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华氏中藏经。见郑樵通志艺文略。为一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同云汉谯郡华陀元化撰。宋史艺文志。华氏作黄盖误。
今世传本有八卷。吴勉学刊在古今医统中。余以乾隆丁未年入翰林。在都。见赵文敏手写本。卷上。自第十篇性忌则脉急以下起。至第二十九篇为一卷。卷下。自万应丸药方至末为一卷。失其中卷。审是真迹。后归张太史锦芳。其弟录稿赠余。又以嘉庆戊辰年。乞假南归。在吴门见周氏所藏元人写本。亦称赵书。具有上中下三卷。而缺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及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两篇。合前后二本。校勘明本。每篇脱落舛误。凡有数百字。其方药名件次序分量。俱经后人改易。或有删去其方者。今以赵写两本为定。此书文义古奥。似是六朝人所撰。非后世所能假托。考隋书经籍志。有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一卷。疑即是中卷。论诊杂病必死候以下二篇。故不在赵写本中。未敢定之。
郑处中之名不见书传。陈振孙亦云自言为华先生外孙。称此书因梦得于石函。莫可考也。序末称甲寅秋九月序。古人亦无以干支纪岁。不着岁字者。疑其序伪作。至一卷三卷八卷分合之异。则后人所改。赵写本。旁注有高宗孝宗庙讳。又称有库本。陆本异同。是根据宋本手录。元代不避宋讳。而不更其字。可见古人审慎阙疑之意。此书四库书既未录存。又两见赵写善本。急宜刊刻以公同好。卷下万应丸等。皆以丸散治疾。而无汤药古人配合药物分量。案五脏五味。配以五行生成之数。今俗医任意增减。不识君臣佐使。是以古人有不服药为中医之叹。要知外科丸散。率用古方分量。故其效过于内科。此即古方不可增减之明证。余所得宋本医学书甚多。皆足证明人改乱古书之谬。惜无深通医理者。与共证之。
嘉庆十三年太岁戊辰十月四日。孙星衍撰序于安德使署之平津馆。
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痞。是以天地有四时五行。寒暄动静。其变也喜为雨。怒为风。结为霜。张为虹,此天地之常也。人有四肢五脏。呼吸寤寐。精气流散。行为荣。张为气。发为声。此人之常也。阳施于形。阴慎于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则蒸而热发。痞而寒生。结作瘿瘤。陷作痈疽。盛而为喘。减而为枯。彰于面部。见于形体。天地通塞。一如此矣。故五纬盈亏。星辰差忒。日月交蚀。彗孛飞走。乃天地之灾怪也。寒暄不时。则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则天地之痈疽也。暴风疾雨。则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则天地之枯焦也。鉴者决之以药。济之以针。化之以道。佐之以事。故形体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灾。人之危厄死生。禀于天地。阴之病也。来亦缓而去亦缓。阳之病也。来亦速而去亦速。阳生于热。热而舒缓。阴生于寒。寒则拳急。寒邪中于下。热邪中于上。饮食之邪中于中。人之动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验于天。知天者必有验于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见天地逆从。则知人衰盛。人有百病。
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苟能穷究乎此。如其神耳。
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天地之间。阴阳辅佐者人也。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阳中之阳为高真。阴中之阴为幽鬼。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多热者阳之主。多寒者阴之根。阳务其上。阴务其下。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之体轻。阴之体重。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故天地得其阳则炎炽。得其阴则寒凛。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息。人能从之亦智也。金匮曰。秋首养阳。春首养阴。阳勿外闭。阴勿外侵火出于木。水生于金。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此之谓也。呜呼凡愚。岂知是理。举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风寒暑湿。内以饥饱劳役为败。欺残正体。消亡正神。缚绊其身死生告陈。殊不知脉有五死。
气有五生。阴家脉重。阳家脉轻。阳病阴脉则不永。阴病阳脉则不成。阳候多语。阴症无声。多语者易济。无声者难荣。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阴阳运动。得时而行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朝暮交错。其气厥横。
死生致理。阴阳中明。阴气下而不上曰断络。阳气上而不下曰绝经。阴中之邪曰浊。阳中之邪曰清。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阳济等。各有攀陵。
上通三寸。曰阳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阴之鬼程。阴常宜损。阳常宜盈。居之中者阴阳匀停。是以阳中之阳。
天仙赐号。阴中之阴。下鬼持名顺阴者多消灭。顺阳者多长生。逢斯妙趣。无所不灵。
