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名家 > 当代名医 > 正文

窦默

信息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7/11/3
摘要:人物简介 窦默(1196-1280),初名杰。字子声,又名汉卿,广平肥乡县(今河北省肥乡县,位邯郸市东)城西村人。元初名臣、名医、名儒,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
窦默

窦默 图片

窦默

       人物简介

       窦默(1196-1280),初名杰。字子声,又名汉卿,广平肥乡县(今河北省肥乡县,位邯郸市东)城西村人。元初名臣、名医、名儒,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即皇帝老师)、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等职,累赠太师、魏国公,谥号文正。

       窦默是我国针灸史上的名家之一,他的“流注八穴”、“补泻在于手指”、“莫如用针”、“气至沉紧”等针灸学说,对后世针灸医家颇有影响,对针灸学的发展具有一定贡献。



       主要经历

       金末,避乱河南,从名医李浩学铜人针法;又南走德安(今湖北省安陆县,位随州市东南),习读宋人理学著作。元兵陷德安,杨惟忠招集儒释道之义。他应召北归至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位广平县东南),与姚枢、许衡等讲求理学。后又返回肥乡,教授生徒以经术之学。元世祖忽必烈为藩王时,曾召见问治国之道,使其皇子皆从之学。即位后,被元世祖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晚年又加至昭文馆大学士。卒。封魏国公,谥文正。

       著作

       著有《标幽赋》、《针经指南》、《流注指要赋》、《窦太师流注》、《指迷赋》、《铜人针经密语》等针灸专著。另有《疮疡经验全书》十三卷,为其后代所辑。

       学术内容

       1.重视理论,钩沉索隐。自《针灸甲乙经》以降,直到宋代,在针灸选穴方面,多注重穴位的考证及新穴(即阿是穴)的探索,可是在理论方面,则没有大的发展,正如《子午流注针经·序》中所说:“近世指病直刺,不务法者多矣,”而窦氏则彰《内经》、《难经》之微,钩深索隐,多有创新.“以针法活人甚多”。对针灸学理论,依据《内经》、《难经》理论,加以阐发刨新。尤其在手法、选穴等方面,都作了深刻探讨,并用歌赋形式记录下来,不但便于临床运用,而且利于学习记诵。

       2.由博返约,用穴精当。窦氏要求“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使经而可正”。确定12原穴为“枢要”,流注8穴为“纲纪”。从而使医者在选穴时,执简驭繁提纲挈领。

       3.重视手法,突出气机。针刺手法直接影响针刺治病的效果。临床施针时如仅注重选穴而忽视手法,则很难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窦氏突出的学术思想就是注重针刺手法,主张“微针与妙刺相通”。此处的“妙刺”即是指适宜的手法。至唐以前,多注重穴位研究,而少刺法研究,这是医家对《内经》中有关针刺手法的理论精华没有给以足够重视的缘故。而窦氏则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并认为针剌调补阴阳气血的关键是手法,手法的关键是巧运气机。气机通达则阴阳气血可调,脏腑经络和顺,沉疴可除。窦氏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讲究的是“意”与“气”的相合,对提高针刺疗效有很重要的作用。

       4.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子午流注是祖国医学针灸学科中注重时间条件取穴的古典针法,它是基于《内经》“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内外统一的整体观,以及阴阳相合,刚柔相配五行生克理论。用天干、地支的变异规律,来推算人体气血在经脉中昼夜循行流注盛衰开合的时机,从而选取有五行属性的五输穴,施以针刺补泻,以求得最佳疗效的针刺方法。窦氏概述了子午流注针法,并提出以八脉八穴为主,适当配穴的治法,为后世形成的灵龟八法奠定了基础,并且在《流注八法》中首次明确提出“穴位时控”理沦。

       窦氏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针灸大师杨继洲在窦氏学说和论著的基础上形成了《针灸大成》这样的针灸名著。

       轶事典故

       窦默习医是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早年避战乱于河南陈(今河南汝南县),遇到清流河名医王氏,此人非常喜欢窦默,就将其女嫁与窦默,并劝其习医,以在多难之世救人而善身。于是他从岳丈学医,基本上掌握了望、闻、问、切中医四诊法,及一些药物学知识。一些常见病已能单独治疗。后又遇儒医李浩,从他那里学到了针炙妙法,医术大为长进。北归以后,他在家乡为人治病,且不计钱财,不求报答,只要有病求于门下,不论贫富,皆一视同仁,未尝有一毫责报之心,可见医德之高尚。在长期行医治病过程中,其医术不断提高,“针石所加,医药所施,病辄痊安 ”。

原标题:窦默
上一篇:葛可久下一篇:王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