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威灵仙(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威灵仙为毛莨科植物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棉团铁线莲Clematis hexapetala Pall.或东北铁线莲Clematis terniflora DC. var. mandshurica (Rupr.) Ohwi的干燥根和根茎。 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威灵仙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棉团铁线莲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山东等地;东北铁线莲主产于东北各省。

  • 中药名称威灵仙

  • 中药学名(拉丁名)CLEMATIDIS RADIX ET RHIZOMA

  • 别 名能消、铁脚威灵仙、灵仙

  • 所属功效类祛风湿药

  • 毛茛科

  • 分布区域威灵仙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湖

来源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棉团铁线莲Clematis hexapetala Pall.或东北铁线莲Clematis terniflora DC. var. mandshurica (Rupr.) Ohwi的干燥根和根茎。(《中国药典2015》)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棉团铁线莲Clematis hexapetala Pall.、辣蓼铁线莲Clematis terniflora DC. var. mandshurica (Rupr.) Ohwi、毛柱铁线莲Clematis meyeniana Walp.和柱果铁线莲Clematis uncinata Champ.的根及根茎。(《中华本草》)

分布产地

威灵仙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棉团铁线莲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山东等地;东北铁线莲主产于东北各省。

入药部位

根及根茎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中国药典2015》)
秋季挖出,去净茎叶,洗净泥土,晒干,或切成段后晒干。(《中华本草》)

药材性状

威灵仙:根茎呈柱状,长1.5-10cm,直径0.3-1.5cm;表面淡棕黄色;顶端残留茎基;质较坚韧,断面纤维性;下侧着生多数细根。根呈细长圆柱形,稍弯曲,长7-15cm,直径0.1-0.3cm;表面黑褐色,有细纵纹,有的皮部脱落,露出黄白色木部;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较广,木部淡黄色,略呈方形,皮部与木部问常有裂隙。气微,味淡。
棉团铁线莲:根茎呈短柱状,长1-4cm,直径0.5-1cm。根长4-20cm,直径0.1-0.2cm;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断面木部圆形。味咸。
东北铁线莲:根茎呈柱状,长1-11cm,直径0.5-2.5cm。根较密集,长5-23cm,直径0.1-0.4cm;表面棕黑色;断面木部近圆形。味辛辣。(《中国药典2015》)
威灵仙:根茎横长,呈圆柱状,长1.5-10cm,直径0.3-1.5cm,两侧及下方着生多数细根;表面淡棕黄色至棕褐色,皮部常脱裂而呈纤维状,节隆起,顶端常残留木质茎基;质较坚韧,断面纤维性。根长圆柱形,稍扭曲,长7-20cm,直径0.1-0.3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细纵纹,有时皮部脱落而露出淡黄色木部;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较宽,与木部间常有裂隙。气微,味微苦。
棉团铁线莲:根茎呈短柱状,长1-4cm,直径0.5-1cm。根较少,长4-20cm,直径0.1-0.2cm;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断面木心圆形细小,占根直径的1/2以下。味咸。
辣蓼铁线莲:根茎呈柱状,长1-11cm,直径0.5-2.5cm。根多数,细长密集如马尾状;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有多数明显的细皱纹;断面皮部白色,木心近圆形,较细小。味辛辣。
毛柱铁线莲:根茎及根与威灵仙相似,较难区别。味淡。
柱果铁线莲:根表面淡棕色,纵皱纹明显;断面角质样。味淡。
以条均匀、质坚硬、断面色灰白者为佳。(《中华本草》)

性味归经

辛、咸,温。归膀胱经。(《中国药典2015》)
辛、咸、微苦,温,小毒。归膀胱、肝经。(《中华本草》)

药材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中国药典2015》)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中华本草》)

药材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中国药典2015》)
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脚气肿痛,疟疾,骨哽咽喉,并治痰饮积聚。(《中华本草》)

用法用量

6-10g。(《中国药典2015》)
内服:煎汤,6-9g,冶骨哽咽喉可用到30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或作发泡剂。(《中华本草》)

用药禁忌

气血亏虚及孕妇慎服。(《中华本草》)