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非阴阳则不能为天地。非五行则不能为阴阳。故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也。由五行逆从而生焉。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脏者肺肝心肾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则生成之道。循环无穷。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荣养。无有休息。故金匮至真要论云。心生血。血为肉之母。脾生肉。肉为血之舍。肺属气。气为骨之基。肾应骨。骨为筋之本。肝系筋筋为血之源。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始终。从之则吉。
逆之则凶。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含于人。人得者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终无始。
神仙不死矣。
骤风暴热。云物飞扬。晨晦暮晴。夜炎昼冷。应寒不寒。当雨不雨。水竭土坏。时岁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
此天地之阳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聋目盲。咽干口焦。舌生疮。鼻流清涕。颊赤心烦。
头昏脑重。双睛似火。一身如烧。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弃衣奔走。狂言妄语。不辨亲疏。
发躁无度。饮水不休胸膈膨胀腹与胁满闷。背疽肉烂。烦溃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肠。骤肿暴满。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处。此人之阳厥也。阳厥之脉。举按有力者生。绝者死。
飞霜走雹。朝昏暮霭。云雨飘。风露寒冷。当热不热。未寒而寒。时气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坏河溢。
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阴厥也。暴哑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挛。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满痛。头颔摇鼓。腰脚沉重。语言謇涩。上吐下泻。左右不仁。大小便活。吞吐酸渌。悲忧惨戚。喜怒无常者。此人之阴厥也。阴厥之脉。举指弱。按指大者生。举按俱绝者死。一身悉冷。额汗自出者亦死。阴厥之病。过三日勿治。
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男以闭(一作库。)精。女以包血。与膀胱为表里。足少阴太阳是其经也。肾气绝。则不尽其天命而死也。旺于冬。其脉沉濡曰平。反此者病。其脉弹石。名曰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为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本作令人体瘠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饥。眇中清。
脊中痛。少肠腹满。小便滑(本云心如悬。少腹痛。小便滑。)变赤黄色也。又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平。又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病。来如转索。辟辟如弹石曰死。又肾脉。但石。无胃气亦死。肾有水。则腹大。脐肿。腰重。
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头汗出是为逆寒。大便难。其面反瘦也。肾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节烦痛。小腹结痛。气上冲心。脉当沉细而滑。今反浮大而缓。其色当黑。其今反者。是土来克水。为大逆。十死不治也。
又肾病。面色黑。其气虚弱。翕翕少气。两耳若聋。精自出。饮食少。小便清。膝下冷。其脉沉滑而迟。为可治又冬脉沉濡而滑曰平。反浮涩而短。肺来乘肾。虽病易治。反弦细而长者。肝来乘肾。不治自愈。反浮大而洪。
心来乘肾。不为害。肾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也。阴邪入肾。则骨痛。腰上引项瘠。背疼。此皆举重用力。及遇房汗出。当风。浴水。或久立则伤肾也。又其脉。急甚则肾痿瘕疾。微急则沉厥奔豚。足不收。缓甚。则折脊。微缓则洞泄。食不化。入咽还出。大甚则阴痿微大则石水起脐下至小腹。其肿然。而上至胃脘者。死。不治。小甚则洞泄。微小则消瘅。滑甚则癃。微滑则骨痿。坐弗能起。目视见花。涩甚。则大壅塞。微涩则不月疾痔。又其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脓气。在阴中及腹内。名曰肾痹。得之因浴冷水而卧。脉来沉而大坚。浮而紧。苦手足骨肿。厥阴痿不起。腰背疼。小腹肿。心下水气时胀满而洞泄。此皆浴水中。身未干而合房得之也。虚。则梦舟溺人。得其时。梦伏水中若有所畏。盛实。则梦腰脊离解。不相属。厥邪客于肾。则梦临深投水中。肾胀。则腹痛满引背然。腰痹痛。肾病。夜半患。四季甚。下晡静。肾生病。则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心烦而痛。黄胆。肠。痿厥。腰脊背急痛。
嗜卧。足下热而痛。酸。病久不已。则腿筋痛。小便闭。而两胁胀。支满。目盲者死。肾之积。苦腰脊相引而疼。饥见饱减。此肾中寒结在脐下也。诸积大法。其脉来细软而附骨者是也。又面黑目白。肾已内伤。八日死。又阴缩。
小便不出。出而不快者。亦死。又其色青黄。连耳左右。其人年三十许。百日死。若偏在一边。一月死。实。则烦闷。脐下重。热则口舌干焦。而小便涩黄。寒。则阴中与腰脊俱疼。面黑耳干。哕而不食。或呕血者。是也。又喉中鸣。坐而喘咳。唾血出。亦为肾虚。寒气欲绝也。寒热虚实既明。详细调救。即十可十全之道也。
