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名医:何世英

何世英何世英图片

   何世英    

中国近当代名老中医

        何世英(1912~1990),中国近当代名老中医,中医临床家、中医理论教育家、中医脑病学科创始人、中国新医药学理论奠基人之一。1936年华北国医学院毕业。1935年天津市国民政府中医师千人会考第一名。后悬壶津门、志做良医,始终恪守医德、治医为民、贫贱不分、童叟无欺。成名于三、四十年代,擅长内科、小儿、妇科、流行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自创多种中成药。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市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天津市中医医院总顾问兼脑病内科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脑病学组组长、天津市中医学会会长、《天津中医》杂志主编、天津中医学院和天津职工医学院客座教授、天津市卫生局顾问等,一生著述、教材、论文数百万字。

从医经历
            何世英(1912~1990),中国近当代名老中医,中医临床家、中医理论教育家、中医脑病学科创始人、中国新医药学理论奠基人之一。1936年华北国医学院毕业。1935年天津市国民政府中医师千人会考第一名。后悬壶津门、志做良医,始终恪守医德、治医为民、贫贱不分、童叟无欺。成名于三、四十年代,擅长内科、小儿、妇科、流行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自创多种中成药。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市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天津市中医医院总顾问兼脑病内科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脑病学组组长、天津市中医学会会长、《天津中医》杂志主编、天津中医学院和天津职工医学院客座教授、天津市卫生局顾问等,一生著述、教材、论文数百万字。
人物成就
农历壬子年四月廿一日(公元1912年6月6日),何世英生于天津。依照经历新旧社会两个时代的一辈人俗定习惯,以公元“1912年4月21日”载入档案为正式出生日期。
祖籍江苏,世代多为读书人和名医,后因战乱,太爷一脉举家迁徙,辗转来到天津,因家境突变而一贫如洗。爷爷被迫成侵华俄军劳工,父亲做搭棚工人维持生计。
早期经历:(1918~1931年)
因家境贫寒,少时只读几年私塾后即辍学在家,但自幼好学,或到学堂外偷听,或到旧书摊看书,回来在心中背诵诗书、在地上临摹习字,既练得记忆力超常又练得一手好字。尤以医学经典为偏爱,《频湖脉学》、《药性赋》、《本草备药》、《汤头歌诀》等可以倒背如流。步入青年后,为抚养父母,十五岁开始在社会上谋生,曾漂泊四方寻求出路,从一般苦力到报社校对员等,做过多种行业工作。其间,曾受当时津门著名中医陈泽东先生启蒙和指点,进一步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为后来求学治医奠定根基。
1932~1936年(20~24岁)
1932年,一富家亲戚到京都名医施今墨先生创办的北平华北国医学院就读,何世英作为“书童”陪同前往。其间,除照料亲戚的起居生活外,经常躲在课堂外偷听。偶被施今墨先生发现,予其板凳而成“编外旁听生”。其间,亲聆施今墨、施光致、周介人、方伯屏、朱壹山、顾鹰陀等人的教诲,加之个人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参加考试,每每名列前茅,深得施今墨先生器重,出诊时经常将他带在身边。何世英不仅从先生那里得到亲传和秘籍,还深受先生为人豁达、思维开阔、治医严谨、处方精妙的影响,为日后成为出类拔萃的杏林中人奠定了基础。
第三学年时,天津市官厅举行中医师资格会考,何世英拔得头筹,荣获匾额,上书:“天津市中医师考试第一名何世英,天津市国民政府赠匾,民国廿三年”。为抚养父母,开始悬壶生涯。1936年回京参加毕业考试,又以第一名成绩获取毕业证书。
1935年—1955年(23—43岁)
个体开业行医二十年,主要搞大方脉,内、外、妇、儿科通治,以医术精湛、为人和气成名于津门、享誉京津一带。其间,研制多种中成药,其中一种名为“扶儿神”的成药,用于小儿流感高烧不退疗效甚佳,价格便宜,成为当时天津市几乎家家必备常用药。
日伪时期,何世英冒一家老小生命危险掩护我党多位地下工作者,其中有刘琪(曾任周总理秘书)、姚昕(解放后历任吉林延边自治州州委书记、吉林省高等法院院长)等同志。
解放前夕,何世英曾代表天津中医界对中医大夫受歧视表示不满,当时《大公报》曾登出一则新闻,题目是:“为维护中医社会地位,何世英大夫鸣不平”。
新中国成立后,心情振奋,虽个体行医,但立志为新中国培养一代新型中医大夫,于1953年撰写了《新中医病理学讲义初稿》,1954年撰写了《临症验案》及其它讲义等
1955年(43岁)
参加天津市中医学会。
1956年(44岁)
参加天津儿童医院中医科筹建工作,并成为天津市首批进入国营医院的个体中医大夫,先后任科副主任、主任,致力于中医儿科专业。
3月在天津市和平区营口道礼堂作了“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介绍”学术报告。
10—11月在天津中医进修学校讲授中医儿科学全部课程。
1957年(45岁)
3月—4月在天津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讲授中医儿科学,并编写《中医儿科讲义》。
1958年(46岁)
