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名医:董德懋

董德懋董德懋图片

董德懋,我国著名内科学家。1937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中医系。后开业行医。曾任华北国医学院副院长、总务长。先后创办《中国医药月刊》、《中华医学杂志》、《北京中医月刊》,并任社长、主编。擅长中医内科、儿科。对脾胃学说有深入研究。编著有《中医基础学讲义》、《中医药物学讲义》、《董德懋医话》、《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脾胃学说初探》等书。


从医经历

董德懋出生在北京房山县曹章村。一九二六年在良乡县高小毕业后,由于家道贫寒,无力继续学业,由人介绍到一家商店学徒,以维持生计。因胞弟患病,贻误于庸医,不胜悲恸,遂立志从医。董德懋学医的启蒙老师是其岳父赵廷元先生,他开始教董德懋习诵《雷公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医宗金鉴》等书。当时年青好强,常发愤攻读,即更衣亦手不释卷。有一次到姑母家,犹不忘背书。其姑母深为感动,资助董德懋报考华北国医学院,开始自己真正的医学生涯。


董德懋在华北国医学院的第三届学习,毕业后又随施老学习内科。当时先后随师的同学有哈荔田、祝谌予、李介呜等。在这样优越的环境熏陶下,使他的学业大有长进。从一九三六年他就在施老诊所襄理业务,并从事针灸临床,时达五载余。毕业后开业行医。曾任华北国医学院副院长、总务长。先后创办《中国医药月刊》、《中华医学杂志》、《北京中医月刊》,并任社长、主编。建国后,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内科副主任,《中医杂志》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擅长中医内科、儿科。对脾胃学说有深入研究。编著有《中医基础学讲义》、《中医药物学讲义》、《董德懋医话》、《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脾胃学说初探》等书。


在施老亲自教诲下,耳濡目染,心领神会。董德懋当时学习的主要方法;清晨背书,白天随师诊病抄方,晚间整理脉案,阅览医书,他把老师的脉案按病、按证、按方分剐归类,并查阅相应的文献,作笔记,加按语,还常试用治疗,把个人体会也记下来。如此温故知新,反复验证,从中省悟老师的学术经验。

人物成就

创办《中国医药月刊》、 创办《中华医学杂志》、 创办《北京中医月刊》。

著书论作

董德懋毕生从事中医期刊的编辑创办工作。个人经手主办的杂志,有《中国医药月刊》(1940.6-1943.12)、《中华医学杂志》(1947.10-1958.9)、《北京中医月刊》(1951.5-1954.12)三种。以前者较早,且办刊时间较长,放以为介绍。


该刊创办于一九四零年六月十五日(民国二十九年),停刊于一九四三年十二月(民国三十二年),共出四十二期,每期约十至三十页不等,发表文章十五至二十篇,最多时曾达三十余篇。老五号字体直排分栏。杂志还分设各项专栏,如长篇专著连载,言论(相当于「学术探讨」)、方药研究、针灸研究、治验与医话、医案、笔记、小品、文苑、家庭医学和读者园地等。先后参加编辑工作的同人,有田小石、张慧中、周绒章(燕麟)、汪浩权(慎之)、魏萱(桐青)、李祖芳、潘兆鹏、谢诵穆(仲墨)、潘树仁等。其中以上海汪浩权先生尤为得力,汪是近代名医章次公先生的学生。


刊物创办初期,由施今墨老师支持,诸同窗好友襄助,自筹资垒,本人任社长兼总编。董德懋在《创刊宣言》中郑重声明:「今后愿我同道,苟能共同努力,不存门户之见,以学术为前提,不泯灭中医之长,不回护中医之短,利用科学方法,以求治疗之真理……弃其糟粕,存其精华,祛其空谈,趋于实用,使我国固有之实验医术,追列于世界医林,以发扬我东方之文化。」(见《中国医药月刊》第一卷第一期)这就是创刊的主要宗旨。


杂志要求「杂」,不仅编辑人员要成为「杂家」,在文稿的形式和内容上也要求「杂」。不仅需要高水平的「阳春白雪」,也需要通俗普及的「下里巴人」。这样才能扩大杂志发行量,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同时为发现、培养中医人才,蔚成学术民主的好风气创造条件。我们在全国各地,特别在京、津、沪、冀、鲁等地设分社,并聘请特约撰稿、特约编辑,使本刊在全国各省畅销,成为当时较有影响的中医期刊之一。


此后,董德懋还主办「中华医学杂志》、《北京中医月刊》 ,后者于一九五五年改名为《中医杂志》,且于一九五九年并入中医研究院,成为《中医杂志》的前身。


董德懋生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著述有《董德懋医话》、《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脾胃学说初探》等书。

上一篇:耿鉴庭下一篇:万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