膀胱者津液之腑。与肾为表里号曰水曹掾。又名玉海。足太阳是其经也。总通于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即应膀胱。膀胱有疾。即应胞囊也。伤热。则小便不利。热入膀胱。则其气急。而苦小便黄涩也。膀胱寒则小便数而清也。又石水发。则其根在膀胱。四肢瘦小。其腹胀大者是也。又膀胱。咳久不已。则传入三焦。肠满而不欲饮食也。然上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热则食不入胃。寒则精神不守。泄利不止。语声不出也。实则上绝于心气不行也。虚则引起气之于肺也。其三焦之气和。则五脏六腑皆和。逆则皆逆。膀胱中有厥阴气则梦行不快。满胀。则小便不下。脐下重闷。或肩痛也。绝则三日气。死时鸡鸣也。其三焦之论。备云于后。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又名玉海。水道。上则曰三管。中则名霍乱。下则曰走哺。名虽三而归一。有其名而无形者也。亦号曰孤独之腑。而卫出于上。荣出于中。上者络脉之系也。中者经脉之系也。下者水道之系也。亦又属膀胱之宗始。主通阴阳。调虚实。呼吸有病。则苦腹胀气满。小腹坚。溺而不得。便而窘迫也。溢则作水。留则为胀。足太阳是其经也。又上焦实热。则额汗出。而身无汗。能食。而气不利。舌干口焦。咽闭之类。腹胀。时时胁肋痛也。寒则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干。津不纳也。实则食已还出。膨膨然不乐。虚则不能制下。遗便溺而头面肿也。中焦实热。则上下不通。腹胀而喘咳。下气不上。上气不下。关格而不通也。寒则下痢不止。食饮不消。而中满也。虚则肠鸣鼓胀也。下焦实热。则小便不通。而大便难苦重痛也。虚寒则大小便泄。下而不止。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
逆则内外逆。故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宜修养矣。
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入腑则病浅易治。入脏则病深难治而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
有热痹。有气痹。而又有筋。肉。血。肉。气之五痹也。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入于肾。则名骨痹。
入于心。则名血痹。入于脾。则名肉痹。入于肺。则名气痹。感病则同。其治乃异。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病或痛。或痒。或淋。或急。或缓。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张。或行立艰难。
或言语謇涩。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缩。或口眼偏邪。或手足欹侧。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语。或能言语而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壅滞。或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大腑闭塞。(一作小便秘涩。)或左右手疼痛。或得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满而不寐。或昏冒而不醒。种种诸症。皆出于痹也。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也。其于脉候形证治疗之法。亦各不同焉。
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流而不聚。则麻。真经既损。难以医治。邪气不胜。易为痊愈。其脉右手寸口沉而迟涩者是也。宜节忧思以养气慎(一作绝。)喜怒以全真。此最为良法也。
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荣卫。因而血抟。遂成其咎。故使人血不能荣于外。
气不能养于内。内外已失。渐渐消削。左先枯则右不能举。右先枯则左不能伸。上先枯则上不能制于下。
下先枯则下不能克于上。中先枯则不能通疏。百证千状皆失血也。其脉。左手寸口脉结而不流利,或如断绝者。是也。
膀胱者津液之腑。与肾为表里号曰水曹掾。又名玉海。足太阳是其经也。总通于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即应膀胱。膀胱有疾。即应胞囊也。伤热。则小便不利。热入膀胱。则其气急。而苦小便黄涩也。膀胱寒则小便数而清也。又石水发。则其根在膀胱。四肢瘦小。其腹胀大者是也。又膀胱。咳久不已。则传入三焦。肠满而不欲饮食也。然上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热则食不入胃。寒则精神不守。泄利不止。语声不出也。实则上绝于心气不行也。虚则引起气之于肺也。其三焦之气和。则五脏六腑皆和。逆则皆逆。膀胱中有厥阴气则梦行不快。满胀。则小便不下。脐下重闷。或肩痛也。绝则三日气。死时鸡鸣也。其三焦之论。备云于后。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又名玉海。水道。上则曰三管。中则名霍乱。下则曰走哺。名虽三而归一。有其名而无形者也。亦号曰孤独之腑。而卫出于上。荣出于中。上者络脉之系也。中者经脉之系也。下者水道之系也。亦又属膀胱之宗始。主通阴阳。调虚实。呼吸有病。则苦腹胀气满。小腹坚。溺而不得。便而窘迫也。溢则作水。留则为胀。足太阳是其经也。又上焦实热。则额汗出。而身无汗。能食。而气不利。舌干口焦。咽闭之类。腹胀。时时胁肋痛也。寒则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干。津不纳也。实则食已还出。膨膨然不乐。虚则不能制下。遗便溺而头面肿也。中焦实热。则上下不通。腹胀而喘咳。下气不上。上气不下。关格而不通也。寒则下痢不止。食饮不消。而中满也。虚则肠鸣鼓胀也。下焦实热。则小便不通。而大便难苦重痛也。虚寒则大小便泄。下而不止。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
逆则内外逆。故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宜修养矣。
