之始、万物之祖。

        民俗传说:相传盘古开天之前,一片混荒,万天混沌,万物犹蒙沌!盘古想开天之后,怎么办呢?把自己的身体变成天地万物。那自己没有传人怎么办?想把自己的本领和性格传给自己的后人。他在把自己的身体全部变化成天地万物后,剩下眼睛与头发。等眼睛化做日月星辰之后,他把自己的眼泪藏起来,还有自己的两根头发也藏起来,等过了不知道数年,有亿亿亿……年,当有熊国的国君少典从一个小山丘经过时候,不小心碰到了盘古的眼泪。天空长虹贯日,气象万千,祥瑞祥和,第一个存在的民族就是伏羲一族,所以伏羲称为人祖,意思是人类始祖,人类始祖经过了若干年后,其中一个民族少典就有了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轩辕黄帝,他与炎帝结盟。成为中国最有名的国君--黄帝。

人物纪念

          泌阳盘古山,位于河南省泌阳县南三十里。2005年12月4日正式命名泌阳县为“中国盘古圣地”。盘古神话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更因有盘古庙及盘古山庙会而闻名四方。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说之一,盘古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泌阳县城南15公里处的盘古山,是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造化万物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盘古山庙会,都有数万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祭拜盘古。


盘古王庙

沅陵盘古洞,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境内有一盘古洞,洞内有一巨大的石锁,和很多人工刁凿的生活用具。据说在一张石床上有一钟乳石柱,高有数米。专家推测,想这样的大型钟乳石柱,其形成时间约万于年。


        广州盘古山,山中有座盘古王庙。据清末编《花县志》载,盘古王庙神坛重建于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后烧毁,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再花巨资重建,成为古典艺术庙宇,保存至今。

宜川盘古山,位于宜川县的集义镇和寿峰乡之间,有座大山叫“盘古山”。当地有个公山母山的传说,说集义南边的山是公山,即盘古,北边的山是母山,即盘古妹妹,在很久很久以前,世上还没有人的时候,他俩晚上婚配,白天就分开,这样就繁衍下人类。后人为了纪念祖先,在两山之间的川道里建起盘古庙。据寿峰院明代碑文记载:“西耸盘古真梵”。说“盘古寺”在寿峰院的西边,可见盘古庙的存在更早。


      湘西盘古峰,位于湘西德夯村西侧,据考察,峰顶有球核虎皮楠、乌冈栎、蚊母树、海桐、红炳木犀、川桂、黄祀、杜鹃、山矾、石斑木、小红栲青冈树、椤木石楠、黄连木等等,森林遮林遮天蔽日,荫深凉爽,空气特别新鲜。

原标题:盘古
上一篇:鬼臾区下一篇:伯高,古代医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