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名医:杨济生

杨济生杨济生图片

杨济生(1896~1975),山东观城县人。出身于中医祖传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熟读《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医药学经典著作,以及清代叶、薛、吴、王四家瘟病学说。并且谙熟中医经络学说和针刺技术。先生十八岁时,已在中医届崭露头角,临医每起沉疴,求诊者日逾百人,曾先后悬壶于湖北、四川、北京等地。先生致力于中医临医工作六十余年,在中医内科、妇科、针灸等学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学术造诣极深。 杨济生生前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中央直属机关第六医院中医专家顾问、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学会顾问、友谊医院中医部主任。

从医经历

先生十八岁时,已在中医届崭露头角,临医每起沉疴,求诊者日逾百人,曾先后悬壶于湖北、四川、北京等地。先生致力于中医临医工作六十余年,在中医内科、妇科、针灸等学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学术造诣极深。

人物成就

杨济生不仅以方药见长,在针灸方面也颇多建树。他在针灸治疗时,讲究选穴要少而精,取穴要准,手法要稳,强调聚精会神,扎针时要眼到、手到、气到,不得气不撒手。杨济生的行针手法尤为精湛,他行针时讲究手不离针,有时根据病情可以在同一穴位上做出“烧山火”、“透天凉”。杨济生还擅长交经缪刺,常常是上病下治,左病右治。例如,治疗足跟痛选对侧下关,针治肩周炎又独取对侧阳陵泉,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他在遣方用药方面的特点是主张“简、便、廉”。他开出的处方,一般药味不多,也很少用那些昂贵的或不易买到的药。他主张小药治大病,用药要恰到好处,过量则损伤正气,不足则无以奏效。杨济生常说:“一方一药,掌握好坏,既能治病救人,也可因粗疏而给病人带来痛苦,增加患者的负担”。

轶事典故

杨济生先生为人正直,医德高尚,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深受患者好评。杨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在武汉已很有名气,每天前来求治者甚多,但无论怎样忙,先生都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对于那些衣食无着的穷苦患者,不仅分文不取,还常常送药,以至送钱。当时在武汉的一些药店、药铺不乏有凭杨先生手条取药记账者,药费则由先生年终结算支付。

解放前,武汉三镇雨季常常受淹,严重时房倒屋塌,街上行船。这正是瘟疫流行之际。为了防止瘟疫流行,先生每年都参加武汉市红十字会组织的救济活动,义务为患者看病,并捐钱捐物,救助灾民。

先生虽为名医,但从来没有名医的架子,他行医几十年,从不以衣帽取人。解放后,先生应党和国家领导之邀来到北京,主要负责中央领导同志的保健工作和驻华使节、来访国宾的中医诊治工作,没有普通门诊任务,因此,许多患者就到他家里求医。先生回家,只要看到有病人,不论是一般工人,还是普通居民,总是首先给患者治病,然后才吃饭、休息。

杨先生就是这样,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直至临终前两天还为一位从新疆来的患者看了病。

上一篇:陈慎吾下一篇:张沛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