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入腑则病浅易治。入脏则病深难治而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
有热痹。有气痹。而又有筋。肉。血。肉。气之五痹也。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入于肾。则名骨痹。
入于心。则名血痹。入于脾。则名肉痹。入于肺。则名气痹。感病则同。其治乃异。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病或痛。或痒。或淋。或急。或缓。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张。或行立艰难。
或言语謇涩。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缩。或口眼偏邪。或手足欹侧。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语。或能言语而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壅滞。或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大腑闭塞。(一作小便秘涩。)或左右手疼痛。或得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满而不寐。或昏冒而不醒。种种诸症。皆出于痹也。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也。其于脉候形证治疗之法。亦各不同焉。
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流而不聚。则麻。真经既损。难以医治。邪气不胜。易为痊愈。其脉右手寸口沉而迟涩者是也。宜节忧思以养气慎(一作绝。)喜怒以全真。此最为良法也。
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荣卫。因而血抟。遂成其咎。故使人血不能荣于外。
气不能养于内。内外已失。渐渐消削。左先枯则右不能举。右先枯则左不能伸。上先枯则上不能制于下。
下先枯则下不能克于上。中先枯则不能通疏。百证千状皆失血也。其脉。左手寸口脉结而不流利,或如断绝者。是也。
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本作皆有。)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其行也有处。其主也有归。假令发于喉舌者。心之毒也。发于皮毛者。发于肌肉者。脾之毒也。发于骨髓者。肾之毒也。(阙肝毒。)发于下者阴中之毒也。发于上者。阳中之毒也。发于外者六腑之毒也发于内者。五脏之毒也故内曰坏。
外曰溃。上曰从。下曰逆。发于上者得之速。发于下者得之缓。感于六腑则易治感于五脏则难瘳也。又近骨者多冷。近虚者多热近骨者久不愈。则化血成蛊。近虚者。久不愈。则传气成漏。成蛊。则多痒而少痛。或先痒后痛。成漏。则多痛而少痒。或不痛。或不痒内虚外实者。多庠而少痛。外虚内实者。多痛而少痒。血不止者则多死。脓疾溃者则多生。或吐逆无度。饮食不时。皆痈疽之使然也。种候万一(一作多。)端。要凭详。治疗之法。列在后篇。
五丁者。皆由喜怒忧思。冲寒冒热。恣饮醇酒。多嗜甘肥。毒鱼。色欲过度之所为也。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摅散。始变为丁。其名有五。一曰白丁。二曰赤丁。三曰黄丁。四曰黑丁。五曰青丁。白丁者起于右鼻下。初起如粟米。根赤头白。或顽麻。或痛痒。使人憎寒头重。状若伤寒。不欲食。胸膈满闷。喘促昏冒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过五日。祸必至矣。宜急治之。赤丁在舌下。根头俱赤。发痛。舌本硬不能言。多惊。烦闷。恍惚。
多渴。引(一作饮。)水不休。小便不通。发狂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过七日。祸必至也。不可治矣。大人小儿皆能患也。黄丁者。起于唇齿龈边。其色黄。中有黄水。发则令人多(一作能。)食而还(一作复。)出。手足麻木。涎出不止。腹胀而烦。多睡。不寐者死。未者可治。黑丁者。起于耳前。状如瘢痕。其色黑。长减不定。使人牙关急。腰脊脚膝不仁。不然即痛。亦不出三岁。祸必至矣。不可治也。此由肾气渐绝故也。宜慎欲事。青丁者起于目下。始如瘤瘢。其色青。硬如石。使人目昏昏然无所见。多恐。悸。惕。睡不安宁。久不已。则令人目盲。或脱精。有此则不出一年。祸必至矣。白丁者其根在肺。赤丁者其根在心。黄丁者其根在脾。黑丁者其根在肾。青丁者其根在肝。五丁之候(一作疾。)最为巨疾。(一作病。)不可不察也。治疗之法。一一如下。(陆本。有方八道在此后。印本无之。今附下卷之末。)
余少读华佗传。骇其医之神奇。而惜其书之火于狱。使之尚存。若刳腹断臂之妙。又非纸上语所能道也。
古汴陆徒老。近世之良医也。尝与之论脉曰。无如华佗之论最切。曰性急者脉亦急。性缓者脉亦缓。长人脉长。短人脉短。究其说未暇也。一日得闽中仓司所刊中藏经读之。其说具在。盖二卿姜公诜为使者时所刊。凡三十余年。而余始得之。序引之说。颇涉神怪。难于尽信。然其议论卓然。精深高远。视脉察色。以决死生。虽不敢以为真正元化之书。若行于世。使医者得以习读之。所济多矣。惜乎差舛难据。遂携至姚江。
以叩从老。从老笑曰此吾家所秘。不谓版行已久。因出其书见假。取而校之。乃知闽中之本未善。至一版或改定数十百字。则目录。后有后序。药方增三之二。闽本间亦有佳处。可证六本之失。其不同而不可轻改者。两存焉。始得为善本。老不能缮写。俾从子溉手录之。蕲春王使君成父闻之欣然。欲于治所大书锓木。以惠后学。且以成余之志。溉所录。面授而记其始末于下。药方凡六十道。亦有今世所用者。其间难晓者有之。恐非凡识所及。佗传称处齐不过数种。又未知此为是否。好事者。能以闽本校之。始如此本之为可传也。
华先生讳佗字符化。性好恬淡。喜味方书。多游名山幽洞。往往有所遇。一日因酒息于公宜山古洞前。忽闻人论疗病之法。先生讶其异。潜逼洞窃听。须臾有人云。华生在迩。术可付焉。复有一人曰。道生性贪。不悯生灵。安得付也。先生不觉愈骇。跃入洞。见二老人。衣木皮。顶草冠。先生躬趋左右而拜曰。适闻贤者论方术。遂乃忘归。况济人之道素所好为。所恨者未遇一法。可以施验。徒自不足耳。愿贤者少察愚诚。乞与开悟。终身不负恩。首坐先生云。术亦不惜。恐异日与子为累。若无高下。无贫富。无贵贱。不务财贿。不惮劳苦。矜老恤幼为急。然后可脱子祸。先生再拜谢曰。贤圣之语一一不敢忘。俱能从之。二老笑指东洞云。石床上有一书函。子自取之。速出吾居。勿示俗流。宜秘密之。先生时得书。回首已不见老人。先生慑怯离洞。
