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土荆芥(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土荆芥为藜科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的带果穗全草。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割全草,摊放在通风处,或捆束悬挂阴干,避免日晒及雨淋。产于南方各地。

  • 中药名称土荆芥

  • 中药学名(拉丁名)CHENOPODII AMBROSIODIS HERBA

  • 别 名

  • 所属功效类 杀虫止痒药

  • 藜科

  • 分布区域、产于南方各地。

来源

本品为藜科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的带果穗全草。(《中华本草》)
本品为藜科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的带有果穗的干燥地上部分。(《福建省中药材标准2006年版》)
本品为藜科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的干燥地上部分。(《陕西省药材标准2015年版》)
本品为藜科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的带有果穗的干燥地上部分。(《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9年版》)

分布产地

产于南方各地。

入药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割全草,摊放在通风处,或捆束悬挂阴干,避免日晒及雨淋。(《中华本草》)
夏、秋季采割,除去杂质,置通风处,阴干。(《福建省中药材标准2006年版》)
播种当年7-9月花后期至果实近成熟时采割,阴干。(《陕西省药材标准2015年版》)
秋初茎叶茂盛时采收,低温干燥。(《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9年版》)
 

药材性状

全草黄绿色,茎上有柔毛。叶皱缩破碎,叶缘常具稀疏不整齐的钝锯齿;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可见散生油点;叶脉有毛。花着生于叶腋。胞果扁球形,外被一薄层囊状而具腺毛的宿萼。种子黑色或暗红色,平滑,直径约0.7mm。具强烈而特殊的香气。味辣而微苦。(《中华本草》)
本品为绿色带有果穗的茎枝。茎下部圆柱形、光滑,上部方形有纵沟,具毛茸,下部叶大多脱落,仅留有茎梢线状披针形的苞片;果穗簇生于枝腋及茎梢,果实扁球形,绿色或黄绿色,直径约1-1.5mm,外被一层薄囊状宿萼,胞果棕黑色或红黑色,具光泽,搓之具强烈而特殊的气味,味辣而微苦。(《福建省中药材标准2006年版》)
本品茎灰白色至灰绿色,具纵棱。叶浅灰绿色,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线状披针形,边缘具稀疏不整齐的锯齿,基部渐狭,具短柄。胞果类圆锥形或扁球形,直径0.8-1.5mm。种子红褐色至黑褐色,具光泽。具特异香气,味辛、微苦。(《陕西省药材标准2015年版》)

本品下部茎呈圆柱形,粗壮,光滑;上部茎呈方形,有纵沟,具毛茸。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矩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先端急尖或渐尖,边缘具稀疏不整齐的锯齿。花着生于叶腋。胞果扁球形,触之即落,外被宿萼,淡绿色或黄绿色。种子黑色或暗红色,平滑。有强烈而特殊的香气,味辣而微苦。 (《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9年版》)

性味归经

辛、苦,微温,大毒。(《中华本草》)
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福建省中药材标准2006年版》)
辛、苦,温;有小毒。归肺、脾经。(《陕西省药材标准2015年版》)
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脾经。(《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9年版》) 

药材功效

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活血消肿。(《中华本草》)
祛风行气,除湿杀虫。(《福建省中药材标准2006年版》)
祛风除湿,杀虫,止痒。(《陕西省药材标准2015年版》)
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活血消肿。(《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9年版》)

药材主治

主治钩虫病,蛔虫病,蛲虫病,头虱,皮肤湿疹,疥癣,风湿痹痛,经闭,痛经,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中华本草》)
用于湿疹,疥,癣,钩虫病,蛔虫病,蛲虫病,感冒,痢疾,风湿性关节痛,白带,产后血晕,跌打损伤。扭伤,外伤出血,毒蛇咬伤,毒虫蛰伤。(《福建省中药材标准2006年版》)
用于皮肤湿疹,瘙痒症,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陕西省药材标准2015年版》)
主治钩虫病,蛔虫病,蛲虫病,头虱,皮肤湿疹,疥癣,风湿痹痛,经闭,痛经,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9年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鲜品15-24g,或入九、散;或提取土荆芥油,成人常用量0.8-1.2ml,极量1.5ml,儿童每岁0.05ml。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中华本草》)
内服:3-15g,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煎汤熏洗患处。(《福建省中药材标准2006年版》)
3-9g。外用适量。(《陕西省药材标准2015年版》)

