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艾纳香(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艾纳香为菊科植物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L.) DC.的干燥叶及嫩枝。夏、秋季采割,晒干。主产于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 中药名称艾纳香

  • 中药学名(拉丁名)BLUMEAE BALSAMIFERAE FOLIUM ET CACUMEN

  • 别 名大风艾、牛耳艾、再风艾

  • 所属功效类 祛风药

  • 菊科

  • 分布区域主产于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L.) DC.的干燥叶及嫩枝。(《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1年版》)

本品为菊科植物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L.) DC.的干燥全草。(《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版》)

分布产地

主产于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入药部位

茎木、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割,晒干。(《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1年版》)

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阴干。(《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版》)

药材性状

本品茎圆柱形,有分枝,表面灰绿色或灰褐色,具纵浅棱,被灰白色茸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白色的髓。单叶互生,皱缩或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5cm,宽3-6cm,边缘具不规则上弯的锯齿;具短柄,柄的两侧常有2-4对线形小裂片;叶面黄绿色或灰绿色,略皱缩而稍显粗糙,被短茸毛,叶背密被白色或浅棕黄色茸毛;纸质稍柔韧,干时质脆易碎。气清香,味苦、辛。(《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1年版》)

为不规则段,茎、叶、花混合。全体被白色绒毛。茎圆柱形,有的可见分枝;横切面中央有白色的髓。叶皱缩或破碎,边缘具细锯齿,上表面灰绿色,略粗糙,被短毛,下表面密被白色长绢毛;嫩叶两面均密被银色长绢毛,叶脉带黄色,下面突出较显著,叶柄半圆形,密被短毛;叶质脆,易碎。头状花序,管状花黄色。有冰片样香气,味苦辛。(《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版》)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胃、肝经。(《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1年版》)

辛、苦,温。归心、肺经。(《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版》)

药材功效

祛风除湿,温中止泻,活血解毒。(《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1年版》)

活血温中,祛风除热。(《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版》)

药材主治

用于风寒感冒,头风头痛,风湿痹痛,寒湿泻痢,月经不调,通经,跌打伤痛,湿疹,癣疮,蛇虫咬伤。(《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1年版》)

用于寒湿泻痢,腹痛肠鸣,肿胀,筋骨疼痛,跌打损伤,蛇咬伤,疥癣。(《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版》)

用法用量

10-20g。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或研末调敷患处。(《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1年版》)

6-15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患处。(《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版》)

贮藏保存

置通风干燥处。(《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1年版》)

密闭,置阴凉干燥处。(《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版》)

中药配伍

①治肿胀,风湿关节炎:大风艾、蓖麻叶、石菖蒲。煮水洗。(《广东中药》)
②治蛇伤口不合:大风艾同鹿耳翎敷。(《本草求原》)
③治跌打损伤,疮疖痈肿,皮肤瘙痒:大风艾鲜叶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1年版》)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干燥。(《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版》)

药理作用

1.保肝作用  艾纳香素腹腔注射,可降低四氯化碳(CCl4)肝中毒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肝中三酰甘油,增加血清三酰甘油、β-脂蛋白和肝糖原,减少肝绀织病理损伤。艾纳香素腹腔注射,降低硫代乙酰胺中毒小鼠血清ALT和肝中三酰甘油,缩短CCl4中毒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艾纳香素体外对CCl4或FeSO4-半胱氨酸致损伤的恒河猴原代培养肝细胞有抑制脂质过氧化及保护肝细胞、亚细胞结构作用。
2.其他作用  艾纳香叶水或热甲醇提取物抑制化合物48/80诱导的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艾纳香叶中分离出的艾纳香内酯A、B、C可抑制肉瘤细胞生长。艾纳香素体外抑制大鼠组织匀浆自氧化,清除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系统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抗坏血酸/硫酸铜自由基系统产生的羟自由基。(《中药大辞典》)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主癣。
2.《海药本草》:主伤寒五泄,心腹注气,下寸白,止肠鸣;烧之辟温疫。
3.《开宝本草》:去恶气,杀虫。主腹冷泄痢。
4.《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消肿,活血除湿。治跌打,敷酒风脚。
5.《岭南采药录》:疗四肢骨痛。

传说渊源

       古时的黔南属地(今贵州罗甸望谟一带),美丽的红水河上游地处亚热带区域,气候风景宜人,苗族布依族人居住于深山密林中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但纯生态的天然环境中,蚊虫滋生蛇鼠出没异味难除,老百姓经常寒湿感冒或被蛇虫咬伤、受毒蚊侵害,严重者甚至无法进行日常的劳作耕种,影响生计。
       天资聪慧的苗族姑娘阿娜香,出生于苗医世家中,自幼起就随父辈学习祖传医术,并上山采摘奇药异草给左邻右里治病,小小年纪就是个当地远近闻名的小神医了。
       有一天,阿娜香在红水河的河谷地带采摘到一种野生的草药,摘下来后枝叶很快风干,而且散发着淡淡的自然清香,凭着从医多年的直觉,阿娜香觉得这种凉凉的又有异香味的植物应该对治病有奇效。采摘回家后通过焚烧或搓粉、敷药等方式进行反复试验,发现此草药可以祛除臭味,驱蚊虫,同时具有通诸窍散郁火,消肿止痛治疗感冒湿毒等功效。从此,阿娜香经常带着乡亲们上山采摘下来备用做为家庭常用药,家里有异味或蚊虫侵扰时用火点燃散发香味驱蚊虫,寒湿感冒或肿痛时用于通窍解毒散火,附近老百姓都感受到它的神奇作用。
       这种后来被称为艾纳香的药物就这样在红水河上游一带流行开来,后来,当地村民为了纪念这个美丽善良救死扶伤的故娘,开始在村里树立阿娜香的神像,家中有人生病时就祈拜阿娜香女神保佑,并采摘草药治疗。由于大家刚开始都不知道草药的名字,村中老者就顺道将草药称为阿娜香仙草,后来由于其状似细艾,基础药性与艾有相同之处,当地的药师慢慢就将叫法演变成同音字:艾纳香,并用文字记载传承下来。
       直至明清时期,老百姓们开始人工移植,并大面积种植艾纳香,并可提炼成艾粉直接治病,艾纳香开始广泛应用并成为知名药材。

原标题:艾纳香
词条标签:艾纳香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药理作用药理作用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