忽然不见。云奔雨泻。石洞摧塌。既览其方论多奇怪。从兹施试效无不存神。先生未六旬。果为魏所戮。老人之言预有斯验。余乃先生外孙也。因吊先生寝室。梦先生引余坐。语中藏经真活人法也。子可取之。勿传非人。余觉惊怖不定。遂讨先生旧物。获石函一具。开之。得书一帙。乃中藏经也。予性拙于用。复授次子思。因以志其实。甲寅秋九月序。(此序赵写本所无。似是后人伪作。姑附存之。)
万应丸
甘遂(三两)芫花(三两)大戟(三两)大黄(三两)三棱(三两)巴豆(二两。和皮)干漆(二两炒)蓬术(二两)当归(五两)桑皮(二两)硼砂(三两)泽泻(八两)山栀仁(二两)槟榔(一两)木通(一两)雷丸(一两)诃子(一两)黑牵牛(五两)五灵脂(五两)皂角(七定。去皮弦)上件二十味。锉碎洗净。入米醋二斗。浸三日。入银器或石器内。慢火熬。令醋尽。焙干焦。再炒。为黄色。存性。入后药。
木香(一两)丁香(一两)肉桂(一两。去皮)肉豆(一两)白术(一两)黄(一两)没药(一两)附子(一两。炮。去皮脐)茯苓(一两)赤芍药(一两)川芎(二两)牡丹皮(二两)白牵牛(二两)干姜(二两)陈皮(二两)芸台(二两。炒)地黄(三两)鳖甲(三两。醋炙)青皮(三两)南星(二两。浆水煮软。切焙)上二十味。通前共四十味。同杵罗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用度谨具如下。合时须在一净室中。
先严洁。斋心涤虑。焚香。精诚。恳诸方圣者。以助药力。尤效速也。
结胸伤寒。用油浆水下七丸。当逐下恶物。如人行二十里。未动。(再服)。
多年积结。食块。临卧水下。三丸至五丸。每夜服之。病即止。如记得因伤物作积。即随所伤物下七丸(小儿妊妇老人勿服)。
水气通身肿黄者。茯苓汤下。五丸。日二服。水消为度。如要消酒进食。生姜汤下一丸。
食后。腹中一切痛。醋汤下七丸。
膈气噎病。丁香汤下三丸。(夜一服。)因伤盛劳。鳖甲汤下七丸(日三服。渐安。减服。)小肠癖气。茴香汤下三丸。
大小便不通。蜜汤下五丸。(未通。加至七丸。)九种心痛。茱萸汤下五丸(立止。)尸注走痛。木瓜汤下三丸。
香港脚。石楠汤下五丸(每日食前服。)卒死。气未绝。小便化七丸。灌之立活。
产后血不行当归酒下三丸。
血晕、血迷、血蛊、血痢、血胀、血刺、血块、血积、血症、血瘕、并用当归酒下二丸。逐日服。
难产横倒。榆白皮汤下二丸。
胎衣不下。烧称锤。通红。以酒淬之。带热下二丸。惟孕妇患不可服。产急难方可服之。
脾泻血痢。干姜汤下一丸。
赤白痢。甘草干姜汤下一丸。
赤痢。甘草汤下一丸。
白痢。干姜汤下一丸。
胃冷。吐逆。并反胃吐食。丁香汤下二丸。
卒心腹痛不可忍者。热醋盐汤下三丸。
如常服一丸。临卧茶清下。
五烂疾。牛乳下一丸(每日二服。)如发疟时。童子小便酒下十丸。化开灌之。吐利即愈。其效如神。
疗万病六神丹
雄黄(一两。研)矾石(一两。烧)巴豆(一两。去皮)附子(一两。炮)藜芦(三两)朱砂(二两。一两别研。一两为衣)上为未。炼蜜为丸。如小豆大一等作黍米大。男子百疾。以饮服二丸。小儿量度与小者服。得利。即瘥。
安息香丸
治传尸肺痿。骨蒸。鬼疰。卒心腹疼。霍乱吐泻。时气瘴疟。五利。血闭。癖。丁肿。惊邪。诸疾。
安息香木香麝香犀角沉香丁香檀香香附子诃子朱砂白术荜茇(以上各一两)乳香龙脑苏合香(以上各半两)上为末。炼蜜成剂。杵一千下。丸如桐子大。新汲水化下四丸。老幼皆一丸。以绛囊子盛一丸弹子大。悬衣。辟邪毒魍魉甚妙。合时忌鸡犬妇人见之。
明月丹
治传尸劳。
雄黄(半两)兔粪(二两)轻粉(一两)木香(半两)天灵盖(一两。炙)鳖甲(一个。大者去裙烂。醋炙焦黄)上为末。醇酒一大升。大黄一两。熬膏。入前药末为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如是传尸劳。肌瘦面黄。呕吐血。咳嗽不定者。是也。先烧安息香。令烟起。吸之不嗽者。非传尸也。不可用此药若吸烟入口。咳嗽不能禁止者。乃传尸也。宜用此药。五更初勿令人知。以童子小便。与醇酒。共一盏。化一丸服之。如人行二十里。上吐出虫。其状若灯心而细。长及寸。或如烂李。又如虾蟆。状各不同。如未效。次日再服。以应为度。仍须初得。血气未尽。精神未乱者。可用之。
地黄煎
解劳生肌肉。进食活血养气。
生地黄汁(五升)生杏仁汁(一升)薄荷汁(一升)生藕汁(一升)鹅梨汁(一升)法酒(二升)白蜜(四两)生姜汁(一升)以上同于银石器中。慢火熬成膏却入后药。
柴胡(四两。去芦。焙)木香(四两)人参(二两)白茯苓(二两)山药(二两)柏子仁(二两)远志(二两。去心)白术(二两)桔梗(二两)枳实(二两。麸炒)秦艽(三两。去芦)麝香(二钱。另研)熟地黄(四两)上末。入前药膏中和。再入臼中。杵三二千下。丸如桐子大。每服食药。用甘草汤下二十丸。食后日三服。
安。即住服。
起蒸中央汤
黄连(五两。)上咀。以醇酒二斗。同熬成膏。每夜以好酒化下弹子大一丸。汗出为度。仍服补药射脐丸。
补药麝脐丸
麝(一枚。烧灰)地黄(洗)地骨皮山药柴胡(各一两)白术(□□)活鳖(一个。重二斤者佳)上将鳖入醇酒一方。煮令烂熟。研细。入汁。再熬膏。入未。丸如桐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二。夜一。蒸谓骨蒸也。气血相抟。久而瘦弱。遂成劳伤。肉消毛落。妄血喘咳者是也。宜以前法治之。
太上延年万胜追魂散
人参(去芦)柴胡(去苗)杏仁(去皮尖)天灵盖(炙。各一两)蜀椒(一分)桃柳心(一小握)上为末。童子小便一升。末一两。瓶中煎。令熟。空心日午各进一服。经五日效。
醉仙丹
主偏枯不遂。皮肤不仁。
麻黄(一升。去节。水煮去沫。焙干作末)南星(七个。大者)大附子(三个。黑者)地龙(七条。去土)上除麻黄外。先末之。次将麻黄末。用醇酒一方。熬成膏。入末。丸如弹子大。每服。食后。临睡。酒化一丸。汗出为度偏枯不遂。皮肤不仁皆由五脏气虚。风寒暑湿之邪。蓄积于中久而不散。乃成疾焉。以前法主之。
灵乌丹
治一切冷疾疼痛。麻痹风气。
川乌(一斤。河水浸。七日换水。浸去皮尖。切片。干之)牛膝(二两。酒浸。焙)何首乌(四两。制如川乌法)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空心。酒下七丸。渐加至十丸。病已即止。
扁鹊玉壶丹
驻颜补暖祛万痛。
硫黄(一斤。以桑灰淋浓汁五斗煮硫黄令伏。以火之。研如粉。掘一地坑子。深二寸许。投水在里。候水清。取调硫黄末。稀稠得所。瓷器中煎干。用一个。上敷以砂。砂上铺纸。下以火热。即取硫黄滴其上。自然色如玉矣。)上以新炊饭。为丸如麻子大。空心。食前。酒下十丸。
