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汉代《伤寒论》;《中国药典》2005版422页;《中国药典》2015版789页。
【组成】淡附片300g、干姜200g、炙甘草300g。
【制法】以上三味,淡附片、炙甘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干姜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和蒸馏后的水溶液备用;姜渣再加水煎煮1小时,煎液与上述水溶液合并,滤过,再与淡附片、炙甘草的煎液合并,浓缩至约400ml,放冷,加乙醇1200ml,搅匀,静置24小时,滤过,减压浓缩至适量,用适量水稀释,冷藏24小时,滤过,加单糖浆300ml、苯甲酸钠3g与上述挥发油,加水至1000ml,搅匀,灌封,灭菌,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黄色的液体;气香,味甜、辛。
【鉴别】
1.取本品20ml,用正丁醇20ml振摇提取,取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药材1g,加乙醚4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弃去乙醚液,药渣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水20ml溶解,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冰醋酸—甲酸—水(15:1: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2.取干姜对照药材5g,加水3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用正丁醇40ml振摇提取,取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鉴别】(1)项下的供试品溶液与上述对照药材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醚(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功效】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主治】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按语】方中附子大辛大热,入心脾肾经,温肾暖脾,壮阳祛寒;此外,附子走而不守,起效快捷,故为君药。附子起效虽快,但不持久,故又选用性味辛热,守而不走的干姜为臣,温脾散寒,干姜起效虽慢,但药力持久,因此,干姜与附子相配,则起效快捷,药力强劲而持久,所谓“附子无姜不热”之说即使药。全方药简意赅,可速达回阳救急之功,是一首亡阳虚脱者的急救方剂。
【临床应用】少阴病,阴虚内盛,阳气衰微所致的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或出冷汗,呕吐腹痛等病症。亡阳证,症见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
1.治疗麻疹:有人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属重、逆、险、凶、危、弱之麻疹患儿136例,临床治愈者129例,死亡7例,治愈率为94.9%。
2.治疗复发性口疮:用本方加味治疗复发性口疮患者28例,其中临床痊愈者10例,显效者11例,有效者7例,总有效率为100%。另有人用四逆口服液治疗复发性口疮患者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用法:内服四逆口服液,20ml/次,先含10-15分钟后再咽下,每日早、中、晚各1次。结果临床治愈者(口疮完全愈合,1年以上末复发)48例,好转者(口疮愈合,1年内有复发,但发作次数及程度明显改善)4例,总有效率为96%。
3.抗休克:临床观察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休克者,采用四逆汤针剂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升压强心、其治疗效果优于西药组。有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20例中,17例釆用四逆、生脉注射液治疗(其中6例加用西药),除1例抢救无效死亡,其余16例血压均恢复正常。用四逆汤(或加人参)治疗各种休克或感染性、出血性、心源性休克,均可取得效果。
4.治疗腹泻:用四逆汤加味治疗阳虚泄泻,“邪传少阴”之久痢不愈者有良效。对小儿慢性肠炎、长期水泻不止,经抗生素等治疗无效者可釆用本方加减治疗。
5.治疗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据报道,有人以本方主酌加补血益肾和健脾祛湿药治疗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患者8例,其中痊愈者3例,显效者2例,疗效较差者3例。
本方还可以治疗咳喘及慢性支气管炎偏寒者,以及胃肠炎、重症黄疸性肝炎、胃下垂等。
【注意事项】本方主治厥逆及亡阳之症,非阳虚者禁用。真热假寒证禁用。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医嘱。
【规格】每支装10ml。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