贮藏保存

置干燥处。(《中国药典2015》)
贮干燥容器内;酒威灵仙,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中华本草》)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根横切面:
威灵仙: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棕黑色。皮层宽,均为薄壁细胞,外皮层细胞切向延长;内皮层明显。韧皮部外侧常有纤维束和石细胞,纤维直径18-43μm。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全部木化。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棉团铁线莲:外皮层细胞多径向延长,紧接外皮层的1-2列细胞壁稍增厚。韧皮部外侧无纤维束和石细胞。
东北铁线莲:外皮层细胞径向延长,老根略切向延长。韧皮部外侧偶有纤维和石细胞。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50ml,加热回流2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20ml,加盐酸3ml,加热回流1小时,加水10ml,放冷,加石油醚(60-90℃)25ml振摇提取,石油醚蒸干,残渣用无水乙醇10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4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0:3:0.2)为展开剂,薄层板置展开缸中预饱和30分钟,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1.治手足麻痹,时发疼痛;或打扑伤损,痛不可忍,或瘫痪等症:威灵仙(炒)五两,生川乌头、五灵脂各四两。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用盐汤下。忌茶。(《普济方》)
2.治中风手足不遂,口眼喎斜,筋骨关节诸风,腰膝疼痛,伤寒头痛,鼻流清涕,皮肤风痒,瘰疬,痔疮,大小肠秘,妇人经闭:威灵仙洗焙为末,以好酒和令微湿,入竹筒内,牢塞口,九蒸九曝,如干,添酒重洒之,以白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酒汤下。(《海上集验方》)
3.治肾脏风壅,腰膝沉重:威灵仙末。蜜丸,梧子大。温酒服八十丸。平明微利恶物如青脓胶,即是风毒积滞,如未利,再服一百丸,取下,后食粥补之一月,仍常服温补药。(孙兆•放杖丸)
4.治腰脚疼痛久不瘥:威灵仙五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一钱,逐日以微利为度。(《圣惠方》威灵仙散)
5.治脚气入腹,胀闷喘急:威灵仙末,每服二钱,酒下。痛减一分则药亦减一分。(《简便单方》)
6.治疟疾:威灵仙,以酒一钟,水一钟,煎至一钟,临发温服。(《本草原始》)
7.治噎塞膈气:威灵仙一把,醋、蜜各半碗,煎五分服,吐出宿痰。(《唐瑶经验方》)
8.治停痰宿饮,喘咳呕逆,全不入食:威灵仙(焙)、半夏(姜汁浸焙),为末,用皂角水熬膏,丸绿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姜汤下,一日三服,一月为验。忌茶、面。(《纲目》)
9.治痞积:威灵仙、楮桃儿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重,用温酒调下。(《普济方》化铁散)
10.治癖积:威灵仙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红绢袋盛一丸,同精猪肉四两煮烂。去药吃肉,以知为度。(《幼科指掌》威灵仙丸)
11.治大肠冷积:威灵仙末。蜜丸,梧子大。一更时,生姜汤下十丸至二十丸。(《经验良方》)
12.治男妇气痛,不拘久近:威灵仙五两,生韭根二钱半,乌药五分,好酒一盏,鸡子一个。灰火煨一宿,五更视鸡子壳软为度。去渣温服,以干物压之,侧睡,向块边;渣再煎,次日服,觉刺痛,是其验也。(《摘元方》)
13.治肠风病甚不瘥:威灵仙(去土)、鸡冠花各二两。上二 味,锉劈,以米醋二升煮干,更炒过,捣为末,以生鸡子清和作小饼子,炙干,再为细末。每服二钱匕,空心,陈米饮调下,午复更一服。(《圣济总录》灵仙散)
14.治痔疮肿痛:威灵仙三两。水一斗,煎汤,先熏后洗, 冷再温之。(《外科精义》)
15.治便毒:威灵仙、贝母、知母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空心酒调下,如不散再服。(《痈疽神秘验方》威灵仙散)
16.治破伤风病:威灵仙半两,独头蒜一个,香油一钱。同捣烂,热酒冲服,汗出。(《卫生易简方》)
17.治鸡鹅骨鲠:赤茎威灵仙五钱。井华水煎服。(《圣济总录》)
18.治诸骨鲠咽。威灵仙一两二钱,砂仁一两,沙糖一盏。水二钟,煎一钟,温服。(《纲目》)
19.治牙痛:威灵仙、毛莨各等量。制法:鲜药洗净,捣烂取汁,1000毫升药汁加75%酒精10毫升,用以防腐。用法:用棉签沾药水擦痛牙处。注意不可多擦,以免起泡。(《全展选编•五官科》)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中国药典2015》)
威灵仙: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
酒威灵仙:取威灵仙片或段,加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每威灵仙100kg,用黄酒10kg。酒制能增强祛风通络作用。(《中华本草》)

