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疗养频道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温毒)百科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温毒)

百科

概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以周围血异常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喉炎,脾脏肿大,皮疹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多呈散发,亦可流行于集体儿童机构,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冬末春初发病较多,感染后通常终身免疫。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原因为外感温热疫毒之邪,以热毒灼津生痰,壅滞成淤为其主要病机,属于中医学“温疫”、“温毒”等病证范畴。



诊断要点

1)主要症状体征:部分病例可有头晕、头痛、全身肌肉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前驱症状。发热或壮热不退,或低热缠绵;淋巴结肿大明显,以颈部为著;咽及扁桃体红肿疼痛,少数有溃疡及假膜形成;脾脏肿大,极个别病例可发生脾破裂肝脏肿大,少数病儿可出现黄疸;皮疹,多数为斑丘诊。发热几乎为全部患儿所共有,其他症状并非一定出现。1~3周后,热骤退或渐退,其他症状亦随之消失,少数病例低热可达数月之久,此外,病程中尚可出现肝炎,肺炎,肾炎,脑膜脑炎等症状体征。

2)流行病史与接触史:本病传染性不大,但亦可在儿童机构中流行对临床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3)实验室检査:疾病极期,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可增高10×109~40×109/L或以上,淋巴细胞绝对数增髙,异常淋巴细胞占1%以上。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大于1160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血清中可出现EB病毒的IGM抗体和持续存在的抗体。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就一般病例而言,主要应采用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发病之初,症见发热,头身疼痛,流涕咳嗽,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数,为邪在肺卫;病至极期,症见高热不退或身热夜甚,口干烦渴,便秘溲黄,舌质红或绛,苔黄或少苔,脉滑数或细数,为邪入气营;病趋恢复,症见低热不退,倦怠乏力,口干而渴,舌燥少津,脉细数,为气阴两伤,余热未尽。

(二)治疗原则

清热解毒,化痰活淤是本病的基本治则。具体来说,邪在肺卫者,治以清热解毒,宣肺散邪;邪入气营者,治宜清气泄热,凉营解毒,同时根据不同的证候特点,分别佐以清咽,化痰,活淤,利湿,凉血,开窍,镇惊之品;余邪未清者,治宜益气养阴,兼清余邪。

(三)分型治疗

1.邪在肺卫型

症状:发热,头身疼痛,流涕,咳嗽,咽喉肿痛,颈淋巴结肿大,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散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

处方:银花9~15克,连翘9~15克,大青叶9~15克,桔梗6~9克,杏仁9克,薄何6克,荆芥6~9克,牛蒡子6~9克,玄参9~15克,僵蚕6~9克,夏枯草9~15克。

加减:高热者,加生石膏15~30克,黄芩9~12克,柴胡6~9,头痛者加菊花6~9克,白蒺藜6~9克。

2.邪入气营型

症状:高热不退,或身热夜甚,口干烦渴,便秘溲黄,咽红肿痛,甚或溃烂,淋巴结明显肿大,不红不热,压痕或不痛,或咳嗽气喘,或见皮疹,形态不一,或皮肤淤斑,吐血衄血,或神昏抽搐,舌质红或绛,苔黄或少苔,脉滑数或细数。

治法:清气泄热,凉营解毒。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处方:生石膏15~30克,知母9~12克,川连3~6克,  黄芩6~9克,栀子9克,水牛、角15~30克,生地15~30克,赤芍6~9克,丹皮6~9克,连翘9~12克,板蓝根9~15克,射干6~9克。

加减:咳喘者,加麻杏石甘汤;神昏抽搐者配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有黄疸者,可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浮肿尿少,可改用五味消毒饮合四苓散加减。

按语:本型属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极期,各系统受累的严重表现多出现此期,必要时可按脏腑辨证予以施治。

3.余邪未清型

症状:低热不退,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口干而渴或干咳少痰,舌燥少津,脉细数。

治法:清除余热,养阴益气。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处方:竹叶9克,生石膏15~30克,沙参6~9克,麦冬9~12,石斛9~12克,扁豆9~12克,山药9~15克,银花6~9克,甘草3~6克。

加减:淋巴结缩小缓慢者,加海藻6~9克,昆布6~9克;脾肝肿大消退缓慢加丹参9~15克,郁金6~9克,瓜蒌9~15克,青皮6~9克,若兼心悸,气短,乏力等心之气阴虚损之证,加生脉散。

附:单方、验方。

1)银花、大青叶、土茯苓各15克,黄芩、紫草、牛蒡子、皂刺、陈皮各10克,薄荷6克。水煎服,日1剂。

2)柴胡、玄参、土贝母、夏枯草,赤芍、银花、连翘,草河车各9克,黄芩、青黛各6克,瓜蒌15克,水煎服,日1剂。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