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药用植物库 > 正文
白苞蒿(药用植物)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鸭脚艾为菊科植物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Ex DC.的干燥全草。夏、秋采收,除去杂质和泥沙,晒干。本品为民间常用中草药,有“广东刘寄奴”之称。《纲目拾遗》称鸡鸭脚艾,其名下引《百草镜》:“叶细多岐,见有阔者杂之,……如鸡鸭脚故名,搓之作艾香,治脚气,疝气…

植物名白苞蒿

拼音BaiBaoHao

学名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 ex DC.

别名秦州菴闾子、鸭脚艾、鸡甜菜、四季菜、白花蒿、广东刘寄奴、甜菜子、野芹菜、白花艾、鸭脚菜、珍珠菊、土三七、肺痨草、野红芹菜、白米蒿、红姨妈菜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桔梗目

菊科

亚科管状花亚科

春黄菊族

亚族菊亚族

蒿属

亚属蒿亚属

白苞蒿组

白苞蒿系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主根明显,侧根细而长;根状茎短,直径4-8(-15)毫米。茎通常单生,直立,稀2至少数集生,高50-150(-200)厘米,绿褐色或深褐色,纵棱稍明显;上半部具开展、纤细、着生头状花序的分枝,枝长5-15(-25)厘米;茎、枝初时微有稀疏、白色的蛛丝状柔毛,后脱落无毛。叶薄纸质或纸质,上面初时有稀疏、不明显的腺毛状的短柔毛,背面初时微有稀疏短柔毛,后脱落无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宽卵形或长卵形,二回或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具长叶柄,花期叶多凋谢;中部叶卵圆形或长卵形,长5.5-12.5(-14.5)厘米,宽4.5-8.5(-12)厘米,二回或一至二回羽状全裂,稀少深裂,每侧有裂片3-4(-5)枚,裂片或小裂片形状变化大,卵形、长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基部与侧边中部裂片最大,长2-8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长尖或钝尖,边缘常有细裂齿或锯齿或近全缘,中轴微有狭翅,叶柄长2-5厘米,两侧有时有小裂齿,基部具细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略小,羽状深裂或全裂,边缘有小裂齿或锯齿。头状花序长圆形,直径1.5-2.5(-3)毫米,无梗,基部无小苞叶,在分枝的小枝上数枚或10余枚排成密穗状花序,在分枝上排成复穗状花序,而在茎上端组成开展或略开展的圆锥花序,稀为狭窄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半膜质或膜质,背面无毛,外层总苞片略短小,卵形,中、内层总苞片长圆形、椭圆形或近倒卵状披针形;雌花3-6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花柱细长,先端2叉,叉端钝尖;两性花4-10朵,花冠管状,花药椭圆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近与花冠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花果期8-11月。(《中国植物志》)

生境分布

产秦岭山脉以南的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陕西、甘肃及东部、中部与南部各省地区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区,西南省区可分布在海拔3000米附近地区;多生于林下、林缘、灌丛边缘、山谷等湿润或略为干燥地区。为亚洲亚热带与热带地区较为广布的种。越南、老挝、柬埔寨、新加坡、印度(东部)、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中国植物志》)

主要价植

含挥发油,成分有黄酮苷、酚类,还含氨基酸及香豆素等物质。全草入药,广东、广西民间作“刘寄奴”(奇蒿)的代用品,有清热、解毒、止咳、消炎、活血、散瘀、通经等作用,用于治肝、肾疾病,近年也用于治血丝虫病。(《中国植物志》)

原标题:白苞蒿
词条标签:白苞蒿鸭脚艾

  • 植物形态植物形态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药用价值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