3~9g,或入丸、散,或提取土荆芥油,成人用量0.8〜1.2ml,最大量1.5ml, 儿童每岁0.05ml。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9年版》)

用药禁忌

不宜多服、久服、空腹服,服前不宜用泻药。孕妇及有肾、心、肝功能不良或消化道溃疡者禁服。(《中华本草》)
有肾、心及肝脏疾病或消化道溃疡者禁用。孕妇忌服。小儿、虚弱、营养不良者慎用或减量。不宜久服、多服,服前不宜用酒下药。(《陕西省药材标准2015年版》)

贮藏保存

置阴凉干燥处。(《福建省中药材标准2006年版》)
置阴凉通风干燥处,防蛀。(《陕西省药材标准2015年版》)
置阴凉干燥处。(《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9年版》)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
①上、下表皮均有囊状腺毛,头部单细胞,略呈矩圆形,长100-140μm,直径40-56μm,柄1-4细胞。
②气孔甚密,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
③非腺毛1-7个细胞,顶端细胞长而钝圆,壁薄多扭曲,基部细胞膨大,有纵向角质纹理。
④叶肉组织中有草酸钙砂晶、簇晶及方晶。此外,偶见头部为2细胞,柄6-9细胞的腺毛,其基部细胞亦膨大呈锥状。(《中华本草》)
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灰绿色,腺毛形特异,腺头大,单细胞形似鞋底状,长110-140μm,宽约84μm,柄由2-4个小扁方形细胞组成,非腺毛大多由4-5个细胞组成,顶端细胞钝圆,壁薄,基部细胞膨大,有纵向角质层纹理,种皮碎片红棕色,细胞多角形,方形或不规则形,壁稍厚,种皮下层色素细胞类圆形,壁薄。叶肉组织碎片,内含众多草酸钙簇晶,花粉粒圆形或类圆形,表面具明显的疣状突起,直径约25-40μm。(《福建省中药材标准2006年版》)
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浅棕黄色。草酸钙结晶甚多。气孔不等式。具缘纹孔导管和螺纹导管直径20-60μm。淀粉粒单粒或复粒,单粒圆形或椭圆形,脐点点状或人字状,层纹不明显,直径4-25μm,复粒由2-5粒组成。花粉粒圆球形,表面具冠状突起,直径约20μm。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l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土荆芥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酸(4:1.5: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罝上,至少显两个紫红色主斑点;罝紫外光灯(365mn)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砬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陕西省药材标准2015年版》)

(1)本品粉末黄绿色至灰绿色。腺毛形特异,腺头大,单细胞形似鞋底状,柄由2〜4个细胞组成。非腺毛由多细胞组成,顶端钝圆,基部细胞膨大。种皮细胞呈长多角形,细胞壁略增厚。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5个。草酸钙簇晶多存在于薄壁细胞中,或散在。花粉粒圆球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疣状突起,直径20〜35μm。导管多为螺纹导管,直径20〜50μm,偶见具缘纹孔导管。

(2 )取本品粉末1g ,加甲醇30 ml, 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土荆芥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0502 )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5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甲酸(9 : 4 : 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3 % 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365 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9年版》)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切小段,阴干。(《福建省中药材标准2006年版》)

除去杂质,切段。(《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9年版》)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止痛,宜煎水洗,小儿麻痘脱靥后洗之,胜过蚬水。”
2.《岭南草药志》:“消肿止痒。”
3.《广西中药志》:“驱除蛔虫、绦虫。”
4.《江西中药》:“健胃通经,凡消化不良,夫人经闭等之出于风热者,均主治之。适用于钩虫病,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痛经。”
5.《安徽中草药》:“治脚癣。”

原标题:土荆芥
词条标签:土荆芥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