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名医:《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要略心典》《金匮要略心典》图片

《金匮要略心典》,《金匮要略》注本,简称《金匮心典》。清代尤怡(在泾)纂注,撰于雍正七年(1729年)。尤氏研究仲景学说多年,有较深的学习心得,纂注时力求深入、得其典要,故以“心典”为书名。尤氏删去原书的最后3篇,注文阐析仲景原文精义、蕴旨,文笔简练,富有条理。对原文难以诠解之深奥词句,宁可缺略,不强予衍释,并能改正原文传写之误,删去后人不应增添之内容。可称是《金匮要略》注本中较受后世推崇的一种。


书首有徐大椿叙及尤氏自序。正文依林亿新校正之编次,卷上自“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至“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七篇;卷中自“奔豚气病脉证治”至“水气病脉证并治”七篇;卷下自“黄疸病脉证并治”至“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八篇,计二十二篇。是书之注既编集前贤所论,复结合尤氏数十年心得经验,其注释明晰,条理通达,据理确凿,切合临床,而较他注为胜。如注“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条,先析其症状,次论治法,后释方义,以为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而实非阴之盛;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口干咽燥,而实非阳之炽,昧者以寒攻热,以热攻寒,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惟以甘酸辛药和合成剂,调之使和,则阳就于阴而寒以温,阴就于阳而热以和。又谓: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运之枢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及于偏。小建中汤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化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诸多注释,悉皆言简意明,论理贴切。


徐大椿序评曰:“其条理通达,指归明显,辞不必烦而意已尽,语不必深而旨已传,此书之奥妙不可穷际,而由此以进,虽入仲景之室无难也。”后世学者多宗是书,至今仍为研习《金匮》所必读。

从医经历

尤 怡 (1650-1749),字在泾,号拙吾,别号饲鹤山人,清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少时家贫而好学,曾在寺院卖字为生,但聪明好学,能诗善文,性格沉静,淡于名利。师事苏州名医马俶,既得师传,悬壶于世,名噪于时。

晚年诊治技术益精,学习勤奋,博览医书,对张仲景著作钻研尤深,所撰《金匮要略心典》三卷(1729)、《伤寒贯珠集》(1810年刊),为研究仲景学说甚有影响之著作。又著《金匮翼》八卷(1768)、《医学读书记》二卷(1729)、《静香楼医案》一卷,均行于世。

著书论作

著书自娱。所著医书有《伤寒贯珠集》八卷,《金匮要略心典》八卷,《医学读书记》三卷,续记一卷,《金匮翼》八卷,及《静香楼医案》等。其诗集名《北田诗稿》。

上一篇:整骨教学下一篇:《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