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疗养频道 > 小儿肠寄生虫病百科

小儿肠寄生虫病

百科
目录

概述

小儿肠寄生虫病,以蛔虫,蛲虫、姜片虫、绦虫、钩虫为多见,尤以蛔虫,蛲虫病发病最为普遍。这些肠寄生虫病轻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做好防治小儿肠寄生虫病工作,是保护小儿健康的重要一环。

小儿虫病的发生多由于接触污染的环境机会多,虫卵通过食物或蚴虫接触皮肤而侵入人体为其主要发病原因,古代医书有“喜食生冷不洁肥甘油腻食物,致使湿热内聚生虫”,加之小儿脏腑柔弱,易为诸虫寄居生长,影响脾胃的正常受纳和运化功能,而致食欲不振或喜食异物,腹痛陈作,大便不调,或干或稀等症状出现。长久以后,脾胃俱虚,影响水谷精微的摄取,四肢百骸无以营养,故见精神疲倦,面色萎黄,浮肿心慌,气促等气血不足证象。脾虚肝旺,可见精神烦躁,睡中叫扰,咬牙齘齿的症状。

肠寄生虫病的治疗,一般以驱虫为主;如病久脾胃已伤,驱虫后及时健脾,恢复脾胃功能。如脾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导致气血衰弱,当以益气养血治之,待病情好转后,再予驱虫。必要时驱虫与补益的药物同时并进,即所谓攻补兼施的方法。

今将各类虫病辨治方法分述于后。



辨证论治

一、蛔虫病(附胆道蛔虫病)

小儿蛔虫病,是指蛔虫在肠道内寄生所引起的疾患。蛔虫古称“蚘虫”、“长虫”,状如蚯蚓,寄生在小肠内,静止时无自觉症状,扰动时则腹痛阵发,如虫多可引起肠梗阻;窜入胆道,可引起胆道蛔虫症。

【病因病机】

蛔虫病是儿科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它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洁,生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及未煮熟而带有虫卵的食物,春夏气候温暖,湿度适宜,虫卵易于成熟,感染机会较多,也是蛔虫病多发的季节,所以古人又有蛔虫由湿热郁蒸的说法。蛔虫致病,往往是因小儿体质柔弱所引起,所以病患儿,大多先有脾胃虚弱,体健之人,偶感姬虫,也可不发病,或发病症状轻微。

【辨证论治】

1.蛔虫扰动肠道型(一般性蛔虫病)

症状:症见腹痛、痛时口吐涎沫,精神萎靡,面黄肌痩或面部有白斑,白睛有灰蓝色斑点,眼眶下色黯,鼻孔时时发痒,下唇内有颗粒样小点,舌尖部有红色乳头状小点,或易饿贪食,或嗜食泥土,纸屑等杂物,睡时磨牙,便秘或便溏,或便下蛔虫,久之则肚腹膨胀,甚至可扪及硬物。舌苔薄白、脉细。大便化验检查,可找到蛔虫卵。治法:安蛔驱虫,健脾养胃。

方药:安蛔用乌梅丸;驱虫用使君子散。健脾养胃可用肥儿丸。处方: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党参、川花椒(可加减运用)。使君子散:使君子10克、苦楝根皮20克、白芜荑12克,槟榔10克、甘草3克。

肥儿丸: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胡黄连边、川黄连边、芦荟、使君子,焦三仙。 

2.蛔虫梗阻肠道型(蛔虫性肠梗阻)

本型因蛔虫过多,扭结成团,阻塞肠间,肠道不通而梗阻。症状:①阵发性剧烈绞痛,乍痛乍止,反复发作;②腹部触之有条索状物,疼痛时更明显,喜揉按,揉之可改变形状;③恶心呕吐,甚或吐蛔;④腹部胀满,大便不通。

治法:通里攻下,行气散结,佐以安蛔驱蛔。

方药:硝菔通结汤加味。

处方:芒硝10克(冲)、莱菔子30克、大黄10克、枳实10克、厚朴15克、木香15克、槟榔15克。

按语:本症如较长时间症状尚不缓解,大便不能通下,当考虑手术治疗,以防万一。

3.蛔虫穿肠入胆型(胆道蛔虫病,蛔厥)

