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番薯(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番薯为旋花科植物番薯Ipomoea batatas (L.) Lam.的块根。9-11月采挖,切片,晒干。亦可窖藏。产于全国各地。

  • 中药名称番薯

  • 中药学名(拉丁名)RADIX IPOMOEAE BATATATIS

  • 别 名番茹、土瓜、白薯

  • 所属功效类泻下药

  • 旋花科

  • 分布区域产于全国各地。

来源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番薯Ipomoea batatas (L.) Lam.的块根。(《中药大辞典》)

分布产地

产于全国各地。

入药部位

根及根茎

采收加工

9-11月采挖,切片,晒干。亦可窖藏。(《中药大辞典》)

药材性状

常呈类圆形斜切片,宽2-4cm,厚约2mm,偶见未去净的淡红色或灰褐色外皮。切面白色或淡黄白色,粉性,可见淡黄棕色的筋脉点线纹,近皮部可见一圈淡黄棕色的环纹,质柔软,具弹性,手弯成弧状而不折断。气清香,味甘甜。(《中药大辞典》)

性味归经

甘,平。归脾、肾经。(《中药大辞典》)

药材功效

补气,生津,宽肠,通便。(《中药大辞典》)

药材主治

主治脾虚水肿,便泄,疮疡肿毒,大便秘结。(《中药大辞典》)

用法用量

内服:生食或煮食。外用:捣敷。(《中药大辞典》)

用药禁忌

湿阻中焦,气滞食积者慎服。(《中药大辞典》)

中药配伍

①治酒湿入脾,因而飧泄者:番薯煨熟食。(《金薯传习录》)
②治湿热黄疸:番薯煮食,其黄自退。(《金薯传习录》)
③治乳疮:白番薯捣烂敷患处,见热即换,连敷数天。(《岭南草药志》)
④治疮毒发炎:生番薯洗净磨烂,敷患处,有消炎去毒生肌之效。(《岭南草药志》)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纲目抬遗》:补中,和血, 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津。煮时加牛姜一片,调中与姜枣同劝;(同)红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
2.《本草求原》: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去宿瘀脏毒,舒筋络,止血热渴,产妇最宜。和鱼、鳢鱼食,调中补虚。
3.《随息居饮食谱》: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凡渡海注船者,不论生熟,食少许即安。
4.《岭南采药录》:醋煮服,治全身肿。

传说渊源

       番薯又称红薯。相传,明代万历年间,在吕宋(今菲律宾)经商的福建长东县商人陈振龙无意间发现,当地的红薯非常好吃,产量也很高。他想到自己的家乡粮食欠缺,尤其是每遇大旱,百姓们往往食不果腹,于是暗下决心,要将这红薯带回祖国。当时,吕宋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统治者严禁红薯外传,违者杀之。陈振龙苦思冥想,心生一计,他让同行的商人先期回国,自己装病,托辞在老乡家休养,趁机学习红薯的种植技术。一年之后,在红薯栽种期,他花钱私买了一些红薯藤,编入货船的缆绳里,巧妙躲过了海关的检查,返回祖国。当年,红薯便在福建栽培成功。两年后,福建遇旱,稻米颗粒无收,而陈振龙所栽培的红薯却收获了很多,他用这些红薯帮助乡亲们渡过了难关。福建巡抚大喜,将陈振龙的功劳上报朝廷。朝廷认为红薯种植期短且能耐饥,便在全国推广开来,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寻常食物。

原标题:番薯
词条标签:番薯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