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黄水枝(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黄水枝为虎耳草科植物黄水枝Tiarella polyphylla D. Don的全草。4-10月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产于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 中药名称黄水枝

  • 中药学名(拉丁名)HERBA TIARELLAE POLYPHYLLAE

  • 别 名博落、高脚铜告牌、紫背金钱

  • 所属功效类清热药

  • 虎耳草科

  • 分布区域产于陕西、甘肃、安徽、浙江

来源

本品为虎耳草科植物黄水枝Tiarella polyphylla D. Don的全草。(《中华本草》)

分布产地

产于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入药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4-10月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中华本草》)

药材性状

根茎细圆柱形,直径3-6mm。表面褐色,具多数黄褐色鳞片及须根。茎细,圆柱形,有纵沟纹,长22-44cm,直径3-6mm,灰绿色,被白色柔毛。叶多破碎,基生叶卵圆形或心形,长2-8cm,宽2.2-11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边缘具不整齐钝锯齿和腺毛,上面疏被腺毛,叶柄长5-15cm,被长柔毛和腺毛;茎生叶较小,掌状脉5出,较明显,叶柄短。有时可见枝端有总状花序,密生腺毛,有的可见蒴果,长约1cm,具2角。气微,味苦。(《中华本草》)

性味归经

苦、辛,寒。(《中华本草》)

药材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中华本草》)

药材主治

主治疮疖,无名肿毒,咳嗽,气喘,肝炎,跌打损伤。(《中华本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中华本草》)

中药配伍

1.治疮疖,无名肿毒:黄水枝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夏枯草15g,银花藤15g。水煎服。并用鲜黄水枝全草捣烂外敷患处。(《四川中药志》1982年)
2.治黄水疮:黄水枝叶6g,龙葵叶6g,木芙蓉叶6g,黄柏6g,枯矾6g。研细末,掺患处。(《四川中药志》1982年)
3.治咳嗽气急:(黄水枝)全草30g,芫荽菜12-15g。水煎,冲红糖,每日早晚饭前各服1次。忌食酸、辣、芥菜、萝卜菜。(《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无名肿毒,疮疖,肝炎。”
2.《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治疮疖肿痛,肝炎,咳嗽气喘。”

原标题:黄水枝
词条标签:黄水枝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