症状:是中上腹部剑突下,突发阵发性剧烈,绞痛,有“钻顶样”感觉,甚至辗转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剧痛时常伴恶心呕吐,可吐出胃汁、胆汁、蛔虫。严重者可出现发热黄疸,此症状多见于继发胆道感染或梗阻严重时。①实验室检查:发热、黄疸时,血液白细胞增高,胆汁检查发现虫卵。②X线钡餐:显示十二指肠乳头有半截条索状影。静脉胆道造影(B超)显示条状充盈缺损。

治疗原则:安蝈定痛,驱除蛔虫。但在辨证论治中,要分蛔厥初期和恢复期分别施治。

分型治疗:

1.蛔厥初期

(1)肝胆气郁型

症状:右上腹剧烈疼痛,痛引肩背,恶心呕吐,汁出肢冷,苔薄脉沉伏或沉弦。

治则疏利肝胆安蛔定痛。

方药:用乌梅丸合四逆散加减。

处方:乌梅30克、黄柏、黄连各10克、细辛、川花椒、附子、桂枝各6克、干姜6克、党参15克、白芍15克、枳实、柴胡各10克、川楝子30克,玄胡15克。

加减:呕吐甚者加陈皮10克、半夏20克、竹菇15克;腹痛甚者加广木香10克、青皮10克;大便秘结者加槟榔15克、大黄10克。

(2)肝胆湿热型

症状:腹痛拒按,呈持续性或阵发加剧,发热畏寒口渴,身目皆黄,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则:清利湿热安蛔退黄。

方药:乌梅丸合茵陈万汤加减。

处方:乌梅30克、黄柏、黄连各20克、细辛3克、川花椒6克、银花20克、连翘15克、茵陈30克、栀子15克、大黄10克、川楝子30克。

加减:便秘较甚腑热内结者用清胆汤〈柴胡、黄茶、银花、连翘、姜半夏、蒲公英、丹参、大黄、玄明粉〉清利湿热佐以通下。

按语:此型为胆道蛔虫病合并感染阶段,主要表现为胆管炎、胆囊炎,一般血象增高。

(3)脾胃虚寒型

 

症状:腹痛喜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便溏、苔白润脉沉弱。

治法:温中安蛔、缓急止痛。

方药:用加味甘草粉蜜汤。

处方:甘草30克、蜂蜜60克、川椒10克、乌梅20克、川楝子15克、使君子15克、玄胡15克、粳米15克。

加减:恶心呕吐者加灶心土,山药、竹薛;痛甚者加木香;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者加制附子、细辛、米醋;痛止后服驱虫药。

2.恢复期:胆道蛔虫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些患者蛔虫随之排出,也有患者蛔虫残留胆道或蛔死胆道,出现右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稍轻。

治法:利胆排虫,行气止痛。

方药:方用南开驱蛔汤。处方:柴胡15克、茵陈30克、生牡蛎30克、栀子15克、木香15克、枳壳15克、郁金15克、枯矾3克。其它疗法:单方、验方(治胆道蛔虫方)

(1)花椒10克、麻油50克。将麻油放入锅内熬至冒烟、放入花椒煎熬,待花椒变黑出味,取出,待油凉温、顿服。

(2)生姜150~200克、生蜂蜜60~100克。生姜去皮捣烂取汁,倒入蜂蜜内搅拌均匀顿服。小儿酌减。1剂不愈,可每日服2~3剂。

天津南开医院驱蛔汤2号加减方:金钱草、茵陈、生牡蛎各30克、焦山楂、生大黄枳实,使君子,川楝子各10克、槟榔15克、枯矾4克。每日1剂,水煎2次,药汁合匀,分2次服。另用生栀子,生大黄各15克,芒硝20克,乳香10克冰片2克,共为细末,鲜芙蓉叶适量,擒烂,调拌药末,敷右胁腹疼痛,区外以纱布绞带固定每日1次。

