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疗养频道 > 慢性疾病 > 正文

可以稳压的养生常用穴位

来源:岭南中药网发布时间:2016/5/11
导读: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处。可治疗眩晕、偏头痛、视疲劳、精神疲倦等。

以下介绍可以稳压的常用穴位:


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处。可治疗眩晕、偏头痛、视疲劳、精神疲倦等。

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可治疗头痛、头晕、心神不宁、失眠、高血压或低血压、口眼歪斜、脏器下垂、脑重鼻塞、耳鸣等。

风池穴:位于项部,在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常用于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疼痛、鼻出血、耳鸣耳聋、感冒发热、口眼歪斜、落枕等。

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常用于脑后头痛、眩晕、颈项强痛、感冒、脑血管病、脑卒中后失语症、咽喉肿痛、癫狂等病症。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在第2、第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此穴属心包经穴位,多用于治疗心痛、心悸、癫狂、脑卒中、善怒、胸胁胀满、黄疽以及昏迷、中暑、癔病、口腔炎等。

神门穴: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神门穴属心经,有宁心安神的作用,可有效缓解心烦不安、失眠、神经衰弱、头晕目眩、恍惚健忘、心绞痛、心悸等问题,是调养心神、改善情志的最佳穴位。

内关穴:位于腕臂内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上2寸处。可用于面红目赤、头痛、眼睛充血、晕车、胸胁痛、心绞痛、呃逆等。此穴对缓解疼痛非常有帮助。

曲池穴:完全屈肘时,在肘横纹外侧端。可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麻木、高血压、目赤肿痛、荨麻疹、流行性感冒等。曲池穴是治疗高血压的要穴,但过度刺激此穴易造成流产,妊娠高血压患者禁用。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即膝下外侧3寸)。足三里穴是健脾和胃、延缓衰老的重要穴位,深受养生家的重视。经常按揉可治疗胃痛、腹胀、腹泻、呕吐、便秘、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高血压、脑卒中、下肢痹痛等。

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可清肝利胆,舒筋活络,活化小腿部气血,增强肢体运动能力,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肝炎、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膝关节病变等。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处,胫骨内侧缘后方。三阴交穴是补肝、益肾、健脾的要穴,可治疗腹痛、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不孕、遗精、阳痿、遗尿、失眠、神经衰弱等。

剌激三阴交的降压效果有时非常明显。三阴交是人体三条阴经交会的地方,这三条经都与高血压有直接关系。多数收缩压偏高的患者,在按揉时都会有酸胀感,只要每次按压时都有这种感觉出现,就证明按压是有效的。每天按压不少于200下。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属肾经,经常按揉可起到补肾阴的作用,对改善肝肾阴虚型高血压非常有益。并可治疗视物昏花、耳鸣耳聋、手足心热、腰膝酸软、慢性咽喉炎、牙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月经不调、关节炎等症。每天按揉不应少于200下。

太冲穴:第1、第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太冲穴是肝经穴位,可疏肝理气,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胁痛、呕逆、腹胀、月经不调、痛经、足踝肿痛等。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相关文章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