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赤芍(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芍药主产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川赤芍主产于四川。

  • 中药名称赤芍

  • 中药学名(拉丁名)PAEONIAE RADIX RUBRA

  • 别 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

  • 所属功效类清热药

  • 毛茛科

  • 分布区域芍药主产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中国药典2015》)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川芍药Paeonia veitchii Lynch、草芍药Paeonia obovata Maxim.、毛叶草芍药Paeonia obovata Maxim. var. Willmottiae (Stapf) Stern、美丽芍药Paeonia mairei Levl.、窄叶芍药Paeonia anomala L.和块根芍药Paeonia anomala L. var. intermedia (C. A. Mey) O. et B. Fedtsch.的根。(《中华本草》)

分布产地

芍药主产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川赤芍主产于四川。

入药部位

根及根茎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中国药典2015》)
8-9月采挖,去除地上部分及泥土,晾晒至半干时,捆成小捆,晒至足干。(《中华本草》)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并有须根痕及横向凸起的皮孔,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中国药典2015》)
芍药根:圆柱形,稍弯曲,长10-40cm,直径0.6-3cm。表面褐色或黑棕色,粗糙,有粗而略扭曲的纵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外皮易脱落。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粉白色或黄白色,皮部窄,色较深,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时具裂隙。气微香,味微苦、涩。
川赤芍根:长5-20cm,直径0.5-2.5cm。表面棕色或暗棕色,偶有落皮层形成的斑痕。质松,易折断,断面皮部黑褐色,木部黄白色。味微苦、涩。
草芍药根:类圆锥形,直径约至1.5cm。表面棕褐色或棕红色,有细密纵皱纹。质硬脆,断面皮部类白色,木部色较深,有放射状纹理。味微甜、涩。
毛叶草芍药根:长圆柱形,扭曲,直径0.6-2.6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具纵皱纹及横向突起皮孔。断面类黄色或黄白色,放射状纹理明显。气微香,味微苦、涩。
美丽芍药根:圆锥形,扭曲,长5-17cm,直径0.5-2.6cm。表面纵皱纹细密,有落皮层形成的大块斑痕,皮孔不明显。质硬脆,断面棕褐色。气微香,昧微苦、涩。
窄叶芍药根:纺锤状或类球形,长2-8cm,直径1-2cm。表面褐色,有纵皱纹。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紫色,有明显的放射状裂隙,其间可见白色片状膜。味微甜、涩。
块根芍药根:纺锤形或类球形,长2.5-10cm,直径1-3cm。表面褐色,具纵皱纹。质硬,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紫色,具放射状裂隙。味微甜、涩。
以条粗长、断面粉白色、粉性大者为佳。(《中华本草》)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肝经。(《中国药典2015》)
苦,微寒。归肝、脾经。(《中华本草》)

药材功效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中国药典2015》)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中华本草》)

药材主治

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中国药典2015》)
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中华本草》)

用法用量

6-12g。(《中国药典2015》)
内服:煎汤,4-10g;或入丸、散。(《中华本草》)

用药禁忌

不宜与藜芦同用。(《中国药典2015》)
血虚无瘀之症及痈疽已溃者慎服。(《中华本草》)

贮藏保存

置通风干燥处。(《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栓内层薄壁细胞切向延长。韧皮部较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寬,导管群作放射状排列,导管旁有木纤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淀粉粒。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摇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紫色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①治妇人气血不和,心胸烦闷,不思饮食,四肢少力,头目昏眩,身体疼痛:牡丹皮、白茯苓、赤芍药、吴白芷、甘草各一两,柴胡三两(去芦)。上六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姜、枣,煎至七分,温服,食后临卧各-服。(《博济方》赤芍药散)
②治妇人血崩不止,赤白带下:香附子、赤芍药。上等分,为末,盐一捻,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服,食前。(《圣惠方》如神散)
③治衄血不止:赤芍药为末,水服二钱匕。(《事林广记》)
④治赤痢多腹痛不可忍:赤芍药二两,黄柏二两(以蜜拌合涂炙令尽,锉)。上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淡浆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圣惠方》亦芍药散)
⑤治血痢腹痛:赤芍药、黄柏(去粗皮,炙)、地榆各一两。上三味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浆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圣济总录》芍药汤)
⑥治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空心服。(《博济方》)
⑦治急性乳腺炎:赤芍一至二两,生甘草二钱。水煎服。如发热加黄芩,另用白蔹根、食盐少许捣敷患处。(《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中国药典2015》)