(4)胆蛔方(验方)枳实、白芍、槟榔、苦栋皮,使君子各15大黄10克、炒榧子肉,木香各15克、乌梅30克。用水1500~2000毫升,煎取药汁800~1000毫升,加上等醋50~100毫升,分四次温服,日1剂,治胆道蛔虫效果良好。

(5)治胆绞痛方:处方:生大黄10~20克、木香15克。加开水300毫升,浸泡10分钟后,频频饮服。一般服药30分钟后,胆绞痛开始减轻,改善,大便排出,疼痛进一步减轻直至消失,高热亦随之下降。

二、蛲虫病

【概念】

小儿蛲虫病是指蛲虫在肠道内寄生所引起的疾患。蛲虫色白、形细如线头,故俗称“线虫”,在古典医籍中记载比较统一。自隋代《诸病源候论》以后,历代医学都以“蛲虫”命名,只有宋代医家有“肾虫”的记载。目前临床上均称“烧虫”。

【病因病机】

致病原因,主要由于饮食不洁,卫生习惯不良,尤其在儿童集体生活环境中,因蛲虫每晚自患儿肛门爬出排卵,虫卵附在患儿的衣裤,被褥及玩具上,除患儿本身自家感染外,健康儿童若进食沾染虫卵的食物也可患病。

【论断要点】

(1)肛门经常作痒,往往波及会阴及臀部,女孩因蛲虫爬向前阴而见阴痒。晚间在肛门口可见有白线样小虫爬出。

(2)抓痒过重,使局部皮肤损伤,发生皮炎,湿疹等。

(3)肛门拭子或透明胶纸检查,能找到蛲虫卵。

【辨证施治】

蛲虫扰动肠道型。

症状:腹部隐隐作痛,乍痛乍止,来去无定,痛时伴有肠鸣,吐涎,或遗尿多尿,夜间肛门周围奇痒,因痒感而致睡眠不安。患儿面黄肌瘦,精神萎靡,纳呆食少,睡时磨牙,咬指甲,嗜食泥土,纸屑、生米、茶叶等杂物,面部可见白斑,白睛可见灰蓝色斑点,下唇黏膜有小颗粒,舌两边及舌尖部有乳头状红点,这些虽与蛔虫相似,但症状较轻微。大便可查到虫卵。

治法:以杀虫止痒为主,一般有内服,外用两种方法。内服方药:蛲虫散加味。

处方:使君子、百部、榧子肉各10克、苦楝根皮15克、大黄6克。外治法:

(1)胡粉散:水粉、雄黄各10克、黄研细末。用法:先摸麻油于肛门处,再搽药粉于肛门处。每天一次。

(2)韭菜:每晚睡前将韭菜煎汤洗肛门或坐浴。或将韭菜汁滴于肛门内,每次3〜5滴。

(3)大蒜:每晚临睡时,以大蒜打烂成泥状,加入菜油少许,涂搽红门周围。

(4)如有肛门湿疹,可用青黛散,调黄连油膏外搽患处。

三、姜片虫病

【概念】

姜片虫病是姜片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姜片虫形似姜片故名,其色赤如生肉,故又俗称“赤虫”。本病的确定诊断,有赖于大便检查,而见姜片虫卵,或肉眼看到排出的姜片虫。

【病因病机】

由进食生菱角,生荸菁等,被附着的姜片虫囊蚴感染而引起本病。成虫寄生在小肠,吸食水谷精微,及引起脾胃功能失调为主的病理变化。

【辨证论治】

症状:轻者可无自觉症状,较重者腹部作痛,肠鸣,大便稀与便闭交替。为湿热内蕴,脾失健运。病久可见面黄浮肿,肢体困重,食欲不

振或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濡细。出现脾虚湿胜,胃失和降的证候。治法:本病治疗、轻者以驱虫为主;较重者配合健脾益气渗湿法并进。

1.驱虫法

(1)槟榔50克,用清水浸一夜,再浓煎一小时。早晚空腹一次服。连服2~3天。

(2)滨榔25克、大黄10克、二丑粉5克。共研细末,分两包,每天1包,空腹糖水冲服。连服3~5天。

2.健脾益气湿法

主方:异功散加减。

处方:党参、白术各10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加减:腹部隐痛,加木香10克、香附15克、砂仁10克。大便稀水色淡,腹痛喜按,加熟附子6克、炮姜5克。如呕吐恶心较重者加干姜3克、法半夏15克。