4月—11月在天津传染病医院负责中医治疗乙型脑炎临床研究工作。
12月在天津市科协礼堂作了“中医治疗麻疹肺炎”的学术报告。
1959年(47岁)
任天津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
春,在北京参加全国急性传染病会议,并参加天津市传达全国急性传染病会议大会。
参加中华医学会天津儿科分会,任副主任委员。
为中医徒弟班讲授《伤寒论》,并带教实习。
在第5期《中医杂志》上发表了“治疗51例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体会”。
8月在河北省承德市作了“麻疹合并症治疗问题”的学术报告。
10月在天津新华路药政处礼堂作了“小儿疳积病的治法”学术报告。
11月在河西区清洁队礼堂作了“儿科四大症”的学术报告。
第11期《天津医药杂志》发表了“麻疹肺炎辨证论治”。
1960年(48岁)
与儿童医院中药房、制药厂协作开始进行治疗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新品种、新剂型的研制工作。研制了多种疗效好、服用方便的儿科常用中成药,经销国内外,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社会效益巨大,且为儿童医院药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月,《天津中医》发表了“痢疾病案讨论”一文。
6月,在塘沽区科协礼堂作了“关于加强中医学术研究”的学术报告。
7月,《天津中医》发表了“中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报告”一文。
第7期《天津医药杂志》发表了“中药治疗白喉107例初步总结”一文。
12月,在天津人民医院礼堂作了“中医防治流感”的学术报告。
参加河北省四种急性传染病会议,随后到北京首都医院礼堂参加华北地区急性传染病会议。
1961年(49岁)
在《天津医药杂志》3期发表了“痢疾的辨证论治”一文。
“大承气汤治疗蔓陀罗中毒的经验介绍”一文,刊于《天津市中医学会学术活动资料》1961年1期。
6月,在河东区煤建礼堂作了“防治记性传染病”的学术报告。
先后研制了疏表散、清肺片、咳而安、喘逐平、增食丹、肺闭宁、磨积片、荡痢平、胆郁通、驱虫丹、蛲歼膏、平疝丸、除湿灵、化痰散、等15种片、丸、粒、浆、水、膏、散剂交由儿童医院制药厂制作
1962年(50岁)
在儿童医院中医儿科病房基础上创建国内首个中西医结合儿科病房(该病房1970年停办,1979年恢复为中医儿科病房)。
在《天津医药杂志》7期发表了“乙型脑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1963年(51岁)
春,在北京参加第六届全国儿科学术会议,宣读论文“‘磨积散ˊ治疗单纯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一文。
9月,随天津市政协慰问团到河北省衡水县灾区慰问,在石家庄参加河北省召开的以钩端螺旋体病为主的四种传染病防治会议,在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医中药对痢疾的防治”的学术报告。
12月,在市人民剧场召开的医学会学术年会上作了“磨积散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208例初步总结”的学术报告。
1964年(52岁)
在《天津医药杂志》8期发表了“磨积散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208例临床疗效观察”。
1965年(53岁)
在《中医杂志》10期发表了“胆郁通治疗小儿传染性肝炎经验介绍”。
在《中医杂志》11期、12期连续发表了“儿科常见疾患新成药十五种临床应用经验介绍”一文。
在《天津医药杂志》7期发表了“指压利尿法治疗昏迷病儿伴有尿潴留80例临床观察”。
1966年(54岁)
“赛金化毒散治疗一例嗜伊红细胞肉芽肿”。一文,刊于《天津市中医学会学术活动资料》1966年2期。
4月在河北省中医学会编印的《华北地区中医学术经验交流会学术资料汇编》中发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临床体会”。
研制了清降丸、清化丸(1975年连同磨积片、肺闭宁被天津市中药制药厂照原方配制批量生产,畅销国内外)
下半年,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因市里不断来车接走为领导看病,较早被“解放”。此后,利用一切时间整理资料和医案,搜集国内外医学动态,除日常门诊、讲课带徒外,潜心研究解决中医队伍断层以及恢复天津市中医学术活动问题。
1970年(58岁)
4月在天津韶山医院为河西区基层医务人员作了“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学术报告。
1971年(59岁)
承担国家科研任务“水牛角代用犀角临床观察研究”课题(后于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得科研优秀成果集体奖)。
为河北区中小学保健教师培训班主讲中医课程。
1972年(60岁)
5月,在天津北郊区青光公社连续两天给全社赤脚医生作了“中医儿科概说”的学术报告。
7月,在武汉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作了“婴幼儿消化不良的治疗”的学术报告。
1973年(61岁)
参加天津人民出版社《儿科疾病》一书编写,主编全部中医部分。
在天津市中医进修学校西学中脱产班(共九期,达三年之久)讲授中医课程,并亲自带教实习。
1974年(62岁)
参加由卫生局、药材公司、药研所联合召开的“修订国家药典天津市承担编定古方成药任务”会议。
