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疗养频道 > 两性疾病 > 正文

针灸调理痛经症状

来源:岭南中药网发布时间:2017/8/2
导读:中医药调理女性痛经方法1.气滞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痛、拒按,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经色紫黑有血块,常伴有两胁胀痛或经前期乳房胀、舌紫暗、脉沉涩,可用通瘀煎,当归9克、乌药9克、红花4.5克、香附6克、青皮6克、木香3克、生山楂12克、泽泻9克,每日1剂,日服二次,连服3~4周…

中医药调理女性痛经方法

1.气滞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痛、拒按,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经色紫黑有血块,常伴有两胁胀痛或经前期乳房胀、舌紫暗、脉沉涩,可用通瘀煎,当归9克、乌药9克、红花4.5克、香附6克、青皮6克、木香3克、生山楂12克、泽泻9克,每日1剂,日服二次,连服3~4周。

2.寒湿凝滞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淡有块如黑豆汁,行而不爽,畏寒便溏,舌边紫,苔白润或腻,脉沉紧、可用温经汤,党参9克、川芎4.5克、当归9克、芍药9克、桂心3克、莪术9克、丹皮6克、甘草6克、牛膝9克,或者用艾附暖宫丸6克,每日2次。

3.气血虚弱型: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且有下坠感,按之痛减、面色苍白、神疲无力、经量少,色淡稀薄,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脉虚细,可服用八珍汤或圣愈汤。子宫颈管狭窄引起的痛经可用宫颈扩张器缓慢扩张至8号,使经血排出通畅,即可减轻痛经或不发生痛经。
针灸治疗女性痛经方法

针灸

1、取穴
主穴:三阴交。
配穴:关元、气海、肾俞 。

2、治法
主穴用针法,双侧均取。以1.5寸28号毫针直剌 0.8寸~1寸,快速提插捻转用泻法,以局部有麻胀感且能向上传导为佳,行针2分钟,留针0.5小时~1小时,每隔10分钟行针1次。配穴用花生米大艾炷作无疤痕直接灸法,至有灼痛时移开,每穴灸6壮,以皮肤潮红不起泡为度。针灸治疗 ,一般自月经前3日开始,至经期结束为一疗程。

电针

1、取穴
主穴:中极、关元、血海、三阴交、曲骨。
配穴:足三里、地机、太冲、商丘、合谷。

2、治法
以主穴为主,如效不显,加用或改用配穴。主穴之前面四穴用28号毫针刺之得气后,连接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为200次/分,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曲骨穴用红外线照射。每次均为30分钟。配穴亦施以电针,法同上。每日1次。
皮肤针

1、取穴
常用穴:腰骶部、三阴交。
备用穴:行间、公孙、隐白。

2、治法
常用穴均取,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以腕力进行弹刺,以中等强度叩刺,刺时要求落针要稳、准,针尖与皮肤垂直。每分钟叩刺70~90次。至局部皮肤出现潮红、丘疹,但不出血。先沿腰椎L1~5两侧各叩打3行,每行间距1㎝左右;再沿骶骨两侧各叩打3行,最后叩打双侧三阴交穴区20~40下。备用穴可根据预防效果酌加,于痛经前一周或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进行预防,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观察3个疗程(三个月)。开始,每日一次。

皮肤针加艾灸

1、取穴
主穴:胸椎9~腰椎3之督脉段。

2、治法
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作中等度叩剌,3~5遍,继用艾条作温和灸10~15遍,最后以艾条雀啄灸法从上向下依次在主穴每一椎体棘突下各灸5分钟,以不烫伤为度。每日2次,6日为一疗程。

耳穴压丸

1、取穴
常用穴:内生殖器、内分泌、肾上腺、耳背沟、耳迷根、皮质下、交感
备用穴:子宫、肾、神门。

2、治法
先取双侧常用穴2~3穴,用王不留行子,以胶布固定于所选的耳穴上。每次一侧穴,双耳轮替。嘱患者每日自行做不定时按压,每天按压10次左右,每次按压2~3min。耳穴出现发热效果更佳。如预防后,仍显现痛经征兆,可酌加备用穴。每周换贴2~3次。

穴位敷贴

1、取穴
常用穴:中极、关元。
备用穴:三阴交。

2、治法
敷药制备:斑蝥、白芥子各20g,研极细末,以50%二甲基亚砜调成软膏配制成后备用。
常用穴每次取1穴,交替使用。如效差时改备用穴。每次于经前5日贴敷第1次,月经始潮或始觉腹痛贴第2次,两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贴时,取麦粒大之药膏置于胶布上贴敷。一般贴3h揭去药膏,可出现水泡并逐渐增大,2~3日后渐干瘪结痂。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