四、绦虫病

【概念】

绦虫常见的有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两种。虫体由茚片构成,扁而长一节一节连起来像一根带子,长约1~2丈或3~4丈。绦虫病是由猪绦虫和牛绦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

【病因病机】

本病的原因,大多由于吃了没有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绦虫的幼虫)的猪肉或牛肉所引起。患者的大便中可发现虫体节片,牛绦虫的虫体节片常自动由肛门爬出;猪绦虫的虫体节片,常在大便时成串被排出,患者可有轻度肛痒。嚢虫吸附在肠壁上,颈节逐渐分裂,形成体节,经过2~3个月而发育为成虫。猪肉绦虫病可形成囊虫病,囊虫寄生在皮下和肌肉中可形成结节;寄生在眼中,可引起视力模糊,长久沉着后,可诱发失明。寄生于脑部,可发生头痛、癫痫、半身肌肉抽搐等症状。检查血液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大便检查中,查获绦虫卵,即可确诊。绦虫病,祖国医学称为“寸白虫”或“白虫”,如《诸病源候论、寸白虫候》说:“寸白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寸而色白形小扁。《景岳全书、诸虫》说:“寸白虫,虫长寸许,色白其细如蛆,母子相生有独生者,有个个相接不断者,故能长至一、二丈。”这说明古代医家对缘虫病的形态、感染途径,很早就有明确的认识。

【辨证论治】

症状:轻者无自觉症状,较重者全腹疼痛,大便不调腹胀,食欲不振或亢进,面色萎黄,形体消痩,四脚无力,舌苔黄腻,脉濡细、大便内或内裤上有时发现白色节片。

治法:驱除绦虫,调理脾胃。一般是驱虫,再予调理脾胃,以肋脾胃功能的恢复。

方药:中药有良好的驱绦虫效果,可选下列方药应用。

1.驱虫法

(1)主方:下虫丸加减:处方:槟榔30克、芜荑10克、苦楝根皮50克、鹤虱10克、贯众15克。

加减:腹痛明显,加枳壳、木香各10克、香附15克。大便干结苔黄腻者加大黄10克、玄明粉10克。

(2)槟榔60~120克,切碎,文火煎2小时,于清晨空腹顿服。服后四小时无大便排出者,可服芒硝10克。

(3)南瓜子60~120克。碾粉直接嚼服或水煎服。两小时后,服槟榔煎剂。(剂量,用法同上)。

按语:滨榔、南瓜子能使绦虫体全部麻痹,丧失附着及蠕动能力,因而被驱除治疗率高。

(4)仙鹤草60克、水煎服。或将仙鹤草晒干,研末,制成片剂、丸剂服用。成人每次服50克,小儿每公斤体重1克,空腹顿服,不用海药。一般在服药后5~6小时排出虫体。

按语:仙鹤草驱绦虫的有效成份为仙鹤草酚。实验研究证明,仙鹤草对绦虫体壁的渗透极为迅速,能使绦虫先痉挛,后松弛,并在30分钟停止活动。如在胆汁存在的情况下,可加速这种药理作用。仙鹤草驱各种绦虫的总治愈率可达94.5%。仙鹤草对人体的副作用轻微,仅少数病人感到呕吐、恶心,故在治疗当天,应注意休息。

(5)雷丸研粉,每次20克,一日一次,连服三天。

(6)石榴皮30克、水煎服。胃病患者不宜选用此药。按:驱除绦虫,务必驱尽,须连头、节同时排出,方能彻底治愈。苦头节及颈节未被驱出,仍能继续生长。若发现绦虫未驱尽时,可仍用上述驱绦虫药治疗。

2.调理脾胃

主方:健脾丸。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陈皮10克、谷麦芽各30克、枳实10克、山楂15克。