在《天津医药杂志》3期发表了“小儿肺炎辨证论治经验介绍”一文。
在《天津医药》6期发表了“小儿夏季热病例介绍及中医治疗探讨”。
在《天津医药》7期发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临床观察——附362例治疗小结”。
1975年(63岁)
在《天津医药》1期发表了“水牛角代犀角辨证施治临床疗效观察”一文。
3月,在市传染病医院作了三次学术报告,题为“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小儿肺炎中医治疗”、“中药治疗菌痢”。
5月,在宁夏十咀山市作了“谈谈临床上的中西医结合”学术报告。
9月,在吉林延边朝族自治州延吉市作了“新生儿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如何把好乙脑三关”两项内容的学术报告。
为天津市儿童医院西医脱产学习中医班讲授中医课程,并编写《中医学讲义》。
1976年(64岁)
3月,在天津一中心医院作了“儿科常用中成药经验介绍”的学术报告。
6月,在天津警司礼堂作了“婴幼儿泄泻辨证施治”学术报告。
在《天津医药》5期发表了“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脾虚久热不退”。
1977年(65岁)
任天津市中医学会副会长。
1978年(66岁)
3月,在天津宾馆参加全国急性三衰抢救经验交流会。
7月,在天津红卫兵剧场作了“乙脑治疗临床体会”的学术报告。
9月,在北京参加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
同年,在《天津市中医学会197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中发表了“中药治疗顽固性头痛30例疗效观察”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癫痫45例近期疗效观察”。
任天津市医药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任天津市卫生局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任天津市卫生局技术考核委员会中医组组长。
1979年(67岁)
1月,在天津市中医学会年会上致一九七八年学术年会开幕词。
5月,在《天津市参加第一届全国中医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发表了综述“乙脑临床新进展” 。
6月,在北京参加全国首届中医学术会议,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论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总会理事。并在市科学会堂作了“全国首届中医学术会议精神”传达报告。
任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天津市自然科学学会联合培训中心顾问。
8月,在天津市科协召开的工科学会会议上,作了“学会办学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的报告;在天津王串场医院作了“关于虫类平肝熄风药的止痛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的学术报告。
9月,在学会与和平进修学院合办伤寒专修班开学典礼上讲话。
指导编写了《何世英儿科医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天津市参加全国中医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发表了“过敏性紫癜30例临床治疗体会”。
12月,在中医学会79年学术年会闭幕式上讲话。
与儿童医院脑系科合作组成“中西医结合脑病治疗小组”,研制了抗痫灵、痼痛定、益智丹供医院脑系科使用
1980年(68岁)
任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会顾问。
1月,在广州参加全国医学自然辩证法讲习会。
5月,在天津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上作了“祖国医学的发展方向”的学术报告。
6月,在天津市卫生局编印《天津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资料汇编》中发表了“为促进中医现代化做贡献”一文。
在《天津医药》7期发表了“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体会”。
8月,在哈尔滨北方大厦参加全国急性三衰抢救经验交流会。
9月,参加天津市医药卫生科研规划座谈大会上作了“关于中医科研问题”的发言。
10月,参加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在昆明市召开的“讨论研究中医理论体系规划会议。
11月30日《健康报》上发表了”探讨中医学的发展“一文。
12月,在农工老中医学术经验讲座会议上主讲”癫狂治验“。
1981年(69岁)
兼职担任天津市卫生职工医学院行政领导组成员兼任中医部主任
3月26—31日在天津宾馆参加天津市科协二大会议,作了”关于中医现代化“的学术报告。
4月,在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作出席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举办的施今墨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上,宣读论文”头风治验“。
