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名家 > 国医大师 > 正文

周岱翰

信息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7/10/10
摘要:周岱翰,1941年5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
周岱翰

周岱翰 图片

周岱翰,男,广东汕头人。现在星期六上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馆出诊。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肿瘤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现任东莞康华医院副院长兼肿瘤医学中心主任。 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卫生事业突出贡献”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0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从医经历

周岱翰,男,主任医师,教授,肿瘤科主任,博士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中医肿瘤治疗中心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评审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委,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并担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新中医》、《癌症》、《中医药研究》、《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等多家杂志的编委。 在卅余年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对中医肿瘤学颇有建树,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从事中医药治癌、中西医结合抗肿瘤临床探讨和开设中医肿瘤学课程的学者之一。平素勤于耕耘,潜心发皇古义,中医对癌瘤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殷墟甲骨文就记载有“瘤”的病名,而相关论述、治癌特技、辨证方药则流散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周教授指出,肿瘤辨证施治规范的形成始于《伤寒杂病论》,其六经、八法是现代中医治疗的绳墨,治学师古不泥;发展拓宽温病学说,根据中医理论、症状分析、治后转归、实验研究等对放射线的中医药属性进行辨证,首先提出放射线属“火邪”、“热毒”,辨证归属温病范围,在放疗中配合清热解毒、祛瘀通络可减少放射毒副反应,放疗后予以清热祛邪、滋肾育阴可减轻后遗症、降低复发和转移。在临床研究中,学识衷中参西,医技推陈致新,认为手术、放射、热疗及射频、冷冻、化学药物等祛邪措施,与中医药、支持及营养治疗等扶正补虚配合,可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治肝癌强调清肝利胆、健脾益气,开展肝癌移植术后复发的辨证论治;治肺癌首重解毒除痰、益气养阴,探索中医配合分子靶向药物对局部晚期肺癌的治疗。


 1978年开始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筹建肿瘤研究室,先后编写广东省中医肿瘤专科班教材和大学选修课——中医肿瘤学讲义,1982年至1984年举办了3期广东省消化系统癌瘤专科班,为全省基层医疗单位培养了一百余名中医治癌骨干;1985年起在大学主讲《中医肿瘤学》课程;举办4期全国中医内科肿瘤高研班;先后培养博士后4名(已出站2名),博士生10名(澳洲、越南、台湾各1名)、硕士8名,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研究生、进修生、中青年教师。周教授注重弘扬岐黄医术,发挥中医特色,多次出国讲学,足迹遍及20余国,每年皆有大量的外宾、华侨请求诊治,饮誉东南亚、港澳台等地,作为中医教授,登上西方高等学府谈阴阳、论气血、讲伤寒、辨虚实、写著作、收弟子,为香港医院管理局顾问研究员,被皇家黑尔本理工大学中医部聘为博士生导师。 受多年临床经验和治愈患者的启发,研制莲花片、鹤蟾片、乳核散结片、琥珀止痛膏等系列抗肿瘤中成药;获部、省、局级科技成果奖各1次;先后发表80余篇论文及出版了《常用抗肿瘤中草药》、《癌症的中医饮食调养》、《肿瘤治验集要》、《中医肿瘤食疗学》、《临床中医肿瘤学》等专著。基于他在医疗、科研、教学中的杰出出成就,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卫生事业突出贡献”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成就

2017年6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周岱翰 “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

著书论作

1978年开始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筹建肿瘤研究室,先后编写广东省中医肿瘤专科班教材和大学选修课——中医肿瘤学讲义,1982年至1984年举办了3期广东省消化系统癌瘤专科班,为全省基层医疗单位培养了一百余名中医治癌骨干;1985年起在大学主讲《中医肿瘤学》课程;举办4期全国中医内科肿瘤高研班;2005年在中医院校率先开办中医肿瘤本科班和研究生教育,2008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设立“周岱翰优秀博士论文奖”,先后培养博士后4名(已出站3名),博士生19名(澳洲、越南、台湾各1名)、硕士12名,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研究生、进修生、中青年教师。70年代至今发表专业论文80多篇,80年代后出版学术专著,包括《常用抗肿瘤中草药》、《肿瘤治验集要》、《中医肿瘤食疗学》、《临床中医肿瘤学》、《中医肿瘤学》等8部。周教授注重弘扬岐黄医术,发挥中医特色,多次出国讲学,足迹遍及20余国,每年皆有大量的外宾、华侨请求诊治,饮誉东南亚、港澳台等地,作为中医教授,登上西方高等学府谈阴阳、论气血、讲伤寒、辨虚实、写著作、收弟子,为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部聘任的首位外籍博士生导师。