道地性

蒙药

相关论述

1.论赤芍止痛:
①陶弘景:"芍药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乃不减当归。"(《本草经集注》) 
②李东垣:"赤芍药破瘀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仲景方中多用之者,以其能定寒热,利小便也。"(《用药法象》)
2.论赤芍为肝家血分要药: 
①缪希雍:"木芍药色赤,赤者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气腹痛。其主除血痹、破坚积者,血瘀则发寒热,行血则寒热自止,血痹疝瘕皆血凝滞而成,肢凝滞之血,则痹和而疝瘕自消。凉肝故通顺血脉,肝主血,入肝行血,故散恶血,逐贼血。营气不和则逆于肉里,结为痈肿,行血凉血,则痈肿自消。妇人经行属足厥阴肝经,入肝行血,故主经闭。肝开窍于目,目赤者肝热也,酸寒能凉肝,故治目赤。肠风下血者,湿热肠血也,血凉则肠风自止矣。"(《本草经疏》)
②贾所学:"赤芍,味苦能泻,带酸入肝,专泻肝火。盖肝藏血,用此清热凉血。入洞然汤,治暴赤眼;入犀角汤,清吐衄血。入神仙活命饮,攻诸毒热壅,以消散毒气;入六一顺气汤,泻大肠闭结,使血脉顺下。以其能主降,善行血滞,调女人之经,消瘀通乳;以其性禀寒,能解热烦,祛内停之湿,利水通便。较白芍味苦重,但能泻而无补。"(《药品化义》)
3.论赤芍、白芍功效之异同:
黄宫绣:"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止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故凡腹痛坚积,血瘕疝痹,经闭目赤,因于积热而成者,用此则能凉血逐瘀,与白芍主补无泻,大相远耳。"(《本草求真》)

传说渊源

       白芍和赤芍入药的过程,与一个传说有关。
       传说三国名医华佗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药草。他对这些药草都有很深的研究。一天,他将一位朋友送来的一棵芍药栽到了窗外的地上,随后研究了几天,结果没有发现它有什么药用价值,于是不再理睬。一天晚上华佗朦胧入睡之际听到窗外有人啼哭,睁眼望去,透过月光看到窗外站着一个红衣女子。他赶紧爬起来跑出去观瞧。结果外面没有人影,只有那棵红花芍药在风中轻轻抖动。他好生奇怪,回到屋里把妻子叫醒说了情况。妻子笑着说:“芍药姑娘显灵了。她对你的冷漠表示不满。”华佗说:“芍药确实没有多大用处呀。”妻子说:“村头郑大嫂会用芍药根医治月经病,不少妇女都悄悄地去找她。”华佗说:“妇科病是我的弱项。我明天就去找郑大嫂请教。
       华佗向郑大嫂请教后,得知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将芍药根加工成白芍和赤芍。白芍可以医治一般性的月经过多和危害很大的崩漏。赤芍可以用来医治闭经,也能医治跌打损伤。白芍和赤芍的用量都是每剂三钱,煎汤服用。药量一般不要加大,以免加重肝脏负担。以后华佗对白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知白芍医治崩漏是通过养血实现止血功能的。他认为崩漏不是单纯的出血不止,而是血液里有了“病邪”,“病邪”使血液“妄行”即异常运行,所以首先应该把血液调养好,调养好了经血就会恢复正常,不能单纯地用止血药去止。白芍这种药就具备着良好的妇科方面的养血功能。
       华佗后来被曹操杀害了,他撰写的医药书籍也随之佚失了。但部分内容包括白芍和赤芍的加工方法以及功效等等通过他的学生们传承下来了。

原标题:赤芍
词条标签:毛叶草芍药赤芍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