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古籍 > 现代 > 正文

石学敏针刺手法

信息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20/3/31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自岐黄以来她一直为保障人民健康,治疗各种疾病起着积极的作用。针刺的疗效取决于明确的诊断、正确的取穴以及得当的操作手法。作为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手法是实现针刺效应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因素。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针刺的手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针刺手法。


本书系统讲解了历代医家对针刺手法的论述和应用,详细地分析了其特色和不足,并结合现代科学方法,赋予了针刺补泻新的内涵;并着重介绍了作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临床指导意义。本书采集了大量的针刺手法操作的图片,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非常适合临床医生、医学专业学生以及相关领域工作人员学习掌握。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目录

第一章  针刺疗法基础

第一节  针刺手法的形成与发展

  一、针刺手法的起源与形成

  二、针刺手法的发展

第二节  毫针手法基本原理

  一、理论基础

    (一)补气泻气理论的来源

    (二)毫针补泻的概念

    (三)毫针调气理论

    (四)调气与“补气泻气”的区别

    (五)调气的基本原则

    (六)古代对毫针作用研究的一个侧面

  二、影响手法疗效的若干因素

    (一)手法疗效与穴位

    (二)手法的疗效与时机

    (三)手法刺激的量和质

第三节  毫针刺法

  一、持针法

    (一)“刺手”与“押手”

    (二)持针姿势

  二、进针法

    (一)以进针速度分法

    (二)以刺入术式分法

    (三)以刺押手势分法

    (四)以进针器具分法

  三、行针手法

    (一)基本手法

    (二)辅助手法

  四、补泻手法

    (一)单式补泻手法

    (二)复式补泻手法

  五、留针法

    (一)静留针法

    (二)动留针法

  六、出针法

    (一)出针方法

    (二)出针要求

  七、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针后异常感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七)刺伤脑、脊髓

    (八)刺伤内脏

第二章  醒脑开窍针刺法

第一节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创立

  一、针刺法则的确立

  二、针刺腧穴的选择

  三、针刺手法的确定

第二节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

  一、论窍闭神匿中风总病机的确立

    (一)建立在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和临床实践基础上

    (二)建立在《内经》对神的认识及现代医学解剖、生理知识的基础上

    (三)建立在中风病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之认识观上

  二、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处方之内涵

    (一)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特点

    (二)醒脑开窍针刺处方之内涵

第三节  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祖国医学理论的贡献

  一、醒脑开窍针刺法的设立,还中医诊断学的全貌

  二、清楚阐述中医神的概念

  二、对中风病传统针刺治疗原则的修正

  四、对醒脑开窍针刺法配伍腧穴的操作进行量学规范

第四节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一、醒脑开窍针刺法的腧穴配伍及操作

  二、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第三章  石学敏针刺手法荟萃

第一节  针刺治神

  一、阐释“神”的概念,创立“醒神”、“调神”的学术思想

  二、“醒神”、  “调神”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延髓麻痹

  一、理论基础

  二、针法介绍

第三节  经筋刺法的临床应用

  一、经筋病候特点

  二、经筋刺法特点

  三、经筋刺法的临床应用

    (一)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二)经筋刺法治疗软组织损伤

    (三)经筋刺法治疗肌肉萎缩

第四节  刺络疗法的临床应用

  一、历史沿革

  二、理论基础

  三、针法特点

  四、机制探讨

    (一)活血通络

    (二)祛瘀生新

    (三)温经散寒

    (四)祛风除湿

    (五)通络止痛

    (六)泄热消肿

  五、临床应用

    (一)支气管哮喘

    (二)带状疱疹

    (三)顽固性疼痛

    (四)颈椎病

第五节  芒针的临床应用

  一、芒针的源流及发展

  二、芒针的临床应用

    (一)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肥大

    (二)三叉神经痛

第六节  阻力针法的临床应用

  一、理论基础

  二、临床操作

    (一)取穴原则

    (二)针刺方法

    (三)体位

  三、临证举例

    (一)肩周炎

    (二)急性腰扭伤

    (三)坐骨神经痛

第四章  针刺手法量学

第一节  《内经》中针灸“量”概念的萌芽

  一、针剌深度

    (一)病情轻重

    (二)病位深浅

    (三)疾病性质

    (四)经脉浅深

    (五)体质强弱

    (六)季转变化

  二、留针时间

    (一)病久者宜留针

    (二)正虚可留针

    (三)寒则留之

    (四)体质强壮者可留针

   三、针刺间隔时间及疗程

    (一)病程长短

    (二)各种病证

    (三)体质差异

  四、艾灸壮数

第二节  针刺手法量学概念的形成

  一、针刺于法量学的概念与内容

  二、针刺手法量学历史的概述与现今研究的展望

  三、部分针刺手法研究范例

    (一)捻转手法的四大要

    (二)部分疾病研究实例

附  部分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