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大叶金花草(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大叶金花草为鳞始蕨科植物乌蕨Stenoloma chusanum Ching的全草或根茎。夏、秋季挖取带根茎的全草,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主产于长江以南各地。

  • 中药名称大叶金花草

  • 中药学名(拉丁名)HERBA STENOLOMAE

  • 别 名金花草、大叶金花草、雪仙草

  • 所属功效类清热药

  • 鳞始蕨科

  • 分布区域主产于长江以南各地。

来源

本品为鳞始蕨科植物乌蕨Stenoloma chusanum Ching的全草或根茎。(《中华本草》)
本品为鳞始蕨科植物乌蕨Stenoloma chusanum Ching的干燥全草。(《上海市中药材标准1994年版》)

分布产地

主产于长江以南各地。

入药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夏、秋季挖取带根茎的全草,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中华本草》)
夏、秋季采挖,除净泥土、晒干或鲜用。(《上海市中药材标准1994年版》)

药材性状

根茎粗壮,长2-7cm,表面密被赤褐色钻状鳞片,上方近生多数叶,下方众多紫褐色须根。叶柄长10-25cm,直径约2mm,呈不规则的细圆柱形,表面光滑,禾秆色或基部红棕色,有数条角棱及1凹沟;叶片披针形,三至四回羽状分裂,略皱折,棕褐色至深褐色,小裂片楔形,先端平截或1-2浅裂;孢子囊群1-2个着生于每个小裂片先端边缘。气微,味苦。(《中华本草》)
本品根须状,并肉眼可见众多鳞毛状的根毛(单细胞)。根茎短而横生,密被赤褐色钻形鳞片。叶近生于根茎上,长可达30cm,叶柄黄褐色,光滑并稍有光泽,基部密被鳞片:展平后观,叶片披针形,四回羽状细裂,末回裂片阔楔形,顶端截头状或圆截状,有不明显的牙齿或浅裂;叶脉在小裂片中呈二叉状,孢子囊群位于裂片顶端部位,即顶生于小脉上,每裂片1或2枚。气微,味淡。(《上海市中药材标准1994年版》)

性味归经

微苦,寒。归肝、肺、大肠经。(《中华本草》)
微苦,寒。(《上海市中药材标准1994年版》)

药材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止血。(《中华本草》)
清热解毒,利湿,止血。(《上海市中药材标准1994年版》)

药材主治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肝炎,湿热带下,痈疮肿毒,痄腮,口疮,烫火伤,毒蛇、狂犬咬伤,皮肤湿疹,吐血,尿血,便血,外伤出血。(《中华本草》)
用于肝炎,菌痢,肠炎,乳腺炎,胆道结石,雷公藤中毒;外治外伤出血,皮肤温症。 (《上海市中药材标准1994年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绞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外敷;或煎汤洗。(《中华本草》)
30-60g,外用适量。(《上海市中药材标准1994年版》)

贮藏保存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中华本草》)
置干燥阴凉处。(《上海市中药材标准1994年版》)

中药配伍

1.治中暑发痧:鲜乌韭叶120g。捣烂绞汁服。(《福建中草药》)
2.治痢疾:乌韭60g。米酒煎服,每日1剂,(《江西草药》)
3.治蛇伤:乌韭150g,蔓苎麻150g。内服外洗。(江西《草药手册》)
4.治香港脚糜烂:乌韭干全草。水煎熏洗。(《福建中草药》)
5.治吐血、大便下血、尿血:雪仙草根茎9-15g(鲜品加倍)。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6.治白浊、湿热带下:鲜乌韭全草30-60g。捣烂绞汁调米泔水服。(《福建中草药》)
7.治烫伤:金花草炒焦,研细末,食油调搽。(《全国中草药汇编》)
8.治下肢流火(丹毒):乌韭根30g。水煎取汁,煮鸦胆2个服。(江西《草药手册》)

中药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中华本草》)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湖南药物志》:“退热,利尿,健胃,消肿。”
2.《广西本草选编》:“清热利湿,活血止血。”
3.《广西中药志》:“叶:治热咳吐血,红白痢疾,解毒;外治跌打出血,疮疡烂肉等证。根:治红白痢。”
4.《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食物中毒、农药中毒。”
5.《浙江药用植物志》:“主治菌痢、乳腺炎。”

原标题:大叶金花草
词条标签:乌蕨大叶金花草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