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龙涎香(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龙涎香为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Physeter catodon Linnaeus的肠道分泌物干燥品。随时收集,干燥。产于东海、南海、台湾海峡。

  • 中药名称龙涎香

  • 中药学名(拉丁名)AMBERA GRISEA

  • 别 名龙漦、龙涎、龙泄

  • 所属功效类 拔毒生肌药

  • 动物药

  • 分布区域产于东海、南海、台湾海峡。

来源

本品为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Physeter catodon Linnaeus的肠道分泌物干燥品。(《卫生部药品标准维药分册》)

分布产地

产于东海、南海、台湾海峡。

入药部位

动物

采收加工

随时收集,干燥。(《卫生部药品标准维药分册》)

药材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黑棕色,常附着白色点状或片状斑。体轻,不透明,似蜡,手触之有细腻感,易破碎。断面有颜色深浅相间的不规则的弧形层纹和白色点状或片状斑。少数呈灰褐色的可见墨鱼嘴样角质物质嵌于其中。遇热软化,加温熔融成黑色粘性油膏状,微具特殊的香气,微腥,味带甘酸。(《中华本草》)

性味归经

味甘、酸、涩,性温。(《中华本草》)

药材功效

益守三力(自然力、生命力、精神力),填补三神(生命神、活动神、营养神),调心通滞,助消和胃,解毒消肿。(《卫生部药品标准维药分册》)

药材主治

用于内脏寒性诸虚,房劳酒伤,腹泻久病,心悸心烦,精神萎靡,腰膝酸软,阳萎神弱,头昏健忘,耳疮鼻渊,尤其年长者使用为佳。(《卫生部药品标准维药分册》)

用法用量

0.5g。(《卫生部药品标准维药分册》)

贮藏保存

密闭,置阴凉处。(《卫生部药品标准维药分册》)

药材鉴别

(1)取本品少量,点燃时先起泡并有油渗出,具明亮的黄色火焰,微有香气,残渣黑色。
(2)本品粉末以稀甘油装片,可见众多不规则棕色团块及多数淡黄色油滴状物。在偏振镜下几无发光现象,只有个别点块显橙红色或白色。
(3)取本品约50mg,加乙醇5ml,溶解,滤过,取滤液适量加乙醇稀释,照分光光度法测定,在275nm和306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卫生部药品标准维药分册》)

相关论述

1.《药性考》:“味甘,气腥,性涩。”
2.《纲目拾遗》:“气腥,味味酸、咸,无毒。”
3.《中国药用海洋生物》:“甘、涩。”
4.《纲目拾遗》:“《台湾府志》云:止心痛,助精气。”“活血,益精髓,助阳道,通利血脉。廖永言验方云:利水通淋,散癥结,消气结,逐劳虫。”“周曲大云:能生口中津液,凡口患干燥者,含之能津流盈颊。”
5.《中国药用海洋生物》:“化痰,散结,利气,活血。用于喘咳气逆,气结癥积,心腹疼痛,神昏胸闷。”
6.《中国动物药》:“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治气逆喘咳,心腹疼痛,神昏气闷及淋病。”
7.《酉阳杂俎》:“龙漦遇烟煤则不散,入药忌铁器及石膏。”
8.《稗史汇编》:“龙涎香,白者如百药煎,而腻理极细;黑者亚之,如五灵脂而光泽,其气近于臊,似浮石而轻,香本无损益,但能聚香耳。和香而用真龙涎焚之,则翠烟浮空,结而不散。泉广合香人云,龙涎入香,能收敛闹麝气,虽经数十年者,香味仍存。”
9.《峤南琐记》:“试龙涎香法:将结块者奋力投没水中,须臾突起浮水面;或取一钱口含之,微有腥气,经宿,其细沫已咽,余胶结舌上,取出,就湿称之,仍重一钱,又干之,其重如故;虽极干枯,用银簪烧极热钻入枯中,乘暖抽出,其涎引丝不绝。验此不分褐白、褐黑,俱真。”
10.《纲目拾遗》:“(龙涎香)入药用,隔汤,顿化如胶糖状者佳。”“河南薛姓客言,曾在嘉兴永太守处,见有龙泄,结成大块,其质亦轻,有六、七两及斤许不等,每块皆起螺旋纹,如象牙花纹,其色有纯黑有褐白二种。欲辨真伪,刮屑少许,以滚水泡之,其气悉滃而成云。人服之,入腹亦不耗,惟见鸡汤辄化。其功效,食之能暖妇人子宫,治男子下元虚冷。”

原标题:龙涎香
词条标签: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