道地性

关药、 淮药、 南药

相关论述

1.《唐本草》:腰、肾、脚膝、积聚、肠内诸冷病,积年不瘥,服之效。
2.《开宝本草》:主诸风,宣通五藏,去腹内冷滞,心隔痰水久积,症瘕痃癖气块,膀胱宿脓恶水,腰膝冷疼及疗折伤。
3.《本草衍义》:治肠风。
4.《本草衍义补遗》:痛在上者('上者'一作'上下者')服之。
5.《本经逢原》:痘疹毒壅于上不能下达,腰下胫膝起灌迟者,用为下引。
6.《南京民间药草》:鲜根泡酒服治胃痛;和白糖打烂敷脑门处一昼夜,见皮肤生泡即除去,治牙龈肿胀。
7.《安徽药材》:捣敷眉心治白喉。
8.《广西中草药》: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利尿,止痛。治风湿骨痛,黄疸,浮肿,小便不利,偏头痛,跌打内伤。
9.《海上集验方》:威灵仙,去众风,通十二经脉,疏宣五脏冷脓宿水变病,微利不渴。人服此,四肢轻健,手足温暖,并得清凉。
10.《纲目》:威灵仙,气温,味微李咸。辛泄气,咸泄水,故风湿痰次之病,气妆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损真气,气弱者亦不可服之。
11.《本草经疏》:威灵仙,主诸风,而为风药之宣导善走者也。腹内冷滞,多由于寒湿,心膈痰水,乃饮停于上、中二焦也,风能胜湿,湿病喜燥,故主之也。膀胱宿脓恶水,靡不由湿所成,腰膝冷疼,亦缘湿流下部侵筋致之,祛风除湿,病随去矣。其日久积瘕、痃癖、气块及折伤,则病于血分者多,气分者少,而又未必皆由于湿,施之恐亦无当,取节焉可也。
12.《药品化义》:灵仙,性猛急,盖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风胜者,患在上,湿胜者,患在下,二者郁遏之久,化为血热,血热为本,而痰则为标矣,以此疏通经络,则血滞痰阻,无不立豁。若中风手足不遂,以此佐他药宣行气道。酒拌,治两臀痛。因其力猛,亦能软骨,以此同芎、归、龟甲、血余,治临产交骨不开,验如影响。
13.《本草正义》:威灵仙,以走窜消克为能事,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味有微辛,故亦谓祛风,然惟风寒湿三气之留凝隧络,关节不利诸病,尚为合宜,而性颇锐利,命名之义,可想而知,乃唐人着《威灵仙传》竟谓治中风不语,手足不遂,口眼喎斜云云,则人有误会矣。

传说渊源

       从前,江南有座威灵寺,寺里有个老和尚,专门用一种草药为人们治疗风湿和骨刺卡喉病。但老和尚为人奸诈,总想着法儿多骗些钱,每逢有人来看病,他并不是直接把药草拿出来给病人煎服,而是大摆迷魂阵,故弄玄虚。他先让病人求神拜佛,烧上三灶香,念上几句经,然后把香灰倒在一碗水里(其实这是早已熬好的草药汤),才让病人喝下去。由于病人喝了香灰水后,病就好了,人们就纷纷管老和尚叫“赛神仙”。老和尚也由此敛了不少钱物。
       话说老和尚身边有一个小徒弟,由于长期跟在老和尚身边,对老和尚的那套鬼把戏,当然是一消二楚。小徒弟每天的工作士分辛苦,除制药外,他还得上山采药,砍柴,回到寺里还要烧水、做饭,打扫庭院。虽然这样,老和尚还是经常打骂虐待他。小徒弟有苦无处诉,气愤难当,就想了个法儿,他在煎药时,故意换上些根本治不了病的野草,使老和尚的药失灵。凑巧,当天就有个猎人引儿子来求佛看病,说兽骨子卡在儿子的喉咙里出不来,赛神仙和往常一样,又烧香又念经,嘴里还振振有词地念道:“日出东方往西游,手执金瓶倒骑牛,一声喝断长江水,喝断长江水不流。吾佛如来请下界,与他小儿把病除。”说完,就把香灰倒在备好的汤药碗里,叫小孩喝下,结果药不灵了,骨刺照旧卡在喉咙里。猎人无奈,只好领行孩子失望地走了。小徒弟悄悄地从后门追上猎人导说:“佛爷不灵,喝这草药吧。”孩子喝了草药后,病就好了。从此书“赛神仙”的香灰水不灵了,有病的人也不找他了,不过从后门找小徒弟看病的人却是越来越多。
       后来,老和尚知道是小徒弟捣的鬼后,不由气得病倒在床手一命归西。老和尚死后,小徒弟就成了威灵寺的主持。他在寺院周围大量种植这种药草,给人治病,分文不收。但这种药草叫什么名字,老和尚也留了一手没告诉他。后来人们常到威灵寺来求小和尚要药行病,治病又那么灵验、众人就把这种华药叫“威灵仙”。

原标题:威灵仙
词条标签:柱果铁线莲威灵仙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