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名医:丁德恩

丁德恩丁德恩图片

丁德恩,一名庆三,回族,北京市人。生于1854年,卒于1917年,享年63岁。他崇尚医道,喜欢疡科,制学刻苦,狠下工夫,对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能背读成诵,自制白降丹、红升丹等药粉。义务为附近回民治病,疗效颇佳。后在北羊市口开设“德善医室”以行医为业,擅治各种皮科及外科疾病。弟子有哈锐川、赵炳南、余光甲、仉伯贤等,均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

从医经历

丁德恩,一名庆三,回族,北京市人。生于1854年,卒于1917年,享年63岁。他崇尚医道,喜欢疡科,制学刻苦,狠下功夫,对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能背读成诵,自制白降丹、红升丹等药粉。义务为附近回民治病,疗效颇佳。后在北羊市口开设“德善医室”以行医为业,擅治各种皮科及外科疾病。弟子有哈锐川、赵炳南、余光甲、仉伯贤等,均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


丁德恩少年时期在德胜门外马甸牧羊、读书,成人后在崇文门外某羊肉案掌案。他崇尚医道,素喜疡科,研读《外科正宗》,能自制白降丹等药,义务为附近回民治病。后在北羊市口开设“德善医室”以医为业,人称小楼丁家外科。擅治搭背、串腰龙、疔毒、恶疮等病。

人物成就

学术思想


丁氏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他在北京花市大街北羊市口一座小木楼内开设“德善医室”后,就诊者络绎而来,人称其为“外科小楼丁”。不论是发背、疖肿、毒痈,还是疔毒、恶疮、缠腰火丹等,经他几次治疗均可痊愈。北羊市口内花市头条、二条、三条、四条胡同,历来手工制作业颇为发达。回民中不乏从事手工艺品制作者,尤其是玉器一行。附近青山居茶馆又为玉器交易场所,各省商家云集,其中经常有顺便求医问药者。丁德恩医名很快就传播京外,其收入也日渐丰裕。然而,对于穷苦患者,他不但不收医药费,有时还掏钱资助,使其得以尽快痊愈,以便谋生。遇到患疮疡需要手术治疗而又无钱糊口者,常常补助其饭费,待患者吃过饭后再行手术。遇到开刀时脓液排出不畅的患者,丁德恩就用口吸吮脓液,促其排净,患者无不感恩戴德。


他有一件马褂,若到有人经济困难需要资助,而自已手头又一时钱紧,就让人将此马褂送到关帝庙街天兴当铺,用换来的钱救济别人。等到自己日后手头略为宽松,再到当铺将马褂赎出。天长日久,当铺的人也就都认得这件马褂了。


光绪末年的一天清晨,他正在街上行走,突然看见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小男孩,正在烧饼炉旁借余热取暖。他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小孩是孤儿,已经好几天没吃饱饭了。于是,他赶紧将小男孩领到自已的诊所,取出饭菜让其充饥。言谈话语之间,丁德恩觉得这个小孩颇有几分才气,于是便将其留在家中收为门人,悉心传授。这个小孩日后果然没有辜负他的希望,他就是后来大家所熟悉的著名皮肤科专家赵炳南。


由于丁德恩为人和霭可亲,乐善好施,时人多恭敬之,尊称为“丁三巴”(“巴”就是“爷”的意思)。至今,提起丁三巴,一些老年人仍津津乐道。可见,其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是何等受人尊重。

著书论作

丁氏少年时期曾在德胜门外马甸牧羊、读书,成年后在崇文门外某羊肉案掌案。他崇尚医道,喜欢疡科,制学刻苦,狠下功夫,对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能背读成诵,自制白降丹、红升丹等药粉。义务为附近回民治病,疗效颇佳。后在北羊市口开设“德善医室”以行医为业,擅治各种皮科及外科疾病。著有《德善医室疡科效方》。

轶事典故

丁德恩对贫苦患者不收医药费,甚或资助之。搭背、疖肿毒痈、疔毒恶疮、缠腰火丹等,经他治疗几次即可痊愈。若有疮疡需手术治疗,而又无钱糊口者,多救济其饭费,饱腹后再行手术。每有疮疡病人需要开刀时,先给一点零钱嘱吃饱再来手术,开刀时脓液不能流尽时,即用口吸吮,使之排净,以促其尽快痊愈而去谋生,患者莫不感恩戴德。他有一件马褂,若有人困难急需资助,而手头一时钱紧,就命人将此衣送至关帝庙街天兴当铺,将当来的钱助人,自己留下当票,日后赎出。如此,不计其数,当铺之人均识此衣物。


光绪末年某日清晨,他在街上见到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小男孩,在烧饼炉旁以余热取暖,询丁德恩外科小楼丁三爷问此孩为孤儿,已几天未得饱食,遂领至医室给其饮食。谈话间觉得此小孩颇有才气,便留在家中收为门人。尽心传授,此孩即是赵炳南,后来成为京城名医。

上一篇:陆渊雷下一篇:刘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