轶事典故

周教授出生于医学世家,受家庭熏陶,自幼立志从医,1966年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一间地处农村新办的省级专科医院,基层的医疗实践锻炼了扎实的临床技能。1976年因继承名老中医经验需要而调入广州中医学院方药教研室并从事中医治癌研究。1978年开始在大学筹建肿瘤研究室并在第一附属医院开设肿瘤专科门诊乃至建立肿瘤科。


周教授献身中医肿瘤医教研工作半个世纪,是现代中医肿瘤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领头人之一,是中医肿瘤学教育的先行者、现代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的开创者。他始终不渝地致力于推动中医现代化建设和建立中医肿瘤临床诊疗规范。他学术造诣深厚,潜心攻读各家学说,认为肿瘤的辨证施治规范的形成始于《伤寒杂病论》,其六经、八法是现代中医肿瘤治疗的绳墨。发展温病学说,首倡放射反应和放射损害属“火邪”、“热毒”论,辨证归属温病范畴。临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出肝癌的临床证型可分为肝热血瘀、肝盛脾虚、肝肾阴亏三型,依次与现代医学的单纯性、硬化性、炎症性相印证。曾创制莲花片治肝癌,用于“实邪之伤,功不可缓”。周氏临床多年,勤于比类推敲,不同癌症,可呈相同病机,但病位和病变实质则各异,如食管癌合支气管肺癌的病机皆可用痰、瘀、虚三字概括,而辨证则不尽相同,食道癌重在血虚,而支气管肺癌则以气阴两虚为主;强调内治与外治结合治疗癌症,可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把部分癌瘤及体表转移癌按痈疽恶疮进行辨证,遂研制琥珀止痛膏外敷肿块,配合内治以功其毒、溃其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周氏认为当今治癌的几种主要手段如手术切除、化学药物和放射治疗等,可视为祛邪的范畴,祛邪过猛,常致伤正,表现为术后体质虚衰和放、化疗的毒副反应,使用药治与食疗扶持正气,防治或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是为“养正积自除”。此外,重视脾胃调理,推崇医食同源,编著《癌症的中医饮食论理》一书,介绍防癌知识,指导食物治疗,深受临床医师和肿瘤患者的好评。

70年代组建广州中医学院肿瘤研究室及门诊,1987年创建肿瘤科,倡导“带瘤生存”理念,首创国内肺癌中成药“鹤蟾片”,擅长治疗肝癌、肺癌、肠癌等晚期恶性肿瘤。2013年肿瘤中心(床位189张)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周岱翰名医工作室”。2015年成立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任所长。2016年成立“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工作室”。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发表中医治癌文章,80年代开始出版学术专著,出版学术专著,包括个人治癌经验集《肿瘤治验集要》,以及主编《常用抗肿瘤中草药》、《癌症的中医饮食调养》、《中医肿瘤食疗学》、《临床中医肿瘤学》等专著8部,并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


主持的“鹤蟾片治疗肺癌的研究”获1986年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莲花片”获广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八·五”攻关项目“中医药对非小细胞肺癌防治及抗复发的临床与实验研究”1998年获广东省中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十·五”攻关重点项目课题“提高肺癌中位生存期的临床研究”获2005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奖励特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7年“中医药治疗肺癌疗效评价标准的临床研究”项目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中医药提高肺癌疗效和生存期的系列研究”获得教育部2009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的 “中医药改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研究”项目得到广东省科技技术二等奖。现主持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中医药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正在研究中。

原标题:周岱翰
上一篇:周学文下一篇: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