加减:腹痛较著者加香附、木香各10克、川楝子15克。舌苔白腻,有时恶心,去枳实,加苏梗10克,半夏15克。

五、钩虫病

【概念】

钩虫病是由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在我国南方各省较为多见。因其主要症状为好食易饥,倦怠乏力,肤色萎黄,面足浮肿,以贫血,虚弱及肠胃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致心力衰竭。故中医文献把钩虫病称为黄肿病,疳黄、黄胖、饕餮黄等。四川及江浙民间又称为懒黄病,粑黄病、桑叶黄等。

【病因病机】

钩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里不断晚吸血液,使人产生贫血,面色萎黄。钩虫病的传播是雌虫产生的虫卵,随粪便排出,通过施肥,在泥土中孵出幼虫,生长发育成为一种具有感染性的丝状幼虫。当人赤脚下地劳动时,幼虫即钻入皮肤,经过心肺上达咽部,再经食道到肠子里住下来发育为成虫,进行吸血、产卵。此病每年5~9月易受感染。大便检查,可找到钩虫卵。钩虫病在我国南方广大农村多见。

钩虫的早期症状:当钩虫的幼虫侵入皮肤时,可出现红色高出皮肤的小丘疹,有时也可呈小泡状,非常痒’抓破后往往发炎。这种皮渗常发生于足趾或指手之间’或足踝、手腕等与泥土接触的部位。俗称“打

粪毒”、“粪疙瘩”、“粪触块”、“粪毒”。

钩虫的幼虫侵入皮肤后,随血流移行到肺部时,可出现咳嗽,气喘

痰中带血丝等症状。

钩虫的后期症状:钩虫的幼虫到达小肠,发育为成虫,吸附于小肠上部肠壁上,可引起上腹部不适,肚脐周围疼痛、恶心呕吐,少数病人喜嚼生米泥土等杂物。钩虫寄生吮血,又使肠壁损伤和出血,长期下去,可使病人出现严重贫血,面色苍白或萎黄,皮肤干燥、浮肿、劳动时气短,头昏,甚至全身无力,稍动则心跳气累。儿童得了可影响发育,孕妇得了钩虫病,可引起流产或早产。

中医认为,由于虫栖肠胃,阻碍运化,扰乱胃肠气机,吸食及耗费人体血液,而出现胃肠失调及气血亏虚的病变。

【辨证论治】

1.脾虚湿滞型

症状:面色萎黄或面黄而虚浮,善食易饥,食后腹胀,或异嗜生米,茶叶、木炭之类,神疲肢软,舌淡苔薄、脉濡。

治法:健脾燥湿和中补血。

(1)方药:黄病绛矾丸加减。

处方:苍术15克、厚朴15克、陈皮10克、甘草6克、绿矾3克、红枣6个。

(2)贯众汤加减(驱虫法)

处方:贯众30克、苦楝根皮15克、土荆芥30克、紫苏叶、槟榔各15克。

加减:腹部隐痛加白芍30克、

枳壳15克、木香15克。

2.气血两虚型

症状:颜面、肌肤萎黄或苍白、面足甚至全身浮肿、脘闷不舒,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眩晕耳鸣、心悸气短、舌质淡胖、脉弱。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处方:党参15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黄芪15克、砂仁10克、白芍15克、厚朴10克、香附10克、桂圆肉15克、木香10克、茯苓30克、苡仁30克。

3.治贫血

(1)方枯矾15克,炮甲珠10克,鸡血藤30克,香附15克,生铁落30克,水煎服,日1剂,15天为一疗程。

(2)方祛虫生血丸(摘自《新中医》2000年第三期8页)处方:葫芦茶160克,煅青矾12克(煅赤色用)红枣肉、苍术各60克,陈皮,厚朴各30克,甘草40克。

制法:上药除红枣肉外,共研细末。红枣肉捣泥为丸,每丸10克。服法:前2天早晚各服40克,以后每天早晚各服20克,温开水送服,忌生冷及茶疗程一般用1~2剂,即8~10天。