葛玄真人百补构精丸。
熟地黄(四两)山药(二两)五味子(六两)苁蓉(三两。酒浸一宿)牛膝(二两。酒浸)山茱萸(一两)泽泻(一两)茯苓(一两。去皮)远志(一两。去心)巴戟天(一两。去心)赤石脂(一两)石膏(一两)柏子仁(一两。炒)杜仲(三两。去皮。锉碎。慢火炒令丝断)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二十丸。男子妇人皆可服。
涩精金锁丹
韭子(一斤。洒浸三宿。滤出焙干。杵为末。)上用酒糊为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空心。酒下二十丸。
疗百疾延寿酒
黄精(四斤)天门冬(三斤)松叶(六斤)苍术(四斤)枸杞子(五升)上以水三硕。煮一日。取汁。如酿法成。空心任意饮之。
交藤丸
驻颜长算。祛百疾。
交藤根(一斤。紫色者。河水浸七日。竹刀刮去皮。晒干)茯苓(五两)牛膝(二两)上为末。炼蜜。搜成剂。杵一万下。丸如桐子大。纸袋盛之。酒下三十丸。空心服。久服延寿。忌猪羊肉
天仙丸
补男子妇人虚乏。
天仙子五灵脂(各五两。)上炒令焦。黑色杵末。以酒糊为丸如绿豆大。食前酒服十五丸。
左慈真人
(陆本无此上四字。作善养。)
千金地黄煎。
生地黄(一秤取汁。于石器中熬成膏。入熟干地黄末。看硬软剂。杵千下。)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久服。断欲。神仙不死。
取积聚方
轻粉粉霜朱砂(各半两)巴豆霜(二钱半)上同研匀。炼蜜作剂。旋丸如麻子大。生姜汤下三丸量虚实加减。
治瘕方
大黄(湿纸裹。煨)三棱(湿纸裹。煨热锉)硼砂(研)干漆(炒令烟尽)巴豆(去皮。出油)以上各一两为末。醋一方。熬成膏。入后药。
木香丁香枳实(麸炒。去穣)桂心(各一两)上为末。入前项膏子。和成剂。杵千下。为丸如绿豆大。饮服三五丸。食后服。
通气阿魏丸
治诸气不通。胸背痛。结塞闷乱者。悉主之。
阿魏(二两)沉香(一两)桂心(半两)牵牛末(二两)上先用醇酒一升。熬阿魏成膏。入药末为丸。樱桃大。朱砂为衣。酒化一丸。
治尸厥卒痛方
尸厥者谓忽如醉状肢厥而不省人事也。卒痛者谓心腹之间。或左右胁下。痛不可忍。俗谓鬼箭者是。
雄黄(二两研)朱砂(二两研)上二味。再同研匀。用大蒜一头。湿纸裹。煨。去纸。杵为丸。樱桃大。每服一丸。热酒化下。
鬼哭丹
主腹中诸痛。气血凝滞。饮食未消。阴阳痞隔。寒热相乘。抟而为痛。宜以此方主之。
川乌(十四个。生)朱砂(一两)乳香(一分)上为末。以醋一盏。五灵脂末一两。煮糊和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酒下七丸。男子温酒下。女人醋汤下。
治心痛不可忍者
木香蓬术(各一两)干漆(一分。炒)上为末。每服一钱。热醋汤调下。入口立止。
取长虫兼治心痛方
木枣(二十一个。去核)绿矾(一两。作二十一块子。填枣中。面裹。烧红。去面)雷丸(七个)轻粉(一钱)木香(一钱)丁香(一钱)水银(半两。入铅半两。溶成砂子)上为末。取牛肉二两。车脂一两。与肉同锉令烂。米醋一升。煮肉令成膏。入药同熬。硬软得所。入臼中。杵三二千下。丸如酸枣大。丸时先以绯线一条。丸在药中。留二尺许。作系。如有长虫者。五更初。油浆水吞下一丸。存线头。勿令吞尽。候少顷。心中痛。线动。即急拽线。令药出。则和虫出。若心气痛不可忍者。热醋汤化下一丸立止。
治虫毒方
水银密陀僧黄丹轻粉大黄丁香诃子雄雀粪(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用面半两。共水和成油饼。食之。又法作棋子。入浆水煮热。食之。
破棺丹。
治阴厥。面目俱青。心下硬。四肢冷。脉细欲绝者。
硫黄(一两。无灰酒煮三日三夜。如耗旋添暖酒。日足取出。研为末)丹砂(一两。研匀细)上以酒煮。糊为丸如鸡头大。有此病者。先于净室中。匆令人知。度病患长短。掘一地坑子。深一尺以来。
用苜蓿火烧。令坑子极热。以醋五升。沃令气出。内铺衣被盖坑。以酒化下一丸。与病患服之。后令病患卧坑内。盖覆。少时汗出。即扶病者令出无风处盖覆。令病患四肢温。心下软。即渐去衣被。令通风。然后看虚实调补。
再生丸。
起厥死犹暖者。
巴豆(一两。去皮研)朱砂(一两细研)麝香(半两。研)川乌尖(十四个为末)大黄(一两。炒取末)上件再同研匀。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水化下。折齿灌之立活。亦疗关膈结胸。极效。
救生丸
治卒死。
大黄(四两)轻粉(半两)朱砂(一两)雄黄(一分)巴豆(七个去皮。细研取霜)上为末。以鲲胆汁和丸。如鸡头大。童子小便化开一丸。斡开口灌之。内大葱一寸许入鼻中。如人行五七里。当吐出涎。即活。
治脾厥吐泻霍乱
黑附子(炮去皮。脐入破)干姜(炮)甘草(炙)肉豆(各一两。印本无此一味有豉等分)上为末。水半升。末四钱。(印本作二钱。)枣七个。姜一分。(印本作一钱。)同煎。去半。温服。连进三服。
三生散。
起卒死。兼治阴盛四逆吐泻不止。
草乌(七个)浓朴(一尺)甘草(三寸。并生用)上为末。水一中盏末一钱。枣七个。煎七分服。重者灌之。
起卒死
HT葱根(二两)瓜蒂(一分)丁香(十四粒)上为末。吹一字入鼻中。男左女右。须臾自活。身冷强厥者勿活。
浴肠汤。
治阳厥发狂。将成疽。
大黄(四两。湿纸裹。煨)大青叶栀子仁甘草(各一两。炙)上为末。水五升。末四两。煎减二升。内朴硝五合。再熬去一升。取汁二升。分四服。量虚实与之。大泻为度。
如喜水。即以水浇之。畏水者。勿与吃。大忌。
破黄七神丹
朴硝(二斤)朱砂(五两)大黄(七两)甘遂(二两)山栀(二两)轻粉(一两)豉(半斤。以绢袋盛之)上七味。以水二斗。熬令水尽。除去甘遂。豉。栀子。大黄。只取朴硝。朱砂。轻粉。为末。以水浸豉汁。研匀后入末。三味同和。煮糯米糊为丸如弹子大。新水化一丸。吐泻为度。
三黄丸。
治三吐血诸黄症。
黄连(三两)黄芩(二两)大黄(一两)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食后温水下十五丸。量虚实加减服。
通中延命玄冥煮原砂法。
活尿血。开拥塞。解毒。治一切热病。风气。脚毒。蛊毒。
朱砂(五两)朴硝(半秤。水煮七遍每遍用水三升。水尽为度。取霜。再入水二升)苏木(二两)大黄(五两)郁金(三两)山栀(二两)人参(二两)桑皮(二两)甘草(五两)上件同熬。水尽为度。只用朱砂。去余药。杵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饮下。可疏诸毒。尤妙。
治暴热毒。心肺烦而呕血方。
大黄(二两。为末。以地黄汁拌匀。湿即焙干)上为末。每服二钱。地黄汁调下。以利为度。甘草汤亦得。
