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名医:郑钦安

郑钦安郑钦安图片

    郑钦安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

       郑钦安(1824年-1911年),字钦安,即道光四年生、宣统三年卒,四川邛州人,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其学术上溯《周易》、《内经》,中得《伤寒》心法,下览历代医家著作,故医理医术造诣俱臻上乘。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

从医经历
       幼习经史,后从刘芷塘学医。道光中叶行医于成都。学本《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之奥旨,谓“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强调元阳真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治病立法重在扶阳,用药多为大剂姜、附、桂等辛温之品,人称“姜附先生”、“郑火神”。精研《伤寒论》,谓六经辨证可愈外感,亦可治内伤。著《伤寒恒论》十卷(1869年),释方辨脉,颇切实际。又撰《医法圆通》四卷(1874年)、《医理真传》四卷(1869年),论乾坤坎离、五行四诊、辨阳虚阴虚、杂病内外虚实及经方时方之要。弟子甚众,门人卢铸之,颇得其传。
著书论作
《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
轶事典故
       以阴阳为辨证总纲而强调阳主阴
       从郑氏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书, 并在此基础上潜心钻研, 悟出“天地一阴阳耳, 分之为亿万阴阳, 合之为一阴阳; 于是以病参就, 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的道理(《医法圆通》) , 他认为“万病一阴阳耳”、“发病损伤各有不同, 总以阴阳二字为主, 阴盛则阳必衰, 阳盛则阴必弱, 不易之理也”(《医理真传》) ,这句话强调了阴阳辨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他认为“按定阴阳虚实, 外感内伤治之, 发无不中”, 还再三强调“务要将内外两形, 阴阳实据, 熟悉胸中,方不致误人性命也” (《医法圆通》) 。总之, 在郑氏医学思想中无论辨病识症, 还是解方论药, 都以阴阳为准则。与此相应, 在《医理真传》中, 他清楚的论述了阳虚证阴虚证的辨证方法, 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辨别阴阳的标准: “阳虚证, 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 无神, 目暝, 倦卧, 声低, 息短, 少气, 懒言, 身重, 畏寒, 口吐清水, 饮食无味, 舌清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 满口津液, 不思水饮, 即饮亦喜热汤, 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 自汗肢冷, 爪甲青, 腹痛囊缩, 种种病形, 皆是阳虚的真面。”“阴虚证, 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 精神不倦, 张目不眠, 声高响亮, 口臭气粗,身轻恶热, 二便不利, 口渴饮冷, 舌苔干黄或黑黄, 全无津液, 芒刺满口, 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渴无痰, 饮水不休, 六脉长大有力, 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当然, 这里的阳虚证里既包含了实寒证, 也包含了虚寒证; 同样, 这里的阴虚证里既包含了实热证, 也包含了虚热证。郑氏虽然认为人身以元阴、元阳为立命之本,从而将阴阳辨证作为总纲, 但就阴阳关系而言, 则更强调阳主而阴从。他认为: “阳者, 阴之主也,阳气流通, 阴气无滞⋯⋯阳气不足, 百病丛生”,“人身所恃以立命者, 其惟阳气乎? 阳气无伤, 百病自然不作, 阳气若伤, 群阴即起”, “有阳则生,无阳则死。”由此可以看出郑氏把阳气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所以在《医法圆通》中郑氏谈到:“真气存一日, 人即活一日, 真气立刻亡, 人亦立亡。”
上一篇:王士雄下一篇:姚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