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乌毛蕨贯众(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乌毛蕨贯众为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 L.的根茎。春、秋采挖根茎,削去叶柄、须根,除净泥土,鲜用或晒干。主产于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 中药名称乌毛蕨贯众

  • 中药学名(拉丁名)RHIZOMA BLECHNI

  • 别 名青蕨倪、大英雄、大蕨锯草

  • 所属功效类驱虫药

  • 乌毛蕨科

  • 分布区域主产于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来源

本品为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 L.的根茎。(《中华本草》)

本品为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 L.的干燥根茎及叶柄残基。(《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04年版》)

 

分布产地

主产于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入药部位

根及根茎

采收加工

春、秋采挖根茎,削去叶柄、须根,除净泥土,鲜用或晒干。(《中华本草》)

全年可采收,削去叶柄、须根,洗净,晒干;或趁鲜时切成块、片,晒干。(《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9年版》)

药材性状

本品根茎呈圆柱形或棱柱形,上端稍大,长10-20cm,直径5-6cm;棕褐色或黑褐色。根茎直立,粗壮,密被有空洞的叶柄残基及须很和鳞片,叶柄残基扁圆柱形,表面被黑褐色伏生的鳞片,脱落处呈小突起,粗糙;质坚硬,横断面多呈空洞状,皮部薄,有10余个点状维管束,环列,内面2个稍大。叶柄基部较粗,外侧有一瘤状突起,簇生10余条须根。气微弱而特异,味微涩。(《中华本草》)

本品全体呈圆柱形或棱柱形,切片者多为斜形片、块,厚约2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密布中空的叶柄残基、残基周围密生棕褐色的鳞片及棕黑色须根。叶柄残基扁圆柱形,外侧有一瘤状突起,其上簇生十余条须根,质硬如小竹枝,难折断。断面不平坦,横断面中央多呈空洞状,皮部薄,有十数个点状纤维管束,排列成环,内方的两个稍大。气微弱而特异,味微苦涩。(《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04年版》)

性味归经

苦,凉。(《中华本草》)

苦,凉。归肝、胃经。(《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04年版》)

药材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止血,驱虫。(《中华本草》)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驱虫。(《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04年版》)

药材主治

主治感冒,头痛,腮腺炎,痈肿,跌打损伤,鼻衄,吐血,血崩,带下,肠道寄生虫。(《中华本草》)

用于风热感冒,温热斑疹,吐血,衄血,肠风便血,血痢,血崩,带下,驱绦虫、蛔虫、蛲虫等。(《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04年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大剂量可用至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涂。(《中华本草》)

3~12g,水煎服。(《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04年版》)

贮藏保存

置干燥处。(《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04年版》)

中药配伍

1.治流感,乙脑:乌毛蕨12g,板蓝根15g,大青叶12g。水煎服。
2.治腮腺炎:乌毛蕨15g,海金沙藤15g,大青叶12g。水煎服。
3.治蛔虫病,钩虫病:乌毛蕨15g,使君子9g。水煎服。(1-3方出自《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中药炮制

去除杂质,洗净,用清水浸润,取出,早晚各洒水一次,闷润,切片,晒干。(《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04年版》)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台湾药用植物志》:“嫩芽治头痛,腹痛,肿疡,外伤。”
2.《广西民族药简编》:“治感冒,驱蛔虫,预防流感、流脑。”

原标题:乌毛蕨贯众
词条标签:乌毛蕨乌毛蕨贯众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