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名医:李重人

李重人李重人图片

李自幼聪颖好学,4岁开始读书、练字,及长随父李建之、父挚郑仲宾学医,两位均是川东名医,学识渊博。在文学方面,又深受清朝秀才冯某和拔贡毛子献二位老师培养,12岁能写律书,为人书写对联。由于其文学基础好,又刻苦钻研,勤求古训,博览群书,对《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古典医籍,造诣颇深。

从医经历

李19岁开始为人诊病,20岁时随父迁万县行医,于实践中深得其父真传。民国19年,他到上海考察中医状况,结识了一批名医。返万县后,主张中医应吸取现代科学知识,学习西医之长,自此开始自学西医。民国22年其父病逝后,他继承父业在万县城内文明路(现今的三峡电影院)开设“尊生药室”,既应诊又兼营中药。施治中注意医药并重、三理(生理、病理、药理)兼究,改诊室名为“三理斋”,运用所学,结合临床,疗效显著。民国24年,在环城路开办起华中医院,任医务主任。同时,创办《起华医药杂志》及《医铎周刊》,自任主编,发行全国,及时进行学术经验交流。抗战发生后,他将诊所迁西山公园“霏影阁”,为避空袭,将住所迁至王家坡乌龙池,寓所名“龙池山馆”。抗战胜利后,在西山路新建简单医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万县市军管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委员。1950年秋,李重人赴京参加第一次全国中华医学会后,回万倡办中医进修班(后改为进修学校,并任副校长)。1951年又带头创办万县市第一联合诊所。其后,在他的努力下,市内7个联合诊所相继成立。其间,总结出“简、便、验、廉”(即用药精少、服用方便、疗效可靠、花钱要少)四字用药方针,为全市医药界普遍采用。1954年秋,调到成都中医进修学校(今成都中医药大学)任教。1956年1月,调任中央卫生部中医司教育科科长。1962年,调北京中医学院任副教务长兼中医系副主任、院务委员会委员。他与全国著名专家秦伯未、任应秋、陈慎吾、于道济联名写出《对修订中医学院计划的几点意见》(称“五老上书”),建议用四年半学习中医,一年半学习普通课和西医课,“五老上书”系中医学教学改革的大事,在我国中医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在京期间,由于李工作业绩突出,曾应邀出席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科技人员的宴会,并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礼。


“文化大革命”中,“五老上书”被诬为“五鬼上书”,李惨遭揪斗,致使身心倍受摧残,以致患病不起,不幸于1969年1月7日逝世。1978年8月26日,北京中医学院党委为李平反昭雪,1979年3月15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其举行追悼会,纪念他为中医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人物成就

创办《起华医药杂志》及《医铎周刊》,自任主编,发行全国,及时进行学术经验交流。

上一篇:王乐亭下一篇:于道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