6月,在山东兖州出席全国中医儿科学会筹备会议,作了”关于中医学发展问题“的学术报告。
7月,在天津市出版的《自然辩证法论文汇编》中发表了”探讨蕴藏在《内经》的科学精华“一文。并参加了9月3日召开的天津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论文宣谈会。
8月,参加在天津蓟县召开的”天津市医院中医科工作经验交流会并作了大会发言……
10月,在《天津中医学会参加中华学会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发表了“癫狂治验”一文。在太原由山西省中医学会举办的七省二市中医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中医学的发展与现代化”一文,刊载于《中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
12月,在武汉参加全国中医内科学术会议,宣读“癫狂治验”一文。
12月,参加了天津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经验交流会。
1982年(70岁)
任天津市中医学会会长(到临终前为名誉会长)
2月,《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刊登了何世英“治医一生”的长文。
10月,作为特邀顾问参加了在成都召开的《中医儿科学》定稿会议。
11月,参加在杭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
在由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编印的《中医讲座汇编》第二集上发表“头风治验”一文。
1983年(71岁)
年初,任天津市中医医院总顾问,创立国内首家中医脑内科,正式专注于中医脑病的临床和理论研究工作,建立了一整套中医治疗脑病的辨证论治体系,研制了一系列脑科常用中成药。其中,“宁痫丹”1986年通过市级鉴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香港地区,并销往日本等国家。
2月4日在天津俱乐部参加医学会联合召开的迎春座谈会上致词。
在《广西中医药》4期发表了“治疗小儿智力低下症的经验”。
1984年(72岁)
任《天津中医》杂志主编。
9月,在《近三百年来医家名方选释》中刊载了何世英二方。
同年,在《天津中医》杂志10月创刊号上发表了“新生儿腹泻辨证论治”一文。
任天津市卫生职工医学院顾问。主编了天津卫生职工医学院试用教材《中医理论选读》。(后成为高等医药院校(成人教育)试用教材,天津卫生职工医学院1984.8)
1985年(73岁)
主编了《历代儿科医案集成》,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
11月,《第一届全国中医神经、精神病学术讨论会》在津召开,何世英致开幕词,正式成立中医脑病新学科,被推举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脑病学科组第一任组长
1986年—1989年(74—77岁)
主编了《增订幼科类萃》,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组织编写审定《中医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各专科(针灸、正骨、按摩、外科、眼科、耳鼻喉科)试用教材》进修教材共37册。
组织在津及国内中医脑病同行并吸收部分西医脑系科专家加入共同编写《中医脑病学》著作。
1986年4月29日下午于天津中医学院参加天津市首届中医主治医师进修班结业典礼并致词。
1987年10月广东科技出版社《当代名老中医临症荟萃》刊登何世英“顽固性失眠症治验”。
1989年,《第二届全国中医脑病学术讨论会》召开,会上成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脑病专业学术委员会,被推举为主任委员。
1990年5月8日因病去世。

著书论作
中国新医药学    《何世英医学荟萃》(逾百万字)   《中医脑病学》(约二十万字)
人物纪念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先生评价说:“何老是我最敬重的先师和长辈。七十年代初,我在儿童医院跟何老抄方实习三年,后来又在天津中医医院脑病内科跟何老专攻脑病,这两段经历使我终生难忘。何老知识渊博,讲授中医理论深入浅出、见解独到、生动活泼、风趣幽默,是我最爱听的课。跟他抄方实习,倍感亲切,关键地方总是毫无保留地给予点拨和指教。何老一生教书育人、甘为人梯,天津市中医水平和实力多年来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与何老的工作分不开,是功不可没的标志性人物。何老在全国中医界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目光开阔前瞻,在医德上堪称楷模,在医术上堪称大师,是著书立说卓有建树的学者,是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中国新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之一。尤其是在中医脑病理论和临床学术研究上做出了重大、突出、历史性的贡献。对何老的医学遗产和精神遗产要进行全面、深入和抢救性的发掘和整理,应当得到传承、发扬和光大。”
上一篇:陆品兰下一篇:屠呦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