(按:使用本方杀虫者,剂量加倍连服2天,一般服用本方一剂后连续检查大便未发现钩虫卵。可见本方不亚于西药的祛虫作用。补血者宜用2剂或多服,自可逐步好转和全愈。本方治疗钩虫病合并重度贫血患者有效。)

六、囊虫病

【概述】

囊虫病是链状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各组织所引起的疾病。寄生部位极为广泛,肌肉、皮下组织、脑、眼、心、舌、口、肺、骨骼等处均有发生,但以脑、肌肉、皮下组织、眼较为多见。

【临床表现】

(1)脑囊虫病: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阵发性头痛、呕吐、视神经萎缩,双目失明,精神失常,语言障碍,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口不能张大,皮下有囊虫结节存在。X线头颅平片检查可见多数钙化点,有助于诊断。

凡青壮年最近发作癫痫而无家族史者,应考虑脑寄生虫病(包括脑囊虫病)的可能。脑囊虫病大多与皮下结节同时存在,皮下发现结节,可作为诊断的佐证。而皮下结节的确诊,应依靠活组织病理切片检査。患者如有肠绦虫病史,或粪便中发现绦虫虫卵或妊娠节片,亦可作为诊断囊虫病的重要参政。

(2)肌肉与皮下组织囊虫病:囊虫病结节(依靠活体组织病理切片检查证实),数目少于只有1~2个,多的有数百个甚至数千个,头部躯干(如颈后,耳后,口腔黏膜,肩胛等处)较多,四肢较少。皮下结节,质坚硬,推之可自由移动,与皮肤周围组织无粘连,不痛不痒,无炎症,无色素沉着。

(3)眼囊虫病(依靠眼底镜检查)囊尾蚴长久沉着,可诱致眼目失明。

厨师或炊事员容易得囊虫病。

祖国医学无囊虫病的病名,但中医古籍中有关“九虫”的论术与囊虫病近似,囊虫病癫痫发作的主要原因,在于囊虫入脑,致使脑部的脉络郁阻而成。郁阻日久,不仅致病,又可致残,或目肓或舌謇,每因情志过激,忧郁不解,将息失宜,痰浊郁火内生,随气血而上逆,犯脑阻络而引动癫痫发作。

脑囊虫病的中医治疗,当以病为标,以虫为本,进行辨证施治。

处方一:全蝎50克、蝉蜕75克、甘草25克、朱砂15克、琥珀20克、冰片5克。(半个月为一疗程,服2~3个疗程)。

用服法:研细末,每次服5克,日3次,温开水送服。(注:使用这个处方,能控制脑囊虫病患者癫痫发作,肌肉和皮下的囊虫结节也能逐渐消失。全蝎、蝉衣是否具有杀囊虫的作用,尚待研究。)

处方二:生明矾(研末另包,分冲服)10克、雷丸15克、干漆(炒)10克、水蛭(略炒)6克,白芥子10克、大腹毛10克、羌活10克、川牛膝10克、五灵脂10克。生大黄3克。服法:水煎服。

处方三:生明矾160克、雷丸60克、瓦楞子60克、甘草30克、槟榔30克、炮甲珠30克。

制法和用法:共研细末,水泛为绿豆大小丸。每次服10克,早晚各服一次,开水吞服。(注:处方二和处方三交替服用一个月为一疗程。)

注:要杀死囊虫,须摧毁囊虫周围包着的结缔组织包膜,槟榔、大腹毛、雷丸有较强的杀虫作用,水蛭、干漆、五灵脂、炮甲珠有活血通络的作用;生明矾、瓦楞子、白芥子有化痰软坚作用,有溶解囊虫结节包膜的功能;羌活、牛漆引药致病所;大黄清郁毒,甘草护肠胃。以上药物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处方四:蛇蜕,研成细末,每次服5克,每日服2次,同时服用大戟汤(大戟4.5克、槟榔90克、木瓜30克、勾藤20克。加水浓煎。)

针灸疗法:用针灸针直刺囊胞、破坏囊虫生存条件,在囊胞正中及周围刺入五针如梅花状,周围四个针尖刺向囊胞中心,刺破囊壁。针眼内可出现透明液体,针后用碘酒涂之,并用纱布盖之,以防感染。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