治吐血方
蛤粉(四两)朱砂(一两)上为末。新汲水调下。五钱。未已再服。止即已。
治中死心下犹暖。起死方。
上令病者仰面卧。取温水不住手浇淋脐中。次以童子小便。合生地黄汁。灌之。自活。禁与冷水。只与温熟水饮之。
玉霜膏。
治一切热毒喉闭。
朴硝(一斤)牙硝(半斤)硼砂(四两)矾石(三两)上为末。火熔成汁。筑一地坑子。令实。倾入。盆覆一夕。取杵。为末。入龙脑二两。研匀。新汲水半盏。合生蜜调一钱。小儿量与服。
百生方。
救百物入咽喉。鲠欲死者。
茯苓(去皮)贯众甘草上件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一分。立效。
治喉闭。闷气欲死者。
上取干漆。烧令烟出。竹筒子吸烟吞之。立效。
治漏胎胎损方
川芎艾叶(各一两。炒)阿胶(炒)白茯苓(□□)上末之。糯米饮调下二钱匕。日七服。仍食糯米粥。养之。
治妇人血崩方
枳壳(一钱。面炒)地黄(二钱。烧醋淬十四次)上为末。醋汤调下。一钱匕。连三服效。
治妇人血闭方
干漆(二两。烧)生地黄汁(五升)上熬成膏。酒化枣大许。空心服。
三不鸣散。
治小便不通。及五淋。
取水边。灯下。道边。蝼蛄各一个。(三处取三个。令相咬。取活者一个。如后法。麝香酒。食空下。)上内于瓶中。封之。令相噬。取活者焙干。余皆为末。每服一钱匕。温酒调服立通(余皆二字。恐误。)
甘草汤。
解方药毒。
甘草(一十二两)上件。锉碎。水二斗。煎至一斗。取清。温冷得所。服。仍尽量服。
治溺死方
取锻石三石。露首培之。令浓一尺五寸。候气出后。以苦葫芦穣作末。如无。用瓜蒂。
上用热茶调一钱。吐为度。省事后。以糜粥自调之。
治缢死方
先令人抱起。解绳。不得用刀断。扶于通风处。高首卧。取HT葱根末。吹入两鼻中。更令亲人吹气入口。候喷出涎。即以矾石末。取丁香煎汤。调一钱匕灌之。
槐子散。
治久下血。亦治尿血。
槐用中黑子一升。合槐花二升。同炒焦。
上件为末。每服二钱。用水调下。空心食前各一服。病已止。
治肠风下血
荆芥穗地黄(各二两)甘草(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食后。日三。夜一。
治暴喘欲死方
大黄(一两)牵牛(二两炒)上件为细末。每服二钱。蜜水调下。立愈。治上热痰喘极效。若虚人。肺虚冷者。不可用。
大圣通神乳香膏。
贴诸毒疮肿。发背痈疽。
乳香(一两)没药(一两)血竭(一两)黄蜡(一两)黄丹(二两)木鳖(二两。去壳)乌鱼骨(二两)海桐皮(二两)不灰木(四两)沥青(四两)五灵脂(二两)麝香(二钱)腻粉(五十个子。此必有误)上并为末。用好油四两熬令热。下药末熬。不住手搅之。令黑色滴水中成珠即止。
水澄膏。
治病同前。
井泉石白及(各一两)龙骨黄柏郁金(各半两)黄蜀葵花(一分)上六味。并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一盏调药。打令匀。伺清澄。去浮水。摊在纸花上。贴之。肿毒发背皆治。
更苏膏。
治一切不测恶疮。饮垂(垂字恐误。)南星(一个)半夏(七个)巴豆(五个。去壳)麝香(半钱)上为细末。取腊月猪脂就膏。令如不痛疮。先以针刺破。候忍痛处。使以儿乳汁同调贴之。
千金膏。
贴一切恶疮瘫疖。
定粉南粉腻粉黄丹(各一分)上为末。入麝香一钱。研匀。油调得所。成膏贴。
定命丸。
治远年日近。一切恶候漏疮。
此药为末。熔开蜡就汤内为条。如布针大。入内云母膏贴之。
雄黄乳香(各一分)巴豆(二十一粒。去皮不去油)上研如粉。入白面三钱。水和丸如小豆。或小麦粒大。两头尖。量病浅深内疮中。上用乳香膏贴之。效。服云母膏尤佳。
麝香丸。
治一切气漏疮。
麝香(一分)乳香(一分)巴豆(十四粒。去皮)上为末。入枣肉。和成剂。丸作铤子。看疮远近。任药。以乳香膏贴之。以效为度。
香鼠散。
治漏疮。
香鼠皮(四十九个。河中花背者是)龙骨(半两)蝙蝠(二个。用心肝)黄丹(一分)麝香(一钱)乳香(一钱)灯心草(一两。烧灰)上入合中泥固济。炭三斤。火。终。放冷。为末。用葱浆水洗净。以药贴之立效。
定痛生肌肉方
胭脂(一分)血竭(一两)乳香(一分)寒水石(三两烧)上为末。先以温浆水洗过。拭干。敷疮。甚妙。
又定痛生肌肉方
南星(一个)乳香(二钱)定粉(半两)龙骨(半两)不灰木(一两。烧过)上为末。先以温浆水洗疮口。以软帛拭干。敷之。
治白丁增寒喘急昏冒方
葶苈大黄(各一两)桑白皮茯苓(各二两)槟榔(七个)郁李仁汉防己(各三分)上件为末。每服三钱。蜜水调下。以疏下恶物为度。
又取白丁方
铅霜(一分)胆矾粉霜(各一钱)蜈蚣(一条)上件为末。先刺令血出。内药米心大。以醋面饼封口。立愈。
治赤丁方
黄连大黄(各一两)上件为末。以生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以利为度。
又取赤丁方
杏仁(七个。生用)上件嚼烂漱之。令津满口。吐出线滤汁。入轻粉少许。调匀。以鸡羽扫之。
治黄丁方
巴豆(七个。去心膜)青州枣(七个。去核。安巴豆在枣内。以面裹。煨通赤)上件为末。以硼砂醋作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至十丸。米饮下。以利为度。
又取黄丁方
(六本。元控一行。)黄柏(三两)郁金(半两)上件为细末。以鸡子清调。鸡羽扫上。
治黑丁方
菟丝子菖蒲上二味等分为末。酒浸取汁扫丁上。更服肾气丸补之。
治青丁方
谷精草蝉壳(各一两)苍术(五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水调服食前仍以针刺丁出。用桑柴灰汁洗之。立效。
以上八方六本在中卷四十论后。印本无此方。今附下卷之末。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又名玉海。水道。上则曰三管。中则名霍乱。下则曰走哺。名虽三而归一。有其名而无形者也。亦号曰孤独之腑。而卫出于上。荣出于中。上者络脉之系也。中者经脉之系也。下者水道之系也。亦又属膀胱之宗始。主通阴阳。调虚实。呼吸有病。则苦腹胀气满。小腹坚。溺而不得。便而窘迫也。溢则作水。留则为胀。足太阳是其经也。又上焦实热。则额汗出。而身无汗。能食。而气不利。舌干口焦。咽闭之类。腹胀。时时胁肋痛也。寒则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干。津不纳也。实则食已还出。膨膨然不乐。虚则不能制下。遗便溺而头面肿也。中焦实热。则上下不通。腹胀而喘咳。下气不上。上气不下。关格而不通也。寒则下痢不止。食饮不消。而中满也。虚则肠鸣鼓胀也。下焦实热。则小便不通。而大便难苦重痛也。虚寒则大小便泄。下而不止。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
逆则内外逆。故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宜修养矣。
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入腑则病浅易治。入脏则病深难治而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
有热痹。有气痹。而又有筋。肉。血。肉。气之五痹也。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入于肾。则名骨痹。
入于心。则名血痹。入于脾。则名肉痹。入于肺。则名气痹。感病则同。其治乃异。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病或痛。或痒。或淋。或急。或缓。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张。或行立艰难。
或言语謇涩。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缩。或口眼偏邪。或手足欹侧。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语。或能言语而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壅滞。或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大腑闭塞。(一作小便秘涩。)或左右手疼痛。或得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满而不寐。或昏冒而不醒。种种诸症。皆出于痹也。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也。其于脉候形证治疗之法。亦各不同焉。
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流而不聚。则麻。真经既损。难以医治。邪气不胜。易为痊愈。其脉右手寸口沉而迟涩者是也。宜节忧思以养气慎(一作绝。)喜怒以全真。此最为良法也。
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荣卫。因而血抟。遂成其咎。故使人血不能荣于外。
气不能养于内。内外已失。渐渐消削。左先枯则右不能举。右先枯则左不能伸。上先枯则上不能制于下。
下先枯则下不能克于上。中先枯则不能通疏。百证千状皆失血也。其脉。左手寸口脉结而不流利,或如断绝者。是也。
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肉不荣则肌肤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腠理疏。则风寒暑湿之邪易为入。故久不治则为肉痹也。肉痹之状。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悦。四肢缓而不收持者。是也。其右关脉举按皆无力。而往来涩者是也。宜节饮食以调其脏。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后根据经补泻以求其愈尔。
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故曰筋痹。宜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然后服饵汤丸。治得其宜。即疾瘳已。不然则害人矣。其脉。左关中弦急而数。浮沉有力者。是也。
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俱乱。则三焦之气痞而不通。三焦痞而饮食不糟粕。饮食不糟粕。则精气日衰。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邪气妄入。则上冲心舌。
上冲心舌。则为不语。中犯脾胃。则为不充。下流腰膝。则为不遂。傍攻四肢。则为不仁。寒在中则脉迟。热在中则脉数。风在中则脉浮。湿在中则脉濡。虚在中则脉滑。其证不一。要在详明。治疗法列于后章。
人病中风偏枯。其脉数。而面干黑黧。手足不遂。语言謇涩。治之奈何。在上则吐之。在中则泻之。在下则补之。在外则发之。在内则温之按之熨之也。吐谓出其涎也。泻谓通其塞也。补谓益其不足也。发谓发其汗也。温谓驱其湿也。按谓散其气也。熨谓助其阳也。治之各合其宜。安可一揆。在求其本。脉浮则发之。脉滑则吐之。脉伏而涩则泻之。脉紧则温之。脉迟则熨之。脉闭则按之。要察其可否。故不可一揆而治者也。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图为位于浙江省杭州 ...
中国茶叶博物馆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疗养院】解放军疗养院之一。
解放军疗养院
解放军医院中药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品种齐全的解放军 ...
解放军医院中药房
解放军总医院一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位于北京的解放军 ...
解放军总医院一角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解放军高原骆 ...
解放军高原骆驼医疗队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解放军卫生 ...
解放军卫生人员冰峰救护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特重武器伤 ...
特重武器上海的医学防护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特重武 ...
特重武器伤害防护的生物试验
【吴咸中工作照】吴咸中,辽宁新民人。 ...
吴咸中工作照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解放军卫生人员 ...
火箭发射场卫生保障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